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凹角折叠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2543发布日期:2019-05-24 21:49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凹角折叠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容器,具体涉及一种凹角折叠盒。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折叠包装盒大多在制作工艺及生产方式上进行改进,盒体成型大多呈立方体或棱柱体等形状,形式单一,难以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

同时,盒体内容纳物体需要额外借助绳或额外包装件进行固定,装配过程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款式新颖且能够固定盒体内部容纳物体的凹角折叠盒。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凹角折叠盒,所述凹角折叠盒包括顶板、底板、位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两侧的侧板、与所述侧板连接的副盖板、与所述顶板连接的主盖板;所述顶板包括第一内折部,所述侧板包括第二内折部,所述副盖板包括第三内折部,所述主盖板包括第四内折部;所述第一内折部、所述第二内折部、所述第三内折部和所述第四内折部可以向所述凹角折叠盒内部折叠;所述第一内折部、所述第二内折部、所述第三内折部和所述第四内折部向所述凹角折叠盒内部折叠时,所述第一内折部、所述第二内折部、所述第三内折部和所述第四内折部形成凹角;所述凹角位于所述凹角折叠盒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包括第一内折线,所述第一内折线位于所述顶板的角的位置,所述第一内折部沿所述第一内折线向所述凹角折叠盒内部折叠;所述侧板包括第二内折线,所述第二内折线位于所述侧板与所述顶板连接的角的位置,所述第二内折部沿所述第二内折线向所述凹角折叠盒内部折叠;所述副盖板包括第三内折线,所述第三内折线位于所述副盖板与所述侧板连接的角的位置,所述第三内折部沿所述第三内折线向所述凹角折叠盒内折叠;所述主盖板包括第四内折线,所述第四内折线位于所述主盖板与所述顶板连接的角的位置,所述第四内折部沿所述第四内折线向所述凹角折叠盒内折叠。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折部与所述第二内折部之间包括第一外折线;所述第二内折部与所述第三内折部之间包括第二外折线;所述第一内折部与所述第四内折部之间包括第三外折线;所述第一外折线、所述第二外折线和所述第三外折线交于所述凹角顶点;按压所述凹角顶点,所述第一内折部、所述第二内折部、所述第三内折部和所述第四内折部同时向所述凹角折叠盒内侧折叠。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与所述侧板之间包括边一折线,所述边一折线与所述第一外折线共线;所述侧板沿所述边一折线折叠;所述侧板与所述副盖板之间包括边二折线,所述边二折线与所述第二外折线共线,所述副盖板沿所述边二折线折叠;所述顶板与所述主盖板之间包括边三折线,所述边三折线与所述第三外折线共线,所述主盖板沿所述边三折线折叠;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包括边四折线,所述底板沿所述边四折线折叠。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包括边五折线和粘叠部,所述粘叠部沿所述边五折线折叠并粘贴在所述侧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主盖板包括边六折线和内扣板,所述内扣板可以沿所述边六折线折叠,所述内扣板可以固定在所述副盖板上,使所述主盖板覆盖所述副盖板上从而封闭所述凹角折叠盒。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所述顶板、所述侧板一体成型,所述侧板与所述副盖板一体成型,所述顶板与所述主盖板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顶板、侧板、主盖板和副盖板上设置内折部的方式在凹角折叠盒上增加向凹角折叠盒内凹陷的凹角,本实用新型通过凹角减小所述凹角折叠盒的内部空间;

本实用新型通过依靠凹角抵住凹角折叠盒内部空间容纳的物体,可以减少内部容纳物体移动,起到固定盒内物体的作用;

使用者在使用所述凹角折叠盒时,手指可深入凹角取用所述凹角折叠盒,方便用户使用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凹角位于顶板四周,形状不同于市面上流通的普通折叠盒,可以增加本实用新型的美观性,增加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凹角折叠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凹角折叠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加清楚、完整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凹角折叠盒。主要包括以下部分:顶板1、底板5、位于顶板1和底板5之间的侧板2、与顶板1连接的主盖板4和与侧板2连接的副盖板3。

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中切换,切换过程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凹角折叠盒从平面结构至立体结构依次经过:平面构态、半立体构态和封闭构态,其中平面构态如图1所示,半立体构态如图2所示,封闭构态如图3所示。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凹角折叠盒从平面构态切换至半立体构态具体切换过程如下:

所述凹角折叠盒包括板边折线,具体为:顶板1与侧板2之间包括边一折线b1、侧板2 与底板5之间包括边四折线b4、底板5上设有边五折线b5,底板5上的边五折线b5将底板 5部分分割形成粘叠部51。

将侧板2沿边一折线b1折叠至侧板2与顶板1垂直,再将底板5沿边四折线b4折叠至底板5与侧板2垂直,将粘叠部51沿边五折线b5折叠并粘贴至侧板2上,即可将本实用新型从平面构态切换至半立体构态。

在本实施例中,顶板1与侧板2、侧板2与底板5、侧板2与副盖板3、顶板1与主盖板 4均为一体成型。可以有效简化凹角折叠盒的制作成本与制作周期,方便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凹角折叠盒的工业化制作。

实施例2:

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凹角折叠盒从半立体构态切换至封闭构态具体切换过程如下:

侧板2与副盖板3之间包括边二折线b2、顶板1与主盖板4之间包括边三折线b3。

所述凹角折叠盒的顶板1包括第一内折线a1,第一内折线a1将顶板1角部部分分割形成第一内折部10;侧板2包括第二内折线a2,第二内折线a2将侧板2与顶板1和副盖板3连接的部分角部分割形成第二内折部20;副盖板3包括第三内折线a3,第三内折线a3将副盖板3与侧板2连接的部分角部分割形成第三内折部30;主盖板4包括第四内折线a4,第四内折线a4将主盖板4与顶板1连接的部分角部分割形成第四内折部40。

第一内折部10与第二内折部20之间包括与边一折线b1共线的第一外折线b10;第三内折部30与第二内折部20之间包括与边二折线b2共线的第二外折线b20;第四内折部40与第一内折部10之间包括与边三折线b3共线的第三外折线b30。

第一内折部10、第二内折部20、第三内折部30与第四内折部40构成凹角6;第一外折线b10、第二外折线b20和第三外折线b30交汇于凹角6顶点。

凹角折叠盒从半立体构态切换至封闭构态时,按压所述凹角6顶点,使第一内折部10、第二内折部20、第三内折部30与第四内折部40分别沿第一内折线a1、第二内折线a2、第三内折线a3和第四内折线a4同时向所述凹角折叠盒内部折叠,在内折部向凹角折叠盒内部折叠时,第一内折部10与第二内折部20自动通过第一外折线b10折叠,第二内折部20与第三内折部30通过第二外折线b20折叠,第一内折部10与第四内折部40通过第三外折线b30 折叠,第四内折部40覆盖在第三内折部30上。

当第三内折部30向凹角折叠盒内部折叠时,第三内折部30通过第三内折线a3带动副盖板3沿边二折线b2向所述凹角折叠盒内部折叠,第四内折部40同时通过第四内折线a4将主盖板4沿边三折线b3折叠,使主盖板4压设在副盖板3上。其中主盖板4包括边六折线b6,边六折线b6将主盖板4部分分割形成内扣板41,将内扣板41固定在副盖板3上即可封闭所述凹角折叠盒。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顶板1呈正方形状态,第一内折部10均位于顶板1角部且可以折叠至凹角折叠盒内部,使从顶板1方向俯视所述凹角折叠盒时,顶板1呈八边形状态。凹角6 位于凹角折叠盒内部可以有效减小凹角折叠盒内部空间,并依靠凹角6抵住凹角折叠盒内部空间容纳的物体,可以减少内部容纳物体移动,从而使凹角6起到固定盒内物体的作用。同时使用者在使用所述凹角折叠盒时,手指可深入凹角6取用所述凹角折叠盒,方便使用者使用所述凹角折叠盒。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内折线a1、第二外折线a2、第三外折线a3和第四外折线a4的长度相同,使凹角6呈正四面体状态,凹角6位于顶板1四周,形状不同于市面上流通的普通折叠盒,凹角6可以增加本实用新型的美观性,增加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凹角折叠盒包括的边一折线b1、边二折线 b2、边三折线b3、边四折线b4、边五折线b5和边六折线b6均为板边折线,板边折线构成凹角折叠盒封闭构态时的盒体边沿;

第一内折线a1、第二内折线a2、第三内折线a3、第四内折线a4均为板面折线,板面折线构成凹角折叠盒封闭构态时的凹角6的外边沿;

第一外折线b10、第二外折线b20和第三外折线b30构成凹角6的内边沿;

上述实施例中提及的折线均为机械压线形成,有利于所述凹角折叠盒的工业制造。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基于本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