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装置、RFID部件、及智能采样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78615发布日期:2019-12-31 19:43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RFID装置、RFID部件、及智能采样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来说,本公开涉及一种rfid部件、一种包括rfid部件和用于装/卸该rfid部件的装/卸设备的rfid装置、以及一种智能采样容器。



背景技术:

医疗行业越来越多地采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来标识所采集的样品。比如,通过在真空采血管中使用rfid芯片,可以实现采血、传输、分类、样品制备、检测、储存等整个过程的数字化。目前,通常将rfid芯片嵌入到真空采血管中,并在使用之后将rfid芯片连同真空采血管一起处理掉。换言之,这种rfid芯片是一次性的。这极大地增加了rfid芯片的使用成本,从而限制了rfid芯片在医疗行业的普及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采样容器的rfid装置。所述rfid装置包括rfid部件,所述rfid部件包括:保持件,所述保持件具有用于接收采样容器的贯通通道,并且适于将rfid部件可移除地保持在采样容器上;增强件,所述增强件用于增强所述保持件;以及rfid芯片,所述rfid芯片布置在容纳部中,所述容纳部位于所述保持件和所述增强件的组合件的端面或外周面。所述rfid装置包括装/卸设备,所述装/卸设备适于将rfid部件安装到采样容器上和/或适于将rfid部件从采样容器上卸载下来,所述装/卸设备包括:装/卸设备本体;和设置在所述装/卸设备本体上的至少一个装/卸特征部,所述装/卸特征部包括接收腔和位于所述接收腔内的止挡部,其中,所述接收腔适于接收采样容器和rfid部件,所述止挡部适于在所述采样容器在所述接收腔内沿着竖直方向向上运动的同时阻止所述rfid部件沿着竖直方向向上运动。

借助于根据本公开的rfid装置中的装/卸设备,可以容易地将rfid部件安装到采样容器上或者在使用之后从采样容器上卸载下来。装/卸设备可以用作采样容器的转移架,用于在各个处理站(比如采血、分类、样品制备、检测、储存等)转移采样容器。从采样容器上卸载下来的rfid部件可以留置于装/卸设备中,因此,装/卸设备还用作rfid部件的储存设备。另外,借助于装/卸设备,可以在自动系统中将rfid部件安装到采样容器上或者在使用之后从采样容器上卸载下来,从而实现装/卸操作的自动化。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保持件的外周设置有凹槽,所述增强件位于所述凹槽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容纳部构造成位于所述保持件的端面上的突耳,所述突耳具有用于容纳所述rfid芯片的凹腔。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容纳部构造成位于所述增强件的外周面上的凹腔,所述rfid芯片布置在所述凹腔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增强件的内周设置有凹槽,所述保持件构造为垫圈,所述垫圈位于所述凹槽中并从所述凹槽凸出一部分。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容纳部构造成位于所述增强件的端面上的突耳,所述突耳具有用于容纳所述rfid芯片的凹腔。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容纳部构造成位于所述增强件的外周面上的凹腔,所述rfid芯片布置在所述凹腔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增强件的外周面设置有止挡部,所述增强件的止挡部适于与所述装/卸特征部的止挡部在周向上旋转地匹配。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增强件的止挡部和所述装/卸特征部的止挡部均具有沿周向逐渐变化的横截面。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增强件的止挡部的横截面从第一端到第二端逐渐增大,而所述装/卸特征部的止挡部的横截面从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逐渐减小。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增强件的止挡部的横截面从第一端到第二端逐渐减小,而所述装/卸特征部的止挡部的横截面从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逐渐增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增强件的止挡部构造为螺纹,而所述装/卸特征部的止挡部构造为与所述螺纹相匹配的配合螺纹。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装/卸特征部还包括位于所述接收腔内且位于所述装/卸特征部的止挡部下方的防脱部,并且所述防脱部设置为从所述接收腔的内表面突出的环形肋。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收腔从所述装/卸设备本体的外表面向内凹陷。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收腔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接收腔和第二接收腔,其中,第一接收腔构造成使得采样容器连同rfid部件能够沿竖直方向自由地进出第一接收腔,而第二接收腔构造成使得采样容器能够沿竖直方向自由地进出第二接收腔、而rfid部件不能沿竖直方向进出第二接收腔。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接收腔的水平截面基本呈圆形,第二接收腔的水平截面从第一接收腔延伸一定的长度,并且在与第一接收腔相对的一端基本呈半圆形。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装/卸特征部的第二接收腔包括底切,所述底切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其中,所述底切的上表面形成所述装/卸特征部的止挡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切的下表面形成所述装/卸特征部的防脱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装/卸设备呈立方体的形状。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装/卸设备由聚甲醛材料制成。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rfid芯片粘结在所述容纳部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保持件由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成。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增强件由聚酰胺材料制成。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采样容器的rfid部件。所述rfid部件包括:保持件,所述保持件具有用于接收采样容器的贯通通道,并且适于将rfid部件可移除地保持在采样容器上;增强件,所述增强件用于增强所述保持件;以及rfid芯片,所述rfid芯片布置在容纳部中,所述容纳部位于所述保持件和所述增强件的组合件的端面或外周面。

