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高效氧化铝超浓相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89445发布日期:2018-08-17 20:13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实现智能高效的氧化铝超浓相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超浓相输送技术属于气力输送中的流态化输送技术。它是将物料流态化后转变成一种气固两相流体,再根据流动体压能和静压能转化原理,使物料在输送槽内进行输送。

目前现有的氧化铝超浓相输送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风管上的调压阀无刻度显示,前后段溜槽的风压只能依靠经验或想象进行调节,无法准确建立理想的物料输送压力梯度,造成氧化铝粉输送速度降低,影响电解槽正常的供料;氧化铝粉中含有氟化盐,这样的物料流动性下降很大,输送能力大打折扣;渣皮、杂物等渣质的沉积,影响氧化铝粉在溜槽中的流态化形成,造成堵料。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高效氧化铝超浓相输送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高效氧化铝超浓相输送装置,能够有效解决现有装置供料系统工作状况不够稳定、供料时间超过设计时间、输送距离达不到设计要求的问题。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拟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高效氧化铝超浓相输送装置,包括供料系统、物料输送系统、出料系统、供风系统。供料系统由供料仓、截止阀、渣质分离装置构成,物料输送系统由主输送溜槽、排风及平衡料柱、透气板构成,出料系统由用料仓、截止阀构成,供风系统由风机、风量调节阀门、PLC控制器、压力表构成。

主输送溜槽被透气板分成上下两层,下层为气室,上层为料室,在料室上部间断设有排风及平衡料柱。供料仓、截止阀、渣质分离装置由管道依次连接,渣质分离装置接入主输送溜槽的入料口,风机通过管道依次连接风量调节阀门、压力表,压力表接入主输送溜槽底端各个气室入风口,各个压力表均与PLC控制器相连接。主输送溜槽的出料口依次连接用料仓与截止阀。

进一步,所述主输送溜槽设有0.5°~1.5°倾斜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根据压力表刻度值,通过PLC控制器调节前后封闭气室风压,使主输送溜槽各封闭气室的压力条件接近超浓相输送理想的压力梯度要求,便于检查和调节,达到控制物料输送速度的目的。

2、由于氧化铝粉中含有氟化盐,影响物料的流动性,因此将主输送溜槽设有0.5°~1.5°倾斜角,就能相应增加物料的流动性。

3、在本装置中,物料到达主输送溜槽前经过渣质分离装置,防止渣皮、杂物等渣质的沉积,造成堵料,解决渣质对物料流态化形成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高效氧化铝超浓相输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供料仓,2-截止阀,3-渣质分离装置,4-透气板,5-排风及平衡料柱,6-主输送溜槽,7-用料仓,8-截止阀,9-压力表,10-风量调节阀门,11-风机,12-PLC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附图1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智能高效氧化铝超浓相输送装置,包括供料系统、物料输送系统、出料系统、供风系统。供料系统由供料仓1、截止阀2、渣质分离装置3构成,物料输送系统由主输送溜槽6、排风及平衡料柱5、透气板4构成,出料系统由用料仓7、截止阀8构成,供风系统由风机11、风量调节阀门10、PLC控制器12、压力表9构成。

主输送溜槽6被透气板4分成上下两层,下层为气室,上层为料室,在料室上部间断设有排风及平衡料柱5。供料仓1、截止阀2、渣质分离装置3由管道依次连接,渣质分离装置3接入主输送溜槽6的入料口,风机11通过管道依次连接风量调节阀门10、压力表9,压力表9接入主输送溜槽6底端各个气室入风口,各个压力表均与PLC控制器12相连接。主输送溜槽6的出料口依次连接用料仓7与截止阀8。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风机11的低压风在气室中通过透气板4均匀地分布在上层中的氧化铝床层中,使其均匀地流态化,穿过氧化铝层的风则由平衡料柱5排出。经过流态化操作的氧化铝床层转变成一种流体,这样,供料仓1内的氧化铝的势能就能向流动方向传递,并形成压力梯度,其表现形式就是在各平衡料柱5中形成不同高度的氧化铝料柱,推动物料向料柱低的方向流动从而完成氧化铝粉的输送任务。

总之,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智能高效氧化铝超浓相输送装置,其特点在于:1、根据压力表刻度值,通过PLC控制器调节前后封闭气室风压,使主输送溜槽各封闭气室的压力条件接近超浓相输送理想的压力梯度要求,便于检查和调节,达到控制物料输送速度的目的。2、由于氧化铝粉中含有氟化盐,影响物料的流动性,因此将主输送溜槽设有0.5°~1.5°倾斜角,就能相应增加物料的流动性。3、在本装置中,物料到达主输送溜槽前经过渣质分离装置,防止渣皮、杂物等渣质的沉积,造成堵料,解决渣质对物料流态化形成的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