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轿厢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8955发布日期:2018-09-08 00:54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轿厢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



背景技术:

通常,在电梯轿厢的内侧设置有操作面板、显示装置、扶手、镜子、轿厢护板等的轿厢内用品。这些轿厢内用品使用包含螺栓以及螺母等在内的连结部件连结在固定于电梯轿厢外侧的固定配件上。因此,在向电梯轿厢安装轿厢内用品时,需要进行电梯轿厢的内侧的作业和外侧的作业,或者拆卸电梯轿厢的侧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8525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上述方法需要多个作业人员进行作业,或者需要进行侧板的拆卸作业以及安装作业,因此工作效率低下。

本实用新型是考虑到如上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轿厢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在不拆卸侧板的情况下仅通过从电梯轿厢的内侧进行作业就能够将轿厢内用品安装在电梯轿厢上。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被组装在设置有开口的电梯轿厢的侧板上,其具备:轿厢内用品,配置于所述侧板的内侧;固定部件,卡定于所述侧板;以及连结部件,将所述轿厢内用品从所述侧板的内侧连结于所述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具有:本体部,该本体部具有供所述连结部件螺合的螺合部,并配置于所述侧板的外侧;以及卡定部,将所述本体部卡定于所述侧板;所述卡定部包括:基部,固定于所述本体部;顶端部,与所述侧板的内侧抵接;以及弯折部,贯穿所述开口,连接所述基部与所述顶端部,并相对于所述基部以及所述顶端部弯折。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中,所述卡定部的所述弯折部包括彼此分离的一对要素弯折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中,所述一对要素弯折部配置于所述螺合部的外侧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中,所述卡定部由一对线材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中,在所述本体部的所述侧板侧的面上,在所述螺合部的周围设置有隆起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中,所述轿厢内用品是扶手、操作面板、显示装置、镜子或轿厢护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电梯轿厢的内侧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的后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3所示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所使用的固定部件即卡定于电梯轿厢的侧板之前的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从本体部侧观察图6所示的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8A至图8D是用于说明将图6所示的固定部件卡定于电梯轿厢的侧板的方法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的后视图。

图11是表示图9所示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所使用的固定部件即卡定于电梯轿厢的侧板之前的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12A至图12D是用于说明将图11所示的固定部件卡定于电梯轿厢的侧板的方法的概略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梯轿厢

16:侧板

20:轿厢内用品

30:轿厢内用品组装体

31:开口

40:固定部件

41:本体部

42:卡定部

43:基部

44:顶端部

45:弯折部

45a:要素弯折部

45b:要素弯折部

50:连结部件

52:螺合部

53:隆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至图8D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轿厢。在图1所示的电梯轿厢10中,通过轿厢架构造10a支承轿厢室15,该轿厢架构造10a包括纵架11、安装于纵架11的下端的下梁12以及安装于纵架11的上端的上梁13。轿厢室15包括构成轿厢室15的侧壁的侧板16、轿厢地板17、顶板18以及轿厢门板19a、19b。轿厢地板17由地板架构造17a支承。

图2中示出了上述电梯轿厢10的内部。在电梯轿厢10的内侧,在侧板16上安装有各种各样的轿厢内用品20。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作为轿厢内用品20,设置有用于让使用者进行门的开闭操作和目的地楼层选择的操作面板20a、显示电梯轿厢10的运行状况的显示装置20b、扶手20c、镜子20d、轿厢护板20e。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扶手20c包括扶手杆20ca、安装于侧板16并支承扶手杆20ca的托座20cb。

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8D对包含有轿厢内用品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进行说明。下面,作为轿厢内用品20,以扶手20c为例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轿厢内用品组装体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4是图3所示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的后视图,图5是图4所示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的V-V线剖视图。

如图3至图5所示,轿厢内用品组装体30被组装在设置有开口31的电梯轿厢10的侧板16上。轿厢内用品组装体30具备:轿厢内用品20c,配置于侧板16的内侧;固定部件40,卡定于侧板16;以及螺栓等的连结部件50,将轿厢内用品20c从侧板16的内侧连结于固定部件40。轿厢内用品20c的托座20cb具有供连结部件50插通的插通孔51。

如图3至图5所示,固定部件40包括配置于侧板16的外侧的本体部41以及将本体部41卡定于侧板16的卡定部42。在图3至图5所示的例子中,本体部41整体上具有长方体的形状。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本体部41的位于厚度方向T(下述的螺合部52延伸的方向)两侧的两个面中的、在固定部件40卡定于侧板16的状态下位于侧板16侧的面称作侧板侧面41a,将与侧板侧面41a相对置的面称作背面41b。另外,将本体部41的位于宽度方向W(侧板侧面41a的短边方向)两侧的两个面称作侧面41c、41d。另外,将本体部41的位于长边方向L两侧的两个面中的、在固定部件40卡定于侧板16的状态下位于上方的面称作顶面41e,将位于下方的面称作底面41f。