通过将rfid芯片设置于rfid部件上,并且将rfid部件构造成可移除地保持在采样容器上,能够在使用之后将rfid部件以及rfid芯片从采样容器上卸载下来。经过清洁和消毒之后,该rfid部件和rfid芯片可以用于新的采样容器,实现了rfid芯片的可重复使用,从而极大地降低了rfid芯片的使用成本。

在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采样容器。所述智能采样容器包括采样容器和根据本公开的rfid装置。

在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采样容器。所述智能采样容器包括采样容器和根据本公开的rfid部件。

附图说明

为了容易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参考附图所示的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来更为具体地描述本公开。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本公开的典型实施例,因此不认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其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rfid装置的视图;

图2(a)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rfid部件的透视图;

图2(b)是图2(a)所示的rfid部件的分解图;

图3(a)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变型方案的rfid部件的透视图;

图3(b)是图3(a)所示的rfid部件的分解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装/卸设备的透视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装/卸设备的装/卸特征部的细节图;

图6示出了利用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装/卸设备从采样容器上卸载rfid部件的步骤;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rfid装置的视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rfid部件的透视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rfid部件的分解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装/卸设备的透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装/卸设备的装/卸特征部的细节图;

图12示出了利用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装/卸设备从采样容器上卸载rfid部件的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其中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若干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不局限于下文描述的实施例;事实上,下文描述的实施例旨在使本公开的公开更为完整,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说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更多额外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在附图中,为清楚起见,某些特征的尺寸可以进行变形。

应当理解的是,说明书中的用辞仅用于描述特定的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定本公开。说明书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除非另外定义,均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为简明和/或清楚起见,公知的功能或结构可以不再详细说明。

说明书使用的单数形式“一”、“所述”和“该”除非清楚指明,均包含复数形式。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包括”、“包含”和“含有”表示存在所声称的特征,但并不排斥存在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和/或”包括相关列出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意和全部组合。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在x和y之间”和“在大约x和y之间”应当解释为包括x和y。本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在大约x和y之间”的意思是“在大约x和大约y之间”,并且本说明书使用的用辞“从大约x至y”的意思是“从大约x至大约y”。

在说明书中,称一个元件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联接”至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等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联接至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对照的是,称一个元件“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直接附接”至另一元件、“直接连接”至另一元件、“直接联接”至另一元件或、或“直接接触”另一元件时,将不存在中间元件。在说明书中,一个特征布置成与另一特征“相邻”,可以指一个特征具有与相邻特征重叠的部分或者位于相邻特征上方或下方的部分。

在说明书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的空间关系用辞可以说明一个特征与另一特征在附图中的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关系用辞除了包含附图所示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在附图中的装置倒转时,原先描述为在其它特征“下方”的特征,此时可以描述为在其它特征的“上方”。装置还可以以其它方式定向(旋转90度或在其它方位),此时将相应地解释相对空间关系。

