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井道数据调试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81718发布日期:2019-02-01 19:11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电梯井道数据调试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梯井道数据调试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电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平层插板加平层开关的轿厢定位方案由于错层及安全定位等方面的问题,逐步被更加安全的新型轿厢直接定准装置替代。这种新型的轿厢定位装置是直接测量轿厢在井道中的位置,而不是传统的轿厢位置间接测量方法。不管是传统的井道定位或新型的井道定准装置,在电梯投入正常快车运行之前都必须进行电梯井道数据调试,业内称作电梯井道自学习。电梯井道自学习,就是利用电梯主机马达后面的编码器测得电梯最底层至最高层的高度和每层之间的高度,以数据形式记录在电梯主板的存储器里。这样才能确定电梯平层位置和电梯总楼层。

然而,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当电梯井道的测量工具发生改变时,由于需要重新分别测得电梯在每一楼层的平层位置数据,才能够进行电梯井道数据调试,调试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井道数据调试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提高电梯调试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梯井道数据调试方法,包括:获取预设的井道数据;其中,预设的井道数据至少包括电梯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分别与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之间的第一距离;以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数据作为基准位置数据,根据基准位置数据,以及第一距离,更新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根据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进行井道数据调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电梯井道数据调试系统,包括:获取模块、更新模块以及调试模块;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预设的井道数据;其中,预设的井道数据至少包括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与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之间的第一距离;更新模块,用于以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数据作为基准位置数据,根据基准位置数据,以及第一距离,更新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调试模块,用于根据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进行井道数据调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电梯井道数据调试方法。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获取预设的井道数据,预设的井道数据至少包括电梯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分别与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之间的第一距离;然后以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数据作为基准位置数据,并根据基准位置数据,以及第一距离,更新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再根据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进行井道数据调试。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电梯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与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之间的距离都相对固定,因此,在由于更换测量工具或测量方案等原因而造成的所测量得到的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数据不统一的情况下,相关工作人员仅需获得基准位置数据,即可根据第一距离,自动计算出电梯在每一层应该停靠的位置数据并进行更新,从而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需要再分别对电梯在每一层应该停靠时的位置数据进行手动测量的步骤,提高了电梯调试效率。

另外,端站,具体为:楼层中的底层位置,或者,楼层中的顶层位置。本实施例中,公开了端站选择的具体依据,有利于灵活多变的实现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井道数据调试方法。

另外,测量工具,具体为:定位尺。本实施例中对测量工具进行了限定。由于在实际应用中若需要更换不同规格的定位尺,就需要再分别对电梯在每一层应该停靠时的位置数据进行手动测量,本实施例中仅需测量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数据,即可计算出电梯在每一层应该停靠的位置数据,并不影响本实施例中电梯调试效率的提高。

另外,根据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进行井道数据调试,具体包括:根据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对电梯在井道中进行预设次数的井道数据调试。本实施例中,通过根据得到的位置数据进行预设次数的井道数据调试,可以进一步提高调试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电梯井道数据调试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电梯井道数据调试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电梯井道数据调试系统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梯井道数据调试方法。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获取预设的井道数据,预设的井道数据至少包括电梯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分别与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之间的第一距离;然后以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数据作为基准位置数据,并根据基准位置数据,以及第一距离,更新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再根据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进行井道数据调试。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电梯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与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之间的距离都相对固定,因此,在由于更换测量工具或测量方案等原因而造成的所测量得到的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数据不统一的情况下,相关工作人员仅需获得基准位置数据,即可根据第一距离,自动计算出电梯在每一层应该停靠的位置数据并进行更新,从而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需要再分别对电梯在每一层应该停靠时的位置数据进行手动测量的步骤,提高了电梯调试效率。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梯井道数据调试方法的实现细节进行具体的说明,以下内容仅为方便理解提供的实现细节,并非实施本方案的必须。

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井道数据调试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101,获取预设的井道数据。

其中,预设的井道数据至少包括电梯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分别与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之间的第一距离。本实施方式中的端站,可以是楼层中的底层位置,也可以是楼层中的顶层位置,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此处以端站为楼层中的底层位置为例进行举例说明。若电梯所在的大楼一共有五层楼,电梯在楼层中的底层位置为一楼。电梯在一楼停靠时的位置为1m、在二楼停靠时的位置为3m、在三楼停靠时的位置为5m、在四楼停靠时的位置为8m、在五楼停靠时的位置为11m。那么,电梯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分别与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之间的第一距离,分别为电梯在二楼停靠时的位置与在一楼停靠时的位置之差d21,即(3m-1m=2m)、电梯在三楼停靠时的位置与在一楼停靠时的位置之差d31,即(5m-1m=4m)、电梯在四楼停靠时的位置与在一楼停靠时的位置之差d41,即(8m-1m=7m)、电梯在五楼停靠时的位置与在一楼停靠时的位置之差d51,即(11m-1m=10m)。因此,第一距离包括d21、d31、d41和d51。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的井道数据可以是自电梯在工厂时就已经设置好的,也可以是在电梯出厂后由具有权限的工作人员进行输入,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井道数据,还可以包括门区长度、井道宽深,底坑深度,冲顶高度等常规井道数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步骤102,根据基准位置数据,以及第一距离,更新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

