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侧装垃圾车的推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83127发布日期:2019-02-15 22:22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用于侧装垃圾车的推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车辆工程领域,具体涉及用于侧装垃圾车的推料装置。



背景技术:

侧装压缩式垃圾车是通过拉杆提升垃圾桶自动倒入垃圾,并往车厢后方推动挤压垃圾,达到压缩垃圾的目的。压缩原理是采用机、电、液压联动控制系统、电脑控制及手动操作系统,通过填装器和推铲等装置实现垃圾倒入,压碎或压扁,并将垃圾挤入车厢并压实和推卸。侧装垃圾车在装载垃圾时,垃圾会在垃圾车的车箱项形成圆锥状的垃圾堆,这就会有车厢装不满的现象,即使车厢后倾,垃圾能够往后流淌一些,但是由于车厢不能全部后倾(车厢后倾后车头易抬起,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垃圾侯后淌的程度也不大。为了提高车厢的利用率,在装运过程中有的驾驶员需要将车厢多次后倾,多次后倾车厢后,虽然是部分垃圾后移,但是在此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风险并且费时费力。所以现有的侧装垃圾车中,依然存在侧装垃圾车容积利用率低,垃圾拉的少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侧装垃圾车的推料装置,该推料装置可有效的侧装垃圾车的装垃圾效率和车厢装载率,结构新颖,创造性高。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用于侧装垃圾车的推料装置,包括支撑机构、滑动机构和推动机构,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侧装垃圾车的车厢的前端壁上设置有前横梁,第一液压缸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前横梁的上端壁连接,第二液压缸的通过第二转轴与前横梁下端壁连接;

滑动机构包括第一滑轨组件和第二滑轨组件,第一滑轨组件包括第一滑道,第一滑道固定在车厢的左内端壁上,第一滑道上滑动连有第一滑板,第一液压缸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定位组件与第一滑板连接;

第二滑轨组件包括第二滑道,第二滑道固定在车厢的右内端壁上,第二滑道上连有第二滑板,第二液压缸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定位组件与第二滑板连接;

推动机构包括推板,推板连接在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之间,推板的上端通过撑管连接有上弧形梁,上弧形梁的一端与第一滑板相连,上弧形梁的另一端与第二滑板相连。

优选的,所述前横梁呈方形钢管状,第一转轴连接在前横梁的中部的上端壁上,第二转轴连接在前横梁的中部的下端壁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均呈槽钢板状,第一滑板的内壁通过第一滑块与第一滑道滑动连接,第二滑板的内壁通过第二滑块与第二滑道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第一竖板和第三转轴,第一竖板位于推板的上端,第一竖板与第一滑板的外侧端壁固连,第一竖板的内侧垂直连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横板,第三转轴连接在两个第一横板之间,第一液压缸与第三转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第二竖板和第四转轴,第二竖板位于推板的下端,第二竖板与第二滑板的外侧端壁固连,第二竖板的内侧垂直连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横板,第四转轴连接在两个第二横板之间,第二液压缸与第四转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弧形梁包括中横杆,中横杆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左斜杆和右斜杆,左斜杆的下端连有左竖杆,右斜杆的下端连有右竖杆,左竖杆与第一滑板的上端面固连,右竖杆与第二滑板的上端面固连。

优选的,所述撑管有两个,撑管的上端部与中横杆的下端面连接,撑管的下端部与推板的上端面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板的下端连有第一撑架,第一撑架与推板的下端面相连;第二滑板的下端连有第二撑架,第二撑架与推板的下端面相连。

优选的,所述侧装垃圾车的车厢呈方形壳状,车厢上连有液压动力系统,液压动力动力系统与第一液压缸及第二液压缸相连。

优选的,所述推板呈弧形板状,推板为钢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用于侧装垃圾车的推料装置。当需要平推垃圾时,液压动力系统控制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动作,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带动着推动机构前推,推板将垃圾推动到车厢的后部的空间内。由于还考虑到车厢内垃圾的大小不一,单一的过大的推动板推动过多的垃圾可能会出现垃圾推动困难的现象,这样会影响推料装置整体的使用寿命。本发明中将推动机构设计为推板、撑管和上弧形梁的连接结构。推板可对部分垃圾进行推动,当推动的垃圾过多时,小型的垃圾可从推板上的撑管缝隙中漏出,大型的垃圾可比较轻松被推动到车厢的后部中。

同时上弧形梁的弧形状结构可适配配合在垃圾车的内,可防止车厢上内端壁上出现垃圾粘连的现象,使用方便。实验数据表明:现有的垃圾桶一般的容量为240升。7平方米大小的车厢在不加推料装置时,可以拉20桶垃圾。在加装了推料装置后,虽然推料装置的体积占大约0.4平方米的空间。但是在推料装置的作用下,垃圾有所压缩,并且垃圾可以装到车厢的顶部内,7平方米大小的车厢最终能够拉30桶垃圾,同等容积的车厢的拉垃圾的装载量提高了50%,其垃圾的装载量得到提高的情况下,而且使用更安全方便。本发明用于侧装垃圾车的推料装置,可有效的提高垃圾车的装垃圾效率和车厢装载率,结构新颖,创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侧装垃圾车的推料装置整体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2是用于侧装垃圾车的推料装置整体结构后视示意图。

