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整加载高度的门式反力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62415发布日期:2019-03-30 09:45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整加载高度的门式反力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整加载高度的门式反力架,属实验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反力加载架作为土木工程科学研究中结构试验的重要试验装置,固定加载高度的反力加载架不能满足各种尺寸构件的试验需求,常用的反力架采用行车或吊车等起重设备将横梁吊装到相应位置安装,在没有起重设备的科研场所,调整加载架高度十分不便,现有可调节加载高度的反力架有利用丝杆升降机+丝杆、定滑轮+钢丝绳+卷扬机等方法拉动横梁升降实现加载高度的调整,如授权公告号cn204588602u,名称为“一种加载高度可自动调节的反力加载架”,公开了一种加载高度可自动调节的反力加载架,包括反力架固定部分螺栓,还包括高度可调整横梁,其与反力架固定部分通过活动联接结构固定连接,该高度可调整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电机-蜗轮-提升丝杆结构。

上述这些方法均不能保证横梁两端同步升降,容易出现横梁向一侧倾斜,造成横梁卡在立柱中,并且采用丝杆升降机+丝杆方式提升反力架横梁高度后,提升丝杆需要科研场地有较大的上部空间,加载高度调整范围有限,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可调整加载高度的反力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证横梁同步上升、使用范围更广的可调整加载高度的门式反力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调整加载高度的门式反力架,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左立柱、设置在底座上的右立柱、设置在左立柱与右立柱之间的横梁以及用于调整横梁高度的调节机构,左立柱上设有多个左螺栓孔,多个左螺栓孔沿左立柱的高度方向布设,右立柱上设有多个右螺栓孔,多个右螺栓孔沿右立柱的高度方向布设,横梁的两端分别通过左螺栓和右螺栓安装在左立柱上和右立柱上,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调节机构、第二调节机构、三通阀以及液压泵,第一调节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左立柱的顶部的第一千斤顶、设置在第一千斤顶的活动端的第一导向块以及绕设在第一导向块上的第一绳体,第一绳体的一端与所述横梁的一端连接,第一绳体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左立柱上,第二调节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右立柱的顶部的第二千斤顶、设置在第二千斤顶的活动端的第二导向块以及绕设在第二导向块上的第二绳体,第二绳体的一端与所述横梁的一端连接,第二绳体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右立柱上,第一千斤顶通过第一油管与三通阀的第一个开口连接,第二千斤顶通过第二油管与三通阀的第二个开口连接,三通阀的第三个开口通过第三油管与液压泵的输送端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的横截面均呈“h”型,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均包括腹板和形成腹板两侧的翼板。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以所述左立柱靠近所述横梁的一侧为内侧,相对的另一侧为外侧,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左立柱的外侧的第一肋板,所述第一绳体通过第一锚具固定在所述第一肋板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以所述右立柱靠近所述横梁的一侧为内侧,相对的另一侧为外侧,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右立柱的外侧的第二肋板,所述第二绳体通过第二锚具固定在所述第二肋板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左立柱的顶部设有第一封口板,所述第一千斤顶固定在第一封口板上,所述右立柱的顶部设有第二封口板,所述第二千斤顶固定在第二封口板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导向块和所述第二导向块均为半圆柱体钢块,半圆柱体钢块上开设有用于引导绳体的绳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横梁包括上翼板、下翼板以及设置在上翼板与下翼板之间的连接板,上翼板与下翼板平行设置,在上翼板与下翼板之间还设有多个加强肋板。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上翼板上对应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分别设有第一“几”字型钢板和第二“几”字型钢板,所述第一绳体通过第三锚具固定在第一“几”字型钢板上,所述第二绳体通过第四锚具固定在第二“几”字型钢板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封口板上设有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千斤顶固定在第一底板上,第一底板上还设有套置在所述第一千斤顶外的第一套筒,第一套筒上设有供所述第一油管穿出的第一缺口。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封口板上设有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千斤顶固定在第二底板上,第二底板上还设有套置在所述第二千斤顶外的第二套筒,第二套筒上设有供所述第二油管穿出的第二缺口。

同现技术相比,本发明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利用液压千斤顶的顶升作用,配合绳体拉动横梁升降,可无需电力设备实现反力架加载高度可随试件尺寸调整,加载高度调整范围不受试验场所限制,扩大了反力架的使用范围。

2、本发明利用三通阀将液压千斤顶油管和液压泵相连,配合液压泵加压,驱动千斤顶的顶升,从而利用钢丝绳拉动横梁两端同步升降,避免横梁不同步升降,出现横梁向一侧倾斜而卡在立柱中的情形,提高了横梁高度调整过程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左立柱顶部相关结构的放大图;

图中:

10-左立柱11-第一封口板

12-左螺栓孔13-左螺栓

20-右立柱21-第二封口板

22-右螺栓孔23-右螺栓

30-底座40-横梁

41-上翼板42-下翼板

43-连接板44-加强肋板

51-第一绳体52-第一千斤顶

53-第一底板54-第一套筒

55-第一导向块56-第一缺口

57-第一肋板58-第一锚具

59-绳槽

61-第二绳体62-第二千斤顶

63-第二底板64-第二套筒

65-第二导向块66-第二缺口

67-第二“几”字型钢板68-第四锚具

70-第一油管71-第一绳索

80-第二油管81-第二绳索

90-液压泵91-三通阀

92-第三油管101-腹板

102-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参照图1至图2,一种可调整加载高度的门式反力架,包括底座30、设置在底座30上的左立柱10、设置在底座30上的右立柱20、设置在左立柱10与右立柱20之间的横梁40以及用于调整横梁40高度的调节机构,底座30通过与地槽通过锚杆固定连接。左立柱10上设有多个左螺栓孔12,多个左螺栓孔12沿左立柱10的高度方向布设,右立柱20上设有多个右螺栓孔22,多个右螺栓孔22沿右立柱20的高度方向布设,横梁40的两端分别通过左螺栓13和右螺栓23可拆卸地安装在左立柱10上和右立柱20上,左螺栓13和右螺栓23分别穿设在左螺栓孔12和右螺栓孔22中。

本发明中,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调节机构、第二调节机构、三通阀91以及液压泵90,第一调节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左立柱10的顶部的第一千斤顶52、设置在第一千斤顶52的活动端(具体是活塞上)的第一导向块55以及绕设在第一导向块55上的第一绳体51,第一绳体51的一端与所述横梁40的一端连接,第一绳体51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左立柱10上,第二调节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右立柱20的顶部的第二千斤顶62、设置在第二千斤顶62的活动端的第二导向块65以及绕设在第二导向块65上的第二绳体61,第二绳体61的一端与所述横梁40的一端连接,第二绳体61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右立柱20上,第一千斤顶52通过第一油管70与三通阀91的第一个开口连接,第二千斤顶62通过第二油管80与三通阀91的第二个开口连接,三通阀91的第三个开口通过第三油管92与液压泵90的输送端连接,液压泵90具体采用千斤顶液压泵,第一千斤顶52和第二千斤顶62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本发明中,第一油管70可以通过第一绳索71绑固在左立柱10上,第二油管80可以通过第二绳索81绑固在右立柱20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左立柱10和所述右立柱20的横截面均呈“h”型,所述左立柱10和所述右立柱20均包括腹板101和形成腹板101两侧的翼板10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以所述左立柱10靠近所述横梁40的一侧为内侧,相对的另一侧为外侧,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左立柱10的外侧的第一肋板57,第一肋板57设置在两块一般102之间,所述第一绳体51通过第一锚具58限位固定在所述第一肋板57上,具体采用焊接方式将第一肋板57固定在左立柱10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以所述右立柱20靠近所述横梁40的一侧为内侧,相对的另一侧为外侧,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右立柱20的外侧的第二肋板,所述第二绳体61通过第二锚具限位固定在所述第二肋板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左立柱10的顶部设有第一封口板11,所述第一千斤顶52固定在第一封口板11上,所述右立柱20的顶部设有第二封口板21,所述第二千斤顶62固定在第二封口板21上。第一封口板11上设有供第一绳体51穿过的通孔,第二封口板21上设有供第二绳体61穿过的通孔。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导向块55和所述第二导向块65均为半圆柱体钢块,半圆柱体钢块上开设有用于引导绳体的绳槽59,在半圆柱体钢块还设有与千斤顶对接的圆柱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横梁40包括上翼板41、下翼板42以及设置在上翼板41与下翼板42之间的连接板43,上翼板41与下翼板42平行设置,在上翼板41与下翼板42之间还设有多个加强肋板44,加强肋板44沿竖直方向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上翼板41上对应所述左立柱10和所述右立柱20分别设有第一“几”字型钢板和第二“几”字型钢板67,所述第一绳体51通过第三锚具固定在第一“几”字型钢板上,所述第二绳体61通过第四锚具68固定在第二“几”字型钢板67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封口板11上设有第一底板53,所述第一千斤顶52固定在第一底板53上,第一底板53上还设有套置在所述第一千斤顶52外的第一套筒54,第一套筒54上设有供所述第一油管70穿出的第一缺口56。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封口板21上设有第二底板63,所述第二千斤顶62固定在第二底板63上,第二底板63上还设有套置在所述第二千斤顶62外的第二套筒64,第二套筒64上设有供所述第二油管80穿出的第二缺口66。

本发明中,除横梁40、三通阀91和液压泵90外,均左右对称设置。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需要对反力架的横梁40进行调整时,首先第一油管70的一端和第二油管80一端分别与第一千斤顶52和第二千斤顶62对接,第一油管70的另一端和第二油管80另一端通过三通阀91与液压泵90相连,然后将第一绳体51通过第一锚具58固定在第一肋板57上,第二绳体61通过第二锚具固定在第二肋板上,拧松左螺栓13和右螺栓23,通过液压泵90向第一千斤顶52和第二千斤顶62压油,使横梁40上移至左螺栓13和右螺栓23可以取出,保持油压,并取下左螺栓13和右螺栓23,然后继续加大油压,第一千斤顶52和第二千斤顶62的活塞向上顶升,带第一导向块55和第二导向块65向上运动,进而带动第一绳体51和第二绳体61提升,而第一绳体51一侧与不可移动的第一肋板57相连,另一侧与可移动的横梁40相连,而第二绳体61一侧与不可移动的第二肋板相连,另一侧与可移动的横梁40相连,当第一千斤顶52和第二千斤顶62达到最大量程时,可将横梁40就近临时固定,第一千斤顶52和第二千斤顶62回油,并重新调整第一锚具58和第二锚具的在第一绳体51和第二绳体61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至横梁40调整至试验所需位置即可。

本发明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