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装置以及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94360发布日期:2018-12-08 05:59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印刷装置以及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印刷装置以及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在针对棉、丝绸、羊毛、化学纤维、混纺等布帛的印染中,使用朝向布帛的表面排出墨水来对布帛进行花纹等的印刷的喷墨式的印刷装置。在印染中使用的印刷装置为了将具有伸缩性布帛作为介质处理,而具备载置介质并在输送方向上输送的输送带。已知有在这样的印刷装置中,为了提高输送带的输送精度而具备对输送带的移动量进行检测的机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印刷装置),具备由与输送带卡合而移动的标尺部、以及固定于基座并对标尺部的移动量进行计测的传感器部构成的移动量检测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8143号公报

然而,在介质的输送中所使用的输送带在被旋转移动且反复使用过程中,输送带延伸、或输送带的背面磨损,有时在将输送带旋转移动的驱动辊与输送带之间产生打滑。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印刷装置虽然能够通过直接计测输送带的移动量,来提高输送带的输送精度,但难以检测引起输送精度的降低的驱动辊与输送带的打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做成,能够作为以下的形态或者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本应用例的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印刷部,对介质进行印刷;输送带,支承所述介质;驱动辊,通过使所述输送带旋转移动而向输送方向输送所述介质;第一检测部,检测所述驱动辊的旋转量;标尺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设置;第二检测部,检测相对于所述标尺部的相对移动量;把持部,构成为与所述标尺部或者所述第二检测部一体地移动,把持所述输送带并与所述输送带一同移动;以及控制部,判断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是否为基准值以上,所述第一移动量是根据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的所述旋转量求出的所述输送带的移动量,所述第二移动量是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的所述输送带的移动量。

根据本应用例,印刷装置具备对使输送带旋转移动的驱动辊的旋转量进行检测的第一检测部、以及检测相对于沿输送方向设置的标尺部的相对的移动量的第二检测部。由于标尺部或者第二检测部设置于把持输送带并与输送带一同移动的把持部,因此第二检测部检测输送带的移动量。并且,印刷装置具备对根据由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的旋转量求出的输送带的移动量即第一移动量、与由第二检测部检测到的输送带的移动量即第二移动量之差是否为基准值以上进行判断的控制部。由此,印刷装置能够检测在输送带与驱动辊之间产生了基准值以上的打滑。

[应用例2]在上述应用例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控制部在判断为所述第一移动量与所述第二移动量之差为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报警动作。

根据本应用例,控制部在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为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报警动作。由此,能够向用户通知在输送带与驱动辊之间产生了基准值以上的打滑的情况。

[应用例3]在上述应用例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控制部即使在判断为所述第一移动量与所述第二移动量之差为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也继续对所述介质的印刷动作。

根据本应用例,控制部即使在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为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也继续向介质的印刷动作。即使在输送带与驱动辊之间产生了打滑的情况下,控制部也能够通过第二检测部检测输送带的实际移动量,因此该影响不会立即影响印刷动作。本应用例的印刷装置即使在输送带与驱动辊之间检测到打滑的情况下,也继续印刷,因此能够抑制印刷装置的生产效率降低。

[应用例4]在上述应用例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将所述输送带输送所述介质的次数设为n时,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第一移动量与所述第二移动量之差存储为第n打滑量,所述控制部将在存储所述第n打滑量时之前的、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时的所述第一移动量与所述第二移动量之差存储为第n-1打滑量。

根据本应用例,控制部以时间序列将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存储为第n-1打滑量、第n打滑量。由于第n打滑量表示在输送带第n次输送介质时产生的输送带与驱动辊之间的打滑量,因此能够确认输送带与驱动辊之间的打滑量随时间的变化。

[应用例5]在上述应用例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控制部在判断为所述第n打滑量相对于所述第n-1打滑量的变化量为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报警动作。

根据本应用例,控制部在第n打滑量相对于第n-1打滑量的变化量为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报警动作。通过比较第n-1打滑量与第n打滑量能够预测输送带与驱动辊之间的打滑量变大,因此能够事先向用户通知装置的异常。

[应用例6]在上述应用例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将所述输送带旋转一圈的次数设为m时,所述控制部利用所述第二检测部对所述输送带的旋转次数进行计数,所述控制部将在所述输送带旋转一圈时由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驱动辊的旋转量存储为第m旋转量,所述控制部将在存储所述第m旋转量时之前的、所述输送带旋转一圈时检测到的所述驱动辊的旋转量存储为第m-1旋转量,所述控制部判断所述第m旋转量相对于所述第m-1旋转量的变化量是否为基准值以上。

根据本应用例,控制部以时间序列将在输送带旋转一圈时由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的驱动辊的旋转量存储为第m-1旋转量、第m旋转量。并且,控制部判断第m-1旋转量与第m旋转量之差是否为基准值以上。在第m-1旋转量与第m旋转量之间产生差的情况下,意味着在输送带与驱动辊之间产生了打滑,因此能够判断是否在输送带与驱动辊之间产生了基准值以上的打滑。另外,能够确认输送带与驱动辊之间的打滑量随时间的变化。

