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内爬动臂塔吊临时支撑架安全性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812089发布日期:2020-01-31 18:31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内爬动臂塔吊临时支撑架安全性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土建超高层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内爬动臂塔吊临时支撑架安全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塔吊是建筑工地上最常用的一种起重设备又名“塔式起重机”,以标准节一节一节的接长,用来吊施工用的钢筋、木楞、混凝土、钢管等施工的原材料。塔吊是工地上一种必不可少的设备。

塔吊尖的功能是承受臂架拉绳及平衡臂拉绳传来的上部力,并通过回转塔架、转台、承座等的结构部件式直接通过转台传递给塔身结构。自升塔顶有截锥柱式、前倾或后倾截锥柱式、人字架式及斜撑架式。凡是上回转塔机均需设平衡重,其功能是支承平衡重,用以构成设计上所要求的作用方面与起重力矩方向相反的平衡力矩。除平衡重外,还常在其尾部装设起升机构。起升机构之所以同平衡重一起安放在平衡臂尾端,一则可发挥部分配重作用,二则增大绳卷筒与塔尖导轮间的距离,以利钢丝绳的排绕并避免发生乱绳现象。平衡重的用量与平衡臂的长度成反比关系,而平衡臂长度与起重臂长度之间又存在一定比例关系。平衡重量相当可观,轻型塔机一般至少要3~4t,重型的要近30t。

内部爬升塔式起重机是指设置在建筑物内部井道式空间(如电梯井道、楼梯间等)内,并通过临时支撑架支承在井道壁孔内,在施工过程中随建筑物的高度增加而借助于爬升机构自行爬升的自升塔式起重机,又称为内爬动臂塔吊。

目前有关于内爬动臂塔吊的设计规范,但却没有临时支撑架的设计规范。现在普遍采用的设计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临时支撑的受力状态有若干种,但施工技术人员用一种工况进行验算,其中塔吊爬升状态的工况最为危险,在设计时却没有考虑;2)临时支撑只能承受压向自身的水平力,而施工技术人员将水平力均分到每一道临时支撑的所有调节螺栓位置处,大大低估了临时支撑水平力产生的力效应;3)水平力按塔吊规范取值,没有考虑工地的实际情况;4)竖向力平均分配到支撑框上,没有考虑安装误差和动力效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提供了一种提高内爬动臂塔吊临时支撑架安全性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内爬动臂塔吊临时支撑安全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提高内爬动臂塔吊临时支撑架安全性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计算出在爬升状态和非爬升状态下标准节分别作用在每个支撑点的最大理论竖向力,计算出在无风工作状态、无风非工作状态、有风工作状态和台风非工作状态下标准节分别施加给每个支撑点的最大理论水平力;所述支撑点为标准节与临时支撑架上支撑框进行连接的位置;

在底层标准节立柱上设置轴向压力实时动态监测点,该轴向压力等于作用在支撑点上的实际竖向力;在连接标准节立柱和上层临时支撑架的支撑框的夹紧挡块上设置径向压力实时动态检测点,该径向压力等于作用在支撑点上的实际水平力;实时检测在无风工作状态、无风非工作状态、有风工作状态和台风非工作状态下标准节分别施加给每个支撑点的实际水平力;

当检测到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支撑点处的实际竖向力与最大理论竖向力的差值达到第一预设值时,或实际水平力与最大理论水平力的差值达到第二预设值时,及时发出报警信号,通知施工人员停止作业及时检查是否有违章操作;当检测到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支撑点处的实际竖向力与最大理论竖向力的差值达到第三预设值时,或实际水平力与最大理论水平力的差值达到第四预设值时,则控制中心发出报警信息,停止吊装操作及时寻找原因,排查塔吊的故障和临时支撑架的缺陷。

进一步地,所述实际竖向力或实际水平力的监测方法为:

所述每个底层标准节立柱侧面设置有应变传感器,根据圣维南原理和材料力学原理,所述应变传感器与标准节立柱底部的距离值是立柱宽度的3倍,可以得到标准节立柱的轴向压力,该轴力等于作用在支撑点上的实际竖向力;

所述每个水平支撑点处均设置有调节螺栓、夹紧挡块和一个压力传感器;标准节与支撑框通过调节螺栓和夹紧挡块进行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夹紧挡块内侧,测试沿调节螺栓轴线方向的水平力;所述压力传感器和应变传感器实时监测标准节分别施加给每个支撑点的实际水平力和实际竖向力,并将检测到的实际水平力和实际竖向力传递给控制中心。

