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垃圾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83085发布日期:2019-02-15 22:22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垃圾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垃圾箱的改进,尤其是一种能让接收单元及时获知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量的信息,当控制器接收到垃圾量传感器传来的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量达到额定数值的信息后,接收单元报警,并安排环卫工人到场及时清理,可大大降低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的智能垃圾箱。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卫生,而清洁的生活环境不但需要定时清扫,还需要人们养成环保意识,目前城市里街道的两旁出现的智能垃圾箱可以很好地引导人们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现有的智能垃圾箱,只考虑垃圾收纳功能,没有考虑垃圾分类的需求,同时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智慧城市发展的需求;同时,垃圾箱内是否装满垃圾,没法获知,只能依靠环卫工人现场辨别,从而造成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大。

为此我们研发了一种能让接收单元及时获知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量的信息,当控制器接收到垃圾量传感器传来的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量达到额定数值的信息后,接收单元报警,并安排环卫工人到场及时清理,可大大降低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的智能垃圾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让接收单元及时获知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量的信息,当控制器接收到垃圾量传感器传来的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量达到额定数值的信息后,接收单元报警,并安排环卫工人到场及时清理,可大大降低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的智能垃圾箱。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垃圾箱,包含支座;所述支座上设置有本体;所述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太阳能收集板;所述太阳能收集板用来收集太阳能,并给蓄电池充电;所述本体的侧部的上部设置有广告屏;所述本体的侧部上设置有多个开口,每个开口分别与本体的内部的容纳垃圾的空腔连通;每个开口的上端部分别铰链地设置有封闭盖板;所述封闭盖板分别封闭对应的开口,丢垃圾时,手一推封闭盖板,即可使封闭盖板绕其旋转轴打开;所述容纳垃圾的空腔的内部设置有紫外杀菌器,所述紫外杀菌器用来杀菌;所述容纳垃圾的空腔的上部设置有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包含压板和电缸;所述电缸设置在容纳垃圾的空腔的上部,所述电缸的推杆竖直设置;所述推杆的下端部与压板的上表面连接;所述推杆能推动压板沿容纳垃圾的空腔的内壁竖直地上下运动,所述压板能对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进行压缩;所述本体还设置有靠近传感器;所述靠近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接收到靠近传感器传来的有人靠近的信息后,控制语音播放器播音,以提醒人们将垃圾从对应的开口丢入;所述本体的另一侧部设置有垃圾出口,所述垃圾出口上设置有可开启的封闭门;所述控制器能控制蓄电池和市电提供电能,当蓄电池有电时,蓄电池提供电能,市电断开;当蓄电池无电时,市电提供电能,蓄电池断开;所述容纳垃圾的空腔的内部设置有垃圾量传感器,所述垃圾量传感器用来测量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量;所述垃圾量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内设置有无线传输模块,所述控制器接收到垃圾量传感器传来的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量的信息后,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发送出去。

优选的,所述本体呈方形。

优选的,所述本体的侧部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与本体的内部的容纳垃圾的空腔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上端部分别铰链地设置有封闭盖板;所述封闭盖板分别封闭对应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丢垃圾时,手一推封闭盖板,即可使封闭盖板绕其旋转轴打开。

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平行设置,且在同一高度上;所述广告屏和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位于本体的同一侧部上,且所述广告屏位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上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口对应的容纳垃圾的空腔内部设置有收纳可回收垃圾的第一垃圾袋,所述第二开口对应的容纳垃圾的空腔内部设置有收纳不可回收垃圾的第二垃圾袋。

优选的,所述紫外杀菌器设置在容纳垃圾的空腔的内壁的凹槽中,以便压板沿容纳垃圾的空腔的内壁竖直地上下运动。

优选的,所述垃圾出口处设置有封闭门传感器,所述封闭门传感器能感知封闭门是否开启;所述封闭门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能控制电缸工作,当所述控制器接收到封闭门传感器传来的封闭门的开启信息后,所述控制器控制电缸的推杆伸出,所述推杆推动压板沿容纳垃圾的空腔的内壁竖直地上下运动,所述压板能对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进行压缩,然后推杆自动收回。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智能垃圾箱能让接收单元及时获知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量的信息,当控制器接收到垃圾量传感器传来的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量达到额定数值的信息后,接收单元报警,并安排环卫工人到场及时清理,可大大降低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智能垃圾箱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智能垃圾箱的电路工作原理图;

