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运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14977发布日期:2019-02-10 14:17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集运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货物运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集运器具。



背景技术:

在快速货物运输技术领域,主要以散运为主,导致人工装卸成本高,装卸效率低,不利于货物管控等缺点,集运器具的使用可以提升装卸效率,有利于提升装卸的自动化程度,便于货物管控。

但现有技术中如图1示出的集运器具1,在折叠后稳定性差,存在容易倾倒的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并且容易造成集运器具的损坏,从而限制了集运器具的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运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集运器具折叠后稳定性差,容易倾倒,从而导致集运器具在折叠后存放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和损坏率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运器具,包括:底盘;支撑后墙,支撑后墙设置在底盘上;侧墙,两个侧墙相间隔地设置在支撑后墙上,侧墙的第一端与支撑后墙可枢转地连接;前门,侧墙的第二端与前门可枢转地连接;其中,侧墙包括两个枢转连接的子侧墙,前门向靠近支撑后墙的方向运动,两个子侧墙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将集运器具折叠。

进一步地,集运器具还包括上盖,上盖的第一端与支撑后墙的远离底盘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当集运器具处于使用状态时,上盖的第二端盖设在前门上。

进一步地,集运器具还包括上连接梁,上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墙铰接,并位于前门上方,上盖具有上固定槽,上连接梁伸入上固定槽。

进一步地,集运器具还包括底板,底板的第一端与支撑后墙的靠近底盘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当集运器具处于使用状态时,底板的第二端位于前门的下方。

进一步地,集运器具还包括下连接梁,下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墙铰接,并位于前门下方,底板具有下固定槽,下连接梁伸入下固定槽。

进一步地,支撑后墙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支撑部,支撑部的第一端与底盘固定连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支撑部的第一端,底板与第一连接部连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支撑部的第二端,上盖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支撑部围成用于容纳折叠的各子侧墙的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支撑后墙还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与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或支撑部连接,两个侧墙均位于两个限位结构之间。

进一步地,集运器具还包括侧墙锁紧件,侧墙锁紧件可移动地设置在侧墙上,底板上开设有锁紧孔,侧墙锁紧件沿远离底板的方向具有锁紧位置和解锁位置,当侧墙锁紧件位于锁紧位置时,侧墙锁紧件插入锁紧孔,以使侧墙与底板固定连接;当侧墙锁紧件位于解锁位置时,侧墙锁紧件由锁紧孔退出,以使侧墙能够相对于底板运动。

进一步地,当集运器具处于使用状态时,支撑后墙、两个侧墙和前门形成呈长方体的集运器具本体;集运器具还包括:连接座,连接座可转动地设置在集运器具本体的四个棱边上,连接座具有安装孔;连接件,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伸入两个集运器具的两个安装孔,以将两个集运器具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集运器具本体的两个棱边的连接座上分别安装有一个连接件,集运器具还包括两个止挡件,两个连接件的第一端伸入安装孔后分别与两个止挡件连接,两个连接件的第二端用于与另一个集运器具连接。

进一步地,集运器具还包括固定件,固定件与集运器具本体连接,固定件具有放置孔,连接件的两端分别插入安装孔和放置孔。

进一步地,集运器具本体的四个棱边上各设置有两个连接座,固定件位于两个连接座之间,其中,固定件包括连接段和与连接段连接的两个放置段,两个放置段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放置段上开设有放置孔,连接段连接在两个连接座之间。

进一步地,底盘包括底架和设置在底架底部的脚轮,底架包括:边梁,两个边梁相间隔地设置在第二连接部的底部,边梁的第一端位于支撑部的下方,当集运器具处于使用状态时,边梁的第二端位于底板的下方;第一横梁,第一横梁连接在两个边梁之间,并位于边梁的第二端,第一横梁和两个边梁呈梯形;第二横梁,第二横梁连接在两个边梁之间,并与第一横梁间隔设置,第二横梁和两个边梁之间围成插接空间,一个处于折叠状态的集运器具通过插接空间与另一个处于折叠状态的集运器具插接在一起。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底盘上设置支撑后墙,两个侧墙的第一端与支撑后墙可枢转地连接,前门与侧墙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其中,侧墙包括两个枢转连接的子侧墙,拉动或推动子侧墙,能够使前门在子侧墙的带动下向靠近支撑后墙的方向运动,从而将集运器具折叠,也可以直接向靠近支撑后墙的方向推动前门,子侧墙相对于前门发生转动,从而将集运器具折叠。本申请提供的集运器具优化了集运器具的结构,采用了新的折叠方式,从而使折叠后的集运器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易出现倾倒的情况,降低了集运器具的破损率,保证了集运器具在折叠后存放时的安全性,提升集运器具的耐用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集运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处于使用状态的集运器具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集运器具在折叠过程中的一个变化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2的集运器具在折叠过程中的另一个变化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2的集运器具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多个处于折叠状态的图2的集运器具插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多个处于使用状态的图2的集运器具连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处于使用状态的图2的集运器具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其中,侧墙锁紧件位于锁紧位置;

