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箱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31665阅读:1135来源:国知局
纸箱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纸箱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纸箱盖。



背景技术:

纸箱,英文carton或hard paper case,是应用最广泛的包装制品。按用料不同,有瓦楞纸箱、单层纸板箱等,有各种规格和型号。现有的纸箱普遍存在抗压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纸箱,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某种或某些缺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纸箱,其包括箱盖本体和箱体本体;

箱盖本体包括顶板,顶板两侧均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多个箱盖侧板,箱盖侧板与顶板间设有折痕;箱盖侧板两端均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侧板连接板,侧板连接板与箱盖侧板间设有折痕;顶板两端均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箱盖外端板,箱盖外端板与顶板间设有折痕;箱盖外端板外端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回折板,第一回折板与箱盖外端板间设有折痕;第一回折板外端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箱盖内端板,箱盖内端板与第一回折板间设有折痕;箱盖侧板的宽度、箱盖外端板的长度和箱盖内端板的长度相等,侧板连接板的长度为顶板宽度的一半;

箱体本体包括主纸板,主纸板中部由折痕限制出一长方形的底板,底板两端的折痕均向两端延伸从而在主纸板处形成箱体外侧板,底板两侧的折痕均向两端延伸从而在主纸板处形成箱体外端板;箱体外侧板任一端部的折痕与对应箱体外端板端部的折痕共同在主纸板处限制出加强板,加强板沿穿过底板对应顶点的对角线处设有折痕;箱体外侧板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折回板,第二折回板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箱体内侧板;箱体外端板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第三折回板,第三折回板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箱体内端板,箱体内端板两端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连接加强板;箱体外侧板的宽度、箱体内侧板的宽度、箱体外端板的长度和箱体内端板的长度相等,连接加强板的宽度为底板长度的一半。

本实用新型的纸箱盖能够由一整体纸板冲压形成,从而制作简单。且由于箱盖本体在需要使用时能够临时折叠形成,进而使得箱盖本体在运输、存放时能够以板材的形式进行,进而便于运输和存放。

本实用新型的箱盖本体在使用时,能够按如下方式进行折叠:1、向同一侧垂直折起箱盖侧板;2、相对箱盖侧板对侧板连接板进行垂直折叠,从而使得相应的2个侧板连接板共同位于顶板同一端部;3、向步骤“1”中所述的同一侧垂直折起箱盖外端板;4、相对箱盖外端板垂直折叠第一回折板;5、相对第一回折板垂直折叠箱盖内端板。

通过上述折叠步骤,能够较佳地对箱盖本体进行折叠,从而便于使用者操作。且本实用新型的纸箱盖能够具备较佳的抗压性能。

本实用新型中,箱体本体能够由一整体纸板冲压形成,从而制作简单。且由于箱体本体在需要使用时能够临时折叠形成,进而使得箱体本体在运输、存放时能够以板材的形式进行,进而便于运输和存放。

本实用新型的箱体本体在使用时,能够按如下方式进行折叠:A、向底板的同一侧垂直折起箱体外侧板和箱体外端板,此步骤中,将加强板沿其折痕向内折叠,从而使得加强板折叠成一三角形状,并将折叠后的加强板贴合至箱体外侧板或箱体外端板处;B、向外侧(经A步骤后背离底板的一侧)垂直折叠连接加强板;C、向内侧相对箱体外端板垂直折叠第三折回板;D、向内侧相对第三折回板垂直折叠箱体内端板,此时相应的2个连接加强板位于同一箱体外侧板的内壁处;E、向内侧相对箱体外侧板垂直折叠第二折回板;F、向内侧相对第二折回板垂直折叠箱体内侧板;

通过上述折叠步骤,能够较佳地对箱体本体进行折叠,从而便于使用者操作。且本实用新型的纸箱体能够具备较佳的抗压性能。

作为优选,箱盖外端板和箱盖内端板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为轮廓相同的椭圆孔;侧板连接板处设有半孔,半孔的形状为第一通孔的一半。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相对应的2个半孔在折叠后能够处于同一位置处,并共同形成用于使用者双手扣入的通孔,从而便于使用者对纸箱盖进行如揭开等操作。

作为优选,箱盖内端板不与第一回折板连接的任一侧边处均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凸耳。使得箱盖内端板在折叠时,第一凸耳能够压抵对应的侧板,进而较佳地提升了折叠后的纸箱盖的牢固性。

作为优选,连接加强板端部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连接板,连接板处设有V形卡槽,V形卡槽位于连接加强板端部处。这使得相应的2个连接加强板在折叠完成时,其V形卡槽能够卡合在一起,从而较佳地提升了纸箱体的整体牢固性。

