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垃圾自动四分类垃圾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06764阅读:7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活垃圾自动四分类垃圾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箱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生活垃圾自动四分类垃圾箱。



背景技术:

现今人类已愈来愈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渐渐注意到每日产生的巨量垃圾中,有许许多多是可再加以重制或再利用的,例如纸类、塑料制品、铁/铝罐、玻璃等,皆是现今环保回收的对象,因为各项回收的材料于经过再处理后,可作为其他再制物的原料,且塑料制品若予以丢弃掩埋更会因为无法被分解而造成严重的污染。

目前习知的资源垃圾回收装置内部设有多个垃圾桶,每一垃圾桶可对应回收一特定的垃圾种类,例如:垃圾桶分别用以容纳纸类、塑料制品、铁/铝罐、玻璃。然而,使用者必须非常熟悉且可辨认出垃圾的类别,才可将垃圾投入正确的分类垃圾桶,而实际的情况是,除了有非常多个人不熟悉垃圾的分类外,更有非常多个人根本不会依照垃圾的分类将其投入正确的分类垃圾桶中,因此非但垃圾分类的目的不彰,各类垃圾混杂后更造成回收作业的极大困扰。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生活垃圾自动四分类垃圾箱,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活垃圾自动四分类垃圾箱,可以能快速且准确地将不同类别的垃圾进行分类,且操作简易、方便,并可节省使用者的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生活垃圾自动四分类垃圾箱,包括箱体和自动垃圾分类器,其中,所述箱体设有容置空间以及连通容置空间与外界且供垃圾投入的入口,容置空间区隔有多个分类空间,所述自动垃圾分类器设有斗件,可移动地设于箱体,斗件上侧开放形成有开口且其下侧设有可选择性开关的控制门;第一驱动机构连接斗件与箱体;辨识单元设于斗件,至少包括金属传感器供辨识金属类垃圾并产生第一感测讯号、光传感器供辨识有无垃圾进入斗件并产生第二感测讯号;第二驱动机构设于斗件且连接控制门;控制单元连接第一驱动机构、辨识单元及第二驱动机构,依据第一感测讯号或/及第二感测讯号控制第一驱动机构带动斗件选择性地在入料位置与至少一出料位置之间移动、依据入料位置的信息使控制门成闭合状态、以及依据出料位置的信息使控制门成开启状态,其中,当斗件位于入料位置时,斗件的开口相对于入口;当斗件位于出料位置时,斗件位于对应分类空间的上方相对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斗件包括框体,控制门包括两枢设于框体下侧两相对边的门板,两门板可相向幅摆而闭合或背向幅摆而开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伺服马达、第一齿轮组及齿轨,第一齿轮组与齿轨啮合且成连动关系,第一伺服马达连接于斗件及箱体的其中一个,齿轨连接于斗件及箱体的另一个。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辨识单元另包括影像辨识器供辨识垃圾的外型并产生第三感测讯号,影像辨识器连接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依据第三感测讯号控制第一驱动机构带动斗件选择性地移动至相应出料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两驱动机构包括第二伺服马达、与第二伺服马达成转动连接关系的螺杆、螺套于螺杆且可相对于螺杆升降的升降组件、至少一以一枢部枢设于斗件的一转杆、以及至少一枢接于控制门及转杆的拉杆,转杆包括位于枢部两侧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活动地设于升降组件,第二端枢接于拉杆。

本实用新型生活垃圾自动四分类垃圾箱,包括箱体和自动垃圾分类器,自动垃圾分类器可移动地设于箱体内,自动垃圾分类器包括斗件、第一驱动机构、辨识单元、第二驱动机构及控制单元,第一驱动机构连接斗件与箱体;第二驱动机构设于斗件且连接该斗件的控制门;控制单元依据来自辨识单元的感测讯号控制第一驱动机构带动斗件选择性地在入料位置与至少一出料位置之间移动、依据入料位置的信息使控制门成闭合状态、以及依据出料位置的信息使控制门成开启状态。因而,能快速且准确地将垃圾分类,且操作简易、方便并可节省使用者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垃圾分类器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活垃圾自动四分类垃圾箱,包括自动垃圾分类器100和箱体210。

箱体210具有基座220及上盖230,基座220围构一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区隔有多个分类空间,上盖230由基座220顶端开口口缘向上延伸设置而成,上盖230的顶部形成有连通容置空间与外界且供垃圾投入的入口240。上盖230可拆离地设于基座220。