图13示出了图11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其中,侧墙锁紧件处于解锁位置。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集运器具;10、底盘;11、底架;111、边梁;112、第一横梁;113、第二横梁;114、插接空间;12、脚轮;20、支撑后墙;21、支撑部;22、第一连接部;23、第二连接部;24、限位结构;241、限位杆;242、加强杆;30、侧墙;31、子侧墙;40、前门;41、子前门;42、前门锁;50、上盖;60、上连接梁;70、底板;71、锁紧孔;80、下连接梁;90、侧墙锁紧件;100、连接座;101、安装孔;110、连接件;120、止挡件;130、固定件;131、放置孔;132、连接段;133、放置段;140、限位块;141、第一限位块;142、第二限位块;150、安装筒;151、导向槽;152、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集运器具折叠后稳定性差,容易倾倒,从而导致集运器具在折叠后存放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和损坏率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运器具。

如图2至图13所示,集运器具包括底盘10、支撑后墙20、侧墙30和前门40,支撑后墙20设置在底盘10上,两个侧墙30相间隔地设置在支撑后墙20上,侧墙30的第一端与支撑后墙20可枢转地连接,侧墙30的第二端与前门40可枢转地连接;其中,侧墙30包括两个枢转连接的子侧墙31,前门40向靠近支撑后墙20的方向运动,两个子侧墙3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将集运器具折叠。

在本申请中,在底盘10上设置支撑后墙20,两个侧墙30的第一端与支撑后墙20可枢转地连接,前门40与侧墙30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其中,侧墙30包括两个枢转连接的子侧墙31,拉动或推动子侧墙31,能够使前门40在子侧墙31的带动下向靠近支撑后墙20的方向运动,从而将集运器具折叠,也可以直接向靠近支撑后墙20的方向推动前门40,子侧墙31相对于前门40发生转动,从而将集运器具折叠,相应地,将前门40向远离支撑后墙20的方向拉动,子侧墙31在前门40的带动下运动,使集运器具恢复至使用状态。本申请提供的集运器具优化了集运器具的结构,采用了新的折叠方式,从而使折叠后的集运器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易出现倾倒的情况,降低了集运器具的破损率,保证了集运器具在折叠后存放时的安全性,提升集运器具的耐用性和使用寿命。

其中,支撑后墙20与底盘10之间呈90°夹角并固定连接,侧墙30与支撑后墙20之间沿水平方向发生相对转动,侧墙30与前门40之间沿水平方向发生相对转动。

如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集运器具还包括上盖50,上盖50的第一端与支撑后墙20的远离底盘10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如图2所示,当集运器具处于使用状态时,上盖50的第二端盖设在前门40上。如图7所示,上盖50向下翻折并位于子侧墙31的外侧,上盖50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稳定地保持在该折叠位置。

如图3所示,集运器具还包括上连接梁60,上连接梁6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墙30铰接,并位于前门40上方,上盖50具有上固定槽,如图2所示,集运器具展开为使用状态,上连接梁60伸入上固定槽,从而使上盖50、两个侧墙30和前门40之间不会发生相对位移,提升集运器具在使用状态时的稳定性。

如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集运器具还包括底板70,底板70的第一端与支撑后墙20的靠近底盘10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如图2所示,当集运器具处于使用状态时,底板70的第二端位于前门40的下方,如图6和图7所示,在将侧墙30折叠后,将底板70向上翻折并位于子侧墙31的外侧。

可选地,集运器具还包括设置在底板70上的挂钩,挂钩与前门40挂接,从而避免底板70在重力的作用下倾倒,保证底板70能够稳定地保持在该折叠位置。

如图3和图6所示,集运器具还包括下连接梁80,下连接梁8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墙30铰接,并位于前门40下方,底板70具有下固定槽,如图2所示,集运器具展开为使用状态,下连接梁80伸入下固定槽,从而使底板70、两个侧墙30和前门40之间不会发生相对位移,提升集运器具在使用状态时的稳定性。