参照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rfid装置10。rfid装置10可以用于采样容器(比如真空采血管等)100。rfid装置10包括可移除地保持在采样容器100上的rfid部件200、和用于将rfid部件200安装到采样容器100上和/或从采样容器100卸载下来的装/卸设备300。

rfid部件200包括rfid芯片206。使用时,将rfid部件200安装到采样容器100上;使用后,rfid部件200能够连同rfid芯片206一起从采样容器100卸载下来。经过简单的清洁和消毒之后,rfid部件200以及rfid芯片206可以重新用于新的采样容器。这样,实现了rfid芯片206的可重复使用,从而能够极大地降低rfid芯片206的使用成本,有利于rfid芯片在医疗行业等的推广应用并有利于推进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进程。

借助于装/卸设备300,可以容易地将rfid部件200安装到采样容器100上和/或在使用之后从采样容器100上卸载下来。在优选实施例中,借助于装/卸设备,可以在自动系统中将rfid部件200安装到采样容器100上和/或在使用之后从采样容器100上卸载下来,从而实现装/卸操作的自动化。装/卸设备300还可以用作采样容器100的转移架,以在各个处理站(比如采血、分类、样品制备、检测、储存等)转移采样容器100。从采样容器100上卸载下来的rfid部件200可以储存于装/卸设备300中,因此,装/卸设备300还用作rfid部件200的储存设备。

参照图2(a)和(b)来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rfid部件200。rfid部件200包括保持件202、增强件204、以及rfid芯片206。

保持件202由弹性材料制成,并且具有用于接收采样容器100的轴向贯通通道220。通道220的尺寸构造成在采样容器100插入到通道220中时,保持件202被向外挤压。这样,通过保持件202的弹性力将rfid部件200可移除地保持在采样容器10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持件202由热塑性弹性体(tpe)材料制成。这样形成的保持件202具有高弹性,能够提供期望的弹性力和良好的保持力,从而降低rfid部件200从采样容器100上滑落的风险。另外,tpe材料环保无毒,在健康医疗应用中非常安全。

取决于采样容器的截面形状,保持件202的通道220可以具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如图2(b)所示,保持件202的通道220呈圆形,用于容纳圆形截面的采样容器100。然而,如果采样容器100具有例如椭圆形或多边形的截面形状,则保持件202可以具有与采样容器相匹配的椭圆形或多边形通道220。

增强件204用于增强保持件202的某些特性,比如增强其刚度和耐磨性。增强件204放置在沿保持件202的外周设置的凹槽212中。增强件204由相较于保持件202更为刚性或耐磨的材料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增强件204可以由聚酰胺(pa)材料制成。这样形成的增强件具有高机械刚度、优越的耐磨性和良好的摩擦系数。一方面,该增强件能够提高rfid部件200的刚度,从而在需要将rfid部件200从采样容器100上卸载时有助于装/卸设备300容易地进行卸载操作;另一方面,该增强件能够提高rfid部件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小rfid部件的使用成本。

增强件204呈圆环的形状,但本公开不局限于此。根据保持件202的外周形状,增强件204可以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形状,比如椭圆形、多边形或其它任意形状。

保持件202设置有用于容纳rfid芯片的容纳部。如图2(a)和(b)所示,容纳部构造成位于保持件202的端面上的突耳208。突耳208可以呈长方体形状,且其高度方向平行于保持件202的轴向方向(图2(a)中的竖直方向)。在突耳208上设置有用于容纳rfid芯片206的凹腔210。凹腔210从突耳208的外表面向内凹陷一定的深度。rfid芯片206可以利用胶水等粘结在凹腔210内部。凹腔210可以保护rfid芯片206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或破坏。

图3(a)和(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变型方案的rfid部件200。在该变型方案中,容纳部构造成位于增强件204的外周面内的凹腔210。rfid芯片206可以利用胶水等粘结在凹腔210内部。

参照图4和图5来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装/卸设备300。装/卸设备300构造成通过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平移采样容器100来装/卸rfid部件200。

装/卸设备300包括本体302。本体302可以呈立方体的形状。在本体30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装/卸rfid部件200的装/卸特征部304。在该实施例中,装/卸特征部304包括从本体302的外表面向内凹陷的大接收腔306和小接收腔308。大接收腔306和小接收腔308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深度,以使得采样容器100可以被接收在大接收腔306和小接收腔308中。