进一步地,所述在非爬升状态下标准节分别作用在每个支撑点的最大理论竖向力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pg=η2(g1+η1g2)/m(1)

在公式(1)中,pg为非爬升状态的竖向总力,g1为塔吊自重,g2为最大吊重,η1为起吊+旋转重物产生的动力放大系数,η2为竖向力的载荷不均匀性系数,m为竖向力支撑点的数量;

所述η1根据动力测试的结果获得,测点设在竖向力支撑点所在支撑框截面的下翼缘,采样频率在100hz以上,采样“0”时刻为起吊重物前5秒,测试起吊+旋转重物时产生的最大应变与静止时应变的比值,最大值即为η1;

所述η2根据理论计算结果获得,考虑最大吊重和最大臂长两种极端情况,建立有限元模型,讨论不同转角对竖向力不均匀系数的影响,η2取各种情况下计算得到不均匀系数的最大值。

进一步地,所述临时支撑架爬升时,爬带端部挂在上层临时支撑架支撑框的水平构件的中点上,所述在爬升状态下标准节分别作用在每个支撑点的最大理论竖向力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pc=η3η4(g1+g4)/a(2)

在公式(2)中,pc为作用在每个支撑点上的最大理论竖向力,g1为塔吊自重,g4为千斤顶自重,η3为爬升产生的动力放大系数,η4为受力不均匀系数,a为爬升状态下支撑点的数量;

所述η3根据动力测试的结果获得,测点设在爬升状态下每个支撑点所在支撑框截面的下翼缘,采样频率在200hz以上,采样“0”时刻为爬升前5秒,测试爬升时产生的最大应变与爬升结束后20秒时应变的比值,最大值即为η3;

所述η4为受力不均匀系数,当临时支撑结构对称时,η4取1;当结构不对称时,η4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得到。

进一步地,所述在无风工作状态下标准节分别作用在每个支撑点的最大理论水平力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mg=l×g2×cosθ+0.5×l×g3×cosθ-0.5×l×g3×cosθ0(3)

f1=f2=mg/h(4)

f1n=f1/b1(5)

f2n=f2/c1(6)

在公式(3)中,mg为不平衡力矩,g3为吊臂及其附属物的重量,g2为最大吊重,l为吊臂长度,θ为最大吊重对应的吊臂最小仰角,θ0为在无风、无吊重、不平衡力矩为“0”时的仰角;

在公式(4)中,f1为作用在上层临时支撑架上的总水平力,f2为作用在底层临时支撑架上的总水平力,且f1和f2为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偶,h为上层临时支撑架和底层临时支撑架的间距;

在公式(5)中,f1n为在无风工作状态下标准节分别作用在上层临时支撑架每个支撑点上的最大理论水平力,b1为上层临时支撑架上支撑框一条边上水平力支撑点的数量;

在公式(6)中,f2n为在无风工作状态下标准节分别作用在底层临时支撑架每个支撑点上的最大理论水平力,c1为与底层临时支撑架支撑框一条边上水平力支撑点的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在无风非工作状态下标准节分别施加给每个支撑点的最大理论水平力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mg=0.5×l×g3×cosθ1-0.5×l×g3×cosθ0(7)

f3=f4=mg1/h(8)

f3n=f3/b2(9)

f4n=f4/c2(10)

在公式(7)中,mg1为不平衡力矩,g3为吊臂及其附属物的重量,l为吊臂长度,θ1为不工作时的仰角,θ0为在无风、无吊重、不平衡力矩为“0”时的仰角;

在公式(8)中,f3为作用在上层临时支撑架上的总水平力,f4为作用在底层临时支撑架上的总水平力,且f3和f4为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偶,h为上层临时支撑架和底层临时支撑架的间距;

在公式(9)中,f3n为在无风非工作状态下标准节分别作用在上层临时支撑架上每个支撑点的最大理论水平力,b2为上层临时支撑架上支撑框一条边上水平力支撑点的数量;