在本实施例中,容置空间内相邻地设有四个容器(垃圾桶),四个容器分别标示为A、B、C、D,容器A-D形成分类空间,分类空间包括金属类垃圾分类空间(A)、瓶类垃圾分类空间(B)、玻璃类垃圾分类空间(C)、纸类垃圾分类空间(D)。分类空间包括金属类垃圾分类空间、瓶类垃圾分类空间、玻璃类垃圾分类空间、纸类垃圾分类空间。较佳地,箱体210一侧面相应容器A-D设有可选择性启闭的门部,各门部设有方便供手部握持的拉把250,可方便收取容器A-D内的垃圾、或/及更换容设于容器A-D内的垃圾袋。

自动垃圾分类器100可移动地设于箱体210内。自动垃圾分类器100包括斗件10、第一驱动机构20、辨识单元30、第二驱动机构40及控制单元50。

斗件10可移动地设于箱体210,斗件10上侧开放形成有开口且其下侧设有可选择性开关的控制门。斗件10包括框体12,控制门包括两枢设于框体12下侧两相对边的门板14,两门板14可相向幅摆而闭合或背向幅摆而开启。

第一驱动机构20连接斗件10与箱体210。第一驱动机构20包括第一伺服马达22、第一齿轮组24及齿轨26,第一齿轮组24与齿轨26啮合且成连动关系,其中,第一齿轮组24包括有减速齿轮 28,第一伺服马达22输出的转速可经由减速齿轮28的作用而降至较适的转速,第一伺服马达22连接于斗件10及箱体210的其中一个,齿轨26连接于斗件10及箱体210的另一个。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伺服马达22固设于斗件10,而齿轨26固设于基座220顶端的开口口缘的一长度方向侧边,斗件10如设于框体12底侧相对两边的滑轨轴承而滑设于基座220顶端的开口口缘的长度方向相对两侧边。

辨识单元30设于斗件10,且至少包括金属传感器32供辨识金属类垃圾并产生一第一感测讯号、以及光传感器34供辨识有无垃圾进入斗件10并产生第二感测讯号。在本实施例中,辨识单元30另包括影像辨识器36(例如摄影机)供辨识垃圾的外型并产生第三感测讯号。

金属传感器32、光传感器34及影像辨识器36分别设于斗件10框体12的不同内侧面,均设于斗件10框体12的同一内侧面。较佳地,斗件10的框体12相对设置光传感器34的内侧面的另一内侧面设有一反射面38,反射面38如斗件10框体12一内侧面本身的光滑反射面38、或可为设于斗件10框体12内侧面的反射镜。反射面38的设置进一步提升光传感器34的感测效果。

第二驱动机构40设于斗件10且连接控制门。第二驱动机构40包括第二伺服马达41、与第二伺服马达41成转动连接关系的螺杆42、螺套于螺杆42且可相对于螺杆42升降的升降组件43、至少一以枢部44枢设于斗件10的转杆45、以及至少一枢接于控制门及转杆45的拉杆46。

第二伺服马达41输出的转速可经由减速齿轮47的作用而使螺杆42的转速降至较适的范围,转杆45包括位于枢部44两侧的第一端451及第二端452,第一端451可活动地设于升降组件43,第二端452枢接于拉杆46。升降组件43形成有至少一滑槽432,转杆45的第一端451设有一滑轴455,滑轴455可滑动地设于升降组件43的一滑槽432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40包括两转杆45及相应连接的两拉杆46,相应连接的转杆45及拉杆46与另一相应连接的转杆45及拉杆46分别位于螺杆42的两侧。升降组件43位于螺杆42的两侧的两端各形成有滑槽432,各转杆45第一端451的滑轴455分别可滑动地设于相应滑槽432中。

控制单元50连接(例如电性连接或无线通信连接)第一驱动机构20、辨识单元30及第二驱动机构40,能依据第一感测讯号、第二感测讯号或/及第三感测讯号,控制第一驱动机构20带动斗件10选择性地在入料位置与至少一出料位置之间移动、依据入料位置的资讯使控制门成闭合状态(如图3所示)、以及依据出料位置的信息使控制门成开启状态(如图4所示)。其中,当斗件10位于入料位置时,斗件10的开口相对于入口240;当斗件10位于出料位置时,斗件10位于一对应分类空间(A、B、C或D)的上方相对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