大接收腔306的截面构造成使得采样容器100连同rfid部件200均能够沿竖直方向自由进出大接收腔306。小接收腔308的截面构造成使得采样容器100能够沿竖直方向自由进出小接收腔308、而rfid部件200不能沿竖直方向进出小接收腔308。如图4和图5所示,大接收腔306的水平截面呈直径较大的圆形。小接收腔308的水平截面从大接收腔306延伸一定的长度,并且在与大接收腔306相对的一端呈直径较小的半圆形。应该理解的是,根据采样容器100的实际形状,大接收腔306和小接收腔308的水平截面形状可以与图4和图5所示的形状不同。比如,大接收腔306的水平截面和小接收腔308的水平截面的一部分可以呈多边形,只要其能够使带有rfid部件200的采样容器100自由进出即可。

在小接收腔308的顶部开口下方设置有底切310。底切310构造成可以将rfid部件200接收于其中。底切310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表面形成止挡部,用于阻止rfid部件200在小接收腔308内沿着竖直方向向上移动。下表面形成防脱部,用于阻止rfid部件200在小接收腔308内沿着竖直方向向下掉落。

图4所示的装/卸设备300包括六个装/卸特征部304;图5所示的装/卸设备只包括一个装/卸特征304。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设置其它数量的装/卸特征部304。比如,装/卸设备300可以包括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更多个装/卸特征部304。

装/卸设备300可以由聚甲醛(pom)材料制成。这样制成的装/卸设备具有良好的刚度、较低的摩擦系数、良好的冲击韧性、良好的耐溶剂性、以及优越的抗蠕变性。

接下来描述利用装/卸设备300装/卸rfid部件200的方法。首先参照图6描述利用装/卸设备300将已安装在采样容器100上的rfid部件200卸载下来的方法。具体而言,在进行卸载操作时,执行以下操作步骤:

a)将安装有rfid部件200的采样容器100对准装/卸设备300的大接收腔306;

b)将安装有rfid部件200的采样容器100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到大接收腔306中;

c)将安装有rfid部件200的采样容器100沿水平方向从大接收腔306移动至小接收腔308的端部;

d)将采样容器100沿着竖直方向向上移动,由于rfid部件200被小接收腔308的止挡部所阻挡而不能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使得采样容器100移出装/卸设备300而rfid部件200被阻挡在小接收腔308的底切310中,从而将rfid部件200从采样容器100上卸载下来。

在将rfid部件200从采样容器100上卸载下来之后,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已知的方法对rfid部件200进行清洗和消毒,然后可以将rfid部件200用于另外的采样容器100,进行下一轮操作。

上一轮使用之后的rfid部件200可以储存在装/卸设备300中,因此,可以直接通过与拆卸方法大致相反的步骤将该rfid部件200安装在新的采样容器100上。具体而言,在进行安装操作时,执行以下步骤:

a’)将采样容器100对准放置于装/卸设备300的小接收腔308中的rfid部件200的贯通通道220;

b’)将采样容器100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并进入到小接收腔308中以及rfid部件200的贯通通道220中,从而经由rfid部件200的保持件202将rfid部件200保持到采样容器100上;

c’)将采样容器100连同rfid部件200一起沿水平方向从小接收腔308移动至大接收腔306中;

d’)将采样容器100连同rfid部件200一起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从而将安装了rfid部件200的采样容器100从装/卸设备300中移出。

使用本公开的rfid部件200时,不需要改变采样容器100的采样或其它流程,只需在使用之前将rfid部件200安装到采样容器100上即可。在将rfid部件200安装到采样容器100上之后,rfid部件200在采样容器100的整个使用周期一直保持在该采样容器100上,用于对采样容器100中的样品进行持续的追踪。

以血样检测为例,在将rfid部件200安装到采样容器100上之后,按照传统流程,首先通过rfid部件200核验并打印用于该采样容器100的标签,然后使用该采样容器100来进行血样采集,之后顺序执行血样的传输、分类、样品制备、测试、以及储存等常规流程。在这些流程中,rfid部件200一直保持在采样容器100上。可以在每个不同的工作站引入读写器来对rfid芯片206进行读写操作,从而在各个流程中实现了数字化。

