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弹开展示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4055阅读:2209来源:国知局
自动弹开展示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包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弹开展示盒。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包装更是各式各样,所以在注重产品本身质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包装,好的包装不但可以起到保护产品使之保持卫生和便于存放的作用,还可以利于展示、携带,同时提升产品的美观效果,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从而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增加他们的购买欲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弹开展示盒,展示效果好,方便展示商品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且能够整体收纳,便于运输与携带,实用性强,适合批量生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一种自动弹开展示盒,包括底板、皮壳、承载盒和外封套,其中,所述承载盒上设有用于放置物品的承载座,所述承载座包括围板,所述承载座由所述围板经过三次垂直翻折构成前后通透的结构,所述围板与所述承载盒固定连接;所述外封套包括左围板、前围板、右围板和后围板,所述左围板、前围板、右围板和后围板依次连接形成上下通透的结构,所述外封套的高度低于所述承载座的高度,所述外封套活动套设于所述承载座上;所述皮壳为矩形,所述皮壳沿其宽度方向水平设有两条翻折线,两条所述翻折线将所述皮壳分为前挡板、连接部和后挡板三个部分,所述前挡板与所述后挡板的尺寸一致,所述前挡板、所述后挡板的长度a和宽度b均分别与所述承载盒的长度和高度相等,所述连接部的宽度c与所述承载盒的宽度相等,所述底板与所述连接部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承载盒与所述连接部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留有超出承载盒底部的扣合边,所述外封套的厚度不大于所述扣合边的宽度。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后围板上对称设有V形口。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封套的高度为所述承载盒高度的三分之二。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承载座为两个。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扣合边的宽度为3-7mm。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封套的厚度小于所述扣合边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自动弹开展示盒,适用于酒类、保健品、化妆品等的包装及展示,本自动弹开展示盒主要由外封套、皮壳、承载盒及底板组成,皮壳与承载盒底部相连,皮壳上设有翻折线,通过两条翻折线能够实现皮壳在无约束力的情况下实现自动展开,直接将置于承载座上的物品展示出来。底板连接皮壳,外封套套于承载盒的外部,同时对皮壳具有约束效果,整体形成稳定的结构。需要打开展示时,向上提出外封套,皮壳在约束力消失的情况下会自动展开,展示盒杯内装产品。此包装盒外形美观,构思新颖,巧妙利用了纸的张力,具有很强的展示功能,开盒后形成美观的外型,且能够整体收纳,便于运输与携带,实用性强,适合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展示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皮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盖合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盖合或展开过程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底板1、扣合边11、皮壳2、翻折线21、前挡板22、后挡板23、连接部24、承载盒3、外封套4、左围板41、前围板42、右围板43、后围板44、V形口45、承载座5、围板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弹开展示盒,包括底板1、皮壳2、承载盒3和外封套4,其中,承载盒3上设有两个用于放置物品的承载座5,承载座5包括围板6,承载座5由围板6经过三次垂直翻折构成前后通透的结构,围板6与承载盒3固定连接;外封套4包括左围板41、前围板42、右围板43和后围板44,左围板41、前围板42、右围板43和后围板44依次连接形成上下通透的结构,外封套4的高度为承载盒3高度的三分之二,外封套4活动套设于承载座5上,前围板42和后围板44上对称设有V形口45;皮壳2为矩形,皮壳2沿其宽度方向水平设有两条翻折线21,两条翻折线21将皮壳2分为前挡板22、连接部24和后挡板23三个部分,前挡板22与后挡板23的尺寸一致,前挡板22、后挡板23的长度a和宽度b均分别与承载盒3的长度和高度相等,连接部24的宽度c与承载盒3的宽度相等,底板1与连接部24的下端固定连接,承载盒3与连接部24的上端固定连接,底板1留有超出承载盒3底部的扣合边11,扣合边11的宽度为5mm,外封套4的厚度小于扣合边11的宽度。

需要展示盒内物品时,向上提出外封套4,皮壳2在约束力消失的情况下会自动展开,展示盒杯内装产品,具有很好的展示效果,当需要运输或携带时,将皮壳2的前挡板22与后挡板23收起,并将外封套4重新套与承载盒3外,实现盒体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保证物品在运输与携带过程中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附图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一些技术特征做出一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