在公式(10)中,f4n为在无风非工作状态下标准节分别作用在e底层临时支撑架上每个支撑点的最大理论水平力,c2为与底层临时支撑架上支撑框一条边上水平力支撑点的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在有风工作状态下标准节分别施加给每个支撑点的最大理论水平力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在公式(11)和公式(12)中,f1w为有风工作状态下作用在上层临时支撑架上的水平力,f2w为有风工作状态下作用在底层临时支撑架上的水平力,f1为无风工作状态下作用在上层临时支撑架上的总水平力,f2为无风工作状态下作用在底层临时支撑架上的总水平力,f0为塔吊上部结构承受的风力合力;q、q1和q2为按规范计算的在标准节超出核心筒部位、标准节在核心筒顶部至上层标准节之间、标准节在两道标准节之间承受的均布风力,由于核心筒墙壁存在门洞,q1和q2为非连续分布的线力,ci为门洞高度;l1为标准节伸出核心筒的长度,l2为上层临时支撑架到核心筒上边缘的距离,h为两道临时支撑架间的竖向距离;

f1wn=f1w/b3(13)

f2wn=f2w/c3(14)

在公式(13)中,f1wn为在有风工作状态下标准节分别施加给上层临时支撑架上每个支撑点的最大理论水平力,b3为上层临时支撑架上支撑框一条边上水平力支撑点的数量;

在公式(14)中,f2wn为在有风工作状态下标准节分别施加给底层临时支撑架上每个支撑点的最大理论水平力,c3为底层临时支撑架上支撑框一条边上水平力支撑点的数量。

进一步地,当台风来临时,上部结构随风自由转动,故不考虑塔吊上部结构的风载荷力,故f0取“0”,风载荷按台风的风速读取;所述在台风非工作状态下标准节分别施加给每个支撑点的最大理论水平力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f1wtn=f1wt/b4(17)

f2wtn=f2wt/c5(18)

在公式(16)和公式(17)中,f1wt为台风非工作状态下作用在上层临时支撑架上的水平力,f2wt为台风非工作状态下作用在底层临时支撑架上的水平力,f3为无风非工作状态下作用在上层临时支撑架上的总水平力,f4为无风非工作状态下作用在底层临时支撑架上的总水平力;qt、q1t和q2t为按规范计算的在标准节超出核心筒部位、标准节在核心筒顶部至上层标准节之间、标准节在两道标准节之间承受的均布台风力;

在公式(17)中,f1wtn为在台风非工作状态下标准节分别施加给上层临时支撑架上每个支撑点的最大理论水平力,b4为上层临时支撑架上支撑框一条边上水平力支撑点的数量;

在公式(18)中,f2wtn为在台风非工作状态下标准节分别施加给底层临时支撑架上每个支撑点的最大理论水平力,c4为底层临时支撑架上支撑框一条边上水平力支撑点的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设值为最大理论竖向力的5%,所述第二预设值为最大理论水平力的5%,所述第三预设值为最大理论竖向力的20%,所述第四预设值为最大理论水平力的2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通过实时检测塔吊标准节施加给临时支撑架各个支撑点的实际竖向力和实际水平力,与各个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最大理论竖向力和理论水平力进行对比,若出实际竖向力或实际水平力超过最大理论竖向力和理论水平力过多,或者出现实际竖向力或实际水平力低于最大理论竖向力和理论水平力过多,则控制中心发出报警信息,以便维护人员及时寻找故障原因,及时排查故障,极大的提高了内爬动臂塔吊临时支撑架的安全性,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塔吊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临时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立柱与支撑框连接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记:1、a塔;2、配重;3、卷扬机;4、吊臂;5、吊钩;6、标准节;7、上层临时支撑架;8、底层临时支撑架;9、核心筒;10、门洞;11、爬带;12、主梁;13、支撑框;14、立柱;15、夹紧挡块;16、调节螺栓;17、支撑点。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本实施例中的提高内爬动臂塔吊临时支撑架安全性的方法包括:

s101.计算出在爬升状态和非爬升状态下标准节6分别作用在每个支撑点17的最大理论竖向力,计算出在无风工作状态、无风非工作状态、有风工作状态和台风非工作状态下标准节6分别施加给每个支撑点17的最大理论水平力;所述支撑点17为标准节6与临时支撑架上支撑框13进行连接的位置;

s102.在底层标准节6立柱14上设置轴向压力实时动态监测点,该轴向压力等于作用在支撑点17上的实际竖向力;在连接标准节6立柱14和上层临时支撑架7的支撑框13的夹紧挡块15上设置径向压力实时动态检测点,该径向压力等于作用在支撑点17上的实际水平力;实时检测在无风工作状态、无风非工作状态、有风工作状态和台风非工作状态下标准节6分别施加给每个支撑点17的实际水平力;

s103.当检测到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支撑点17处的实际竖向力与最大理论竖向力的差值达到第一预设值时,或实际水平力与最大理论水平力的差值达到第二预设值时,及时发出报警信号,通知施工人员停止作业及时检查是否有违章操作;当检测到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支撑点17处的实际竖向力与最大理论竖向力的差值达到第三预设值时,或实际水平力与最大理论水平力的差值达到第四预设值时,则控制中心发出报警信息,停止吊装操作及时寻找原因,排查塔吊的故障和临时支撑架的缺陷。