[应用例7]在上述应用例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驱动辊设置于比所述印刷部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处,所述把持部在比所述印刷部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把持所述输送带。

根据本应用例,使输送带旋转移动的驱动辊设置于比印刷部更靠下游侧,把持部在比印刷部更靠上游侧把持输送带。在旋转驱动驱动辊以使把持部与输送带一同向输送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比驱动辊更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且比把持部更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的输送带容易松弛。然而,通过这样设定驱动辊与把持部的位置关系,能够将输送带的容易松弛的部分设为较短的范围,因此能够难以在驱动辊与输送带之间产生打滑。

[应用例8]本应用例的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其中,所述输送带用于印刷装置中,所述印刷装置具备:印刷部,对介质进行印刷;输送带,支承所述介质;驱动辊,通过使所述输送带旋转而向输送方向输送所述介质;第一检测部,检测所述驱动辊的旋转量;标尺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设置;第二检测部,检测相对于所述标尺部的相对移动量;以及把持部,构成为与所述标尺部或者所述第二检测部一体地移动,把持所述输送带并与所述输送带一同移动,所述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包括判断工序,在所述判断工序中判断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是否为基准值以上,所述第一移动量是根据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的所述旋转量求出的所述输送带的移动量,所述第二移动量是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的所述输送带的移动量。

根据本应用例,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包含判断根据由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的旋转量求出的输送带的移动量即第一移动量、与由第二检测部检测到的输送带的移动量即第二移动量之差是否为基准值以上的判断工序。第一移动量是根据由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的使输送带旋转的驱动辊的旋转量而求出的输送带的移动量。第二移动量是沿输送方向设置的标尺部与第二检测部的相对移动量。由于标尺部或者第二检测部与把持输送带的把持部一体移动,因此第二检测部检测输送带的移动量。因此,根据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能够检测在输送带与驱动辊之间产生了基准值以上的打滑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概略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表示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3为表示带移动量计测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图2中的a-a线处的剖视图。

图5为表示印刷装置的电气结构的电气框图。

图6为说明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说明变形例1的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说明的流程图。

图8为说明变形例2的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控制部,2…接口部,3…cpu,4…存储部,5…控制电路,6…输入装置,6a…显示部,7…检测器组,10…介质供给部,20…介质输送部,23…输送带,24…带旋转辊,25…带驱动辊,25a…电动机,27…干燥单元,30…介质回收部,40…印刷部,42…印刷头单元,43…托架,45…托架移动部,50…清洗单元,60…介质紧贴部,70…带移动量计测部,74…切换部,75…标尺部,80…把持部,83…弹性部件,84…强磁性体,85…第二检测部,92…第一检测部,93…旋转标尺,95…介质,100…印刷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图中,为了使各层或各部件成为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而使各层或各部件的尺度与实际不同。

另外,在图1至图4中,为了方便说明,作为相互正交的三个轴,图示出x、y轴以及z轴,将图示的箭头的前端侧设为轴向“+侧”,基端侧设为“-侧”。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称作“x轴方向”,与y轴平行的方向称作“y轴方向”,与z轴平行的方向称作“z轴方向”。

(实施方式)

<印刷装置的概略结构>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概略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表示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首先,参照图1以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通过在介质95形成图像等来对介质95进行印染的喷墨式的印刷装置100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0具备介质输送部20、介质紧贴部60、印刷部40、干燥单元27、带移动量计测部70、以及清洗单元50等。并且,具有控制这些各部的控制部1。印刷装置100的各部安装于框架部90。

介质输送部20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介质95。介质输送部20具备介质供给部10、输送辊22、输送带23、带旋转辊24、作为驱动辊的带驱动辊25、输送辊26、28、以及介质回收部30。首先,对从介质供给部10至介质回收部30的介质95的输送路径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重力的方向作为z轴,将介质95在印刷部40中输送的方向作为x轴,将与z轴以及x轴双方交叉的、介质95的宽度方向作为y轴。另外,也将沿着介质95的输送方向或者输送带23的移动方向的位置关系称作“上游侧”“下游侧”。

介质供给部10向印刷部40侧供给形成图像的介质95。作为介质95例如能够使用天然纤维、棉、丝绸、麻、马海毛、羊毛、开司米、再生纤维、合成纤维、尼龙、聚氨酯、聚酯、以及这些混纺构成的织布或者无纺布等。也可以在织布或无纺布涂敷用于促进显色性或定影性的预处理剂。介质供给部10具有供给轴部11以及轴承部12。供给轴部11形成为圆筒状或者圆柱状,以能够绕周向旋转的方式设置。在供给轴部11中,带状的介质95卷绕为筒状。供给轴部11以能够相对于轴承部12拆装的方式安装。由此,在预先卷绕于供给轴部11的状态下的介质95能够与供给轴部11一同安装于轴承部12。

轴承部1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供给轴部11的轴向的两端。介质供给部10具有将供给轴部11旋转驱动的旋转驱动部(未图示)。旋转驱动部使供给轴部11向送出介质95的方向旋转。旋转驱动部的动作通过控制部1控制。输送辊22将介质95从介质供给部10中转至输送带23。