作为优选,箱体内侧板不与第二折回板连接的任一侧边处均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凸耳。这使得箱体内侧板折叠后,第二凸耳能够较佳地抵压对应侧板,进而较佳地提升了纸箱体的整体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纸箱盖,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某种或某些缺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纸箱盖,其包括箱盖本体,箱盖本体包括顶板,顶板两侧均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多个箱盖侧板,箱盖侧板与顶板间设有折痕;箱盖侧板两端均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侧板连接板,侧板连接板与箱盖侧板间设有折痕;顶板两端均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箱盖外端板,箱盖外端板与顶板间设有折痕;箱盖外端板外端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回折板,第一回折板与箱盖外端板间设有折痕;第一回折板外端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箱盖内端板,箱盖内端板与第一回折板间设有折痕;箱盖侧板的宽度、箱盖外端板的长度和箱盖内端板的长度相等,侧板连接板的长度为顶板宽度的一半。

本实用新型的纸箱盖能够由一整体纸板冲压形成,从而制作简单。且由于箱盖本体在需要使用时能够临时折叠形成,进而使得箱盖本体在运输、存放时能够以板材的形式进行,进而便于运输和存放。

本实用新型的箱盖本体在使用时,能够按如下方式进行折叠:1、向同一侧垂直折起箱盖侧板;2、相对箱盖侧板对侧板连接板进行垂直折叠,从而使得相应的2个侧板连接板共同位于顶板同一端部;3、向步骤“1”中所述的同一侧垂直折起箱盖外端板;4、相对箱盖外端板垂直折叠第一回折板;5、相对第一回折板垂直折叠箱盖内端板。

通过上述折叠步骤,能够较佳地对箱盖本体进行折叠,从而便于使用者操作。且本实用新型的纸箱盖能够具备较佳的抗压性能。

作为优选,箱盖外端板和箱盖内端板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为轮廓相同的椭圆孔;侧板连接板处设有半孔,半孔的形状为第一通孔的一半。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相对应的2个半孔在折叠后能够处于同一位置处,并共同形成用于使用者双手扣入的通孔,从而便于使用者对纸箱盖进行如揭开等操作。

作为优选,箱盖内端板不与第一回折板连接的任一侧边处均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凸耳。使得箱盖内端板在折叠时,第一凸耳能够压抵对应的侧板,进而较佳地提升了折叠后的纸箱盖的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纸箱体,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某种或某些缺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纸箱体,其包括箱体本体,箱体本体包括主纸板,主纸板中部由折痕限制出一长方形的底板,底板两端的折痕均向两端延伸从而在主纸板处形成箱体外侧板,底板两侧的折痕均向两端延伸从而在主纸板处形成箱体外端板;箱体外侧板任一端部的折痕与对应箱体外端板端部的折痕共同在主纸板处限制出加强板,加强板沿穿过底板对应顶点的对角线处设有折痕;箱体外侧板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折回板,第二折回板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箱体内侧板;箱体外端板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第三折回板,第三折回板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箱体内端板,箱体内端板两端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连接加强板;箱体外侧板的宽度、箱体内侧板的宽度、箱体外端板的长度和箱体内端板的长度相等,连接加强板的宽度为底板长度的一半。

本实用新型中,箱体本体能够由一整体纸板冲压形成,从而制作简单。且由于箱体本体在需要使用时能够临时折叠形成,进而使得箱体本体在运输、存放时能够以板材的形式进行,进而便于运输和存放。

本实用新型的箱体本体在使用时,能够按如下方式进行折叠:A、向底板的同一侧垂直折起箱体外侧板和箱体外端板,此步骤中,将加强板沿其折痕向内折叠,从而使得加强板折叠成一三角形状,并将折叠后的加强板贴合至箱体外侧板或箱体外端板处;B、向外侧(经A步骤后背离底板的一侧)垂直折叠连接加强板;C、向内侧相对箱体外端板垂直折叠第三折回板;D、向内侧相对第三折回板垂直折叠箱体内端板,此时相应的2个连接加强板位于同一箱体外侧板的内壁处;E、向内侧相对箱体外侧板垂直折叠第二折回板;F、向内侧相对第二折回板垂直折叠箱体内侧板;

通过上述折叠步骤,能够较佳地对箱体本体进行折叠,从而便于使用者操作。且本实用新型的纸箱体能够具备较佳的抗压性能。

作为优选,连接加强板端部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连接板,连接板处设有V形卡槽,V形卡槽位于连接加强板端部处。这使得相应的2个连接加强板在折叠完成时,其V形卡槽能够卡合在一起,从而较佳地提升了纸箱体的整体牢固性。

作为优选,箱体内侧板不与第二折回板连接的任一侧边处均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凸耳。这使得箱体内侧板折叠后,第二凸耳能够较佳地抵压对应侧板,进而较佳地提升了纸箱体的整体牢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箱盖本体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中的箱体本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而并非限定。

