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6627发布日期:2019-08-07 02:10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轿厢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轿厢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无机房电梯、加装电梯及家用电梯的发展,电梯应对浅底坑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为了达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目标,电梯轿厢轻量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轿底结构通常为双层结构,上层轿底与下层轿底之间通过减振元件连接,如图1所示。上层轿底7与下层轿底8之间设置传统轿底减振元件12,下层轿底8、传统轿厢架下梁9、轿厢架立柱10和传统斜拉杆11刚性连接。这种轿底结构复杂,安装繁琐,重量大,不能达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目标,电梯轿厢轻量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重量轻、轿底厚度薄、安装方便的轿厢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厢架,其包括轿厢架下梁和轿厢架立柱;轿底框架,其为设置在轿厢底部的单层结构;斜拉杆,用于连接所述轿底框架以及轿厢架立柱;轿底减振元件,设置在轿厢架下梁以及轿底框架之间。

优选地,所述斜拉杆与轿底框架之间设置斜拉杆减振元件。

优选地,所述轿底减振元件材料为弹簧、橡胶或聚氨酯。

优选地,所述斜拉杆减振元件为弹簧、橡胶或聚氨酯。

优选地,所述轿底减振元件中设置有防倾覆螺栓。

优选地,所述轿底减振元件与轿底框架或轿厢架下梁通过硫化、螺栓连接、粘接的方式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取消了轿底支撑框架或下层轿底,通过多点支撑改善轿底框架的受力情况,大大降低了轿厢的重量,减小了轿底框架的厚度。同时,通过轿底减振元件和斜拉杆减振元件保证轿厢的乘坐舒适感不受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轿厢结构示意图。

图2现有技术轿厢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中轿底减振元件的连接方式。

图4本实用新型中斜拉杆减振元件的连接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 轿底框架 2 轿厢架下梁

3 轿厢架立柱 4 斜拉杆

5 斜拉杆减振元件 6 轿底减振元件

7 上层轿底 8 下层轿底

9 传统轿厢架下梁 10 轿厢架立柱

11 传统斜拉杆 12 传统轿底减振元件

13 防倾覆螺栓 14 斜拉杆安装座

15 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轿厢结构包括轿底框架1、轿厢架下梁2、轿厢架立柱3、斜拉杆4、斜拉杆减振元件5和轿底减振元件6。

如图2所示,轿厢架下梁2和轿厢架立柱3刚性连接,轿厢架下梁2与轿底框架1之间设置轿底减振元件6,斜拉杆4与轿底框架1之间设置斜拉杆减振元件5。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轿底减振元件的一种布置方式,将聚氨酯材料作为轿底减振元件6,通过专用胶水与轿底框架1或轿厢架下梁2粘接。减振元件中间可穿过防倾覆螺栓13,以防止轿底框架发生倾覆。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斜拉杆减振元件的一种布置方式,斜拉杆安装座14与轿底框架1固定连接。斜拉杆4与斜拉杆安装座14之间设置有橡胶材料的斜拉杆减振元件5。在斜拉杆末端有两个螺母15相互锁紧,以免减振元件5脱出。

经试验验证,必须保证这轿底减振元件与斜拉杆减振元件同时存在,减振效果才能达到最佳,如表1所示。

表1轿厢内垂直向振动数据表(1.75m/s)

图1、图3、图4所示实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所为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