输送带23保持于使输送带23旋转的至少两个辊之间,通过输送带23旋转移动从而在输送方向(+x轴方向)上输送介质95。详细而言,输送带23通过带状的带的两端部连接而形成为环状,卷挂于带旋转辊24以及带驱动辊25这两个辊之间。输送带23被以作用有规定的张力的状态进行保持,以使带旋转辊24与带驱动辊25之间的部分成为水平。输送带23的表面(支承面)23a设置有粘接介质95的粘接层29。输送带23对由输送辊22供给并通过后述的介质紧贴部60而与粘接层29紧贴的介质95进行支承(保持)。由此,具有伸缩性的布帛等能够作为介质95处理。

带旋转辊24以及带驱动辊25支承输送带23的内周面23b。此外,也可以是在带旋转辊24与带驱动辊25之间设置支承输送带23的辊等的支承部的结构。

带驱动辊25通过使输送带23旋转移动,从而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介质95。带驱动辊25具备将带驱动辊25旋转驱动的电动机25a。带驱动辊25在介质95的输送方向上与印刷部40相比设置于下游侧,带旋转辊24与印刷部40相比设置于上游侧。若带驱动辊25被旋转驱动则伴随着带驱动辊25的旋转,输送带23旋转移动,带旋转辊24通过输送带23的旋转移动而旋转。通过输送带23的旋转,支承于输送带23的介质95在输送方向(+x轴方向)上被输送,并通过后述的印刷部40在介质95形成图像。

在带驱动辊25中,在与带驱动辊25的旋转轴交叉的一方的侧面设置有圆盘状的旋转标尺93。本实施方式的旋转标尺93使用极性不同的磁石沿周向交替地配置而成的磁标尺。在经由旋转标尺93与带驱动辊25的一方的侧面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检测部92。第一检测部92具备将磁场的变化转换为电信号的元件(例如,霍尔元件或mr元件等),检测相对于旋转标尺93的相对移动量。即,第一检测部92为所谓的旋转编码器,检测带驱动辊25的旋转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对带驱动辊25的旋转量进行检测的旋转编码器(第一检测部92),但也可以是检测电动机25a的旋转量的旋转编码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通过磁场的变化求出旋转标尺93与第一检测部92的相对移动量的所谓的磁式编码器,但也可以是通过光学的变化求出移动量的光学式编码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带23的表面23a在与印刷部40对置的一侧(+z轴侧)支承介质95,介质95与输送带23一同被从带旋转辊24侧向带驱动辊25侧输送。另外,输送带23的表面23a在与清洗单元50对置的一侧(-z轴侧),仅输送带23从带驱动辊25侧向带旋转辊24侧移动。此外,虽然说明了输送带23具备使介质95紧贴的粘接层29,但不限于此。例如,输送带也可以是通过静电向带吸附介质的静电吸附式的带。

输送辊26将形成有图像的介质95从输送带23的粘接层29剥离。输送辊26、28将介质95从输送带23中转至介质回收部30。

介质回收部30回收通过介质输送部20输送的介质95。介质回收部30具有卷轴部31以及轴承部32。卷轴部31形成为圆筒状或者圆柱状,以能够绕周向旋转的方式设置。带状的介质95以辊状卷绕于卷轴部31。卷轴部31以相对于轴承部32能够拆装地方式安装。由此,在卷绕于卷轴部31的状态下的介质95成为能够与卷轴部31一同被拆下。

轴承部3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卷轴部31的轴线方向的两端。介质回收部30具有使卷轴部31旋转驱动的旋转驱动部(未图示)。旋转驱动部使卷轴部31向介质95被卷绕的方向旋转。旋转驱动部的动作通过控制部1控制。

接下来,对沿介质输送部20设置的介质紧贴部60、带移动量计测部70、印刷部40、干燥单元27、以及清洗单元50的各部进行说明。

介质紧贴部60使介质95紧贴于输送带23。介质紧贴部60在输送方向上与印刷部40相比设置于上游侧(-x轴侧)。介质紧贴部60具有按压辊61、按压辊驱动部62以及辊支承部63。按压辊61形成为圆筒状或者圆柱状,以能够绕周向旋转的方式设置。按压辊61以轴线方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式配置,以向沿着输送方向的方向旋转。辊支承部63设置于夹着输送带23而与按压辊61对置的输送带23的内周面23b侧。

按压辊驱动部62将按压辊61向垂直方向的下方侧(-z轴侧)按压、且使按压辊61向输送方向(+x轴方向)、以及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x轴方向)移动。与输送带23重叠的介质95在按压辊61与辊支承部63之间被按压于输送带23。由此,通过将介质95可靠地粘接在设置于输送带23的表面23a的粘接层29,能够防止输送带23上的介质95的翘起的产生。