实施例1

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纸箱盖,其包括箱盖本体100,箱盖本体100包括顶板110,顶板110两侧均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多个箱盖侧板120,箱盖侧板120与顶板110间设有折痕;箱盖侧板120两端均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侧板连接板121,侧板连接板121与箱盖侧板120间设有折痕;顶板110两端均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箱盖外端板130,箱盖外端板130与顶板110间设有折痕;箱盖外端板130外端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回折板140,第一回折板140与箱盖外端板130间设有折痕;第一回折板140外端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箱盖内端板150,箱盖内端板150与第一回折板140间设有折痕;箱盖侧板120的宽度、箱盖外端板130的长度和箱盖内端板150的长度相等,侧板连接板121的长度为顶板110宽度的一半。

本实施例中的纸箱盖能够由一整体纸板冲压形成,从而制作简单。且由于箱盖本体100在需要使用时能够临时折叠形成,进而使得箱盖本体100在运输、存放时能够以板材的形式进行,进而便于运输和存放。

本实施例的箱盖本体100在使用时,能够按如下方式进行折叠:

1、向同一侧垂直折起箱盖侧板120;

2、相对箱盖侧板120对侧板连接板121进行垂直折叠,从而使得相应的2个侧板连接板121共同位于顶板110同一端部;

3、向步骤“1”中所述的同一侧垂直折起箱盖外端板130;

4、相对箱盖外端板130垂直折叠第一回折板140;

5、相对第一回折板140垂直折叠箱盖内端板150。

通过上述折叠步骤,能够较佳地对箱盖本体100进行折叠,从而便于使用者操作。且本实施例的纸箱盖能够具备较佳的抗压性能。

本实施例中,箱盖外端板130和箱盖内端板150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通孔131和第二通孔151,第一通孔131和第二通孔151为轮廓相同的椭圆孔;侧板连接板121处设有半孔121a,半孔121a的形状为第一通孔131的一半。第一通孔131、第二通孔151和相对应的2个半孔121a在折叠后能够处于同一位置处,并共同形成用于使用者双手扣入的通孔,从而便于使用者对纸箱盖进行如揭开等操作。

本实施例中,箱盖内端板150不与第一回折板140连接的任一侧边处均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凸耳152。这使得箱盖内端板150在折叠时,第一凸耳152能够压抵对应的侧板,进而较佳地提升了折叠后的纸箱盖的牢固性。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纸箱体,其包括箱体本体200,箱体本体200包括主纸板210,主纸板中部由折痕限制出一长方形的底板211,底板211两端的折痕均向两端延伸从而在主纸板210处形成箱体外侧板212,底板211两侧的折痕均向两端延伸从而在主纸板210处形成箱体外端板213;箱体外侧板212任一端部的折痕与对应箱体外端板213端部的折痕共同在主纸板210处限制出加强板214,加强板214沿穿过底板211对应顶点的对角线处设有折痕;箱体外侧板212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折回板220,第二折回板220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箱体内侧板230;箱体外端板213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第三折回板240,第三折回板240沿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箱体内端板250,箱体内端板250两端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连接加强板260;箱体外侧板212的宽度、箱体内侧板230的宽度、箱体外端板213的长度和箱体内端板250的长度相等,连接加强板260的宽度为底板211长度的一半。

本实施例中,箱体本体200能够由一整体纸板冲压形成,从而制作简单。且由于箱体本体200在需要使用时能够临时折叠形成,进而使得箱体本体200在运输、存放时能够以板材的形式进行,进而便于运输和存放。

本实施例的箱体本体200在使用时,能够按如下方式进行折叠:

A、向底板211的同一侧垂直折起箱体外侧板212和箱体外端板213,此步骤中,将加强板214沿其折痕向内折叠,从而使得加强板214折叠成一三角形状,并将折叠后的加强板214贴合至箱体外侧板212或箱体外端板213处;

B、向外侧(经A步骤后背离底板211的一侧)垂直折叠连接加强板260;

C、向内侧相对箱体外端板213垂直折叠第三折回板240;

D、向内侧相对第三折回板240垂直折叠箱体内端板250,此时相应的2个连接加强板260位于同一箱体外侧板212的内壁处;

E、向内侧相对箱体外侧板212垂直折叠第二折回板220;

F、向内侧相对第二折回板220垂直折叠箱体内侧板230;

通过上述折叠步骤,能够较佳地对箱体本体200进行折叠,从而便于使用者操作。且本实施例的纸箱体能够具备较佳的抗压性能。

本实施例中,连接加强板260端部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连接板270,连接板270处设有V形卡槽271,V形卡槽271位于连接加强板260端部处。这使得相应的2个连接加强板260在折叠完成时,其V形卡槽271能够卡合在一起,从而较佳地提升了纸箱体的整体牢固性。

本实施例中,箱体内侧板230不与第二折回板220连接的任一侧边处均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凸耳231。这使得箱体内侧板230折叠后,第二凸耳231能够较佳地抵压对应侧板,进而较佳地提升了纸箱体的整体牢固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纸箱,其包括实施例1中的箱盖本体100和实施例2中的箱体本体200。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