本体部41具有供连结部件50螺合的螺合部52。如图5所示,螺合部52从本体部41的侧板侧面41a向背面41b沿着本体部41的厚度方向T延伸。

在本体部41的侧板侧面41a,在螺合部52的周围设置有隆起部53。基于隆起部53,由侧板16的厚度所产生的、固定部件40的本体部41与轿厢内用品20c之间的间隙减小与隆起部53的厚度相当的量。

卡定部42包括:基部43,固定于本体部41;顶端部44,与侧板16的内侧抵接;以及弯折部45,将基部43与顶端部44连接,并相对于基部43以及顶端部44弯折。弯折部45贯穿开口31。下面,参照图6和图7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固定部件40。

在图6和图7中示出了卡定于侧板16之前的固定部件40。由图6以及图7可知,在固定部件40卡定于侧板16之前,卡定部42整体上沿本体部41的长边方向L延伸。卡定部42优选由金属等容易用人手折弯的材料构成。

在图6和图7所示的例子中,卡定部42的基部43以不与螺合部52发生干扰的方式配置于本体部41的螺合部52与底面41f侧的端部之间的区域。更详细而言,基部43呈コ字形,并覆盖本体部41的侧板侧面41a的一部分和两个侧面41c、41d的一部分。基部43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本体部41。

顶端部44是平板。如图6和图7所示,在固定部件40卡定于侧板16之前,顶端部44在比本体部41的螺合部52更靠上方的区域中,沿着本体部41的侧板侧面41a延伸。

弯折部45在固定部件40卡定于侧板16之前,在基部43与顶端部44之间整体上沿着本体部41的侧板侧面41a延伸。另外,能够相对于基部43以及顶端部44折弯弯折部45。在图3至图7所示的例子中,弯折部45包括彼此分离的一对要素弯折部45a、45b。由此,能够容易地相对于基部43以及顶端部44折弯图6和图7所示的弯折部45。另外,如图6和图7所示,各要素弯折部45a、45b配置于螺合部52的外侧两侧。由此,在如图3至图5所示那样弯折部45相对于基部43以及顶端部44弯折的状态下,各要素弯折部45a、45b位于螺合部52的外侧两侧,不与螺合部52发生干扰。

图6和图7所示的各要素弯折部45a、45b也可以弯曲,从而能够更容易地相对于基部43以及顶端部44折弯各要素弯折部45a、45b。

图6和图7所示的固定部件40的卡定部42在弯折部45处弯折,如图5所示,本体部41配置于侧板16的外侧,弯折部45以贯穿侧板16的开口31的方式配置,顶端部44与侧板16的内侧抵接,由此固定部件40卡定于侧板16。在固定部件40卡定于侧板16的状态下,一对要素弯折部45a、45b配置于螺合部52的外侧两侧。

此外,在图3至图5所示的例子中,设置于侧板16的开口31的尺寸为如下尺寸。即,与本体部41的底面41f的尺寸相比,开口31的尺寸足够大。因此,开口31的尺寸为,在使固定部件40的本体部41的侧板侧面41a朝向水平方向的状态下,能够将固定部件40的本体部41以及基部43插入开口31的尺寸。然而,与固定部件40的本体部41的侧板侧面41a以及背面41b的尺寸相比,开口31的尺寸足够小。因此,开口31的尺寸为,在使侧板侧面41a朝向铅垂方向的状态下,无法将本体部41插入开口31的尺寸。当然,开口31的尺寸可以与本体部41的侧板侧面41a以及背面41b的尺寸相比足够大,可以是在使侧板侧面41a朝向铅垂方向的状态下能够将本体部41插入开口31的尺寸。

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8D,说明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即向侧板组装轿厢内用品组装体的组装方法。

首先,在侧板16上设置开口31。开口31设置在与设置于轿厢内用品20c的托座20cb上的插通孔51相对应的位置。

接下来,将固定部件40卡定于侧板16。具体而言,准备如图6和图7所示的、弯折部45弯折前的固定部件40。然后,如图8A所示,在使固定部件40的本体部41的侧板侧面41a朝向下方并使侧板侧面41a处于水平的状态下,将本体部41以及卡定部42的基部43的至少一部分从侧板16的内侧插入到开口31中。接下来,如图8B所示,使固定部件40的本体部41的背面41b与开口31的上缘抵接,并向远离本体部41的方向(下方向)拉伸并折弯顶端部44。此时,由于弯折部45包括一对要素弯折部45a、45b,因此能够容易地折弯弯折部45。接下来,如图8C所示,将本体部41推入侧板16的背面侧,在将本体部41的侧板侧面41a的上端卡在开口31的上缘的状态下,进一步向下方折弯顶端部44。接下来,如图8D所示,在将本体部41配置于侧板16的外侧的状态下,使本体部41下降,从而将弯曲的弯折部45载置于开口31的下缘。在这种情况下,以贯穿开口31的方式配置弯折部45,顶端部44与侧板16的内侧抵接。通过上述方式,将固定部件40的卡定部42卡定于侧板16。

