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边沟急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8409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救援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公路边沟急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日益发展,驾车出行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外出的途中,交通事故的发生不可避免,特别是长期驾车旅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经济的损失和人员的伤亡。而在众多的公路交通事故中,车辆轮胎陷入公路的两侧边沟中时有发生,当驾驶员车辆的车轮陷入边沟内时,若发生事故的地方在城区时,因为交通便利很容易寻求到吊车或其他帮助,但一旦发生在偏远地区(如318国道等),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自我救援,几乎所有的车辆选择呼叫交通吊车赶来救援,但吊车赶过来的路程十分遥远,将会耗费较多的时间,同时吊车吊装费用也相对昂贵,而且吊车赶来的此途中,陷入边沟的车辆会影响公路交通秩序,导致车辆的通行量下降,严重的会导致交通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公路边沟急救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轮胎陷入公路的两侧边沟时救援费时费力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公路边沟急救装置。该公路边沟急救装置包括底座、支撑板、控制所述支撑板升降的升降机构和驱动所述升降机构的动力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设于所述底座上并与所述第一杆体匹配的第一条形槽以及设于所述支撑板底部并与所述第二杆体匹配的第二条形槽,所述第一杆体底端与所述第一条形槽底部左端铰接,所述第二杆体顶端与所述第二条形槽底部左端铰接,所述第一杆体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杆体的底端铰接;所述支撑板上还设有与所述公路和/或边沟的内侧壁顶面配合并可沿所述支撑板的径向运动的缓冲机构。

本实用新型结构非常简单,使用非常方便,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放置于边沟内并移动至车轮下方,然后使动力机构驱动升级机构上升至将车轮顶起,然后车辆即可驶离边沟,达到救援的目的。通过设置第一条形槽和第二条形槽,可以使整个装置在收纳后的体积尽可能小,便于放置。通过设置缓冲机构,可以降低车轮制动时给急救装置施加的作用力,从而延长急救装置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条形槽底部右端铰接的第三杆体以及与所述第二条形槽底部右端铰接的第四杆体;所述第三杆体中部与所述第一杆体中部铰接,所述第四杆体中部与所述第二杆体中部铰接。由此,使得支撑板的升降更加平稳。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三杆体和第四杆体的连接处的杠杆。由此,杠杆可以限制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相对运动以及第三杆体和第四杆体的相对运动,可以进一步固定支撑板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为两个。由此,不仅使支撑板的升降更加平稳,而且可以提升急救装置的承载力。

进一步地,还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滚轮和支架。由此,便于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设有竖向的缺口,所述缺口上设有水平杆,所述支架与所述水平杆铰接;还包括限制所述支架转动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和固定柱,所述第一限位杆穿过所述缺口侧壁后与所述固定柱的一端套接,所述第二限位杆穿过所述滚轮的中心后与所述固定柱的另一端套接。由此,当移动至指定位置后,首先抽出第一限位杆并取下固定柱,然后转动支架即可使滚轮转动至缺口内,而不再是位于底座的底部,从而使得底座作为承载媒介,使得救援装置的承载力显著提升,同时也可提升滚轮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机构包括与所述支撑板插嵌连接的缓冲板或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端部与所述支撑板铰接的支撑杆。由此,当支撑板上升至公路表面位置处时,缓冲板或支撑杆展开后即可与公路和/或边沟的内侧壁顶面配合,从而显著降低救援装置所承受的由车辆制动所施加的竖向荷载。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包括依次铰接或套接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端部设有抓手。由此,抓手可以勾住边沟外侧,从而显著降低救援装置所承受的由车辆制动所施加的水平荷载。

进一步地,所述抓手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螺纹连接。由此,便于控制抓手的朝向,便于伸缩支撑杆。

可见,本实用新型结构非常简单,使用非常方便,很容易实现救援,可以在每辆车上放置。整个装置在收纳后的体积尽可能小,便于放置。缓冲机构可以降低车轮制动时给急救装置施加的作用力,从而延长急救装置的使用寿命。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1的公路边沟急救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实施例1的公路边沟急救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1的公路边沟急救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1中支撑板的俯视图。

图7为实施例2的公路边沟急救装置的支撑板的俯视图。

图8为实施例3的公路边沟急救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9为实施例4的公路边沟急救装置的正视图。

上述附图中的有关标记为:

1:底座;

2:支撑板;

31:第一杆体;

32:第二杆体;

33:第三杆体;

34:第四杆体;

41:第一条形槽;

42:第二条形槽;

51:滚轮;

52:支架;

53:缺口;

54:水平杆;

61:第一限位杆;

62:第二限位杆;

63:固定柱;

7:缓冲板;

8:支撑杆;

81:第一支撑杆;

82:第二支撑杆;

83:抓手;

9:杠杆;

10:公路;

11:边沟;

110:内侧壁顶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实用新型中在包括下述说明在内的各部分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实用新型一分部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关于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和单位。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实施例1

如图1-6所示的公路边沟急救装置,包括底座1、支撑板2、控制所述支撑板2升降的升降机构和驱动所述升降机构的动力机构。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杆体31、第二杆体32、设于所述底座1上并与所述第一杆体31匹配的第一条形槽41以及设于所述支撑板2底部并与所述第二杆体32匹配的第二条形槽42,所述第一杆体31底端与所述第一条形槽41底部左端铰接,所述第二杆体32顶端与所述第二条形槽42底部左端铰接,所述第一杆体31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杆体32的底端铰接;

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条形槽41底部右端铰接的第三杆体33以及与所述第二条形槽42底部右端铰接的第四杆体34;所述第三杆体33中部与所述第一杆体31中部铰接,所述第四杆体34中部与所述第二杆体32中部铰接。

所述支撑板2上还设有与所述公路10和边沟11的内侧壁顶面110配合并可沿所述支撑板2的径向运动的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为与所述支撑板2插嵌连接的缓冲板7。

所述升降机构为两个,所述两个升降机构相互平行并分别分布于所述支撑板2轴向两侧。

还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滚轮51和支架52。

所述底座1上设有竖向的缺口53,所述缺口53上设有水平杆54,所述支架52与所述水平杆54铰接;还包括限制所述支架52转动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一限位杆61、第二限位杆62和固定柱63,所述第一限位杆61穿过所述缺口53侧壁后与所述固定柱63的一端套接,所述第二限位杆62穿过所述滚轮51的中心后与所述固定柱63的另一端套接。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公路边沟急救装置所具有的区别是:如图7所示,所述缓冲机构为端部与所述支撑板2铰接的四个支撑杆8,所述支撑杆8的长度为支撑板2长度的一半,从而便于收拢。

实施例3

与实施例2相比,本实施例的公路边沟急救装置所具有的区别是:如图8所示,远离道路的支撑板2的一侧的支撑杆8包括依次铰接的第一支撑杆81和第二支撑杆82,所述第二支撑杆82端部设有抓手83。所述抓手83与所述第二支撑杆82螺纹连接。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公路边沟急救装置所具有的区别是:如图9所示,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杆体31和第二杆体32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三杆体33和第四杆体34的连接处的杠杆9。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