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张力测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00830发布日期:2021-07-23 21:17阅读:97来源:国知局
电梯的张力测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例如对悬吊轿厢的悬挂体的张力进行测定的电梯的张力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梯的主绳索张力计测装置中,在绳头杆安装有多个螺母。此外,绳头杆贯穿弹簧、弹簧座、传感器部以及传感器固定部。弹簧座与弹簧的上端接触。传感器固定部与螺母的下端接触。传感器部介于弹簧座与传感器固定部之间。在传感器部设有应变仪(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17081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上所述的现有的主绳索张力计测装置中,由于是利用应变仪来检测传感器部的应变,因此虽然结构简单,但传感器部会时效老化或者应变仪的特性会发生变化,因此测定的稳定性不足。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更长期稳定地测定悬挂体的张力的电梯的张力测定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张力测定装置具备:多个绳头杆(shacklerod),它们分别与对应的悬挂体连接;多个绳头弹簧(shacklespring),对应的绳头杆分别贯穿该多个绳头弹簧;多个螺母,它们分别被拧入于对应的绳头杆;多个位移计,它们分别对对应的绳头弹簧的伸缩进行检测;以及测定部,其根据来自多个位移计的信号,独立地测定多个悬挂体各自的张力。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电梯的张力测定装置利用多个位移计来分别检测多个绳头弹簧的伸缩,因此能够更长期稳定地测定悬挂体的张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无机房电梯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张力测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底座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图2的第1连结部件及丝(wire)的连接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图4的第1连结部件及丝的连接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图2的第2连结部件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图6的第2连结部件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图2的第3连结部件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图8的第3连结部件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由丝的连接位置引起的测定误差的差异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图3的底座的第1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图3的底座的第2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张力测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张力测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的张力测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16是示出将张力测定装置设置于机房的变形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无机房电梯的概要结构图,示出了维护点检时的状态。在图中,在井道1内的下部设置有曳引机2。曳引机2具有曳引机主体3和驱动绳轮4。

曳引机主体3具有未图示的曳引机电机和未图示的曳引机制动器。曳引机电机使驱动绳轮4旋转。曳引机制动器保持驱动绳轮4的静止状态、或者对驱动绳轮4的旋转进行制动。

在驱动绳轮4上绕挂有多个悬挂体5。在图1中,仅示出1根悬挂体5。作为各悬挂体5,例如使用绳索或带。

轿厢6由悬挂体5悬吊于驱动绳轮4的一侧。对重7由悬挂体5悬吊于驱动绳轮4的另一侧。在图1中,为了简单起见,并排地示出轿厢6、曳引机2以及对重7,但实际上,从正上方观察,对重7配置于轿厢6的正后方或正侧方。

各悬挂体5具有作为轿厢6侧的端部的第1端部5a和作为对重7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5b。

在轿厢6的下部设有第1轿厢吊轮8a以及第2轿厢吊轮8b。在对重7的上部设有对重吊轮9。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有第1返绳轮10以及第2返绳轮11。

各悬挂体5从第1端部5a侧起依次绕挂于第1轿厢吊轮8a、第2轿厢吊轮8b、第1反绳轮10、驱动绳轮4、第2反绳轮11以及对重吊轮9而到达第2端部5b。即,轿厢6和对重7以2:1绕绳方式悬吊。

在井道1内的第1轿厢吊轮8a的上方设有张力测定装置12。张力测定装置12对多个悬挂体5各自的张力进行测定。

张力测定装置12具有第1绳头组合机构13和测定装置主体14。第1绳头组合机构13连接有全部悬挂体5的第1端部5a。图1示出作业人员在轿厢6之上正调节第1绳头组合机构13的情形。

在井道1内的对重吊轮9的上方设有第2绳头组合机构15。第2绳头组合机构15连接有全部悬挂体5的第2端部5b。第2绳头组合机构15的结构与第1绳头组合机构13的结构相同。