其中,本实施方式所说的基准位置数据,是以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数据。

本实施方式以测量工具具体为定位尺为例进行举例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用于电梯定位的定位尺通常是整圈生产的。在市场上有不同的规格,比如262米每圈的定位尺,390米每圈的定位尺等。相关技术人员一般会根据电梯实际的不同的物理测试方案确定具体采用哪种规格的定位尺。但是,由于每个电梯井道长度不同,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整圈的定位尺根据实际得井道高度进行裁切,这种裁切导致根据不同的定位尺测量得到的电梯在井道中的位置数据并不统一的问题。比方说,若电梯所在的大楼一共有五层楼,电梯在楼层中的底层位置为一楼。根据一种定位尺测得电梯在一楼停靠时的位置为10000mm、在二楼停靠时的位置为13000mm、在三楼停靠时的位置为16000mm、在四楼停靠时的位置为19000mm、在五楼停靠时的位置为22000mm。那么,若要将该定位尺更换为第二定位尺,则在现有技术中需要人工手动重新根据第二定位尺分别测量电梯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也就是说,至少测量5次,才能够得到以第二定位尺为测量工具时,电梯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

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难得到,上述例子中的第一距离d21、d31、d41和d51分别为:3000mm、6000mm、9000mm和12000mm。因此,若要将该定位尺更换为第二定位尺,相关工作人员只需要重新根据第二定位尺测得电梯在一楼停靠时的位置,并将根据第二定位尺重新测量得到的电梯在一楼停靠时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数据发送至电梯井道数据调试系统,即可自动根据第一距离计算出,以第二定位尺为测量工具下的电梯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

比如说,相关工作人员根据第二定位尺测得电梯在一楼停靠时的位置为228500mm,则将该228500mm作为基准位置数据,可以得到电梯在一楼停靠时的位置为228500mm,在二楼停靠时的位置为(228500mm+d21)、在三楼停靠时的位置为(228500mm+d31)、在四楼停靠时的位置为(228500mm+d41)、在五楼停靠时的位置为(228500mm+d51)。即可以得到,以第二定位尺为测量工具下的电梯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从一楼至五楼分别为:228500mm、231550mm、234550mm、237550mm和2405500mm,将这些数据分别作为更新后的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

步骤103,根据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进行井道数据调试。

也就是说,根据步骤102中的228500mm、231550mm、234550mm、237550mm和2405500mm分别进行一楼至五楼的井道数据调试。

不难发现,本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电梯井道数据调试方法,根据电梯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与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之间的距离都相对固定的特性,在由于更换测量工具或测量方案等原因而造成的所测量得到的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数据不统一的情况下,相关工作人员仅需获得基准位置数据,即可根据第一距离,自动计算出电梯在每一层应该停靠的位置数据并进行更新,从而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需要再分别对电梯在每一层应该停靠时的位置数据进行手动测量的步骤,提高了电梯调试效率。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梯井道数据调试方法。第二实施方式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具体改进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根据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对电梯在井道中进行预设次数的井道数据调试。通过进行多次井道数据的调试,有利于提高调试结果的准确性。

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井道数据调试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包括:

步骤201,获取预设的井道数据。

其中,预设的井道数据至少包括电梯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分别与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之间的第一距离。

步骤202,根据基准位置数据,以及第一距离,更新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

具体的说,以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数据作为基准位置数据。

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步骤201至步骤20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步骤101至步骤102大致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203,根据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对电梯在井道中进行预设次数的井道数据调试。

其中,这里所说的预设次数可以设置为3次、4次等,本实施方式对此不作具体限定,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电梯在井道中进行多次的井道数据调试,以使得调试后的数据更准确。

不难发现,本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电梯井道数据调试方法,具体根据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对电梯在井道中进行预设次数的井道数据调试。通过进行多次井道数据的调试,有利于提高调试结果的准确性。

上面各种方法的步骤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清楚,实现时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对某些步骤进行拆分,分解为多个步骤,只要包括相同的逻辑关系,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对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修改或者引入无关紧要的设计,但不改变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设计都在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梯井道数据调试系统,如图3所示,包括:获取模块11、更新模块12以及调试模块13。

具体的说,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预设的井道数据;其中,预设的井道数据至少包括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与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之间的第一距离;更新模块12,用于以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电梯在端站停靠时的位置数据作为基准位置数据,根据基准位置数据,以及第一距离,更新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调试模块13,用于根据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进行井道数据调试。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端站,可以是楼层中的底层位置,也可以是楼层中的顶层位置;测量工具具体可以为定位尺,此处均不作具体限定。

不难发现,本实施方式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对应的系统实施例,本实施方式可与第一实施方式互相配合实施。第一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各模块均为逻辑模块,在实际应用中,一个逻辑单元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多个物理单元的组合实现。此外,为了突出本发明的创新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并没有将与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引入,但这并不表明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其它的单元。

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梯井道数据调试系统。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具体改进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试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对电梯在井道中进行预设次数的井道数据调试。通过进行多次井道数据的调试,有利于提高调试结果的准确性。

具体的说,调试模块13,具体用于根据电梯分别在每层停靠时的位置数据,对电梯在井道中进行预设次数的井道数据调试。

由于第二实施方式与本实施方式相互对应,因此本实施方式可与第二实施方式互相配合实施。第二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依然有效,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可以实现,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

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