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投放管理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00609发布日期:2019-01-14 20:19阅读:632来源:国知局
垃圾投放管理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一种垃圾投放管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这样的误区,即铺设在街道上、公共空间、商业区、小区内等地方的垃圾收集装置果皮箱,大都会分为“可回收”和“其他垃圾”两个箱体。但除了颜色予以区分之外,两个箱体基本一致。而居民和游客在丢垃圾的时候,因为具体分类知识的缺乏,也难免会错丢。导致虽然箱子上区分,但实际的收集还是混装,最后只能混合运走,并未有效地实现垃圾分类。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垃圾投放管理方法,其包括:接收来自用户的垃圾投放请求,垃圾投放请求指示了用户的身份;基于垃圾投放请求,识别出用户的身份为注册用户;响应于识别出用户为注册用户,识别出用户为误投者;以及响应于识别出用户为误投者,锁闭垃圾收集装置以防止用户打开垃圾收集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识别出用户为误投者的步骤还包括:获取用户的最近n次总垃圾投放正确率;以及将最近n次总垃圾投放正确率低于设定阈值的用户确定为误投者。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方式,该方法还包括:在确定出用户在第j-1次清理垃圾收集装置到第j次清理垃圾收集装置之间进行了投放的情况下,则将第j次垃圾收集装置里垃圾投放的正确率确定为该用户此次的垃圾投放正确率,其中,第j次垃圾收集装置里垃圾投放的正确率为在第j-1次清理垃圾收集装置到第j次清理垃圾收集装置之间,垃圾收集装置中的正确投放量与垃圾收集装置中的总投放量的比值;确定出用户最近n次的垃圾投放正确率;以及将用户最近n次的垃圾投放正确率的乘积确定为用户的最近n次总垃圾投放正确率。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该方法还包括:检测出垃圾收集装置已填充满;响应于检测出垃圾收集装置已填充满,向关注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通知垃圾收集装置已填充满。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垃圾收集装置设置有可更换垃圾袋,可更换垃圾袋用于收集垃圾,以及该方法还包括:接收关注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的存放请求;识别出关注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为注册用户;响应于识别出关注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为注册用户,允许关注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存放装有垃圾的可更换垃圾袋;以及对可更换垃圾袋进行收益计算并将收益发放至关注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的账号。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垃圾投放管理系统,其包括:垃圾收集装置以及第一识别装置。垃圾收集装置中设置有用于容纳垃圾的可更换垃圾袋。第一识别装置用于:响应于来自用户的投放请求,识别用户的身份;在用户被识别为注册用户的情况下,识别用户是否为误投者;在用户被识别为误投者的情况下,锁闭垃圾收集装置以防止用户打开垃圾收集装置;以及在用户被识别为非误投者的情况下,允许用户打开垃圾收集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该系统还包括:口令提供单元和第二识别装置,其中口令提供单元设置在垃圾存放点处,并用于提供第一开锁口令。第二识别装置用于:响应于来自用户的存放请求,识别用户的身份;在用户被识别为注册用户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在位置信息所指示的位置处的口令提供单元提供第一开锁口令;接收用户发送的第二开锁口令;以及响应于第一开锁口令与第二开锁口令相同,允许用户存放装有垃圾的可更换垃圾袋。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该系统还包括:容量监测装置,用于检测垃圾收集装置中的垃圾量,并在垃圾量超过所设最大容量时向关注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通知垃圾收集装置已填充满。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第一识别装置还用于:获取用户的最近n次总垃圾投放正确率;以及将最近n次总垃圾投放正确率低于设定阈值的用户确定为误投者。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第一识别装置还用于:在确定出用户在第j-1次清理垃圾收集装置到第j次清理垃圾收集装置之间进行了投放的情况下,则将第j次垃圾收集装置里垃圾投放的正确率确定为该用户此次的垃圾投放正确率,其中,第j次垃圾收集装置里垃圾投放的正确率为在第j-1次清理垃圾收集装置到第j次清理垃圾收集装置之间,垃圾收集装置中的正确投放量与垃圾收集装置中的总投放量的比值;确定出用户最近n次的垃圾投放正确率;以及将用户最近n次的垃圾投放正确率的乘积确定为用户的最近n次总垃圾投放正确率。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第二识别装置还用于对可更换垃圾袋进行收益计算并将收益发放至关注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的账号。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垃圾投放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垃圾投放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公开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为了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垃圾投放管理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接收来自用户的垃圾投放请求,垃圾投放请求指示了用户的身份;