带移动量计测部70设置于介质紧贴部60与印刷部40之间。带移动量计测部70于后详述。

印刷部40相对于输送带23的配置位置而配置于上方(+z轴侧),对在输送带23的表面23a上载置的介质95进行印刷。印刷部40具有印刷头单元42、搭载有印刷头单元42的托架43、以及使托架43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介质95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移动的托架移动部45等。本实施方式的印刷头单元42由4个子单元42a构成,并且,子单元42a具备多个排出印刷头(未图示),该多个排出印刷头将从未图示的墨水供给部供给的墨水(例如,黄色、蓝绿色、品红色、黑色等)呈液滴地向载置于输送带23的介质95排出。

托架移动部45设置于输送带23的上方(+z轴侧)。托架移动部45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一对导轨45a、45b。导轨45a、45b架设于在输送带23的外侧垂直地设置的框架部90a、90b之间。印刷头单元42以能够与托架43一同沿y轴方向往返移动的状态支承于导轨45a、45b。

托架移动部45具备未图示的移动机构以及动力源。作为移动机构,例如能够采用将滚珠丝杠与滚珠螺母组合的机构或线性引导机构等。并且,托架移动部45具有电动机(未图示)来作为用于使托架43沿导轨45a、45b移动的动力源。作为电动机,能够采用步进电动机、伺服电动机、线性电动机等各种电动机。若电动机通过控制部1的控制而被驱动,则印刷头单元42与托架43一同沿y轴方向移动。

干燥单元27设置于输送辊26与输送辊28之间。干燥单元27使向介质95上排出的墨水干燥,在干燥单元27中包括例如ir加热器,通过驱动ir加热器能够以短时间使向介质95上排出的墨水干燥。由此,能够将形成有图像等的带状的介质95向卷轴部31卷绕。

清洗单元50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带旋转辊24与带驱动辊25之间。清洗单元50具有清洗部51、按压部52以及移动部53。移动部53沿地板99使清洗单元50一体地移动并固定于规定的位置。

按压部52例如是由气缸56与滚珠衬套57构成的升降装置,使在其上部具备的清洗部51向输送带23的表面23a抵接。清洗部51从下方(-z轴方向)对以在带旋转辊24与带驱动辊25之间作用有规定的张力的状态下悬挂、且从带驱动辊25朝向带旋转辊24移动的输送带23的表面(支承面)23a进行清洗。

清洗部51具有清洗槽54、清洗辊58以及刮板55。清洗槽54是储存附着在输送带23的表面23a的墨水、异物的清洗所使用的清洗液的槽,清洗辊58以及刮板55设置于清洗槽54的内侧。作为清洗液,例如能够使用水或水溶性溶剂(乙醇水溶液等),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剂或消泡剂。

若清洗辊58旋转,则清洗液被供给到输送带23的表面23a,并且清洗辊58与输送带23滑动。由此,附着在输送带23的墨水或作为介质95的布帛的纤维等被清洗辊58去除。

刮板55能够由例如硅橡胶等的挠性的材料形成。刮板55在输送带23的输送方向上与清洗辊58相比设置于下游侧。通过输送带23与刮板55滑动,来去除残留在输送带23的表面23a的清洗液。

图3为表示带移动量计测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为图2中的a-a线处的剖视图。接下来,参照图2至图4对带移动量计测部70的结构进行说明。

带移动量计测部70设置于印刷部40的上游侧,沿输送带23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两端中的某一端设置。本实施方式的带移动量计测部70设置于输送带23的+y轴侧。带移动量计测部70包括沿介质95的输送方向(x轴方向)较长的长方体状的基座71、设置于基座71的上方的标尺粘贴部73、设置于基座71上且沿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导轨72移动的把持部80、使把持部80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移动的返回部76等。

标尺粘贴部73架设于在基座71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两端垂直地设置的柱部73a、73b之间。标尺粘贴部73具有呈檐状向-y轴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其一部分在俯视下与输送带23重叠。在标尺粘贴部73的突出部的下表面(-z轴侧的面)沿介质95的输送方向设置有标尺部75。在本实施方式的标尺部75中使用极性不同的磁石交替配置而成的磁标尺。

本实施方式的把持部80在与印刷部40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把持输送带23。在旋转驱动带驱动辊25以使把持状态的把持部80与输送带23一同向输送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比带驱动辊25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且与把持部80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的输送带23容易松弛。然而,通过像这样设定带驱动辊25与把持部80的位置关系,能够将输送带23的容易松弛的部分设为较短的范围,能够使带驱动辊25与输送带23之间难以产生打滑。

把持部80包括把持基板81、引导块82、第二检测部85等。把持基板81呈沿输送带23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较长的长方形的板状。把持基板81的-y轴侧的端部81c在俯视下与标尺粘贴部73的-y轴侧的侧壁73c大致一致,与输送带23重叠。把持基板81的+y轴侧的端部81d在俯视下与基座71的+y轴侧的侧壁71d相比向+y轴方向突出。在把持基板81的底面(-z轴侧的面)设置有引导块82。在引导块82形成有按呈凸状突出的导轨72的形状仿形的、在-z轴侧开口的凹状的槽。通过引导块82与导轨72卡合,把持部80构成为能够沿输送方向(x轴方向)往返移动。

