一种双层轿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0791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轿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层轿壁。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轿壁一般为单层结构,包括轿壁板、设置在壁板背面并沿着壁板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组成,为考虑到轿壁板与轿顶、轿壁板与轿顶连接的牢固性,一般都是采用较为复杂的结构进行组装,造成轿壁板制造工艺复杂,安装不方便,而且浪费材料;此外,现有的轿壁的密封性及牢固性不佳,轿厢在高速运动时,容易产生晃动且隔音效果差,不能给乘客提供一个舒适的使用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轿壁,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牢固性,电梯在高速运行时,轿壁不容易产生晃动,且隔音效果佳。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双层轿壁,包括轿壁板、设置在所述轿壁板的背面并沿着所述轿壁板的高度方向延伸的两根加强筋,每根所述加强筋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隔音橡胶板,两根所述加强筋之间设置有一块第二隔音橡胶板,所述第二隔音橡胶板上安装一块相应尺寸的后盖板,所述轿壁板的两端均用封头板进行密封。

优选地,所述轿壁板的背面设置有至少两根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着所述轿壁板的宽度方向相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加强筋通过无铆钉铆接在所述轿壁板的背面。

优选地,所述加强筋采用碳素钢板,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轿壁板的背面。

优选地,所述加强筋采用镀锌钢板,通过胶粘接在轿壁板的背面。

优选地,所述加强筋是由加强板的左右两侧经过两次90°弯折而成,其中两次弯折方向不同。

优选地,所述轿壁板的左右两侧向同一个方向经过两次90°弯折后均形成一垂直边和一平行边,组成所述轿壁板的连接部。

优选地,由若干块所述轿壁板相互拼接而成的轿厢。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下列优点:利用轿壁板和后盖板组成双层结构,提高轿壁的密封性;加强筋的设置有效的保证双层轿壁的结构强度,防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层轿壁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晃动;设置小隔音橡胶板和大隔音橡胶板,降低电梯在高速运行时轿厢内的噪音,为乘客提供一个舒适的使用环境;同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层轿壁还具有结构安装简单,加工制备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放大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轿壁板;2—加强筋;3—第一隔音橡胶板;4—第二隔音橡胶板;5—后盖板;6—封头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解释,但是以下的内容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轿壁,包括宽度为450mm和高度为2330mm的轿壁板1,所述轿壁板1的左右两侧向同一个方向经过两次90°弯折后均形成一垂直边和一平行边,组成所述轿壁板1的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轿壁板1的背面并沿着轿壁板1的高度方向延伸的两根加强筋2,加强筋2是由加强板的左右两侧经过两次90°弯折而成,其中两次弯折方向不同;在加强筋2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隔音橡胶板3,两根所述加强筋2之间还设置有一块第二隔音橡胶板4,所述第二隔音橡胶板4上安装一块相应尺寸的后盖板5,所述轿壁板1的两端均用封头板6进行密封。本实施例所述的双层轿壁利用轿壁板1和后盖板5组成双层结构,提高轿壁的密封性;加强筋2的设置有效的保证双层轿壁的结构强度,防止本实施例所述的双层轿壁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晃动;设置第一隔音橡胶板3和第二隔音橡胶板4,降低电梯在高速运行时轿厢的噪音,为乘客提供一个舒适的使用环境。

进一步地,当轿壁板宽度较宽时,上述轿壁板1的背面设置有至少两根加强筋2,多根加强筋2可以为轿壁板提供足够的支撑,加强筋2沿着轿壁板1的宽度方向相间隔设置,加强筋2的宽度不大于300mm,相邻两根加强筋2的间距不小于300mm,且一般轿壁板1的平行边与相邻加强筋2的最近距离不小于100mm。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上述加强筋2通过无铆钉铆接在上述轿壁板1的背面,铆接操作简单方便,成本低,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上述加强筋2采用碳素钢板,加强筋2的两侧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轿壁板1的背面,强筋2和轿壁板1焊接形成一个整体,体高轿壁板1的抗压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2采用镀锌钢板,通过胶粘接在轿壁板1的背面,胶粘操作简单,效率高。

更进一步地,由若干块所述轿壁板1相互拼接而成的轿厢。

本实施例的双层轿壁在安装时,工程安装人员先搭好轿架,装好轿底板,若干块轿壁板1拼接组成轿厢壁,相邻两块轿壁板1采用无铆钉铆接进行固定连接,轿壁板1的左右两侧向同一个方向经过两次90°弯折后均形成一垂直边和一平行边,组成轿壁板1的连接部,轿壁板1的上下端连接部分别与轿顶和轿底连接即可,结构安装简单,加工制备效率高。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