s2:基于垃圾投放请求,识别出用户的身份为注册用户;

s3:响应于识别出用户为注册用户,识别出用户为误投者;

s4:响应于识别出用户为误投者,锁闭垃圾收集装置以防止用户打开垃圾收集装置。

不同于传统垃圾箱完全开放式设计,本公开中的垃圾收集装置需要用户先进行身份认证,未在系统中注册并通过分类知识培训的用户无法打开垃圾收集装置。这样就为参与垃圾分类设立了门槛,防止了不懂得如何分类的公众错投乱投,从而让分类投放和回收保持正确有序的状态。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的垃圾投放请求可基于二维码生成,其中该二维码设置在垃圾收集装置上或附近、或其他恰当的位置处。在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生成垃圾投放请求。在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微信对二维码进行扫描来生成垃圾投放请求。在本公开的另一些可替代性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nfc模块来生成开锁请求。类似于二维码,nfc模块也可设置在垃圾收集装置上或附近、或其他恰当的位置处。可通过支持nfc功能的移动终端与该nfc模块相接触而产生垃圾投放请求。

步骤s1中的垃圾投放请求指示了用户的身份(例如,垃圾投放请求中包括用户id或用户标识符),因此在步骤s2中,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并识别出注册用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2中,在数据库中查找垃圾投放请求所包括的标志(例如用户id或用户标识符等),在数据库中存在垃圾投放请求所包括的标志的情况下,该用户被识别为注册用户,否则该用户被识别为非注册用户。

用户在需要丢弃可回收物(快递包装、饮料瓶、书报杂志、塑料制品、玻璃、衣物等)和普通垃圾时,只有通过身份认证,垃圾收集装置才会打开,供用户分类投放垃圾,使用完后该垃圾收集装置将再次锁闭。上述垃圾投放装置可设置在社区、公共区域、商业区等区域,分布密度考虑人流量和垃圾产生的数量。

本公开提供的垃圾投放管理方法还可以识别出垃圾分类投放正确率低的误投者。当用户被确定为误投者后,垃圾收集装置将对该用户锁闭。只有当该用户完成必要的分类学习并通过考核后,才能重新获得垃圾收集装置的使用权。这样,就能不断提高用户的垃圾分类水平,同时保证垃圾的分类收集能够有序地进行。

下面将详细说明该方法如何判别出垃圾投放正确率低的误投者,并通过相关措施提高误投者的垃圾分类水平,从而达到促进垃圾正确分类的目的。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识别出用户为误投者的步骤还包括:获取用户的最近n次总垃圾投放正确率;以及将最近n次总垃圾投放正确率低于设定阈值的用户确定为误投者。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方式,该方法还包括:在确定出用户在第j-1次清理垃圾收集装置到第j次清理垃圾收集装置之间进行了投放的情况下,因为垃圾收集装置只能识别每次投放垃圾的用户身份,而无法判别其是否投放正确,所以假设第j次所有垃圾的用户投放垃圾的正确率相等,并用第j次垃圾收集装置里垃圾投放的正确率表示所有用户此次的垃圾投放正确率。第j次垃圾收集装置里垃圾投放的正确率为在第j-1次清理垃圾收集装置到第j次清理垃圾收集装置之间,垃圾收集装置中的正确投放量与垃圾收集装置中的总投放量的比值。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该方法还包括:确定出用户最近n次的垃圾投放正确率,以及将用户最近n次的垃圾投放正确率的乘积确定为用户的最近n次总垃圾投放正确率。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该方法还包括:检测出垃圾收集装置已填充满;响应于检测出垃圾收集装置已填充满,向关注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通知垃圾收集装置已填充满。该用户收到通知后,将对已填充满的垃圾收集装置进行清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通过超声波测距的方式来检测垃圾收集装置是否已填充满。例如可通过向垃圾收集装置的底部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反射回来,通过发送和接收超声波的时间差再结合温度和声速可确定出障碍距离超声波发生源的距离,从而可判断出垃圾收集装置是否已填充满。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垃圾收集装置设置有可更换垃圾袋,可更换垃圾袋用于收集垃圾,以及该方法还包括:接收关注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的存放请求;识别出关注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为注册用户;响应于识别出关注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为注册用户,允许关注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存放装有垃圾的可更换垃圾袋;以及对可更换垃圾袋进行收益计算并将收益发放至关注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的账号。关注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可包括投放者、运营人员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基于设置在垃圾存放点处的二维码生成存放请求。在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微信对二维码进行扫描来生成存放请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通过支持nfc功能的移动终端与设置在垃圾存放点处的nfc模块相接触而生成存放请求。在数据库中查找存放请求所包括的标志(例如用户id或用户标识符等),在数据库中存在存放请求所包括的标志的情况下,该用户被识别为注册用户,否则该用户被识别为非注册用户。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垃圾投放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该系统包括:垃圾收集装置、第一识别装置。

