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移动两面卸矿漏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4608发布日期:2019-08-16 22:18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井下移动两面卸矿漏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矿业采矿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井下移动两面卸矿漏斗,适用井下水平分层采矿的卸矿,尤其适用于井下底部水平掘进巷道排矸、采矿的卸矿。



背景技术:

在金属矿床的地下开采实践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采矿方法,从采场采下的矿石都要转运到矿车里,然后再运至地表。在矿石由采场转运至矿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矿山所采用的是底部放矿漏斗的形式。这种采场底部放矿漏斗的特点,是在溜井出口端设置成固定漏斗的形式,且固定漏斗延伸出巷道壁直至矿车斗上方,该种结构的设计对于底部上面分层回采卸矿较方便快捷,但是,要回采采场底部水平巷道的矿石,此卸矿漏斗设计就存在缺陷,底部水平采矿设备无法将矿石卸入漏斗里,即使此设计漏斗演变成单面卸矿入矿车的方式,也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且制作复杂,架设在铁道运输线上,妨碍电机车牵引矿车运输影响生产;对于采场底部水平巷道掘进出渣、回采出矿的变动,单面固定式卸矿小漏斗无法满足其卸矿要求,传统的解决方法为先进行此种卸矿漏斗的拆除,再制作安装,而撤除下来的材料又不能重复使用,即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又增加了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由于此种单面固定式卸矿小漏斗拆除、制作、安装工期长,生产效率低,不仅浪费生产成本,而且还给正常生产节奏带来很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反复安装、拆除、安装单面固定式卸矿漏斗的缺陷,减少人力投入,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下移动两面卸矿漏斗。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井下移动两面卸矿漏斗,它包括支架和漏斗本体;所述支架包括四根均竖向设置并呈矩形排列的立柱,该四根立柱的上部通过支撑框架连接固定;所述漏斗本体固定在支架的上部,其包括由四块倒置的等腰梯形状的导料板拼接而成的上料口和由四块矩形板拼接而成并垂直向下的下料口,该上料口的下口与下料口的上口尺寸一致并连接固定。

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分别横向设置在相邻立柱之间的第一支撑梁,每相对的两根第一支撑梁平行且高度相同,每根立柱上的两根第一支撑梁高度不同,每平行的两根第一支撑梁之间垂直设置两根第二支撑梁;所述上料口的顶部四角分别与四根立柱的顶部固定,所述组成上料口的四块导料板的外侧分别与各第二支撑梁固定。

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每根所述立柱的底部设置有支座。

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立柱为工字钢,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均为槽钢。

