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既易撕又方便储运的补充液包装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3329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既易撕又方便储运的补充液包装袋的制作方法

本专利涉及包装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既易撕又方便储运的补充液包装袋。



背景技术:

一般家用的洗衣液、洗手液、洗洁精等均储存于灌装容器内,为了节约成本,市面上开发了一种包装袋,在家用的灌装容器内的日化洗涤液使用完毕之后,将包装袋中的补充液灌入灌装容器内即可,因为包装袋成本比灌装容器低,减少灌装容器的浪费,用包装袋替代灌装容器可以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有着上述用途的包装袋一般设有管状导流装置,这种结构虽然利于倾倒,但是需要剪开或者拧开管状导流装置后使用,操作不便,导流装置与包装袋的内腔的连接处会形成夹角,极大地限制了倾倒时的流量,造成流动不畅,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还要在包装袋上设置导流装置,过程复杂,降低了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成本,另外在倾倒包装袋中内容物时,由于导流装置为管道结构,内部容易造成残留,造成浪费,管道两侧光滑且较窄,在静电吸附或压力的作用下容易粘连在一起,使用者需要用力挤压把包装袋内容物挤出,且挤出时容易洒出,再者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由于导流装置的存在而形状不规则的包装袋会使得包装袋的堆放难度大大增加,降低存放空间的利用率,从而影响运输效率。

在中国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203222200U中公开了一种易撕包装袋,其至少一拐角处设有通过激光束刻有带刻痕的开口部分,开口部分呈三角形结构并至少位于包装袋体的一面上。

该方案的包装袋虽然易于撕开,但是撕开后,其开口呈平直状,使用时很难使包装袋开口对准灌装容器的瓶口,倾倒时包装袋内容物容易洒出,而且在储存和运输时容易因外力而使包装袋损坏。

在中国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206307449U中公开了一种补充液包装袋,包括前片、后片和底片,所述前片和后片整体呈矩形,两者三边热封,形成热封区,两者底边与底片热封形成具有一腔体的密封包装袋结构,所述包装袋一顶角设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设有延伸至包装袋边缘的刻痕,沿刻痕撕开包装袋顶角后,所述开口部形成凸出的灌注口,因此在使用时无需使用工具就能够沿刻痕轻易撕开包装袋,撕开后形成的凸出的灌注口便于灌装。该专利的灌注口由梯形凸出段及两侧延伸至边缘的直线段构成,也即刻痕上存在多个折弯处,在撕开时受用力的方向的影响很大,一旦用力的方向错误就难以撕开,甚至撕破袋身导致液体外洒,而且在生产时有多个折弯处的折痕难以制作,因此,该方案对生产和使用的控制要求都很高。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JP2011246174A公开了一种容易打开的包装袋,利用在出液口位置冲切凹口和一组平行线,使消费者容易地打开包装袋。该专利使用冲切凹口和一组平行线构成出液口,冲切凹口使在液体导出时出口较窄,不利于液体流出,且冲切凹口内部较窄,液体容易因为表面张力而残留在其中,造成浪费,且在静电吸附或压力的作用下容易粘连在一起,使用者需要用力挤压把包装袋内容物挤出,且挤出时容易洒出,再者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由于冲切凹口的存在而形状不规则的包装袋会使得包装袋的堆放难度大大增加,从而影响运输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提供一种既易撕又方便储运的补充液包装袋,容易撕开,且灌装时不易洒出,且在没有额外添加导流装置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定的稳定性,保证包装袋再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方便摆放的同时也不易损坏。

针对上述发明目的,本专利所采用的方案为:一种既易撕又方便储运的补充液包装袋,包括腔体和密封形成腔体的热封区,所述包装袋包括一个顶角,顶角上设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设有易撕线,易撕线包括刻痕以及设在热封区,并与刻痕相接的线状开口,顶角一侧边缘与刻痕相接,线状开口往顶角另一侧延伸,但线状开口与顶角另一侧边缘相隔;沿刻痕和线状开口撕开包装袋顶角后,所述开口部形成凸出的灌注部,灌注部顶部为连通腔体的开口。