当然,作为将卡定部42卡定于侧板16的方法,不限于图8A至图8D所示的方法。例如,在开口31的尺寸相对于本体部41的侧板侧面41a以及背面41b的尺寸足够大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将卡定部42卡定于侧板16。即,首先相对于基部43以及顶端部44折弯弯折部45。接下来,将本体部41以及基部43从侧板16的内侧且从斜上方插入到开口31中。然后,将本体部41以及基部43配置于侧板16的外侧,并且以贯穿开口31的方式配置弯折部45,并使顶端部44与侧板16的内侧抵接。

接下来,如图3和图5所示,将轿厢内用品20c的托座20cb配置于侧板16的内侧。具体而言,以使托座20cb的插通孔51与固定部件40的螺合部52相对的方式配置托座20cb。之后,使连结部件50从侧板16的内侧插通托座20cb的插通孔51,并与固定部件40的螺合部52螺合,从而使托座20cb连结于固定部件40。之后,将扶手杆20ca安装到托座20cb上。通过上述方式,轿厢内用品组装体30被组装在电梯轿厢10的侧板16上。

这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轿厢内用品组装体30被组装在设置有开口31的电梯轿厢10的侧板16上,该轿厢内用品组装体30具备:轿厢内用品20,配置于侧板16的内侧;固定部件40,卡定于侧板16;以及连结部件50,将轿厢内用品20从侧板16的内侧连结于固定部件40。固定部件40具有:本体部41,该本体部41具有供连结部件50螺合的螺合部52,并配置于侧板16的外侧;以及卡定部42,将本体部41卡定于侧板16。并且,卡定部42包括:基部43,固定于本体部41;顶端部44,与侧板16的内侧抵接;以及弯折部45,贯穿开口31,连接基部43与顶端部44,并相对于基部43以及顶端部44弯折。轿厢内用品20例如是操作面板20a、显示装置20b、扶手20c、镜子20d或轿厢护板20e。

具有螺合部52的本体部41卡定于侧板16的外侧,由此,在将轿厢内用品20连结于本体部41时,不需要在电梯轿厢10的外侧固定本体部41的作业人员。另外,通过使固定于本体部41的卡定部42的弯折部45贯穿设置于侧板16的开口31,并使顶端部44与侧板16的内侧抵接,从而将本体部41卡定于侧板16。仅通过从侧板16的内侧进行的作业,就能够将这样的本体部41卡定于侧板16的外侧。即,通过从侧板16的内侧将本体部41插入开口31并配置到侧板16的外侧,并且将固定于本体部41且弯折的卡定部42卡定于开口31的缘部,从而能够将本体部41卡定于侧板16的外侧。通过上述方式,仅通过从侧板16的内侧进行的作业,就能够进行将本体部41卡定于侧板16的作业以及将轿厢内用品20连结于本体部41的作业。因此,能够在不拆卸侧板16的情况下,仅通过从电梯轿厢10的内侧进行的作业来实施向侧板16组装轿厢内用品组装体30的组装作业。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卡定部42的弯折部45包括彼此分离的一对要素弯折部45a、45b。这样的弯折部45相对于基部43以及顶端部44容易折弯。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一对要素弯折部45a、45b配置于螺合部52的外侧两侧。由此,能够防止出现要素弯折部45a、45b与螺合部52之间发生干扰从而阻碍连结部件50与螺合部52螺合的情况。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本体部41的侧板16侧的面41a上,在螺合部52的周围设置有隆起部53。由此,能够使得由侧板16的厚度所产生的、固定部件40的本体部41与轿厢内用品20之间的间隙减小与隆起部53的厚度相当的量。其结果是,能够将轿厢内用品20更牢固地连结于固定部件40。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10的轿厢内用品组装方法用于向电梯轿厢10的侧板16组装轿厢内用品20,其具备以下工序:准备连结部件50;准备具有本体部41和卡定部42的固定部件40,该本体部41设置有供连结部件50螺合的螺合部52,该卡定部42包括固定于本体部41的基部43、顶端部44、以及连接基部43与顶端部44并能够相对于基部43及顶端部44弯折的弯折部45;在侧板16上设置开口31;将固定部件40的本体部4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基部43的至少一部分从侧板16的内侧插入到开口31中,并将弯折部45折弯,将本体部41配置于侧板16的外侧,使弯折部45贯穿开口31,使顶端部44与侧板16的内侧抵接,从而将固定部件40卡定于侧板16;将轿厢内用品20配置在侧板16的内侧,使连结部件50从侧板16的内侧与螺合部52螺合,从而将轿厢内用品20连结于固定部件40。