接下来参照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rfid装置20。与rfid装置10基本相同,rfid装置20包括可移除地保持在采样容器100’上的rfid部件200’、和用于将rfid部件200’安装到采样容器100’上和/或从采样容器100’卸载下来的装/卸设备300’。

参照图8和图9来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rfid部件200’。rfid部件200’包括增强件202’、保持件204’、以及rfid芯片206’。

与第一实施例的rfid部件200不同,第二实施例的rfid部件200’的增强件202’在其内周表面具有凹槽,保持件204’位于增强件202’的凹槽中并从所述凹槽朝着增强件的中心202’沿径向凸出一部分。保持件204’具有用于接收采样容器100’的贯通通道220’,并且适于在插入采样容器100’时与采样容器100’的外表面弹性地接触、通过其弹性力将rfid部件200’可移除地保持在采样容器100’上。

保持件204’可以由热塑性弹性体(tpe)材料制成。这样形成的保持件具有高弹性,能够提供良好的保持力,从而降低rfid部件200从采样容器100上滑落的风险。另外,tpe材料环保无毒,在健康医疗应用中非常安全。

增强件202’可以由相较于保持件204’更为刚性或耐磨的材料制成。特别地,增强件202’可以由聚酰胺(pa)材料制成。这样形成的增强件具有高机械刚度、优越的耐磨性和良好的摩擦系数。一方面,该增强件能够提高rfid部件200’的刚度,从而在需要将rfid部件200’从采样容器100’上卸载时有助于装/卸设备300容易地进行卸载操作;另一方面,该增强件能够提高rfid部件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小rfid部件的使用成本。

取决于采样容器100’的外周形状,保持件204’的通道220’可以具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保持件204’的通道220’呈圆形,用于容纳圆形截面的采样容器100’。然而,如果采样容器100’具有例如椭圆形或多边形的形状,则保持件204’可以具有与采样容器相匹配的椭圆形或多边形通道220’。

如图9所示,保持件204’构造成o形的垫圈。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持件204’可以构造成其它形状(比如椭圆形、多边形等)的垫圈。另外,如图9所示,rfid部件200’的增强件202’中仅布置了一个垫圈。在一些实施例中,增强件202’中可以布置两个或更多个垫圈,以获得期望的弹性力。

如图8和9所示,保持件204’形成为单独的部件,但是本公开不局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持件204’可以与增强件202’一体形成。比如,保持件204’可以配置为形成在rfid部件200’的增强件202’的内表面上的隆起部。隆起部可以在rfid部件200’的增强件202’的内表面上连续地延伸、也可以间断地分布。例如,隆起部可以像垫圈那样在增强件202’的内表面上连续延伸一周,也可以形成为间断的一个个半球形隆起,等。保持件204’还可以配置成任意其它适当的形状或结构。

增强件202’设置有用于容纳rfid芯片的容纳部。如图8和图9所示,容纳部构造成位于增强件202’的端面上的突耳208’。突耳208’可以呈如图8和图9所示的长方体形状,且其高度方向平行于增强件202’的轴向方向(图8中的竖直方向)。在突耳208’上设置有用于容纳rfid芯片206’的凹腔210’。凹腔210’从突耳208’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延伸一定的深度。rfid芯片206’可以利用胶水等粘结在凹腔210’内部。凹腔210’可以保护rfid芯片206’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或破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容纳rfid芯片的容纳部还可以构造成直接位于增强件202’的外周面内的凹腔。rfid芯片可以利用胶水等粘结在凹腔内部。

与第一实施例的rfid部件200不同,第二实施例的rfid部件200’在增强件202’的外周还设置有两个相对的止挡部212’。止挡部212’从增强件202’的外周沿垂直于增强件202’的轴向方向的方向向外延伸。止挡部212’用于与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装/卸设备300’上的止挡部相互配合来卸载rfid部件200’,将在下文进行详细描述。

接下来参照图10和图11来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装/卸设备300’。与第一实施例的装/卸设备300不同,第二实施例的装/卸设备300’采用采样容器100’的旋转运动和沿竖直方向的平移运动来装/卸rfid部件200’。