在把持基板81的上表面(+z轴侧的面)设置有弹性部件83。弹性部件83呈比把持基板81短的长方形的板状。弹性部件83的+y轴侧的端部83d在把持基板81的大致中央与把持基板81卡合。弹性部件83的-y轴侧的端部83c在俯视下与把持基板81的-y轴侧的端部81c大致一致。把持基板81的端部81c与弹性部件83的端部83c具有比输送带23的厚度稍宽的缝隙。把持部80构成为,能够通过弹性部件83的弹力在把持基板81的端部81c与弹性部件83的端部83c之间夹持输送带23。作为弹性部件83的材料,能够使用与金属材料相比比重较轻,强度、弹性模量、耐磨损性优的碳纤维等。

把持部80具有强磁性体84。强磁性体84设置于在俯视下弹性部件83的不与输送带23重叠的上表面(+z轴侧的面)。作为强磁性体84能够使用铁、镍、钴等。

另外,在把持部80的把持基板81的下表面且与强磁性体84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将把持部80切换为把持状态与非把持状态的切换部74。切换部74包括电磁体,利用电流流过电磁体时产生的磁力使强磁性体84被吸引到切换部74(电磁体)。此时,弹性部件83向把持基板81侧弹性变形,通过其弹力成为输送带23被把持在把持基板81与弹性部件83之间的把持状态。另外,在流向电磁体的电流被切断时,把持部80由把持状态成为非把持状态。

在弹性部件83的端部83c的上表面、且与标尺部75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检测部85。第二检测部85具备将磁场的变化转换为电信号的元件(例如,霍尔元件或mr元件等),检测相对于标尺部75的相对移动量。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检测部85设置于用于与标尺部75接近配置的底座上。第二检测部85构成为与把持部80一体移动,因此在把持输送带23的把持部80与输送带23一同移动时,能够检测输送带23的移动量。

返回部76使非把持状态的把持部80向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返回部76包括移动杆78、使移动杆78沿输送方向往返移动的杆移动部77。杆移动部77呈在输送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形状,固定于基座71的+y轴侧的侧壁71d。在杆移动部77的上表面(+z轴侧的面)以及下表面(-z轴侧的面)形成有沿输送方向延伸的凹状的引导槽。

移动杆78具有底座78a以及长柄部78b,其中,底座78a具有按引导槽的形状仿形的凸状的突起,长柄部78b从底座78a沿垂直方向(+z轴方向)延伸。移动杆78构成为能够沿杆移动部77的引导槽往返移动。杆移动部77具备使移动杆78在输送方向上往返移动的未图示的移动机构。作为移动机构例如能够采用气缸等。若移动杆78利用杆移动部77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移动,则移动杆78的长柄部78b与把持部80的把持基板81抵接,非把持状态的把持部80向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的上游侧返回。由此,能够使把持状态的把持部80与输送带23一同反复移动,能够通过第二检测部85反复检测输送带23的移动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二检测部85与把持部80一体移动,标尺部75被固定的结构,也可以是标尺部与把持部一体移动,检测部被固定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通过磁场的变化求出标尺部75与第二检测部85的相对移动量的所谓的磁式编码器,但也可以是通过光学的变化求出移动量的光学式编码器。

<电气结构>

图5为表示印刷装置的电气结构的电气框图。接下来,参照图5对印刷装置100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

印刷装置100具备输入印刷条件等的输入装置6、进行印刷装置100的各部的控制的控制部1等。作为输入装置6,能够使用具备显示部6a的台式型或笔记本型的个人计算机(pc)、平板型终端、便携式终端等。输入装置6也可以独立于印刷装置100地设置。

控制部1包括接口部(i/f)2、cpu(centralprocessingunit)3、存储部4、控制电路5等而构成。接口部2用于在处理输入信号或图像的输入装置6与控制部1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cpu3是用于进行来自包括第一、第二检测部92、85在内的各种检测器组7的输入信号处理、或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例如,cpu3根据由第一检测部92检测到的带驱动辊25的旋转量来计算输送带23的移动量(第一移动量)。另外,cpu3根据由第二检测部85检测到的相对于标尺部75的相对移动量来计算输送带23的移动量(第二移动量)。

存储部4是用于确保对cpu3的程序进行储存的区域或作业区域等的存储介质,具有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访问内存)、eeprom(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电可擦只读存储器)等的存储元件。

控制部1通过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印刷头单元42所具备的排出印刷头的驱动,从而朝向介质95排出墨水。控制部1通过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托架移动部45所具备的电动机的驱动,从而使搭载有印刷头单元42的托架43在主扫描方向(y轴方向)上往返移动。控制部1通过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带驱动辊25所具备的电动机的驱动,从而使输送带23旋转移动。由此,载置在输送带23上的介质95向输送方向(+x轴方向)移动。

控制部1通过印刷动作在介质95形成图像等,该印刷动作使控制托架移动部45以及印刷头单元42从排出印刷头排出墨水且使印刷头单元42(托架43)移动的主扫描、以及控制带驱动辊25将介质95向输送方向输送的副扫描交替地反复。