图2、图3、图6和图7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集运器具由使用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的过程。

如图3所示,支撑后墙20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支撑部21、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22和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23,支撑部21的第一端与底盘10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22设置在支撑部21的第一端,底板70与第一连接部22连接,第二连接部23设置在支撑部21的第二端,上盖50与第二连接部23连接,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和支撑部21围成用于容纳折叠的各子侧墙31的容纳空间。这样,子侧墙31在折叠后位于容纳空间内,在上盖50和底板70翻折的过程中不会与子侧墙31之间发生干涉,从而保证集运器具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稳定性,提升集运器具折叠的操作便捷性。

如图3所示,支撑后墙20还包括限位结构24,限位结构24与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和/或支撑部21连接,两个侧墙30均位于两个限位结构24之间。这样,限制了子侧墙31的转动方向,在对集运器具进行折叠时,向靠近支撑后墙20的方向推动前门40,同时向里推位于两侧的子侧墙31,前门40向支撑后墙20靠近,相反地,拉动前门40,前门40带动子侧墙31相对于前门40发生转动,集运器具由折叠状态恢复至使用状态。

可选地,用于限制侧墙30的转动方向的限位结构24包括限位杆241,限位杆241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22连接,限位杆241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部23连接。

可选地,限位结构24还包括加强杆242,加强杆242连接在限位杆241和支撑部21之间。

如图11至图13所示,集运器具还包括侧墙锁紧件90,侧墙锁紧件90可移动地设置在侧墙30上,底板70上开设有锁紧孔71,侧墙锁紧件90沿远离底板70的方向具有锁紧位置和解锁位置,如图12所示,侧墙锁紧件90位于锁紧位置,侧墙锁紧件90插入锁紧孔71,从而使侧墙30与底板70固定连接;如图13所示,侧墙锁紧件90位于解锁位置,侧墙锁紧件90由锁紧孔71退出,从而使侧墙30能够相对于底板70运动。这样,当侧墙锁紧件90位于锁紧位置时,使支撑后墙20、侧墙30和前门40形成一个稳定的长方体结构,保证集运器具在使用状态时的刚性与强度,侧墙锁紧件90处于解锁位置时,可以轻松快速地将集运器具折叠至折叠状态。

如图11至图13所示,集运器具还包括安装筒150,安装筒150与侧墙30固定连接,侧墙锁紧件90通过安装筒150可移动地设置在侧墙30上,安装筒150上开设有导向槽151和与导向槽151连通的两个定位槽152,侧墙锁紧件90移动至靠近底板70的定位槽152时,侧墙锁紧件90位于锁紧位置,侧墙锁紧件90通过导向槽151移动至远离底板70的定位槽152时,侧墙锁紧件90位于解锁位置。

如图3至图5所示,当集运器具处于使用状态时,支撑后墙20、两个侧墙30和前门40形成呈长方体的集运器具本体,即支撑后墙20、两个侧墙30和前门40围成用于放置货物的放置空间;集运器具还包括连接座100和连接件110,连接座100可转动地设置在集运器具本体的四个棱边上,连接座100具有安装孔101,如图9和图10所示,连接件110的两端分别伸入两个集运器具的两个安装孔101,以将两个集运器具连接在一起。这样,运输时集运器具之间可以连接固定。

如图4所示,安装孔101沿竖直方向延伸,连接件110呈倒u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涉及的棱边是指呈长方体的集运器具本体的四条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棱边。

可选地,集运器具本体的两个棱边的连接座100上分别安装有一个连接件110,集运器具还包括两个止挡件120,两个连接件110的第一端伸入安装孔101后分别与两个止挡件120连接,两个连接件110的第二端用于与另一个集运器具连接。这样,通过止挡件120将连接件110固定在集运器具本体上,避免连接件110丢失,从而便于将两个集运器具连接在一起。

如图4和图5所示,集运器具还包括固定件130,固定件130与集运器具本体连接,固定件130具有放置孔131,连接件110的两端分别插入安装孔101和放置孔131。这样,当集运器具单独使用,不需要进行两个集运器具之间的连接时,可以得连接件110的第二端插入固定件130的放置孔131内,避免连接件110摆动而影响集运器具的使用,提升集运器具的外观美感;当两个集运器具连接在一起使用时,连接件110的第二端由放置孔131中取出插入至另一个集运器具的安装孔101内。