采用这种结构的包装袋不需任何工具,用手即可沿刻痕、线状开口撕开包装袋,且线状开口可较好引导用户用力,因为在撕开刻痕后,易撕线的后半部分难以像撕开刻痕一样控制力的方向,因此,此处设置不需要撕开的贯穿热封区的线状开口,即便线状开口没有与包装袋边缘相接,但是能引导撕开后形成凸出的灌注部,灌注时让瓶口包裹住灌注部顶部的开口,不易洒出,而且线状开口不与包装袋边缘相接,灌注部的开口为直接撕开包装袋而形成,包装袋内容物不需要经另外的导流装置流出,倾倒时可保持流动顺畅,不会限制包装袋内容物流量,不易残留包装袋内容物,同时直接撕开的开口比导流装置的开口大,两侧不易因为静电吸附和压力的作用粘连在一起,灌装时倾倒包装袋即可,不需要使用者对包装袋进行挤压来打开粘连的开口,避免了因挤压而导致包装袋内容物喷射洒出的情况,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只需要在包装袋上设置刻痕和冲切出线状开口,生产效率高且成本低,再者本专利包装袋没有另外设有凸出的导流装置或其他结构,结构简单,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容易堆放,增大空间利用率以及运输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部还包括易撕部,易撕部设于顶角两侧中线状开口所在的那一侧的边缘,且线状开口朝向易撕部设置。

这样设置可通过易撕部来引导用户撕向线状开口,因为一开始就沿刻痕撕开需要保证用力方向的正确,不一定能很好撕开,但是通过易撕部的引导,能够大概率在一开始的时候直接沿易撕部和线状开口较好撕开易撕线的一部分,且能够将应力集中在线状开口和刻痕相接处,更方便地撕开刻痕。

进一步地,顶角两侧分别为短边侧和长边侧,所述线状开口和易撕部对应设在短边侧,刻痕与长边侧边缘相接。

因为补充液包装袋在热封时会考虑其容量,容量越大,装的液体越多,但是也不能装满,需要预留一定的空间进行倾倒,因为长边侧边长较长,相比于短边侧能够用更少的液体来预留更大的倾倒空间,因此一般以包装袋的长边侧为倾倒侧,这样一来,位于包装袋短边侧的线状开口和易撕部向上,用户方便从易撕部向线状开口发力,进而沿刻痕撕开包装袋顶角,形成凸出的灌注部。

进一步地,所述刻痕与长边侧边缘的相接处到顶角顶部的距离大于易撕部到顶角顶部的距离。

因为长边侧为倾倒侧,而刻痕与长边侧边缘相接,所以要让撕开后形成的灌注部的整体需要在长边侧往下倾斜,才便于让灌注部承托在瓶口上进行倾倒,因此这里将刻痕与长边侧边缘的相接处到顶角顶部的距离设置为大于易撕部到顶角顶部的距离,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灌装液体。

进一步地,顶角两侧分别为短边侧和长边侧,所述线状开口和易撕部对应设在长边侧,刻痕与短边侧边缘相接。

从上文可知,一般以包装袋的长边侧为倾倒侧,沿易撕部和线状开口将包装袋顶角撕开后,可以在线状开口处形成一个良好的承托处,方便地将灌注部承托在瓶口上来灌装液体,而刻痕不一定能很好地被引导撕开,也即容易撕离预定路径,如果换成刻痕与包装袋长边侧边缘的相接,则刻痕处就不一定能够在撕开后形成较好的承托处。

进一步地,所述线状开口向与顶角相反的方向凹陷。

这样设置意味着在撕开包装袋顶角后进行灌装的过程中,线状开口凹陷处能够使瓶口边缘卡在其中,使灌注部不易滑出,并且容易对准瓶口。

进一步地,所述线状开口从与刻痕相接的一端到另一端,其与包装袋顶角顶部的距离逐渐增大。

逐渐远离包装袋顶角顶部的线状开口使得灌注部两侧较开阔,便于小口径瓶口的灌装。

进一步地,所述线状开口从与刻痕相接的一端到另一端,其与包装袋顶角顶部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

这样一来,线状开口向顶角方向形成明显的凹陷,以形成更深的凹陷来使灌注部承托在瓶口上进行灌装。

进一步地,所述线状开口与腔体的最短距离为1至3mm。

线状开口离腔体越近,越容易撕破包装袋,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离得太远会让灌注部顶部开口的口径太大,不便于适应小口径的瓶口进行灌装。

进一步地,所述线状开口与易撕部的最短距离为1.5至2.5mm。

线状开口离易撕部越近,越容易在运输储存的过程中因外力而损坏包装袋,离得太远会丧失撕开时易撕部对应线状开口的引导作用,不便于用户按照既定的路线来撕开包装袋。

进一步地,所述刻痕由多个不穿透腔体的孔连线形成。孔与孔之间的距离短,中间可承受的力度小,使用者在刻痕末端处用力的时候,可沿着刻痕上的孔一个接一个地撕开包装袋,使包装袋更易撕。

进一步地,所述刻痕由两条以上的刻线组合构成,所述刻线由多个不穿透腔体的孔连线形成。上述结构可以减少误操作,即便使用者不小心撕离一条刻线,还可以沿另一条刻线撕开包装袋,另外,刻线越多,刻痕处结构越不稳定,使用者可以用更小的力撕开包装袋,避免出现用力过大撕破包装袋或者使内容物洒出的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灌注部顶部开口宽度在0.5~4cm之间。市场上的灌装容器最常见的口径为2.5cm,2.8cm以及3.5cm,因此,所述开口宽度可以使灌注部适应大部分容器的瓶口,增加实用性。更优地一种开口宽度为0.8~2.5cm。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专利的有益效果有:

(1)不需任何工具,用手即可沿刻痕、线状开口撕开包装袋,且线状开口可较好引导用户用力,因为在撕开刻痕后,易撕线的后半部分难以像撕开刻痕一样控制力的方向,因此,此处设置不需要撕开的贯穿热封区的线状开口,即便线状开口没有与包装袋边缘相接,但是能引导撕开后形成凸出的灌注部,灌注时让瓶口包裹住灌注部顶部的开口,不易洒出,而且线状开口不与包装袋边缘相接,灌注部的开口为直接撕开包装袋而形成,包装袋内容物不需要经另外的导流装置流出,倾倒时可保持流动顺畅,不会限制包装袋内容物流量,不易残留包装袋内容物,同时直接撕开的开口比导流装置的开口大,两侧不易因为静电吸附和压力的作用粘连在一起,灌装时倾倒包装袋即可,不需要使用者对包装袋进行挤压来打开粘连的开口,避免了因挤压而导致包装袋内容物喷射洒出的情况,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只需要在包装袋上设置刻痕和冲切出线状开口,生产效率高且成本低,再者本专利包装袋没有另外设有凸出的导流装置或其他结构,结构简单,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容易堆放,增大空间利用率以及运输效率;

(2)可通过易撕部来引导用户撕向线状开口,且当位于包装袋短边侧的线状开口和易撕部向上时,用户更方便从易撕部向线状开口发力,便利度高;

(3)位于包装袋长边侧的线状开口向上,又或线状开口向与所在顶角相反的方向凹陷,都是为了用户可方便地将灌注部承托在瓶口上来灌装液体,灌注稳定性好;

(4)刻痕与长边侧边缘的相接处到顶角顶部的距离设置为大于易撕部到顶角顶部的距离,使得所形成的灌注部整体在长边侧往下倾斜,更便于承托在瓶口上进行倾倒;

(5)所述线状开口和易撕部对应设在长边侧,这能更好地应对用户撕离刻痕,灌注部不规则,导致灌注部不能有效承托在瓶口上的情况,保证撕开的准确率;

(6)线状开口能够形成与所在顶角相反的方向的凹陷,能够使瓶口边缘卡在其中,使灌注部不易滑出,并且容易对准瓶口;

(7)逐渐远离包装袋顶角顶部的线状开口使得灌注部两侧较开阔,便于小口径瓶口的灌装;

(8)所述线状开口从与刻痕相接的一端到另一端,其与包装袋顶角顶部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使得线状开口能够形成更深的凹陷,将瓶口卡在其中进行灌装,实用性强;

(9)设置线状开口与腔体之前合适的最短距离,以适应瓶口口径的同时也降低了包装袋的撕坏概率;

(10)设置线状开口与易撕部之前合适的最短距离,以确保包装袋易撕的同时也避免了储存运输过程中过高的包装袋损坏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一种带线状开口的补充液包装袋撕开后的凸出的灌注部的放大图。

图3是本专利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4是本专利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一:

如图1和2所示的一种既易撕又方便储运的补充液包装袋,包括腔体100和密封形成腔体100的热封区200,所述包装袋包括一个顶角,顶角上设有开口部300,所述开口部300设有易撕线,易撕线包括刻痕310以及设在热封区200,并与刻痕310相接的线状开口320,顶角一侧边缘与刻痕310相接,线状开口320往顶角另一侧延伸,但线状开口320与顶角另一侧边缘相隔;沿刻痕310和线状开口320撕开包装袋顶角后,所述开口部300形成凸出的灌注部400,灌注部400顶部为连通腔体100的开口。

所述开口部300还包括易撕部330,易撕部330设于顶角两侧中线状开口320所在的那一侧的边缘,且线状开口320朝向易撕部330设置。

顶角两侧分别为短边侧和长边侧,所述线状开口320和易撕部330对应设在短边侧,刻痕310与长边侧边缘相接。

所述线状开口320向与所在顶角相反的方向凹陷,且线状开口320从与刻痕310相接的一端到另一端,其与包装袋顶角顶部的距离逐渐增大。

所述刻痕310与长边侧边缘的相接处到顶角顶部的距离为37mm,大于易撕部330到顶角顶部的距离34mm;所述线状开口320与腔体100的最短距离为2mm;所述线状开口320与易撕部330的最短距离为2mm。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线状开口320从与刻痕310相接的一端到另一端,其与包装袋顶角顶部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线状开口320和易撕部330对应设在长边侧,刻痕310与短边侧边缘相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