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打饭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90477发布日期:2019-09-17 20:34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智能打饭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智能打饭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自助餐厅等快餐厅应运而生,为人们就餐提供了方便,尤其对于企业食堂或大中院校食堂等大型集体就餐场所来说,自助餐厅更为方便。

目前,自助餐厅等快餐厅通常由打饭人员手工在盛饭容器内将适量的饭舀出,再放到餐盘内,供就餐者就餐,由于就餐者的用餐时间通常比较集中,就餐者的人数较多,这便加重了打饭人员的劳动强度,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打饭机,主要目的是降低劳动强度,使得打饭的操作更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打饭机,包括:

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承装米饭的容器和用于放置餐盘的放置口;

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放置口;

切饭机构,所述切饭机构设置于所述机架,所述切饭机构包括两端开口的筒体和第一切刀,所述筒体的一端开口与所述容器的出口相对,另一端开口与所述放置口相对,所述第一切刀位于所述筒体的入口端;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机架,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切刀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切刀进行剪切动作;

扒饭机构,所述扒饭机构设置于所述容器内,用于将所述容器内的米饭从所述容器的出口扒至所述筒体;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驱动机构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切刀包括均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且相对的第一刀板和第二刀板;

所述切饭机构还包括第二切刀,所述第二切刀位于所述筒体的出口端,所述第二切刀包括均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且相对的第三刀板和第四刀板;

其中,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刀板和所述第二刀板,以及所述第三刀板和所述第四刀板交替开合,以使所述第一切刀和所述第二切刀交替进行剪切动作。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第一凸轮,所述第一凸轮通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分别与所述第一刀板和所述第三刀板转动连接;

第二凸轮,所述第二凸轮通过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分别与所述第二刀板和所述第四刀板转动连接;

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旋转,以带动所述第一刀板和所述第二刀板,以及所述第三刀板和所述第四刀板交替开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

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轮的外周;

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二凸轮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连接;

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且其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一齿轮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切饭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底座,所述底座包括相互连接且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相对内侧面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滑槽和两个第二滑槽;

所述第一刀板和所述第二刀板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滑槽之间,并可在两个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开合;

所述第三刀板和所述第四刀板置于两个所述第二滑槽之间,并可在两个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开合;

所述筒体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耳,所述连接耳上设置有卡槽;

所述机架上可转动地设置有至少两个螺栓,每个所述螺栓的端部卡合于每个所述卡槽内,并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母;

当所述调节螺母被旋紧时,所述底座固定于所述机架,当所述调节螺母被旋松时,所述螺栓脱离所述卡槽,所述底座脱离所述机架。

进一步地,该智能打饭机还包括:

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筒体的入口端;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二传感器和所述扒饭机构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扒饭机构包括:

第一杆体,所述第一杆体转动设置于所述容器内,所述第一杆体的表面布满有第一叶片;

第二杆体,所述第二杆体转动设置于所述容器内,且与所述第一杆体平行,所述第二杆体的表面布满有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交错布置;

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相对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

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杆体的端部;

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二杆体的端部,且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连接;

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杆体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一杆体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机架上设置有门体,所述门体的外表面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显示屏。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打饭机,通过扒饭机构将容器内的米饭扒至筒体内,并且通过第一传感器检测放置口是否有餐盘,一旦其检测到放置口被放置了餐盘,控制器便会控制切饭机构中的第一切刀将筒体入口端的米饭切断,使得切断的米饭可以呈块地在重力作用下掉落至餐盘,从而实现自动打饭的目的,无需打饭人员手动打饭,降低了劳动强度,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打饭机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打饭机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或图2中切饭机构和驱动机构相连接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或图2中切饭机构和驱动机构相连接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或图2中切饭机构和驱动机构相连接在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或图2中扒饭机构在容器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6中扒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打饭机关闭门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施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打饭机,包括机架1,该机架1上设置有用于承装米饭的容器11和用于放置餐盘的放置口12;第一传感器,该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放置口12,用于检测放置口12是否放置有餐盘的第一状态信息;切饭机构2,该切饭机构2设置于机架1,切饭机构2包括两端开口的筒体21和第一切刀22,筒体21的一端开口与容器11的出口相对,另一端开口与放置口12相对,第一切刀22位于筒体21的入口端;驱动机构3,该驱动机构3设置于机架1,驱动机构3与第一切刀22连接,用于驱动第一切刀22进行剪切动作;扒饭机构4,该扒饭机构4设置于容器11内,用于将容器11内的米饭从容器11的出口扒至筒体21;控制器,其分别与第一传感器和驱动机构3电连接,用于接收第一状态信息,并判断当第一状态信息为放置口12放置有餐盘时,控制驱动机构3驱动第一切刀22将筒体21入口端的米饭切断,使切断的米饭从筒体21的出口端掉落至餐盘。