所述内爬动臂塔吊包括支撑结构和上部结构,所述上部结构包括a塔1、配重2、卷扬机3、吊臂4和吊钩5,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多个重叠相连的标准节6,支撑结构设置在核心筒9内,支撑结构上设置临时支撑架,临时支撑架将内爬动臂塔吊固定在核心筒9内,所述临时支撑架包括上层临时支撑架7和底层临时支撑架8,上层临时支撑架7设置在底层临时支撑架8上方。所述支撑结构的底部设置有爬带11,所述核心筒9上设置有门洞10。

所述临时支撑架包括主梁12和支撑框13,所述支撑框13固定在主梁12上,标准节6设置在支撑框13内,且标准节6上的立柱14通过调节螺栓16与支撑框13相连,所述立柱12与支撑框13之间的调节螺栓16上还套设有夹紧挡块15。

所述步骤s102中,实际竖向力或实际水平力的监测方法为:

所述每个底层标准节6立柱14侧面设置有应变传感器,根据圣维南原理和材料力学原理,所述应变传感器与标准节立柱14底部的距离值是立柱14宽度的3倍,可以得到标准节立柱14的轴向压力,该轴力等于作用在支撑点17上的实际竖向力;

所述轴向压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n=eaε

上述公式中,n代表轴向压力,e代表钢材弹性模量,a代表立柱的截面面积,ε代表应变传感器所测量的应变力。

所述每个水平支撑点17处均设置有调节螺栓16、夹紧挡块15和一个压力传感器;标准节6与支撑框13通过调节螺栓16和夹紧挡块15进行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夹紧挡块15内侧,测试沿调节螺栓16轴线方向的水平力;所述压力传感器和应变传感器实时监测标准节3分别施加给每个支撑点17的实际水平力和实际竖向力,并将检测到的实际水平力和实际竖向力传递给控制中心。

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第一通信模块与控制中心通信连接,所述应变传感器通过第二通信模块与控制中心通信连接,所述控制中心设置有中心通信模块,所述中心通信模块分别与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通信连接。所述控制中心还设置有用于比较实际竖向力和实际水平力的比较模块,所述中心通信模块还与报警模块通信连接,所述报警模块可以是蜂鸣器或带有报警显示截面的显示器等。

所述步骤s101中,在非爬升状态下标准节6分别作用在每个支撑点17的最大理论竖向力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pg=η2(g1+η1g2)/m(1)

在公式(1)中,pg为非爬升状态的竖向总力,g1为塔吊自重,g2为最大吊重,η1为起吊+旋转重物产生的动力放大系数,η2为竖向力的载荷不均匀性系数,m为竖向力支撑点的数量;

所述η1根据动力测试的结果获得,测点设在竖向力支撑点17所在支撑框13截面的下翼缘,采样频率在100hz以上,采样“0”时刻为起吊重物前5秒,测试起吊+旋转重物时产生的最大应变与静止时应变的比值,最大值即为η1。

所述η2根据理论计算结果获得,考虑最大吊重和最大臂长两种极端情况,建立有限元模型,讨论不同转角对竖向力不均匀系数的影响,η2取各种情况下计算得到不均匀系数的最大值。

所述步骤s101中,所述临时支撑架爬升时,爬带11端部挂在上层临时支撑架7支撑框13的水平构件的中点上,所述在爬升状态下标准节6分别作用在每个支撑点17的最大理论竖向力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pc=η3η4(g1+g4)/a(2)

在公式(2)中,pc为作用在每个支撑点17上的最大理论竖向力,g1为塔吊自重,g4为千斤顶自重,η3为爬升产生的动力放大系数,η4为受力不均匀系数,a为爬升状态下支撑点17的数量;