图2是示出图1的张力测定装置12的主视图,是从轿厢6之上观察到的张力测定装置12的图。第1绳头组合机构13具有底座21、多个绳头杆22、多个绳头弹簧23、多个弹簧座24、多个弹簧承接件25以及多个螺母26。

基座21被支承并固定于未图示的支承梁。多个绳头杆22分别与对应的悬挂体5的第1端部5a连接。此外,各绳头杆22贯穿基座21。

多个绳头弹簧23被支承于基座21之上。此外,各绳头弹簧23根据对应的悬挂体5的张力而伸缩。此外,对应的绳头杆22分别贯穿各绳头弹簧23。

各弹簧座24介于对应的绳头弹簧23与基座21之间。此外,对应的绳头杆22分别贯穿各弹簧座24。

各弹簧承接件25被支承于对应的绳头弹簧23之上。此外,对应的绳头杆22分别贯穿各弹簧承接件25。

各螺母26在对应的弹簧承接件25之上被拧入对应的绳头杆22。各绳头杆22分别被拧入两个螺母26。被拧入各绳头杆22的两个螺母26作为双螺母发挥功能。通过调节这些螺母26的旋入量,能够对各悬挂体5的张力进行调节。

从轿厢6之上观察时,多个绳头杆22分为前排和后排地配置。在该例子中,4根绳头杆22以等间隔配置于前排,3根绳头杆22以等间隔配置于后排。

从轿厢6之上观察时,后排的绳头杆22分别配置于前排的绳头杆22之间。

图3是示出图2的底座21的俯视图。在底座21设有多个底座孔21a。各底座孔21a供对应的绳头杆22穿过。因此,从正上方观察时的绳头杆22的配置与底座孔21a的配置相同。

伴随着绳头杆22的配置,多个绳头弹簧23也分为前排和后排地配置。此外,多个螺母26也分为前排和后排地配置。

返回图2,测定装置主体14具有框体31、作为位移计的多个差动变压器(transformer)32、测定部33、多个第1连结部件34、多个第2连结部件35、多个第3连结部件36、作为传递部件的多条丝37、多个垫高部件38以及显示部39。

框体31具有第1纵框31a、第2纵框31b、第1上部梁31c以及第2上部梁31d。第1纵框31a以及第2纵框31b铅直地竖立固定于底座21之上。

第1上部梁31c以及第2上部梁31d分别水平地固定于第1纵框31a与第2纵框31b之间。从轿厢6之上观察时,第2上部梁31d配置于比第1上部梁31c靠后方的位置。此外,第1上部梁31c和第2上部梁31d在上下方向上错开地配置。在该例子中,第1上部梁31c配置于低于第2上部梁31d的位置。

多个差动变压器32中的4个差动变压器32安装于第1上部梁31c,分别与前排的绳头弹簧23对应。多个差动变压器32中的3个差动变压器32安装于第2上部梁31d,分别与后排的绳头弹簧23对应。此外,各差动变压器32配置于对应的绳头弹簧23的正上方。

此外,各差动变压器32具有线圈部32a、芯轴32b以及变压器弹簧32c。芯轴32b贯穿线圈部32a。变压器弹簧32c设置于线圈部32a与芯轴32b之间。

各芯轴32b根据对应的绳头弹簧23的伸缩而相对于线圈部32a沿上下方向移位。各差动变压器32通过输出与芯轴32b相对于线圈部32a的位置对应的信号,对对应的绳头弹簧23的伸缩进行检测。

测定部33以及显示部39一体地构成。此外,测定部33以及显示部39安装于第1上部梁31c。测定部33根据来自全部差动变压器32的信号,对全部悬挂体5各自的张力独立地进行测定。测定部33的功能例如能够通过微型计算机来实现。

显示部39显示测定部33的测定结果。即,显示部39对全部悬挂体5各自的张力独立地进行显示。作为显示部39,例如可以使用液晶显示器。作业人员能够一边确认显示部39的显示一边调节各悬挂体5的张力。因此,显示部39配置于从能够操作螺母26的位置处能够进行目视确认的位置。