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各所述的导料板内侧设置在耐磨衬板。

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各立柱与其相连接的各第一支撑梁之间分别设置有加强筋板。

本实用新型应用时,根据井下的实际情况进行所述井下移动两面卸矿漏斗的制作,制作时,确保相邻两根立柱间距大于井下铁道、矿车宽的间距,同时确保下料口的高度大于铁道上运行的矿车的顶部高度;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通过四根立柱骑跨在铁道运输线的两侧,确保矿车可以从下料口下方无碍运行,待下料口正对下方的矿车时,通过卸矿设备将矿渣倒入上料口,再经下料口落入矿车,由于下料口是垂直的,小于矿车口,矿渣不会溢出矿车,可减少清渣人员,上料口嘴大,便于卸矿设备卸矿;一改单面固定漏斗一个方向卸矿的局限性,一条巷道两侧(左、右)同时掘进施工排矸或出矿,可同时从两侧相对将矸石、矿石卸入漏斗里;当井下掘进施工、出矿生产地点发生转移和变化时,可用出矿设备将所述的井下移动两面卸矿漏斗整体迁移到下一工作地点;当铁路运输线上的电机车运输经过本实用新型所在路段时,可将本实用新型整体迁移到不影响电机车通行的巷道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一改现有技术中井下通过固定式的单面卸矿漏斗单侧卸矿排渣方式,采用本实用新型井下移动两面卸矿漏斗的两面卸矿方式,矿车可从漏斗本体下方自由通行,便于本实用新型的运输以及卸矿的操作;所述的上料口嘴大,可同时从两面相对将矿料卸入上料口落入矿车,下料口垂直向下,有效确保矿料不溢出矿车,减少清渣岗位的工作人员;可根据生产需要随时将本实用新型两面卸矿漏斗迁移至所需要的作业地点,方便快捷;本实用新型两面卸矿漏斗一次制作,可重复使用,无需拆卸再重新制造安装,节省人工及生产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漏斗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架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2-漏斗本体;3-立柱;4-支撑框架;41-第一支撑梁;42-第二支撑梁;5-上料口;6-下料口;7-导料板;8-支座;9-加强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除非另作定义,本实用新型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如“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井下移动两面卸矿漏斗,它包括支架1和漏斗本体2;所述支架1为方形框架式结构,其包括均竖向设置四根立柱3,该四根立柱3的顶部连线和底部连线均呈矩形,该四根立柱3的上部通过支撑框架4连接固定;所述漏斗本体2固定在支架1的上部,其包括由四块倒置的等腰梯形状的导料板7拼装焊接而成的上料口5和由四块矩形板拼装焊接而成并垂直向下的下料口6,该上料口5的下口与下料口6的上口尺寸一致并焊接连接固定。制作时,根据井下铁道运输线、矿车的宽度确定两相邻立柱3的间距,以及矿车的高确定下料口的高度,确保将本实用新型骑跨在铁道两侧时,矿车可以从立柱3之间、下料口6的下方无碍通行;通过四块导料板7焊接而成的上料口5嘴大,便于出矿设备卸矿,并可从两面相对将井下的矸石、矿石等卸入漏斗本体2的上料口中;所述的下料口6嘴下并垂直向下,可确保矿车承接不溢出,矿石垂直落入矿车,不易滚出矿车,落入铁道上,减少一名漏斗下方清渣工,降低劳动强度,节省人工,提高工作效率。

为使得漏斗本体2在支架1上更为稳固,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框架4包括分别横向焊接设置在相邻立柱3之间的第一支撑梁41,每相对的两根第一支撑梁41平行且高度相同,每根立柱3上焊接的两根第一支撑梁41高度不同,每平行的两根第一支撑梁41之间垂直设置两根第二支撑梁42;所述上料口5的顶部四角分别与四根立柱3的顶部焊接固定,所述组成上料口5的四块导料板7的外侧分别与各第二支撑梁42焊接固定。

为增加所述支架放置时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每根所述立柱3的底部设置有支座8,该支座8可以为钢板。

为便于安装制作,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柱3为工型钢,所述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均为槽钢,材料常见。

本增加所述的导料板7的耐磨性,本实施例中各所述的导料板7内侧设置在耐磨衬板,有效增加漏斗本体2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所述各立柱3与其相连接的各第一支撑梁41之间分别设置有加强筋板9,进一步确保本实用新型应用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应用后,效果显著,以往制作一台单面固定式的卸矿漏斗工期较长,打锚杆眼和镶锚杆1天,制作安装漏斗2天。如果生产作业点变动,需转移到下一个生产地点,又要拆卸矿漏斗,拆除时间1天,拆除重新制作安装卸矿漏斗,共计需要4天时间,且拆下的材料又不能再用,造成很大的材料浪费,生产效率又低下。如果生产地点不断地变动,拆、装卸矿漏斗,人、材物重复投入,浪费极大。

而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井下移动两面卸矿漏斗后,其制作时间为1.5天,而且无论生产地点变动几次,无需再拆除和重新制作安装,整体迁移,用出矿设备运至出矿地点,时间在1小时运达。不仅节约了拆除、制作、安装时间,还节省大量的材料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

以往单面固定式的卸矿是一个方向,生产效率低,移动两面卸矿漏斗可以两面相对卸矿,便于相邻的巷道同时进行掘进施工排矸、出矿,一台移动的两面卸矿漏斗相当于2台单面固定式卸矿漏斗的功能,即节约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