装/卸设备300’包括本体302’。本体302’可以呈立方体的形状。在本体30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装/卸rfid部件200’的装/卸特征部304’。在该实施例中,装/卸特征部304’包括用于接收采样容器100’的接收腔310’。在接收腔310’的上端部附近设置有两个相对的止挡部306’。止挡部306’用于与rfid部件200’上的止挡部212’相配合,阻止rfid部件200’沿着竖直方向向上运动,以便于将rfid部件200’从采样容器100’上卸载下来。在止挡部306’下方设置有防脱部308’,用于防止rfid部件200’沿竖直方向向下掉落,从而将rfid部件200’保持在止挡部306’和防脱部308’之间。在该实施例中,防脱部308’构造成环形肋。

装/卸设备300’的止挡部306’和rfid部件200’的止挡部212’在结构上沿周向相互匹配。参照图11中的(c),在一个实施例中,rfid部件200’的止挡部212’构造成具有沿周向逐渐变化的横截面,止挡部212’的横截面可以从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增大(或减小)。相应地,止挡部306’也构成具有逐渐变化的横截面,但变化趋势与止挡部212’相反,即:止挡部306’的横截面从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减小(或增大)。这样,当止挡部212’相对于止挡部306’旋转到完全匹配的位置之后就不能再继续转动,从而将rfid装置200’锁定在锁定位置(见图11中的(d))。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rfid部件200’的止挡部212’可以构造为螺纹。相应地,装/卸设备300’的止挡部306’构造为与止挡部212’的螺纹相匹配的配合螺纹,从而使止挡部212’和止挡部306’形成螺纹配合。

与第一实施例的装/卸设备300通过平移运动来装/卸rfid部件200不同,第二实施例的装/卸设备300’通过旋转运动和沿竖直方向的平移运动来装/卸rfid部件200’。参照图12来首先描述利用装/卸设备300’将已安装在采样容器100’上的rfid部件200’卸载下来的方法。具体而言,在进行卸载操作时,执行以下操作步骤:

a)将安装有rfid部件200’的采样容器100’对准装/卸设备300’的接收腔310’;

b)将安装有rfid部件200’的采样容器100’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到接收腔310’中;

c)沿着第一方向旋转采样容器100’,直到rfid部件200’的止挡部212’与装/卸设备300’的止挡部306’完全锁定为止;

d)将采样容器100’沿着竖直方向向上移动,由于rfid部件200’被止挡部306’所阻挡而不能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使得采样容器100’移出装/卸设备300’而rfid部件200’被阻挡在止挡部306’和环形肋308’之间,从而将rfid部件200’从采样容器100’上卸载下来。

在将rfid部件200’从采样容器100’上卸载下来之后,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已知的方法对rfid部件200’进行清洗和消毒,然后可以将rfid部件200’用于另外的采样容器100’,进行下一轮操作。

上一轮使用之后的rfid部件200’可以储存在装/卸设备300’中,因此,可以直接通过与拆卸方法大致相反的步骤将该rfid部件200’安装在新的采样容器100’上。具体而言,在进行安装操作时,执行以下步骤:

a’)将采样容器100’对准放置于装/卸设备300’的接收腔310’中的rfid部件200’的贯通通道220’;

b’)将采样容器100’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并进入到接收腔310’中以及rfid部件200’的贯通通道220’中,从而经由rfid部件200’的保持件204’将rfid部件200’附接到采样容器100’上;

c’)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采样容器100’,直到rfid部件200’的止挡部212’转动离开装/卸设备300’的止挡部306’为止;

d’)将采样容器100’连同rfid部件200’一起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从而将安装了rfid部件200’的采样容器100’从装/卸设备300’中移出。

另外,尽管在第二实施例中,rfid部件200’是与装/卸设备300’配合使用的,但是第二实施例的rfid部件200’也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的装/卸设备300配合使用,只要将装/卸设备300的大接收腔306和小接收腔308设计成适合于rfid部件200’的尺寸即可。

同理,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rfid部件200是与装/卸设备300配合使用的,但是第一实施例的rfid部件200也可以与第二实施例的装/卸设备300’配合使用,只要在rfid部件200的增强件204上设置与止挡件212’类似的止挡件即可。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示范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本质上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本公开的示范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和改变。因此,所有变化和改变均包含在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本公开由附加的权利要求限定,并且这些权利要求的等同物也包含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