其中,用于承装米饭的容器11可以为呈上大下小的锥形饭桶,且在机架1内可以设置托架,该饭桶可以承托在该托架上,同时,为了便于饭桶内米饭的补充,可以在饭桶的外周设置叉车孔,从而实现利用叉车将饭桶从托架上取下装饭,再放置托架上继续使用。而用于放置餐盘的放置口12可以设置在饭桶的下方,且其形状可以根据餐盘的形状而定,例如,当餐盘为碗状或盘状时,即可以将放置口12的轮廓形状设置为碗状或盘状,以便于餐盘的放置,而且,第一传感器可以为光电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以向控制器发送相应信息。扒饭机构4可以设置在饭桶的底部,便于将米饭扒至筒体21。切饭机构2的筒体21形状可以选用圆形或方形,这样掉落在餐盘内的饭块即可以呈方形或者圆形,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而设定。控制器可以采用可编程控制器。

该智能打饭机的工作过程可以为:就餐者可以将餐盘放置在打饭机的餐盘放置口12,此时,第一传感器即可检测到餐盘的存在并向控制器发送相应指令,控制器便会控制驱动机构3驱动切饭机构2的第一切刀22将筒体21入口端的米饭切断,使得切断的米饭在重力作用下从筒体21的出口端掉落至餐盘,就餐者可以通过手感受到米饭掉落至餐盘,即可拿走餐盘就餐,至此打饭过程结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打饭机,通过扒饭机构将容器内的米饭扒至筒体内,并且通过第一传感器检测放置口是否有餐盘,一旦其检测到放置口被放置了餐盘,控制器便会控制切饭机构中的第一切刀将筒体入口端的米饭切断,使得切断的米饭可以呈块地在重力作用下掉落至餐盘,从而实现自动打饭的目的,无需打饭人员手动打饭,降低了劳动强度,操作方便。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3和图4,并结合图1,前述的第一切刀22可以包括均与驱动机构3连接且相对的第一刀板221和第二刀板222;切饭机构2还可以包括第二切刀23,该第二切刀23位于筒体21的出口端,第二切刀23可以包括均与驱动机构3连接且相对的第三刀板231和第四刀板232;其中,控制器控制驱动机构3驱动第一刀板221和第二刀板222,以及第三刀板231和第四刀板232交替开合,以使第一切刀22和第二切刀23交替进行剪切动作。通过在筒体21的出口端设置第二切刀23,且第一切刀22和第二切刀23交替开合,即当第一切刀22的两个刀板闭合切饭时,第二切刀23的两个刀板即可打开,使得筒体21的出口与放置口12连通,被切断的米饭掉落至餐盘;当餐盘取走,第一切刀22的两个刀板打开,以备继续切饭时,第二切刀23的两个刀板即可闭合,将筒体21的出口封堵,以防止米饭掉落,结构简单,使用可靠,而且,由于筒体21的容量一定,因此还可以保证每次打饭的量相同。当然,该打饭机还可以通过更换不同容量的筒体21来实现不同打饭量的需求。

在一些示例中,在前述的容器11内壁、切饭机构2的筒体21内壁、第一切刀22的刀板和第二切刀23的刀板外表面均可以涂敷有特氟龙层,以避免各部分粘结米饭,从而保证各部分的稳定可靠工作。