控制部1通过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流向切换部74所具备的电磁体的电流,从而将把持部80切换为把持状态与非把持状态。控制部1通过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杆移动部77的移动机构,从而使移动杆78沿输送方向往返移动。另外,控制部1控制未图示的各装置。

<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

图6为说明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的流程图。接下来,参照图6说明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中的输送带23的打滑检测方法。

步骤s1为接收印刷数据的印刷信息接收工序。控制部1从输入装置6接收对介质95记录图像的印刷数据或印刷信息的输入,并向存储部4储存。

步骤s2为使把持部80把持于输送带23的把持工序。控制部1使电流流过切换部74的电磁体从而在电磁体产生磁力。由此,把持部80成为把持状态,对输送带23进行把持。

步骤s3为使输送带23向输送方向移动的副扫描工序。控制部1基于根据伴随输送带23的移动而从第二检测部85输出的信号所计算的第二移动量,控制带驱动辊25的电动机25a。控制部1控制带驱动辊25的电动机25a以使把持状态的把持部80与输送带23一同移动。并且,控制部1根据由第二检测部85检测的移动量,在把持部80从第一位置(初始位置)移动至位于与第一位置相比更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二位置时,使输送带23的旋转停止。由此,载置于输送带23上的介质95被向输送方向输送。此外,在最初的副扫描工序中,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间隔是至开始印刷动作的规定位置为止的输送量。在第二次以后的副扫描工序中,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间隔是印刷动作中的换行量。

步骤s4为对输送带23的打滑量进行计算的打滑量计算工序。输送带23在被旋转移动且反复使用的过程中,输送带23延伸、或输送带23的内周面23b磨损,有可能在使输送带23旋转移动的带驱动辊25与输送带23之间产生打滑。因此,控制部1在使输送带23的移动(输送)停止后,计算根据第一检测部92检测的带驱动辊25的旋转量而求出的输送带23的移动量(第一移动量)与第二检测部85检测的输送带23的移动量(第二移动量)之差。

第二检测部85与输送带23一同移动,因此第二检测部85检测的第二移动量表示输送带23的实际移动量。另一方面,在根据第一检测部92检测的带驱动辊25的旋转量求出的输送带23的第一移动量中,除了包含输送带23的实际移动量加还包含带驱动辊25与输送带23之间的打滑量。即,在带驱动辊25与输送带23之间产生了打滑时,与第二移动量(实际移动量)相比,第一移动量示出较大的值,因此能够通过计算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检测输送带23有无打滑。

步骤s5是判断根据第一检测部92检测的带驱动辊25的旋转量求出的输送带23的第一移动量与第二检测部85检测的输送带23的第二移动量之差是否为基准值以上的判断工序。由此,控制部1能够检测在输送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产生了基准值以上的打滑的情况。在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为基准值以上时(步骤s5:是),进入步骤s6。在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小于基准值时(步骤s5:否),进入步骤s7。此外,基准值考虑到印刷装置100的维护频率、生产效率等而设定。

步骤s6为进行向用户报警的报警工序。控制部1在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为基准值以上时,进行报警动作。由此,能够向用户通知在输送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产生了基准值以上的打滑的情况。

报警动作是指,由于在输送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产生了基准值以上的打滑,因此报告装置的维护时期临近的动作。控制部1经由接口部2在输入装置6的显示部6a例如显示“带的打滑量变大。虽然能够印刷,但推荐进行维护”这一消息。由此,能够向用户通知印刷装置100需要维护的时期临近的情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报警动作是在输入装置6的显示部6a显示消息,但印刷装置也可以具备进行报警动作的报告部,由报告部发出声音或光等向用户报告报警。

控制部1即使在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为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也继续向介质95的印刷。即使输送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的打滑量为基准值以上,输送带23的移动量(输送量)也基于第二检测部85检测的实际移动量(第二移动量)被控制,因此该影响不会立即对印刷动作或印刷画质造成影响。控制部1在步骤s6中进行了报警动作后,返回步骤s7进行印刷动作。用户通过设为在介质95或印刷种类的切换时等进行印刷装置100的维护,从而能够提高印刷装置100的生产效率。

步骤s7是朝向介质95排出墨水的主扫描工序。控制部1控制印刷头单元42以及托架移动部45,来进行使搭载了印刷头单元42的托架43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介质95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移动且从印刷头单元42朝向介质95排出墨水的主扫描。

步骤s8是使把持着输送带23的把持部80成为非把持状态的非把持工序。控制部1切断流过切换部74的电磁体的电流从而使电磁体的磁力消磁。由此,把持部80成为非把持状态。

步骤s9是使返回部76返回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返回工序。控制部1控制杆移动部77,使与把持部80相比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规定位置待机的移动杆78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移动。由此,把持部80与移动杆78抵接,位于第二位置的非把持状态的把持部80返回第一位置。由此,能够使把持状态的把持部80与输送带23一同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反复移动。其后,移动杆78向与第二位置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并在规定位置待机。此外,为了方便说明,以不同的步骤说明了从步骤s7的主扫描工序至步骤s9的返回工序,但步骤s8以及步骤s9与步骤s7大致同时进行。