此外,测定部33的测定结果被发送给未图示的电梯控制装置。电梯控制装置根据测定部33的测定结果对轿厢6的负载进行测定。即,张力测定装置12也作为秤装置发挥功能。

前排的左右两端的绳头弹簧23分别与第1连结部件34连接。前排中央的两个绳头弹簧23分别与第2连结部件35连接。后排的3个绳头弹簧23分别与第3连结部件36连接。

各连结部件34、35、36伴随着对应的绳头弹簧23的伸缩而沿上下方向移位。即,各连结部件34、35、36与对应的绳头弹簧23的上端一体地沿上下方向移位。此外,各连结部件34、35、36的下端部配置于对应的弹簧承接件25与对应的螺母26之间。

多个垫高部件38分别设置于配置于后排的3个绳头弹簧23与螺母26之间。在该例子中,各垫高部件38介于对应的弹簧承接件25与对应的第3连结部件36之间。此外,各垫高部件38将对应的螺母26的位置垫高。

多条丝37分别连接在多个连结部件34、35、36与多个差动变压器32之间。各丝37具有挠性。此外,各丝37将对应的连结部件34、35、36的位移传递给对应的差动变压器32。

例如,当多个连结部件34、35、36中的任意的连结部件向下方移位时,借助对应的丝37将对应的芯轴32b向下方拉下。此外,当多个连结部件34、35、36中的任意的连结部件向上方移位时,对应的丝37松弛,由对应的变压器弹簧32c将对应的芯轴32b向上方拉起。

图4是示出图2的第1连结部件34及丝37的连接状态的主视图。此外,图5是示出图4的第1连结部件34及丝37的连接状态的侧视图。

在图4和图5中,单点划线表示绳头杆22以及绳头弹簧23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各丝37与对应的连结部件34、35、36的连接部位于对应的绳头弹簧23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上。

此外,各第1连结部件34具有第1连结部件主体34a、第1上部凸缘34b以及第1下部凸缘34c。第1连结部件主体34a的正面形状为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具有第1开口34d的c字形。左右的第1连结部件34以第1开口34d位于内侧的方式线对称地配置。

第1上部凸缘34b位于第1连结部件主体34a的上端部。第1下部凸缘34c位于第1连结部件主体34a的下端部。

第1上部凸缘34b以及第1下部凸缘34c从第1连结部件主体34a向相同方向突出,并相互对置。此外,第1上部凸缘34b以及第1下部凸缘34c在对应的绳头杆22为铅直时是水平的。

第1上部凸缘34b连接有对应的丝37。对应的绳头杆22贯穿第1下部凸缘34c。此外,第1下部凸缘34c被夹入于对应的弹簧承接件25与对应的螺母26之间。

图6是示出图2的第2连结部件35的主视图。此外,图7是示出图6的第2连结部件35的侧视图。

各第2连结部件35具有第2连结部件主体35a、第2上部凸缘35b以及第2下部凸缘35c。第2连结部件主体35a的正面形状为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具有第2开口35d的c字形。左右的第2连结部件35以第2开口35d位于内侧的方式线对称地配置。

第2上部凸缘35b位于第2连结部件主体35a的上端部。第2下部凸缘35c位于第2连结部件主体35a的下端部。

第2上部凸缘35b以及第2下部凸缘35c从第2连结部件主体35a向相同方向突出,并相互对置。此外,第2上部凸缘35b以及第2下部凸缘35c在对应的绳头杆22为铅直时是水平的。

第2上部凸缘35b连接有对应的丝37。对应的绳头杆22贯穿第2下部凸缘35c。此外,第2下部凸缘35c被夹入于对应的弹簧承接件25与对应的螺母26之间。

图8是示出图2的第3连结部件36的主视图。此外,图9是示出图8的第3连结部件36的侧视图。

各第3连结部件36具有第3连结部件主体36a、第3上部凸缘36b以及第3下部凸缘36c。第3连结部件主体36a的正面形状为矩形。

第3上部凸缘36b位于第3连结部件主体36a的上端部。第3下部凸缘36c位于第3连结部件主体36a的下端部。

第3上部凸缘36b以及第3下部凸缘36c从第3连结部件主体36a向相同方向突出,并相互对置。此外,第3上部凸缘36b以及第3下部凸缘36c在对应的绳头杆22为铅直时是水平的。