垃圾收集装置中设置有用于容纳垃圾的可更换垃圾袋。在回收时,只需要更换该可更换垃圾袋,简化了操作过程,并且与其他方式相比可节省多达80%的时间。此外,与其他方式相比,使用可更换垃圾袋作为收集垃圾的容器可减少高达90%的金属材料的使用,从而减低了成本。与现有的垃圾桶相比,可更换垃圾袋具有简化的结构,减少了材料的使用并且降低了成本。在可更换垃圾袋污损时,可更换污损的可更换垃圾袋,从而保证了垃圾收集装置的外观干净整洁并且可减少维护操作,降低了维护成本。

第一识别装置用于:响应于来自用户的投放请求,识别用户的身份;在用户被识别为注册用户的情况下,识别用户是否为误投者;在用户被识别为误投者的情况下,锁闭垃圾收集装置以防止用户打开垃圾收集装置;以及在用户被识别为非误投者的情况下,允许用户打开垃圾收集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该系统还包括:口令提供单元,其设置在垃圾存放点处,并用于提供第一开锁口令。口令提供单元用于提供第一开锁口令,其可包括显示屏和扬声器中至少之一。用于口令提供单元的扬声器可将第一开锁口令以语音形式播报至用户,便于多种人群(如老人、小孩)使用。用于口令提供单元的显示屏可包括液晶屏、led屏或数码管中至少之一,以将第一开锁口令显示给用户。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该系统还包括:第二识别装置,其用于:响应于来自用户的存放请求,识别用户的身份;在用户被识别为注册用户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在位置信息所指示的位置处的口令提供单元提供第一开锁口令;接收用户发送的第二开锁口令;以及响应于第一开锁口令与第二开锁口令相同,允许用户存放装有垃圾的可更换垃圾袋。

通过设置口令提供单元和第二识别装置,可提高安全性,降低操作的复杂性,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该系统还包括:容量监测装置,用于检测垃圾收集装置中的垃圾量,并在垃圾量超过所设最大容量时向关注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通知垃圾收集装置已填充满。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容量监测装置可包括超声波测距装置,例如,us-100超声波测距模块,其可提供2cm–450cm的非接触式距离感测。超声波测距装置可通过超声波测距的方式来检测垃圾收集装置是否已填充满。例如可通过向垃圾收集装置的底部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反射回来,通过发送和接收超声波的时间差再结合温度和声速可确定出障碍距离超声波发生源的距离,从而可确定出垃圾收集装置中的垃圾量。

