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实训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82056发布日期:2019-07-06 10:10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电梯实训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梯实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实训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电梯安装、维修和调整实训多数在设钢结构电梯井道内进行,由于井道内可操作的空间有限,限制了教学人数,同时影响观看效果,也影响了培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之一,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梯实训平台,通过设置两大区域,来展现完整形态的电梯结构,能更直观的观察电梯的运行,此井道内各项开关和平层感应器齐全,能实现电梯的各项调试,其中,厅轿门组合区域可使层门前后移动,轿门上下移动,更直观的体现轿厢的运行状态的联动操作,故障模拟台能够通过设置故障及排除故障,提高学员的动手及思维能力,防止学员误操作引起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梯实训平台,包括:模拟控制区域和厅轿门组合区域,所述模拟控制区域包括控制柜、模拟井道和限速器,所述厅轿门组合区域包括层门组合、轿门组合、移动滑轨和故障模拟台,所述模拟控制区域与所述厅轿门组合区域通过轴销铰接;所述模拟井道为真实井道的预设比例缩小模型,所述模拟井道内设置轿厢和对重,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与曳引轮之间通过双齿同步轮和同步皮带相链接,所述曳引轮与所述限速器相连接;所述层门组合包括层门地坎,所述轿门组合包括轿门和轿门地坎,所述移动滑轨包括前后移动滑轨和上下移动滑轨,所述轿门地坎和所述层门地坎的下侧安装有所述前后移动滑轨,所述轿门两侧安装有所述上下移动滑轨,所述移动滑轨上安装有位置限位开关,所述故障模拟台内安装电梯的电气开关,所述电气开关为双控开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模拟井道与所述真实井道的缩小比例为40:1。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采用多组所述双齿同步轮对所述同步皮带的运动进行变向链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模拟控制区域与所述厅轿门组合区域底部均设置有移动滚轮,所述移动滚轮旁设置有固定液压支撑,所述固定液压支撑的自然长度小于所述移动滚轮的高度,所述固定液压制成的液压伸长长度大于所述移动滚轮的高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厅轿门组合区域还包括起吊轿门电机和轿厢门电机,所述起吊轿门电机通过轿厢起吊绳带动轿门组合升降,所述轿厢门电机带动所述轿门实现开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厅轿门组合区域还包括检修急停装置,所述检修急停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轿门的上下运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模拟控制区域与所述厅轿门组合区域的电缆之间采用航空级对接插头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出厂已安装好,设计体积方便运输,到达目的的移动滚轮设计方便移动,液压大底座支撑使平台更稳固,平台可分离也可链接,摆放选择多样化。

2)出厂设计已配有两大区域的电缆对接插头,以及电源箱的对接插头,到达现场只需接动力线即可。此插头均为航空级对接头,链接更安全牢固。

3)40:1传输比例的真实小井道,能更直观的观察电梯的运行,此井道内各项开关和平层感应器齐全,能实现电梯的各项调试。

4)厅轿门组合区域可使层门前后移动,轿门上下移动,更直观的体现轿厢的运行状态的联动操作。

5)设置带有双控开关的故障模拟台,通过设置故障、排除故障,能提高学员的动手及思维能力,防止学员误操作引起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公开的电梯实训平台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模拟控制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公开的双齿同步轮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公开的厅轿门组合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故障模拟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组件与附图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模拟控制区域,111.控制柜,112.限速器,113.模拟井道,114.同步主机,115.轿厢,116.对重,117.双齿同步轮,118.同步皮带,12.厅轿门组合区域,121.层门组合,1211.层门立柱,1212.层门地坎,122.轿门组合,1221.轿门,1222.轿门地坎,123.移动滑轨,124.故障模拟台,125.起吊轿门电机,1251.轿厢起吊绳,126.轿厢门电机,127.检修急停装置,128.门机控制器,129.起吊重锤,13.轴销,14.电缆,15.移动滚轮,16.固定液压支撑,17.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梯实训平台,包括:模拟控制区域11和厅轿门组合区域12,模拟控制区域11包括控制柜111、模拟井道113和限速器112,厅轿门组合区域12包括层门组合121、轿门组合122、移动滑轨123和故障模拟台124,模拟控制区域11与厅轿门组合区域12通过轴销13铰接;模拟井道113为真实井道的预设比例缩小模型,模拟井道113内设置轿厢115和对重116,轿厢115和对重116与曳引轮之间通过双齿同步轮117和同步皮带118相链接,曳引轮与限速器112相连接,保证电梯的稳定运行;层门组合121包括层门地坎1212,轿门组合122包括轿门1221和轿门地坎1222,移动滑轨123包括前后移动滑轨123和上下移动滑轨123,轿门地坎1222和层门地坎的下侧安装有前后移动滑轨123,轿门1221两侧安装有上下移动滑轨123,移动滑轨123上安装有位置限位开关,故障模拟台124内安装电梯的电气开关,电气开关为双控开关。