第3上部凸缘36b连接有对应的丝37。对应的绳头杆22贯穿第3下部凸缘36c。此外,第3下部凸缘36c被夹入于对应的垫高部件38与对应的螺母26之间。

如图2所示,配置于后排的螺母26位于与第1开口34d及第2开口35d相同的高度。

在这样的电梯的张力测定装置12中,由多个差动变压器32分别检测多个绳头弹簧23的伸缩。此外,对位移进行检测的差动变压器32与对力引起的应变进行检测的应变仪、对力进行检测的测力传感器(loadcell)等相比,不易时效老化。因此,能够更长期稳定地对悬挂体5的张力进行测定。

此外,能够独立地掌握多个悬挂体5的张力,并且,能够独立地应对悬挂体5的松弛。由此,针对张力的偏差,能够更早地应对,能够抑制悬挂体5以及驱动绳轮4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偏倚磨损的产生。

此外,在多个绳头弹簧23与多个差动变压器32之间分别连接有多个连结部件34、35、36。因此,在使绳头杆22向上方移动而对悬挂体5的张力进行调节时,能够确保足够的调节裕量。

此外,在多个差动变压器32与多个连结部件34、35、36之间分别连接有多个丝37。因此,即使在绳头杆22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部件的损伤。

此外,各丝37与对应的连结部件34、35、36之间的连接部位于对应的绳头弹簧23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上。因此,能够使对应的绳头杆22倾斜时产生的测定误差为最小限度。

图10是示出由丝37的连接位置引起的测定误差的差异的说明图。在图10中,示出了第3连结部件36,但省略了垫高部件38。图10的左侧的绳头杆22处于铅直的状态。图10的中央及右侧的绳头杆22倾斜了相同角度。

此外,图10的左侧及中央的丝37在对应的绳头弹簧23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上与第3连结部件36连接。此外,图10的右侧的丝37在从对应的绳头弹簧23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偏离的位置处与第3连结部件36连接。

比较图10的中央和右侧可知,在使丝37的连接部从绳头弹簧23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偏离了的情况下,所偏离的距离×绳头杆22的倾斜角度成为直接测定误差。其中,认为丝37的长度不变。

此外,配置于后排的螺母26位于与第1开口34d及第2开口35d相同的高度。因此,能够穿过第1开口34d及第2开口35d而容易地操作配置于后排的螺母26。由此,能够从轿厢6之上容易地进行全部螺母26的操作。

此外,由于使用了垫高部件38,因此能够容易地使配置于后排的螺母26的高度与第1开口34d及第2开口35d的高度一致。

此外,各差动变压器32配置于对应的绳头弹簧23的正上方。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使结构简单。

此外,显示部39配置于从能够操作螺母26的位置处能够进行目视确认的位置。因此,能够一边确认各悬挂体5的张力一边操作对应的螺母26,能够提高张力调节作业的操作性。

另外,悬挂体5的数量不限于7根。在悬挂体5的数量为6根的情况下,绳头杆22的配置、即底座孔21a的配置成为例如图11那样的配置。该情况下,通过省略图2的右侧的第1连结部件34和与其对应的丝37及差动变压器32能够进行应对。

此外,在悬挂体5的数量为5根的情况下,绳头杆22的配置、即底座孔21a的配置成为例如图12那样的配置。该情况下,省略图2的右侧的第2连结部件35及右端的第3连结部件36、以及与它们对应的丝37及差动变压器32。并且,通过使右侧的第1连结部件34和与其对应的丝37及差动变压器32向左侧移位能够进行应对。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张力测定装置的主视图。在实施方式2中,省略了全部连结部件34、35、36、全部丝37以及全部垫高部件38。此外,也省略了第2上部梁31d。由此,后排的3个差动变压器32安装于第1上部梁31c的背面侧。