其中,驱动机构3的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只要可以实现在控制器的控制下驱动第一切刀22和第二切刀23的交替工作即可,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4和图5,并结合图2,该驱动机构3可以包括第一凸轮31,该第一凸轮31可以通过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12分别与第一刀板和221第三刀板231连接;第二凸轮32,该第二凸轮32可以通过第三连杆321和第四连杆322分别与第二刀板222和第四刀板232连接;第一驱动部,该第一驱动部与控制器电连接,并分别与第一凸轮31和第二凸轮32连接,并驱动第一凸轮31和第二凸轮32旋转,以带动第一刀板和221第二刀板222,以及第三刀板231和第四刀板232交替开合。

具体地,参见图5,所述的第一凸轮31和第二凸轮32的相对表面上均可以设置有对称的近似半圆形滑槽,且与凸轮轴心偏心布置,在第一连杆311、第二连杆312、第三连杆321和第四连杆322的端部均可以设置滑块3211,使得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12的一端通过滑块3211滑动连接在第一凸轮31相对表面的滑槽313内,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刀板和221第三刀板231连接,第三连杆321和第四连杆322的一端通过滑块3211滑动连接在第二凸轮32相对表面的滑槽313内,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刀板222和第四刀板232连接,从而实现了当第一凸轮31和第二凸轮32旋转时,即可带动第一刀板和221第二刀板222开合,第三刀板231和第四刀板232开合,且二者为交替开合。也就是说,当第一凸轮31和第二凸轮32旋转在上半圈时,第二切刀23打开,第一切刀22闭合,当第一凸轮31和第二凸轮32旋转在下半圈时,第一切刀22打开,第二切刀23闭合,级两个凸轮旋转一周,恰好完成两个切刀的两次交替开合动作,完成一次打饭过程,结构简单,使用可靠。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5,并结合图2,为了便于第一凸轮31和第二凸轮32分别通过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12,以及第三连杆321和第四连杆322对第一切刀22和第二切刀23的驱动,可以在机架1上相对设置两个转轴13,使得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12与一个转轴13转动连接,第三连杆321和第四连杆322与另一个转轴转13动连接,以便其以转轴13为轴带动刀板开合,保证了第一切刀22和第二切刀23的稳定工作。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5,前述的第一驱动部可以包括第一齿轮314,该第一齿轮314设置于第一凸轮31的外周;第二齿轮323,该第二齿轮323设置于第二凸轮32的外周,且与第一齿轮314啮合连接;第一电机315,该第一电机315与控制器电连接,且其输出轴与第一齿轮314连接,并驱动第一齿轮314旋转。通过将第一驱动部设置为包括两个啮合的齿轮和与第一凸轮31连接的第一电机,从而实现仅需一部电机即可通过齿轮的啮合使得两个凸轮同步转动,节约能耗,结构简单,实现方便。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4,前述的切饭机构2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机架1上的底座24,该底座24包括相互连接且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241和第二侧壁242,该第一侧壁241和第二侧壁242的相对内侧面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滑槽2411和两个第二滑槽2412;第一刀板和221第二刀板222置于两个第一滑槽2411之间,并可在两个第一滑槽2411内滑动开合;第三刀板231和第四刀板232置于两个第二滑槽2412之间,并可在两个第二滑槽2412内滑动开合;筒体21设置于第一侧壁241和第二侧壁242之间。通过在底座24的两个侧壁相对内侧设置滑槽313,使得第一切刀22和第二切刀23的两个刀板可以在滑槽313内滑动开合,即为刀板的滑动提供导向作用,进一步保证了第一切刀22和第二切刀23的稳定工作。

其中,前述的第一侧壁241和第二侧壁242可以采用尼龙材料制成。而且,第一侧壁241和第二侧壁242可以采用多块尼龙板堆叠构成,而在筒体21的入口端可以设置凸沿,使得筒体21可以铜鼓凸沿夹持固定在相邻两层尼龙板之间,结构简单,实现方便。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4,并结合图1,前述的第一侧壁241和第二侧壁242可以通过连接于二者顶部的连接板243进行连接,而且,该连接板243上可以设置与筒体21连通的通孔,且在该连接板243上可以设与所述通孔连通的漏斗状结构2431,该漏斗状结构2431与前述容器11的出口连通,以便于扒饭机构4将米饭扒至筒体21。