可选地,集运器具本体的四个棱边上各设置有两个连接座100,固定件130位于两个连接座100之间,其中,固定件130包括连接段132和与连接段132连接的两个放置段133,两个放置段133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放置段133上开设有放置孔131,连接段132连接在两个连接座100之间。

可选地,集运器具还包括限位块140,两个限位块140与集运器具本体的四个棱边固定连接,并分别位于连接座100的上方和下方,以限制连接座100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

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进一步地提升两个集运器具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在集运器具本体的每个棱边上均设置两个连接座100,其中两个棱边的两个连接座100之间设置有固定件130,两个连接座100的上方和下方各设置有一个第一限位块141;两个棱边的两个连接座100之间设置有第二限位块142,两个连接座100的上方和下方各设置有一个第一限位块141,从而在保证连接座100能够相对于集运器具本体转动外,限制连接座100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保证两个集运器具能够稳定快捷地进行连接。

可选地,固定件130呈v型设置。

可选地,支撑后墙20、侧墙30和前门40先通过钢管搭接框架,再将钢筋网焊接在框架上制作而成,侧墙30和支撑后墙20之间通过折页可枢转地连接;前门40和侧墙30之间通过折页可枢转地连接;上盖50和支撑后墙20之间通过折页可枢转地连接;底板70和支撑后墙20之间通过折页可枢转地连接;两个子侧墙31之间通过折页可枢转地连接。

可选地,框架由圆形钢管和/或方形钢管焊接形成。

可选地,连接座100包括两个直径不同的圆形钢管焊接形成,直径较大的圆形钢管套在集运器具本体的圆形钢管上,可以相对于集运器具本体转动。呈u型的连接件110的一端插入集运器具的连接座100的安装孔101内,连接件110能够相对于连接座100转动,连接件110能够相对于连接座100在竖直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但由于止挡件120的限制不会由安装孔101脱出。

如图7所示,底盘10包括底架11和设置在底架11底部的脚轮12,底架11包括边梁111、第一横梁112和第二横梁113,两个边梁111相间隔地设置在第二连接部23的底部,边梁111的第一端位于支撑部21的下方,当集运器具处于使用状态时,边梁111的第二端位于底板70的下方,第一横梁112连接在两个边梁111之间,并位于边梁111的第二端,第一横梁112和两个边梁111呈梯形,第二横梁113连接在两个边梁111之间,并与第一横梁112间隔设置,第二横梁113和两个边梁111之间围成插接空间114,如图8所示,一个处于折叠状态的集运器具通过插接空间114与另一个处于折叠状态的集运器具插接在一起。本申请提供的集运器具可实现公铁联运,满足空的集运器具的堆码回送和存储要求。

可选地,脚轮12为刹车脚轮,从而使集运器具能够通过全剎脚轮稳定地处于车厢内部,符合铁路捆绑加固的规范要求。

可选地,前门40包括两个子前门41,两个子前门41分别与两个侧墙30一一对应地连接,集运器具还包括前门锁42,用于将两个子前门41固定连接在一起。这样,当集运器具处于使用状态时,使前门锁42处于打开状态,两个子前门41打开,向集运器具内装载货物,使前门锁42处于锁紧状态,避免两个子前门41活动,将货物锁在集运器具内进行运输。

本申请提供的集运器具由使用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为:使侧墙锁紧件90处于解锁状态,两侧同时向内推两个侧墙30的中部,两个子侧墙31发生相对转动并带动前门40向支撑后墙20靠近,最后折叠到支撑后墙20上;为了方便操作,也可以直接向支撑后墙20的方向推动前门40,使两个子侧墙31与前门40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最后折叠到支撑后墙20上;然后将上盖50向下旋转90°折叠至前门40上;再将底板70向上旋转90°折叠至前门40上,利用设置在底板70上的挂钩与前门40固定。与上述折叠操作相反地进行操作,可实现将集运器具由折叠状态切换至使用状态。

本申请提供的集运器具处于使用状态时,具有整体的长方体框架结构,刚性好,可以通过选用小规格的钢管来降低集运器具的重量,相同额定载重的情况下,能够降低自重30%。并且在货物的运输过程中,处于使用状态的两个集运器具之间可以连接固定,再配合双剎脚轮,使集运器具能够稳定在车厢内部,降低了集运器具的损坏率。本申请提供的集运器具处于折叠状态时,可以通过底架11互相穿插在一起,占用空间小,并且形成一个整体,更加稳定,不易倾覆,保证集运器具在空载存放和运输时的安全。本申请提供的集运器具具有耐用、可靠、实用、折叠便捷和安全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