所述η3根据动力测试的结果获得,测点设在爬升状态下每个支撑点17所在支撑框13截面的下翼缘,采样频率在200hz以上,采样“0”时刻为爬升前5秒,测试爬升时产生的最大应变与爬升结束后20秒时应变的比值,最大值即为η3。

所述η4为受力不均匀系数,当临时支撑结构对称时,η4取1;当结构不对称时,η4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得到。

所述步骤s101中,所述在无风工作状态下标准节6分别作用在每个支撑点17的最大理论水平力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mg=l×g2×cosθ+0.5×l×g3×cosθ-0.5×l×g3×cosθ0(3)

f1=f2=mg/h(4)

f1n=f1/b1(5)

f2n=f2/c1(6)

在公式(3)中,mg为不平衡力矩,g3为吊臂及其附属物的重量,g2为最大吊重,l为吊臂长度,θ为最大吊重对应的吊臂最小仰角,θ0为在无风、无吊重、不平衡力矩为“0”时的仰角;

在公式(4)中,f1为作用在上层临时支撑架上7的总水平力,f2为作用在底层临时支撑架8上的总水平力,且f1和f2为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偶,h为上层临时支撑架7和底层临时支撑架8的间距;

在公式(5)中,f1n为在无风工作状态下标准节6分别作用在上层临时支撑架7每个支撑点17上的最大理论水平力,b1为上层临时支撑架7支撑框一条边上水平力支撑点17的数量;

在公式(6)中,f2n为在无风工作状态下标准节6分别作用在底层临时支撑架8每个支撑点17上的最大理论水平力,c1为底层临时支撑架8支撑框一条边上水平力支撑点17的数量。

所述步骤s101中,所述在无风非工作状态下标准节6分别施加给每个支撑点17的最大理论水平力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mg=0.5×l×g3×cosθ1-0.5×l×g3×cosθ0(7)

f3=f4=mg1/h(8)

f3n=f3/b2(9)

f4n=f4/c2(10)

在公式(7)中,mg1为不平衡力矩,g3为吊臂4及其附属物的重量,l为吊臂长度,θ1为不工作时的仰角,θ0为在无风、无吊重、不平衡力矩为“0”时的仰角;

在公式(8)中,f3为作用在上层临时支撑架7上的总水平力,f4为作用在底层临时支撑架8上的总水平力,且f3和f4为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偶,h为上层临时支撑架7和底层临时支撑架8的间距;

在公式(9)中,f3n为在无风非工作状态下标准节分别作用在上层临时支撑架7上每个支撑点17的最大理论水平力,作用位置同f1n;b2为上层临时支撑架上支撑框一条边上水平力支撑点的数量;

在公式(10)中,f4n为在无风非工作状态下标准节分别作用在底层临时支撑架8上每个支撑点的最大理论水平力,作用位置同f2n,c2为与底层临时支撑架上支撑框一条边上水平力支撑点的数量。

所述步骤s101中,在有风工作状态下标准节6分别施加给每个支撑点17的最大理论水平力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在公式(11)和公式(12)中,f1w为有风工作状态下作用在上层临时支撑架7上的水平力,f2w为有风工作状态下作用在底层临时支撑架8上的水平力,f1为无风工作状态下作用在上层临时支撑架上的总水平力,f2为无风工作状态下作用在底层临时支撑架上的总水平力,f0为塔吊上部结构承受的风力合力;q、q1和q2为按规范计算的在标准节6超出核心筒9部位、标准节6在核心筒9顶部至上层标准节之间、标准节6在两道标准节之间承受的均布风力,由于核心筒9外墙存在门洞10,q1和q2为非连续分布的线力,ci为门洞10高度;l1为标准节6伸出核心筒9的长度,l2为上层临时支撑架7到核心筒9上边缘的距离,h为两道临时支撑架间的竖向距离;

f1wn=f1w/b3(13)

f2wn=f2w/c3(14)

在公式(13)中,f1wn为在有风工作状态下标准节分别施加给上层临时支撑架7上每个支撑点的最大理论水平力,作用位置同f1n,b3为上层临时支撑架7上支撑点17的数量;

在公式(14)中,f2wn为在有风工作状态下标准节6分别施加给底层临时支撑架8上每个支撑点17的最大理论水平力,作用位置同f2n,,c3为底层临时支撑架8上支撑点17的数量。