此外,全部差动变压器32与实施方式1上下颠倒地设置。各差动变压器32的芯轴32b经由对应的弹簧承接件25而与所对应的绳头弹簧23的上端接触。

例如,当多个绳头弹簧23中的任意的绳头弹簧的上端向下方移位时,通过对应的差动变压器32的变压器弹簧32c而将芯轴32b向下方按下。此外,当多个绳头弹簧23中的任意的绳头弹簧的上端向上方移位时,将对应的芯轴32b向上方推起。其它结构及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够更长期稳定地对悬挂体5的张力进行测定。此外,能够独立地掌握多个悬挂体5的张力,并且,能够独立地应对悬挂体5的松弛。此外,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简化结构。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张力测定装置的主视图。在实施方式3中,针对全部绳头弹簧23使用了第3连结部件36。其中,前排的第3连结部件36比后排的第3连结部件36短了前排的差动变压器32的上下方向位置与后排的差动变压器32的上下方向位置之差的量。

此外,省略了全部垫高部件38,全部螺母26的上下方向位置相同。其它结构及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够更长期稳定地对悬挂体5的张力进行测定。此外,能够独立地掌握多个悬挂体5的张力,并且,能够独立地应对悬挂体5的松弛。此外,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减少部件种类,简化结构。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的张力测定装置的主视图。在实施方式4中,针对全部绳头弹簧23使用了第3连结部件36。全部第3连结部件36的长度相同。

在框体31的上部固定有安装板31e。全部差动变压器32、测定部33以及显示部39固定于安装板31e。各差动变压器32的芯轴32b的位移方向为水平方向。

在安装板31e安装有作为转向部件的多个带轮40。各带轮40配置于对应的第3连结部件36的正上方。此外,各带轮40能够以水平的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此外,对应的丝37勾挂在各带轮40上。此外,各带轮40将对应的丝37的方向改变90度或者大约90度。

与前排的4根绳头弹簧23对应的4个差动变压器32以及4个带轮40配置于安装板31e的正面侧。与后排的3根绳头弹簧23对应的3个差动变压器32以及3个带轮40配置于安装板31e的背面侧。其它结构及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够更长期稳定地对悬挂体5的张力进行测定。此外,能够独立地掌握多个悬挂体5的张力,并且,能够独立地应对悬挂体5的松弛。此外,与实施方式3相比,能够抑制整体的高度尺寸。

另外,在实施方式2~4中,悬挂体5的数量也不限于7根。

此外,转向部件不限于带轮。例如,也可以使传递部件沿着固定于框体的转向部件的引导面滑动。

此外,也可以在实施方式1、3的结构中应用实施方式4的转向部件。

此外,传递部件只要是具有挠性的绳状或带状的部件即可,也可以是丝以外的部件。

此外,位移计不限于差动变压器,也可以是激光位移计、磁式位移计、涡电流式位移计等。在使用非接触式的位移计的情况下,能够省略传递部件以及连结部件。此外,在使用非接触式的位移计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连结部件与绳头弹簧连接,利用非接触式的位移计来检测连结部件的位移。

此外,显示部39也可以与测定部33分体地构成。

此外,应用本发明的张力测定装置的电梯的结构不限于图1的结构。例如,如图16所示,对于曳引机2设置于机房16的电梯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在图16中,在设置于机房16的机座17设置有曳引机2以及张力测定装置12。

此外,绕绳方式不限于2:1绕绳,例如也可以是1:1绕绳。

此外,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双层电梯、单井道多轿厢方式的电梯等各种类型的电梯。单井道多轿厢方式是上轿厢和配置于上轿厢的正下方的下轿厢各自独立地在共同的井道中升降的方式。

标号说明

5:悬挂体;12:张力测定装置;22:绳头杆;23:绳头弹簧;26:螺母;32:差动变压器(位移计);33:测定部;34:第1连结部件;34d:第1开口;35:第2连结部件;35d:第2开口;36:第3连结部件;37:丝(传递部件);38:垫高部件;39:显示部;40:带轮(转向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