上述垃圾收集装置可设置在社区、公共区域、商业区等区域,分布密度考虑人流量和垃圾产生的数量。

在一个铺设了一定数量垃圾收集装置的区域,设置有垃圾存放点,以便该区域内垃圾收集装置中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的集中处理和存放。当垃圾收集装置中的容量监测装置探测到垃圾收集装置已满时,该垃圾收集装置的状态在管理系统中更新为已满并且通知关注该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清理该垃圾收集装置。该用户清空垃圾收集装置后,将可回收垃圾送到垃圾存放点。垃圾存放点也需要进行身份识别,只有有权限的注册用户才有进入垃圾存放点。第二识别装置用于识别有权限使用垃圾存放点的用户。用户将可回收垃圾存入垃圾存放点。在垃圾存放点处,可对回收的垃圾进行处理,以识别出垃圾收集装置中的正确投放量和总投放量。这些数据将用于识别出垃圾投放正确率低的误投者。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正确投放量指的是垃圾收集装置中类型与该垃圾收集装置旨在接收的垃圾类型相符的垃圾的质量,以及总投放量指的是垃圾收集装置中垃圾的总质量。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第一识别装置还用于:获取用户的最近n次总垃圾投放正确率;以及将最近n次总垃圾投放正确率低于设定阈值的用户确定为误投者。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第一识别装置还用于:在确定出用户在第j-1次清理垃圾收集装置到第j次清理垃圾收集装置之间进行了投放的情况下,则将第j次垃圾收集装置里垃圾投放的正确率确定为该用户此次的垃圾投放正确率,其中,第j次垃圾收集装置里垃圾投放的正确率为在第j-1次清理垃圾收集装置到第j次清理垃圾收集装置之间,垃圾收集装置中的正确投放量与垃圾收集装置中的总投放量的比值;确定出用户最近n次的垃圾投放正确率;以及将用户最近n次的垃圾投放正确率的乘积确定为用户的最近n次总垃圾投放正确率。

为了减小负担,管理系统仅保存用户最近的n次垃圾投放正确率。当有新的投放正确率时,管理系统保存新的垃圾投放正确率,并移除距离当前最久远的那个投放正确率。系统计算用户n次的总垃圾投放正确率,其等于用户过去n次的垃圾投放正确率的乘积。当用户的垃圾投放正确率记录小于n条时,系统不计算该用户的总垃圾投放正确率;当且仅当记录达到n条时,管理系统计算用户的总垃圾投放正确率。系统将用户的最近n次总垃圾投放正确率与阈值比较,并在最近n次总垃圾投放正确率低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将该用户确定为误投者。当用户的投放正确率记录达到n条后,每次有新的投放记录,系统都会计算其新的最近n次总垃圾投放正确率,并且将该新的最近n次总垃圾投放正确率与阈值比较,判断其是否为误投者。当用户的最近n次总垃圾投放正确率小于阈值时,用户被判定为误投者,需要暂时停止使用垃圾收集装置,并进行强制学习直至通过相关测试。用户的总垃圾投放正确率历史值可以存储在系统中,用于判断用户的垃圾投放行为是否有改进。

当第一识别装置识别出误投者后,将锁闭垃圾收集装置,以禁止该误投者使用垃圾收集装置。只有当被判断为误投者的用户完成强制学习并通过考核后,该用户的身份才会恢复为普通用户,从而才能再次使用垃圾收集装置。

同时,被判断为误投者的用户的客户端接收到强制学习的提醒,提醒误投者通过客户端进行强制学习,并通过相关测试。误投者完成强制学习并通过考核后,管理系统接收到用户完成学习的确认,从而恢复误投者的垃圾收集装置使用权限。

管理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总垃圾投放正确率和学习记录,判断用户是否适合使用垃圾收集装置。当学习记录过于频繁,同时总垃圾投放正确率没有改善,一定时间后可以永久取消该用户的垃圾收集装置使用资格。

阈值根据实践确定并随实践随时调整。阈值的设定在于能够识别出一定比例的误投者,其错误投放的概率较高。

n的数值由管理系统的容量、总用户人数以及实践经验确定并随时调整。n数值的设定在于使得总垃圾投放正确率在统计学意义上能够反映该用户的垃圾投放行为,从而减少误判的概率。同时,n的数值不给管理系统带来太大的存储和计算负担。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第二识别装置还用于对可更换垃圾袋进行收益计算并将收益发放至关注垃圾收集装置的用户的账号。收益的发放用于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回收。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管理系统还用于管理垃圾收集装置的位置,并提供给用户。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或网页、专用app)找到距离最近的垃圾收集装置,将垃圾分类投放到装置中。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公开,而并非是对本公开的范围进行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化或变型,并且这些变化或变型仍处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