图3是侧装垃圾车整体结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1至图3,用于侧装垃圾车的推料装置,包括支撑机构1、滑动机构2和推动机构3。支撑机构1包括第一液压缸11和第二液压缸12,侧装垃圾车的车厢4的前端壁上设置有前横梁13,第一液压缸11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14与前横梁13的上端壁连接。第二液压缸12的通过第二转轴15与前横梁13下端壁连接。

滑动机构2包括第一滑轨组件和第二滑轨组件,第一滑轨组件包括第一滑道21,第一滑道21固定在车厢4的左内端壁上,第一滑道21上滑动连有第一滑板22,第一液压缸1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定位组件5与第一滑板22连接。

第二滑轨组件包括第二滑道23,第二滑道23固定在车厢4的右内端壁上,第二滑道23上连有第二滑板24,第二液压缸1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定位组件6与第二滑板24连接。

推动机构3包括推板31,推板31连接在第一滑板22和第二滑板24之间,推板31的上端通过撑管32连接有上弧形梁33,上弧形梁33的一端与第一滑板22相连,上弧形梁33的另一端与第二滑板24相连。

前横梁13呈方形钢管状,第一转轴14连接在前横梁13的中部的上端壁上,第二转轴15连接在前横梁13的中部的下端壁上。

第一滑板22和第二滑板24均呈槽钢板状,第一滑板22的内壁通过第一滑块25与第一滑道21滑动连接,第二滑板24的内壁通过第二滑块26与第二滑道23滑动连接。

第一定位组件5包括第一竖板51和第三转轴52,第一竖板51位于推板31的上端,第一竖板51与第一滑板22的外侧端壁固连。第一竖板51的内侧垂直连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横板53,第三转轴52转动连接在两个第一横板53之间,第一液压缸11与第三转轴52连接。

第二定位组件6包括第二竖板61和第四转轴62,第二竖板61位于推板31的下端,第二竖板61与第二滑板24的外侧端壁固连,第二竖板61的内侧垂直连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横板63,第四转轴62转动连接在两个第二横板63之间,第二液压缸12与第四转轴62连接。

上弧形梁33包括中横杆331,中横杆331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左斜杆332和右斜杆333,左斜杆的下端连有左竖杆334,右斜杆333的下端连有右竖杆335,左竖杆334与第一滑板22的上端面固连,右竖杆335与第二滑板24的上端面固连。

撑管32有两个,撑管32的上端部与中横杆331的下端面连接,撑管32的下端部与推板31的上端面连接。

第一滑板22的下端连有第一撑架7,第一撑架7与推板31的下端面相连;第二滑板24的下端连有第二撑架8,第二撑架8与推板31的下端面相连。

侧装垃圾车的车厢4呈方形壳状,车厢4上连有液压动力系统,液压动力动力系统与第一液压缸11及第二液压缸12相连。推板31呈弧形板状,推板31为钢板。

现有侧装垃圾车的车厢4中,导入垃圾后,会形成圆锥状的垃圾堆9。为了使垃圾向车厢4的后部内后移,就得使用车带液压举升系统,经常后倾车厢4,费时费力的情况下还会产生车头抬起的风险。上述用于侧装垃圾车的推料装置,在使用时,由液压动力系统为第一液压缸11和第二液压缸12提供动力。

当推料装置处于未使用状态时,第一液压缸11和第二液压缸12处于收缩状态,第一滑板22和第二滑板24连接着推动机构3紧靠车厢4的前端。当需要平推垃圾时,液压动力系统控制第一液压缸11和第二液压缸12动作,第一滑板22和第二滑板24带动着推动机构3前推,推板31将垃圾推动到车厢4的后部的空间内。

由于还考虑到车厢内垃圾的大小不一,单一的过大的推动板推动过多的垃圾可能会出现垃圾推动困难的现象,这样会影响推料装置整体的使用寿命。本发明中将推动机构3设计为推板31、撑管32和上弧形梁33的连接结构。推板31可对部分垃圾进行推动,当推动的垃圾过多时,小型的垃圾可从推板31上的撑管32缝隙中漏出,大型的垃圾可比较轻松被推动到车厢4的后部中。

同时上弧形梁33的弧形状结构可适配配合在垃圾车的内,可防止车厢4上内端壁上出现垃圾粘连的现象,使用方便。实验数据表明:现有的垃圾桶一般的容量为240升。7平方米大小的车厢在不加推料装置时,可以拉20桶垃圾。在加装了推料装置后,虽然推料装置的体积占大约0.4平方米的空间。但是在推料装置的作用下,垃圾有所压缩,并且垃圾可以装到车厢的顶部内,7平方米大小的车厢最终能够拉30桶垃圾,同等容积的车厢的拉垃圾的装载量提高了50%,其垃圾的装载量得到提高的情况下,而且使用更安全方便。本发明用于侧装垃圾车的推料装置,可有效的提高垃圾车的装垃圾效率和车厢装载率,结构新颖,创造性高。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