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适配型盘纤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1089发布日期:2019-01-22 21:33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适配型盘纤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整理领域,尤其是一种多适配型盘纤单元。



背景技术:

在信息通信设备中尾纤连接对象不同,有些连接在光配与光配之间,有些连接在光配与传输设备之间,尾纤功能不同,有保护尾纤,营销尾纤等,尾纤长度不同,有3m,5m,10m,15m,20m等不同长度,不同线路,不同功能,不同长度的尾纤往往在一个盘纤单元,尾纤数量较多会相互缠绕,在查找尾纤、拆除尾纤过程中往往非常繁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适配型盘纤单元,可以把相同或相近线路的线缆盘在同一个盘纤筒。在尾纤布放,尾纤排错,尾纤拆除过程中减少时间,提高了运维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适配型盘纤单元,包括外壳,外壳内设有光纤盘纤筒,光纤盘纤筒包括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及第三筒体,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及第三筒体的直径依次增大,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及第三筒体相邻之间设有理线环。

所述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及第三筒体的直径分别为80mm、100mm、120mm。

所述光纤盘纤筒通过磁铁与外壳内壁吸附固定。

所述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及第三筒体制成一体。

所述第三筒体、第二筒体制成一体,第一筒体通过磁铁与第二筒体上下的滑动槽吸附固定;所述第一筒体包括螺杆,两楔块内分别与螺杆上的正螺纹段、反螺纹段连接,两楔块外通过配合斜面与上筒体、下筒体配合连接,上筒体、下筒体之间通过导向销活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一种多适配型盘纤单元,根据光纤配线柜中的余留尾纤、跳纤的长度选择不同的光纤盘纤筒,改变原有的光纤盘纤筒直径单一,缠绕不同长度光缆、尾纤、跳纤会出现多余线缆冗长,不美观的现象,使机房光缆、尾纤、跳纤的连接、存储、配线更方便、适配性更强,层次清晰,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研制新型的盘纤单元有三种不同直径的盘纤筒,适用于对多种型号规格、不同长度的光缆、尾纤、跳纤进行盘储管理,具有对光纤进行保护的功能,提供余留光纤存储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简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光纤盘纤筒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筒体的剖视图(可变径结构)。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筒体的右视图(可变径结构)。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楔块的外形图(内螺纹孔未画出)

图中:金属外壳1,光纤盘纤筒2,第一筒体3,第二筒体4,第三筒体5,理线环6,螺杆7,楔块8,上筒体9,下筒体10,磁铁11,销轴12。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多适配型盘纤单元,包括金属外壳1,金属外壳1一般为铁或钢板制作而成,在金属外壳1上设有穿孔,便于尾纤穿过。而外壳1内设有光纤盘纤筒2,光纤盘纤筒2数量可根据内部空间大小考虑,本实施例中为2个。光纤盘纤筒2的安装一端嵌合有磁铁片,通过磁铁片可将光纤盘纤筒2直接吸附在金属外壳1,当需要对不同的尾纤进行缠绕时,可进行更换调整。

光纤盘纤筒2包括第一筒体3、第二筒体4及第三筒体5,第一筒体3、第二筒体4及第三筒体5的直径依次增大,其中第一筒体3的直径为80mm,第二筒体4的直径为100mm,第三筒体5的直径为120mm。由于光纤盘纤筒2的最小直径为80mm,弯曲半径合理,不会对光纤产生伤害,不会产生额外的损耗,减少光纤损伤风险。第一筒体3、第二筒体4及第三筒体5相邻之间设有理线环6,理线环6上周向带有多个凸起,通过凸起及相邻筒体之间的坎肩结构可进行左右限位。

为了方便生产,可将第一筒体3、第二筒体4及第三筒体5制成一体,采用注塑一体成型。

另外,也可采用将第三筒体5、第二筒体4制成一体,将第一筒体3与第二筒体4活动连接。具体地,在第二筒体4端面上上下左右对称开槽,开槽为燕尾槽,燕尾槽内粘贴固定磁铁片,第一筒体3对应设有磁铁11,磁铁与燕尾槽横截面相适应可间隙配合,磁铁与燕尾槽内侧壁的磁铁片吸附固定,这样保证上下筒体的不脱离掉落且可上下相对移动。磁铁的长度小于开槽长度,可使磁铁沿开槽上下移动。第一筒体3由上筒体9、下筒体10构成,上筒体9、下筒体10为对称结构,上筒体9、下筒体10两端上下正对设有插口(上筒体9、下筒体10的左端左右及中间设有插口,上筒体9、下筒体10的右端左右设有插口),销轴12位于上下筒体的插口内,在上筒体9、下筒体10相对靠近或远离时可进行导向作用。筒体内设计有与两楔块8斜度相同的精加工斜面。两楔块8设计为椎体结构,斜度一致且为精加工面。两楔块8内分别加工有正螺纹通孔、反螺纹通孔,正螺纹通孔的孔径小于反螺纹通孔的孔径,且两螺孔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确保螺杆7的正螺纹端能够穿过某一楔块8的反螺纹孔, 从而达到通过螺纹配合关系使两楔块同步相向或背离运动,进而将上筒体9、下筒体10顶出或缩进,使得径向尺寸扩大或缩小,这样可根据需要调整第一筒体3的外径。例如,当同一尾纤较长时,筒体太短而缠绕半径过大,由于内空间有限导致缠绕不方便,通过将第一筒体3的外径调整到与第二筒体4外径相同,这样可间接延长同一筒体的长度,从而使缠绕更灵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