在侧板16上设置开口31,从侧板16的内侧将固定部件40的本体部41配置于侧板16的外侧,将固定于本体部41的卡定部42折弯,从而将本体部41卡定于侧板16,由此,仅通过从侧板16的内侧进行的作业就能够将具有螺合部52的本体部41卡定于侧板16的外侧。另外,本体部41在侧板16的外侧卡定于侧板16,由此,在将轿厢内用品20连结到本体部41上时,不需要在电梯轿厢10的外侧固定本体部41的作业人员。通过上述方式,仅通过从侧板16的内侧进行的作业,就能够进行将本体部41卡定于侧板16的作业以及将轿厢内用品20连结于本体部41的作业。因此,能够在不拆卸侧板16的情况下,仅通过从电梯轿厢10的内侧进行的作业来实施向侧板16组装轿厢内用品组装体30的组装作业。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9至图12D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10是图9所示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的后视图,图11是表示卡定于侧板之前的固定部件的立体图。另外,图12A至图12D是用于说明将图11所示的固定部件卡定于电梯轿厢的侧板的方法的概略图。

在图9至图12D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的卡定部的形状不同,但其他的结构与图1至图8D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在图9至图12D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图1至图8D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轿厢内用品组装体130具有固定部件140。固定部件140的卡定部142与图3至图5所示的卡定部42同样地包括:基部143,固定于本体部41;顶端部144,与侧板16的内侧抵接;以及弯折部145,连接基部143与顶端部144,并相对于基部143以及顶端部144弯折。弯折部145贯穿开口31。

由图9和图10可知,卡定部142由一对线材142a、142b形成。各线材142a、142b包括:要素基部143a、143b,固定于本体部41的各侧面41c、41d;要素顶端部144a、144b,与侧板16的内侧抵接;以及要素弯折部145a、145b,连接要素基部143a、143b与要素顶端部144a、144b。即,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卡定部142中,基部143包括一对要素基部143a、143b,顶端部144包括一对要素顶端部144a、144b,弯折部145包括一对要素弯折部145a、145b。

如图11所示,在固定部件140卡定于侧板16之前,构成卡定部142的各线材142a、142b整体上沿着本体部41的各侧面41c、41d延伸。这样的卡定部142能够容易地制作出来。各线材142a、142b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本体部41。

接下来,参照图9至图12D,说明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即向侧板组装轿厢内用品组装体的组装方法。

首先,在侧板16上设置开口31,并将固定部件140卡定于侧板16。具体而言,准备图11所示的、弯折部145弯折之前的固定部件140。然后,如图12A所示,在使固定部件140的本体部41的侧板侧面41a朝向下方并使侧板侧面41a处于水平的状态下,将本体部41以及卡定部142的基部143的至少一部分从侧板16的内侧插入到开口31中。接下来,如图12B所示,使固定部件140的本体部41的背面41b与开口31的上缘抵接,并向远离本体部41的方向(下方向)拉伸并折弯顶端部144。接下来,如图12C所示,将本体部41推入侧板16的背面侧,在将本体部41的侧板侧面41a的上端卡在开口31的上缘的状态下,进一步向下方折弯顶端部144。接下来,如图12D所示,在将本体部41配置于侧板16的外侧的状态下,使本体部41下降,从而将弯曲的弯折部145载置于开口31的下缘。在这种情况下,以贯穿开口31的方式配置弯折部145,顶端部144与侧板16的内侧抵接。通过上述方式,将固定部件140的卡定部142卡定于侧板16。

接下来,如图9所示,将轿厢内用品20c的托座20cb配置于侧板16的内侧,使连结部件50从侧板16的内侧插通托座20cb的插通孔51,并与固定部件140的螺合部52螺合,从而使托座20cb连结于固定部件140。之后,将扶手杆20ca安装到托座20cb上。通过上述方式,轿厢内用品组装体130被组装在电梯轿厢10的侧板16上。

这样,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卡定部142由一对线材142a、142b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制作出卡定部142。

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是作为示例提出的,并不旨在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上述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和宗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实用新型和其等同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