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卷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9446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卷线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卷线器。



背景技术:

线缆施工过程,线缆大多是卷绕在一个固定的卷线器上,目前的卷线器只能缠绕单一粗细的线缆,当遇到不同粗细的线缆时,现有的卷线器会遇到卷绕不紧,或者是卷绕困难等问题。因此,一种适应性强,结构简单,能适应不同粗细的卷线器被提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烘干过程中不能使热量充分烘干物料,会出现烘干不彻底的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卷线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支撑件A(2)和支撑件B(3),所述支撑件A(2)和支撑件B(3)呈空心的管状体,且所述支撑件A(2)有多个单体组成,多个单体组成空心的管状体,所述支撑件B(3)设在支撑件A(2)的内部,每个支撑件A(2)的单体和支撑件B(3)之间均设有连杆(4),所述连杆(4)的一端固定在支撑件A(2)的内面,另一端穿过支撑件B(3)在支撑件B(3)的内部与相邻的连杆(4)连接,所述支撑件A(2)的外表面设有限位杆(1),所述限位杆(1)设在支撑件A(2)的两端,所述支撑件A(2)和支撑件B(3)之间的连杆(4)上套设有弹簧A(5),所述连杆(4)为伸缩杆,具体结构如下:包含多组相互插接的杆体,两两套接,且相邻两杆体可相对移动;或者,包含外管(41)和内管(42),所述内管(42)套在外管(41)内,所述外管(41)上设有若干个调节孔(44),所述内管(42)上设有固定块(45),所述固定块(45)和内管(42)之间设有弹簧B(43)。

上述限位杆(1)也可以伸缩。

实际使用时:遇到较粗的线时,可以将连杆(4)伸展开,增大支撑件A(2)所构成的管状体的直径,当遇到较细的线缆时,可以紧缩连杆,减小支撑件A(2)所构成的管状体的直径。

上述限位杆(1)与内管(42)连接。

作为改进,设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支撑件B(3)转动。

所述驱动机构为电机或手摇柄的一种。

实际使用时:可以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支撑件B(3)转动,实现放线和收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适应性强,可以适应不同粗细的线缆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连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连杆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是限位杆,2是支撑件A,3是支撑件B,4是连杆,41是外管,42是内管,43是弹簧B,44是调节孔,45是固定块,5是弹簧A,6是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至少一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一种卷线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支撑件A(2)和支撑件B(3),所述支撑件A(2)和支撑件B(3)呈空心的管状体,且所述支撑件A(2)有多个单体组成,多个单体组成空心的管状体,所述支撑件B(3)设在支撑件A(2)的内部,每个支撑件A(2)的单体和支撑件B(3)之间均设有连杆(4),所述连杆(4)的一端固定在支撑件A(2)的内面,另一端穿过支撑件B(3)在支撑件B(3)的内部与相邻的连杆(4)连接,所述支撑件A(2)的外表面设有限位杆(1),所述限位杆(1)设在支撑件A(2)的两端,所述支撑件A(2)和支撑件B(3)之间的连杆(4)上套设有弹簧A(5),所述连杆(4)为伸缩杆,具体结构如下:包含多组相互插接的杆体,两两套接,且相邻两杆体可相对移动。

上述限位杆(1)也可以伸缩。

实际使用时:遇到较粗的线时,可以将连杆(4)伸展开,增大支撑件A(2)所构成的管状体的直径,当遇到较细的线缆时,可以紧缩连杆,减小支撑件A(2)所构成的管状体的直径。

上述限位杆(1)与连杆(4)连接,并可以带动连杆(4)转动。

作为改进,设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支撑件B(3)转动。

所述驱动机构为电机或手摇柄的一种。

实际使用时:可以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支撑件B(3)转动,实现放线和收线。

实施例2:参照图4~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连杆(4)的结构如下:包含外管(41)和内管(42),所述内管(42)套在外管(41)内,所述外管(41)上设有若干个调节孔(44),所述内管(42)上设有固定块(45),所述固定块(45)和内管(42)之间设有弹簧B(43)。

当需要伸长连杆(4)时,将固定块(45)下压,缩进内管(42)内,移动内管(42)与外管(41)的相对位置,当固定块(45)移动至相应的调节孔(44)时,在弹簧B(43)的作用下,被顶出,顶入调节孔(44)内,实现相对位置的固定。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