在该实施例中,模拟井道113内装有上下限位开关、上下极限开关、底坑急停开关、底坑缓冲器开关和平层感应器开关等,开关类型均为迷你小开关。在曳引轮中心螺丝孔位置处设置一销轴,装有双齿同步轮117,5组双齿同步轮117之间采用同步皮带118链接,轿厢115和对重116之间也采用同步皮带118链接,从而转动过程不会打滑,便于教学井道自学习,观察电梯运行状态,不会由于打滑现象导致电梯数据错乱引起故障。

其中,层门组合121和轿门组合122采用移动滑轨123使层门和轿门1221联动,在轿门地坎1222的下侧和层门地坎1212的下侧装有两根前后移动滑轨123,轿门组合122和层门组合121能够前后固定式移动,从而能够使轿门带动层门的打开与关闭,进而清晰地完成教学目的。轿门1221上侧装有轿厢115门电机和平衡用的起吊重锤129,在轿门1221门扇两侧装有上下移动滑轨123,使得轿门1221在一定区域内上下移动,在上下端侧装有位置限位开关。在其右侧装有检修急停装置127,检修急停装置127用于控制轿门1221的上下运行,从而模拟轿厢115在井道中运行,实现轿门门刀脱离层门门球和插入门球,来完成教学目的。

其中,故障模拟台124内统一安装有电梯的所有电气开关,开关类型为双控开关,使得老师在一侧动作开关后,锁上故障模拟平台,学生经过查找分析后需在另一侧复位开关,从而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模拟井道113与真实井道的缩小比例为40:1。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采用多组双齿同步轮117对同步皮带118的运动进行变向链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模拟控制区域11与厅轿门组合区域12底部均设置有4个移动滚轮15,移动滚轮15旁设置有固定液压支撑16,固定液压支撑16的自然长度小于移动滚轮15的高度,固定液压制成的液压伸长长度大于移动滚轮15的高度。当不需移动时将移动滚轮15旁边的固定液压支撑16伸长,使平台17稳固和完全脱离移动滚轮15的承重,使平台17更加安全,使用更持久稳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厅轿门组合区域12还包括起吊轿门电机125和轿厢门电机126,在门机控制器128的控制下,起吊轿门电机125通过轿厢起吊绳1251带动轿门组合122升降,轿厢门电机126带动轿门1221实现开合。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模拟控制区域11与厅轿门组合区域12的电缆14之间采用航空级对接插头连接,连接更加安全、牢固、稳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该电梯电气培训的实训平台采用40:1的模拟井道113,其它区域采用和真实电梯1:1结构,实训平台的模拟控制区域11和厅轿门组合区域12尺寸都为2000×1000(mm),控制柜111长宽高尺寸为700×250×1100(mm)(现实尺寸1:1),同步主机尺寸长宽高为800×340×900(mm)(现实尺寸1:1),模拟井道113为4层4站长宽高尺寸为300×400×1300(mm)(现实尺寸40:1),限速器112长宽高尺寸为340×120×360(mm)(现实尺寸1:1),厅轿门组合区域12的长宽高尺寸为1680×900×2000(mm)(定制),故障模拟台124和内外呼一体的长宽高尺寸为800×100×1200(mm)(内外呼尺寸1:1,故障模拟台124定制)。40:1传输比例的真实小井道,能更直观的观察电梯的运行,此井道内各项开关和平层感应器齐全,能实现电梯的各项调试。

其中,模拟控制区域11和厅轿门组合区域12在工厂安装好,现场只需在配电箱连接380v动力线、井道照明线、轿厢115照明线即可。两区域之间采用轴销13连接,可缩小占地面积,从而扩大培训场地要求,满足不同场地需求。连接电缆线采用航空级对接插头,电缆14采用圆形电缆连接两区域。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