步骤s10是对是否有下一行的印刷数据进行确认的印刷数据确认工序。控制部1参照储存在存储部4中的印刷数据确认是否有下一行的印刷数据。在有下一行的印刷数据时(步骤s10:是),返回步骤s2并反复步骤s2至步骤s10。由此,反复主扫描与副扫描,向介质95印刷图像等。在无下一行的印刷数据时(步骤s10:否),控制部1结束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按每一次副扫描工序以及主扫描工序进行返回工序的流程,但也可以设为如下流程,即在多次反复进行副扫描工序以及主扫描工序后,通过1次的返回工序返回把持部80多次移动的移动量。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印刷装置100具备对使输送带23旋转移动的带驱动辊25的旋转量进检测的第一检测部92、以及对相对于沿输送方向设置的标尺部75的相对移动量进行检测的第二检测部85。第二检测部85设置于把持输送带23并与输送带一同移动的把持部80,因此第二检测部85检测输送带的移动量(实际移动量)。并且,印刷装置100具备控制部1,该控制部对根据由第一检测部92检测到的带驱动辊25的旋转量求出的输送带23的移动量即第一移动量、与由第二检测部85检测到的输送带的实际移动量即第二移动量之差是否为基准值以上进行判断。由于在第一移动量中包含输送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的打滑量,因此印刷装置100通过判断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是否为基准值以上,能够检测输送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产生了打滑的情况。

印刷装置100的控制部1在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为基准值以上时,进行报警动作。由此,能够向用户通知输送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产生了打滑的情况。

控制部1即使在输送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产生了打滑的情况下,在进行了对产生了打滑的情况进行报警的报警动作后也继续印刷动作。基于该报警,用户通过设为在介质95或印刷种类的切换时等进行印刷装置100的维护,能够抑制印刷装置100的生产效率降低。

由于把持部80与印刷部40相比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把持输送带23,能够将输送带23的容易松弛的部分设为较短的范围。由此,能够难以在带驱动辊25与输送带23之间产生打滑。

印刷装置100中的输送带23的打滑检测方法包括判断工序,该判断工序中对根据由第一检测部92检测到的带驱动辊25的旋转量求出的输送带23的移动量即第一移动量、与由第二检测部检测到的输送带23的移动量(实际移动量)即第二移动量之差是否为基准值以上进行判断。由于在第一移动量中包含输送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的打滑量,因此根据输送带23的打滑检测方法,通过判断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是否为基准值以上,能够检测在输送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产生了打滑的情况。

(变形例1)

图7为说明变形例1的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的流程图。本变形例中说明的印刷装置100的输送带23的打滑检测方法与实施方式不同的点是以时间序列存储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打滑量),并且在前后存储的打滑量的变化量为基准值以上时进行报警动作。

以下,参照图7说明变形例1的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中的输送带23的打滑检测方法。此外,本变形例的印刷装置10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其说明。另外,图7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01~步骤s103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1~步骤s3相同,步骤s108~步骤s111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7~步骤s10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步骤s104是计算并存储输送带23的打滑量的打滑量计算存储工序。将输送带23输送介质95的次数(副扫描的次数)设为n时,控制部1计算根据第一检测部92检测的带驱动辊25的旋转量求出的输送带23的第一移动量与第二检测部85检测的输送带23的第二移动量(实际移动量)之差并作为第n打滑量向存储部4存储。并且,控制部1将存储第n打滑量时之前、输送介质95时的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设为第n-1打滑量并存储在存储部4中。由此,能够确认输送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的打滑量的随时间的变化。

步骤s105是计算并存储输送带23的打滑量的变化量的打滑变化量计算存储工序。例如,由第一次的副扫描(n=1)计算出的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作为第一打滑量并向存储部4存储,由第二次的副扫描(n=2)计算出的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作为第二打滑量向存储部4存储。然后,在第二次的副扫描(n=2)中,控制部1计算第二(n)打滑量相对于第一(n-1)打滑量的变化量(第二打滑变化量=第二打滑量-第一打滑量)并向存储部4存储。

步骤s106是对第n打滑量相对于第n-1打滑量的变化量即第n打滑变化量是否为基准值以上进行判断的判断工序。控制部1判断在步骤s105中计算出的输送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的打滑变化量是否为规定的基准值以上。在打滑变化量为规定的基准值以上时(步骤s106:是),进入步骤s107。在打滑变化量小于规定的基准值时(步骤s106:否),进入步骤s108。此外,基准值考虑到印刷装置100的维护频率或生产效率等而设定。

