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胶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3915发布日期:2019-02-11 00:14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组合式胶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组合式胶轮,属于纺织包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对于海上利用的编织绳的卷绕件多数采用一体成型的注塑轮,不能满足海上编织绳的卷绕多少以及便携拆装的需要,缺乏组合式的卷绕胶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组合式胶轮。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组合式胶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呈对称分布的侧插件、位于所述侧插件之间的芯筒件、位于所述芯筒件外表面的抱箍件,所述芯筒件的中心开设有中空的芯筒腔室,所述侧插件的内端插入所述芯筒件的所述芯筒腔室中,所述抱箍件套设于所述芯筒件的外表面上,所述侧插件的内端通过所述抱箍件与所述芯筒件配合紧固连接。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侧插件包括位于外侧的外挡板、位于内侧的内嵌轴,外挡板的内端与内嵌轴的外端固定连接,内嵌轴插入芯筒件中的芯筒腔室中,外挡板的内侧面与抱箍件的外侧面紧密贴合。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芯筒件包括位于中心的缠绕筒、位于缠绕筒左右两侧的连接环,缠绕筒与连接环固定连接,连接环的外表面与抱箍件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抱箍件的外侧的内壁上嵌设有限位座,用来限制芯筒件的移动。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连接环的外表面刻设有若干等间距分布的滑槽,抱箍件内侧的内壁上刻设有与滑槽相配合的滑条,滑条嵌入滑槽中并与滑槽滑动连接。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芯筒件为纸质材质。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芯筒件的外周面上缠绕设置有编织绳。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侧插件与抱箍件均为塑料材质。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应用在海上抗风浪绳索的组合式卷绕方案解决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侧插件的内端外周面套设抱箍件,再将卷绕用的芯筒件插入侧插件的内嵌轴与抱箍件之间,为保证芯筒件与抱箍件的防滑连接,通过在芯筒件的连接环上开设滑槽,在抱箍件上开设与滑槽滑动连接的滑条,最后将抗风浪用的编织绳缠绕在芯筒件的缠绕筒的外周面上,从整体上解决了编织绳的轻便牢固缠绕的组合式胶轮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芯筒件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抱箍件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的含义:1-侧插件,2-抱箍件,21-滑条,22-限位座;3-芯筒件,31-缠绕筒,32-连接环,33-滑槽;4-外挡板,5-内嵌轴,6-芯筒腔室,7-编织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出组合式胶轮,包括左右呈对称分布的侧插件1、位于侧插件1之间的芯筒件3、位于芯筒件3外表面的抱箍件2,芯筒件3的中心开设有中空的芯筒腔室6,侧插件1的内端插入芯筒件3的芯筒腔室6中,抱箍件2套设于芯筒件3的外表面上,侧插件1的内端通过抱箍件2与芯筒件3配合紧固连接。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侧插件1包括位于外侧的外挡板4、位于内侧的内嵌轴5,外挡板4的内端与内嵌轴5的外端固定连接,内嵌轴5插入芯筒件3中的芯筒腔室6中,外挡板4的内侧面与抱箍件2的外侧面紧密贴合。

如图2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芯筒件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芯筒件3包括位于中心的缠绕筒31、位于缠绕筒31左右两侧的连接环32,缠绕筒31与连接环32固定连接,连接环32的外表面与抱箍件2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如图3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抱箍件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抱箍件2的外侧的内壁上嵌设有限位座22,用来限制芯筒件3的移动。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连接环32的外表面刻设有若干等间距分布的滑槽33,抱箍件2内侧的内壁上刻设有与滑槽33相配合的滑条21,滑条21嵌入滑槽33中并与滑槽33滑动连接。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芯筒件3为纸质材质。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芯筒件3的外周面上缠绕设置有编织绳7。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侧插件1与抱箍件2均为塑料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应用在海上抗风浪绳索的组合式卷绕方案解决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侧插件1的内端外周面套设抱箍件2,再将卷绕用的芯筒件3插入侧插件1的内嵌轴5与抱箍件2之间,为保证芯筒件3与抱箍件2的防滑连接,通过在芯筒件3的连接环32上开设滑槽33,在抱箍件2上开设与滑槽33滑动连接的滑条,最后将抗风浪用的编织绳缠绕在芯筒件3的缠绕筒31的外周面上,从整体上解决了编织绳的轻便牢固缠绕的组合式胶轮设计。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