为了便于该打饭机的清理,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1和图3,在第一侧壁241上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耳2432,具体可以一体连接在前述的连接板243一侧,在连接耳2432上设置有卡槽;在机架1上可转动地设置有至少两个螺栓14,每个螺栓14的端部卡合于每个卡槽内,并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母15;当调节螺母15被旋紧时,底座24固定于机架1,当调节螺母15被旋松时,螺栓14脱离卡槽,底座24脱离机架1。当需要清洗时,可以将调节螺母15旋松,并转动螺栓14使其脱离卡槽,此时,底座24即可与机架1分离,即可进行拆卸清洗,例如,切刀和筒体21的清洗;清洗装配完毕后,可以将底座24整体放置在机架1的相应位置,并旋转螺栓14使其卡合在卡槽内,在旋紧调节螺母15,此时,底座24即可与机架1固定,拆装方便,便于维护。其中,调节螺母15可以为蝶形螺母。

进一步地,在一些示例中,该智能打饭机还可以包括第二传感器,该第二传感器设置于筒体21的入口端,用于检测筒体21的入口端是否有米饭的第二状态信息;控制器与第二传感器和扒饭机构4电连接,还用于接收第二状态信息,并判断当第二状态信息为筒体21的入口端没有米饭时,控制扒饭机构4启动。以实现当筒体21的入口端没有米饭时,控制器可以及时控制扒饭机构4扒饭,以保证筒体21内米饭充足,从而保证打饭机的正常使用。同时,当筒体21入口端有米饭时,控制器控制扒饭机构4停止,以此节约能耗,使用方便。其中,该第二传感器可以为光电传感器,且其可以设置在前述的漏斗状结构上。

在一些示例中,该智能打饭机还可以包括与控制器电连接的报警器,以实现当控制器判断出第二状态信息为筒体21的入口端没有米饭时,即可控制扒饭机构4启动,同时报警器发出报警信息,以提示操作人员此时打饭机的状态,便于使用。具体地,该报警器可以为蜂鸣器或指示灯等。

其中,扒饭机构4的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只要可以实现将容器11内的米饭扒至筒体21即可,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6和图7,并结合图1和图2,该扒饭机构4可以包括第一杆体41,该第一杆体41转动设置于容器11内,第一杆体41的表面布满有第一叶片411;第二杆体42,该第二杆体42转动设置于容器11内,且与第一杆体41平行,第二杆体42的表面布满有第二叶片421,第一叶片411和第二叶片421交错布置;第二驱动部,该第二驱动部分别与第一杆体41和第二杆体42连接,并驱动第一杆体41和第二杆体42相对转动。其中,第二驱动部可以与控制器电连接,并在控制器的控制下驱动第一杆体41和第二杆体42进行相对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叶片411和第二叶片421推动米饭向下移动至筒体21,实现扒饭动作,结构简单,实现可靠。

在一些示例中,在该第一杆体41、第二杆体42、第一叶片411和第二叶片421上均可以涂敷有特氟龙层,以避免其粘结米饭,从而保证其稳定可靠地工作。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7,第二驱动部可以包括第三齿轮412,该第三齿轮412设置于第一杆体41的端部;第四齿轮422,该第四齿轮422设置于第二杆体42的端部,且与第三齿轮412啮合连接;第二电机43,该第二电机43可以与控制器电连接,且其输出轴与第一杆体41连接,并驱动第一杆体41旋转。通过将第二驱动部设置为包括两个啮合的齿轮和与第一杆体41连接的第二电机43,从而实现仅需一部电机即可通过齿轮的啮合使得两个杆体同步转动,节约能耗,结构简单,实现方便。具体地,第二电机43可以通过一对啮合的齿轮与第三齿轮412啮合,从而将转矩通过各个齿轮稳定传递至两个杆体。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8,并结合图1,机架1上可以设置有门体15,前述的各个结构设置在门体15内,即打开该门体15即可以在放置口12上放置餐盘进行打饭,不使用时即可关闭门体15,以实现清洁卫生。同时,在该门体15的外表面可以设置有显示屏151,该显示屏151可以与控制器电连接,以使得控制器可以控制显示屏151播放该打饭机的使用方法等视频信息和图像信息,使用更方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