所述步骤s101中,当台风来临时,上部结构随风自由转动,故不考虑塔吊上部结构的风载荷力,故f0取“0”,风载荷按台风的风速读取;所述在台风非工作状态下标准节6分别施加给每个支撑点17的最大理论水平力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f1wtn=f1wt/b4(17)

f2wtn=f2wt/c5(18)

在公式(16)和公式(17)中,f1wt为台风非工作状态下作用在上层临时支撑架7上的水平力,f2wt为台风非工作状态下作用在底层临时支撑架8上的水平力,f3为无风非工作状态下作用在上层临时支撑架7上的总水平力,f4为无风非工作状态下作用在底层临时支撑架8上的总水平力;qt、q1t和q2t为按规范计算的在标准节6超出核心筒9部位、标准节6在核心筒9顶部至上层标准节6之间、标准节6在两道标准节6之间承受的均布台风力;

在公式(17)中,f1wtn为在台风非工作状态下标准节6分别施加给上层临时支撑架7上每个支撑点17的最大理论水平力,b4为上层临时支撑架7上支撑框一条边上水平力支撑点17的数量;

在公式(18)中,f2wtn为在台风非工作状态下标准节6分别施加给底层临时支撑架8上每个支撑点的最大理论水平力,c4为底层临时支撑架8上支撑框一条边上水平力支撑点17的数量。

所述支撑点17的数量可以为1以上的正整数。

所述步骤s103中,所述第一预设值为最大理论竖向力的5%,所述第二预设值为最大理论水平力的5%,所述第三预设值为最大理论竖向力的20%,所述第四预设值为最大理论水平力的20%。。

现举例说明在步骤s101中,各个状态下标准节6施加给每个支撑点17的最大理论水平力和理论竖向力的计算方法。

根据内爬动臂塔吊提供的说明书,可知以下信息:(1)无风、无吊重时,不平衡力矩为“0”时的仰角θ0=30°;(2)最大吊重为50t,此时最大仰角为74.84°;(3)塔吊的总重量为173.65t,吊臂及其附属物的重量为21.4t,吊臂长度69.22m;(4)不工作时塔吊吊臂的仰角为0°。

根据施工方案和塔吊设计规范,可知以下信息:(1)h=16m,l1=30.7m,l2=9.3m;(2)有风工作状态下,f0=0.38t,q=0.12t/m;(3)台风非工作状态下,q=0.53t/m;(4)设两条爬带。

考虑最大吊重为50t,此时最大仰角为74.84°。

不同工况下下的理论竖向力和理论水平力为:

(1)无风工作状态、有风工作状态下,理论竖向力:

根据试验测试和理论分析得η2取1.3,η1取1.4,支撑点17有四个pg=η2(g1+η1g2)/4=1.3×(1.4×50+173.65)/4=79.19t;

(2)爬升状态下竖向力:

千斤顶自重g4=2t,根据试验测试和理论分析得η3=1.4,η4=1.2,上层临时支撑架爬带11端点处的两个竖向力值为:

则pc=η3η4(g1+g4)/2=1.4×1.2×(173.65+2)/2=147.55t;

(3)无风工作状态下水平力:

mg=69.22×50×cos74.84°+0.5×69.22×21.4×cos74.84°-0.5×69.22×21.4×cos30°=457.37t·m

作用在两道临时支撑架上的水平力f1和f2为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合力力偶,f1=f2=mg/h=457.37/16=28.58t,上层临时支撑架7和底层临时支撑架8的一边上均分别有两个支撑点17,,每个支撑点17处受力f1n=f2n=28.58/2=14.29t;

(4)无风非工作状态下水平力:

mg=0.5×69.22×21.4×cos0°-0.5×69.22×21.4×cos30°=99.23t·m

作用在两道临时支撑架上的水平力f3和f4为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合力力偶,f3=f4=mg/h=99.23/16=6.20t,上层临时支撑架7和底层临时支撑架8的一边上均分别有两个支撑点17,每个支撑点17处受力f3n=f4n=6.20/2=3.10t;

(6)有风工作状态下水平力:

上层临时支撑架7和底层临时支撑架8的一边上均分别有两个支撑点17,每个支撑点17处受力f1wn=39.27/2=19.64t,f2wn=35.20/2=17.6t;

(7)非工作状态下台风作用时,产生的水平力:

上层临时支撑架7和底层临时支撑架8的一边上均分别有两个支撑点17,每个支撑点17处受力f1wtn=53.42/2=26.71t,f2wtn=35.47/2=17.74t。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