步骤s107是对用户进行报警的报警工序。控制部1在第n打滑量相对于第n-1打滑量的变化量(第n打滑变化量)为基准值以上时,进行报警动作。由此,能够在输送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的打滑量变得过大之前通知用户。并且,控制部1在步骤s107进行报警动作后,返回步骤s108继续印刷动作。此外,报警动作的内容与在实施方式的步骤s6中说明的报警动作的内容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根据变形例1的输送带23的打滑检测方法,能够通过判断为输送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的打滑变化量为基准值以上,检测在输送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产生了打滑的情况。并且,即使在产生了打滑的情况下,控制部1也在进行报警产生了打滑的情况的报警动作后继续印刷动作。基于该报警,用户通过设为在介质95或印刷种类的切换时等进行印刷装置100的维护,从而能够抑制印刷装置100的生产效率降低。

(变形例2)

图8为说明变形例2的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在本变形例中说明的印刷装置100的输送带23的打滑检测方法与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以时间序列存储输送带23的每旋转一圈的带驱动辊25的旋转数,并且在前后存储的带驱动辊25的旋转数的变化量为基准值以上时进行报警动作。

以下,参照图8说明变形例2的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中的输送带23的打滑检测方法。此外,本变形例的印刷装置10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其说明。另外,图8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01以及步骤s202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1以及步骤s2相同,步骤s210~步骤s213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7~步骤s10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步骤s203是开始使输送带23向输送方向移动的副扫描的副扫描开始工序。控制部1基于根据伴随输送带23的移动而从第二检测部85输出的信号所计算的第二移动量,控制带驱动辊25的电动机25a。控制部1控制带驱动辊25的电动机25a使把持状态的把持部80与输送带23一同从第一位置(初始位置)朝向与第一位置相比位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二位置移动。并且,控制部1利用第二检测部85累计输送带23的移动量(实际移动量),利用第一检测部92累计带驱动辊25的旋转量。此外,最初的副扫描中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间隔是至使印刷动作开始的规定位置为止的输送量。第二次以后的副扫描中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间隔是印刷动作中的换行量。

步骤s204判断输送带23是否进行了一圈旋转。控制部1比较输送带23的实际移动量的累计值、与在存储部4中存储的沿着输送带23的输送方向的1周的长度,来判断输送带23是否进行了一圈旋转。在输送带23进行了一圈旋转时(步骤s204:是),进入步骤s205。输送带23未旋转一圈时(步骤s204:否),进行步骤s209。

步骤s205是计算并存储带驱动辊25的旋转量的辊旋转量计算存储工序。将输送带23进行了一圈旋转的次数设为m时,控制部1利用第二检测部85对输送带的旋转次数进行计数,计算输送带23进行了一圈旋转时由第一检测部92检测到的带驱动辊25的旋转量并作为第m旋转量向存储部4存储。并且,控制部1将在存储第m旋转量时之前、输送带23进行了一圈旋转时检测到的带驱动辊25的旋转量作为第m-1旋转量并存储在存储部4中。

步骤s206为计算带驱动辊25的旋转量的变化量即旋转变化量并存储的旋转变化量计算存储工序。例如,控制部1在输送带23进行了2次旋转(m=2)时,计算第二(m)旋转量相对于第一(m-1)旋转量的变化量即第二(m)旋转变化量(第二旋转变化量=第二旋转量-第一旋转量)并向存储部4存储。在带驱动辊25与输送带23之间产生打滑时,由于带驱动辊25的旋转量逐渐增加,因此通过按输送带23每旋转一圈来存储带驱动辊25的旋转变化量,从而能够预测输送带23的打滑量变大。

步骤s207是对第m旋转量相对于第m-1旋转量的变化量即旋转变化量是否为基准值以上进行判断的判断工序。控制部1判断在步骤s206中计算出的带驱动辊25的旋转变化量是否为基准值以上。在旋转变化量为规定的基准值以上时(步骤s207:是),进入步骤s208。在旋转变化量小于规定的基准值时(步骤s207:否),进入步骤s209。这样,通过按输送带23每旋转一圈判断带驱动辊25的旋转变化量,能够使由于输送带23的接缝等的特殊点产生的变化均衡化。此外,基准值考虑到印刷装置100的维护频率或生产效率等而设定。

步骤s208是对用户进行报警的报警工序。控制部1在第m旋转量相对于第m-1旋转量的变化量(第m旋转变化量)为基准值以上时,进行报警动作。由此,能够在输送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的打滑量变得过大之前通知用户。并且,控制部1在步骤s208中进行报警动作后,返回步骤s209。此外,报警动作的内容与在实施方式的步骤s6中说明的报警动作的内容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步骤s209是结束在步骤s203中开始的副扫描的副扫描结束工序。控制部1基于由第二检测部85计算出的输送带23的实际移动量,在把持部80到达第二位置时停止带驱动辊25的电动机25a的驱动,结束副扫描。

根据变形例2的输送带23的打滑检测方法,能够通过判断带驱动辊25的旋转变化量为基准值以上来检测在输送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产生了打滑。并且,即使旋转变化量为基准值以上,控制部1也在进行报警产生了打滑的报警动作后继续印刷动作。基于该报警,用户通过设为在介质95或印刷种类的切换时等进行印刷装置100的维护,能够抑制印刷装置100的生产效率降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