其中:1、支座;2、本体;3、太阳能收集板;4、广告屏;5、第一开口;6、第二开口;7、封闭盖板;8、靠近传感器;9、语音播放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1-2为本发明所述的智能垃圾箱,包含支座1;所述支座1上设置有本体2;所述本体2呈方形;所述本体2的顶部设置有太阳能收集板3;所述太阳能收集板3用来收集太阳能,并给蓄电池(未示出)充电;所述本体2的侧部的上部设置有广告屏4;所述本体2的侧部上设置有第一开口5和第二开口6;所述第一开口5和第二开口6分别与本体2的内部的容纳垃圾的空腔(未示出)连通;所述第一开口5和第二开口6的上端部分别铰链地设置有封闭盖板7;所述封闭盖板7分别封闭对应的第一开口5、第二开口6,丢垃圾时,手一推封闭盖板7,即可使封闭盖板7绕其旋转轴打开。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5和第二开口6平行设置,且在同一高度上;所述广告屏4和第一开口5和第二开口6,位于本体2的同一侧部上,且所述广告屏4位于第一开口5和第二开口6的上部。

所述容纳垃圾的空腔的内部设置有紫外杀菌器(未示出),所述紫外杀菌器用来杀菌。

所述容纳垃圾的空腔的内部设置有垃圾量传感器(未示出),所述垃圾量传感器用来测量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量。

所述容纳垃圾的空腔的上部设置有压紧装置(未示出);所述压紧装置,包含压板(未示出)和电缸(未示出);所述电缸设置在容纳垃圾的空腔的上部,所述电缸的推杆(未示出)竖直设置;所述推杆的下端部与压板的上表面连接;所述推杆能推动压板沿容纳垃圾的空腔的内壁竖直地上下运动,所述压板能对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进行压缩。

所述紫外杀菌器设置在容纳垃圾的空腔的内壁的凹槽中,以便压板沿容纳垃圾的空腔的内壁竖直地上下运动。

所述本体2还设置有靠近传感器8;所述靠近传感器8与控制器(未示出)电连接,所述控制器接收到靠近传感器8传来的有人靠近的信息后,控制语音播放器9播音,以提醒人们将垃圾从第一开口5或第二开口6丢入。

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5对应的容纳垃圾的空腔内部设置有收纳可回收垃圾的第一垃圾袋(未示出),第二开口6对应的容纳垃圾的空腔内部设置有收纳不可回收垃圾的第二垃圾袋(未示出)。

所述本体2的另一侧部设置有垃圾出口(未示出),以方便取出第一垃圾袋和第二垃圾袋,所述垃圾出口上设置有可开启的封闭门(未示出)。

所述垃圾出口处设置有封闭门传感器(未示出),所述封闭门传感器能感知封闭门是否开启;所述封闭门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垃圾量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内设置有无线传输模块,所述控制器接收到垃圾量传感器传来的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量的信息后,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发送出去,以便接收单元接收,接收单元能及时获知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量的数据,以便安排环卫工人及时清理,能有效降低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所述控制器能控制蓄电池和市电为广告屏4、紫外杀菌器、电缸、靠近传感器8、语音播放器9、垃圾量传感器和封闭门传感器提供电能,当蓄电池有电时,蓄电池为广告屏4、紫外杀菌器、电缸、靠近传感器8、语音播放器9、垃圾量传感器和封闭门传感器提供电能,市电断开;当蓄电池无电时,市电为广告屏4、紫外杀菌器、电缸、靠近传感器8、语音播放器9、垃圾量传感器和封闭门传感器提供电能,蓄电池断开。

所述控制器能控制电缸工作,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控制器接收到封闭门传感器传来的封闭门的开启信息后,所述控制器控制电缸的推杆伸出,所述推杆推动压板沿容纳垃圾的空腔的内壁竖直地上下运动,所述压板能对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进行压缩,然后推杆自动收回,此时,收环卫工人便可收集已经压缩的垃圾。

工作时,当控制器接收到靠近传感器8传来的有人靠近的信息后,控制语音播放器9播音,以提醒人们将垃圾从第一开口5或第二开口6丢入,以便进行垃圾分类收纳;当控制器接收到垃圾量传感器传来的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量达到额定数值的信息后,接收单元报警,并安排环卫工人到场及时清理;当所述控制器接收到封闭门传感器传来的封闭门的开启信息后,所述控制器控制电缸的推杆伸出,所述推杆推动压板沿容纳垃圾的空腔的内壁竖直地上下运动,所述压板能对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进行压缩,然后推杆自动收回,此时,收环卫工人便可收集已经压缩的垃圾。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智能垃圾箱能让接收单元及时获知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量的信息,当控制器接收到垃圾量传感器传来的容纳垃圾的空腔内的垃圾量达到额定数值的信息后,接收单元报警,并安排环卫工人到场及时清理,可大大降低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