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33840发布日期:2020-06-09 20:1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8-226532(申请日:12/03/2018)为基础,从该申请享受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对多个号机的电梯进行群管理控制的群管理控制装置,通常基于根据乘梯处等待时间的长度等而算出的每个号机的分配评价值,来从多个号机中决定分配乘梯处呼梯的分配号机。但是,例如在进行了乘梯处呼梯的操作的利用者是女性且响应该乘梯处呼梯而抵达了乘梯处的分配号机的轿厢内仅有男性的利用者乘梯这样的情况下,存在乘梯处的利用者想要避免与轿厢内的利用者同乘而不乘坐轿厢的情况,结果,存在招致电梯的服务效率的降低的情况。

在单个电梯的运行控制中,例如已知有如下技术:通过将向轿厢内的乘梯限制为仅1名利用者、并且到已乘梯的利用者的目的地层为止使轿厢不停靠地运行,来防止同乘。但是,由于被进行群管理的电梯设置于存在多个利用者的环境中,所以,若将这样的运行控制直接应用于群管理控制,有可能招致服务效率的显著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考虑了乘梯处的利用者针对在轿厢内的同乘的心理上的负担的、最合适的号机分配给乘梯处呼梯而抑制服务效率的降低的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

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是对多个号机的电梯进行群管理控制的群管理控制装置,具备乘梯处属性判定部、轿厢内属性判定部、及分配号机决定部。乘梯处属性判定部判定进行了新的乘梯处呼梯的操作的乘梯处利用者的属性。轿厢内属性判定部关于所述多个号机的各个,判定在所述乘梯处利用者乘坐到轿厢的情况下在轿厢内同乘的轿厢内利用者的属性。分配号机决定部使用所述乘梯处利用者的属性和所述轿厢内利用者的属性算出针对所述多个号机的各个的分配评价值,基于所算出的所述分配评价值,在所述多个号机中决定要分配新的乘梯处呼梯的分配号机。

根据上述构成的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能够将考虑了乘梯处的利用者针对在轿厢内的同乘的心理上的负担的、最合适的号机分配给乘梯处呼梯,而抑制服务效率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功能上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2是示出组合评价值表的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分配管理表的一例的图。

图4是说明判定轿厢内利用者的属性的另一例的图。

图5是示出基于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进行的处理步骤(次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是对利用者在乘梯处能够指定目的地层的被称作dcs(destinationcontrolsystem,目的地控制系统)的群管理电梯系统的应用例。不过,本发明对于利用者在乘梯处仅指定目的地方向的通常的群管理电梯系统也能有效地应用。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的功能上的构成例的框图。该群管理控制装置1,是一边监视多个号机的电梯的运行状态一边进行对各号机的乘梯处呼梯的分配(群管理控制)的装置,例如,通过具备cpu、rom、ram等的微型计算机和由该微型计算机执行的程序,来实现图1所示的功能上的各部分。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具备数据库10、乘梯处属性判定部2、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运行状态监视部4、分配号机决定部5、响应指令输出部6、及表更新部7。对该群管理控制装置1连接有设置于各层的乘梯处的乘梯处操作装置21及乘梯处相机22。另外,对该群管理控制装置1连接有对成为群管理控制的对象的各号机的轿厢30的运行单独地进行控制的每个号机的电梯控制装置31。

数据库10保持组合评价值表11和分配管理表12。组合评价值表11针对利用者的属性的每个组合,保存表示这些组合是否适于同乘的组合评价值。基于该组合评价值表11,得到与进行了新的乘梯处呼梯的操作的乘梯处利用者的属性(乘梯处属性)和在乘梯处利用者乘坐了轿厢30的情况下在轿厢30内同乘的轿厢内利用者的属性(轿厢内属性)的组合对应的组合评价值。

将数据库10保持的组合评价值表11的一例示于图2。该图2所示的组合评价值表11是将利用者的属性区分为a:成年男性、b:成年女性、c:男孩、d:女孩这4种的简单的例子。组合评价值设定有0~1之间的值,值越大,则表示该属性的组合越不适于同乘。例如,乘梯处属性b与轿厢内属性a的组合,对应于成年女性乘坐成年男性所乘坐着的轿厢的场景,该情况下,设想为乘梯处利用者针对同乘的心理上的负担大,所以,组合评价值被设定为0.8这一高的值。另一方面,乘梯处属性与轿厢内属性为相同的属性的组合,设想为乘梯处利用者针对同乘的心理上的负担低,所以,组合评价值被设定为0.1这一低的值。

此外,在图2的例子中,为了简化说明,将利用者的属性区分为基于性别和是否是成年的4种大致的分类,但是,也可以以更细的粒度来区分利用者的属性。例如,也可以以10岁一档的年龄段而非是否是成年来区分利用者的属性,也可以加入利用者的服装、所持物、体型、利用者是1人还是多人的组这样的其他分类基准来细致地区分。

图3是示出数据库10保持的分配管理表12的一例的图。该分配管理表12关于成为群管理控制的对象的多个号机的各个,保存当前被分配了的呼梯的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想了对dcs的应用例,所以,在分配管理表12中保存有指定了目的地层的乘梯处呼梯的信息。即,当分配指定了目的地层的乘梯处呼梯的号机(分配号机)由后述的分配号机决定部5决定后,如图3所示,利用者乘坐轿厢30的出发层(也就是产生了乘梯处呼梯的层)、利用者从轿厢30下梯的目的地层、及包含该利用者的属性的乘梯处呼梯的信息,作为新的记录而与分配号机建立对应地保存于分配管理表12。当轿厢30抵达目的地层而利用者下梯后,该乘梯处呼梯的信息被从分配管理表12消除。图3例示的分配管理表12,表示当前对1号机分配了将属性a的利用者从b2层运送至3层的乘梯处呼梯、和将属性c的利用者从3层运送至8层的乘梯处呼梯。

乘梯处属性判定部2判定进行了新的乘梯处呼梯的操作的乘梯处呼梯利用者的属性(乘梯处属性)。例如,乘梯处属性判定部2从在乘梯处利用者操作乘梯处操作装置21而进行了乘梯处呼梯的楼层的乘梯处设置的乘梯处相机22,取得对乘梯处的情形进行拍摄而得到的影像,通过对该影像进行分析来判定乘梯处属性。关于乘梯处属性,可以从自乘梯处相机22取得的影像提取乘梯处利用者的图像特征,基于该图像特征,使用神经网络等识别器来识别如上述那样区分了的属性的种类,从而来进行判定。此外,在此,设为使用乘梯处相机22的影像来判定乘梯处属性,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读取保存于ic卡、ic标签的乘梯处利用者的个人信息来判定乘梯处属性。

由乘梯处属性判定部2判定出的乘梯处属性的信息被向分配号机决定部5传达(传送)。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将乘梯处属性判定部2的功能设置于乘梯处侧,将由该乘梯处属性判定部2判定出的乘梯处属性的信息和与乘梯处利用者对乘梯处操作装置21的操作相应的乘梯处呼梯的信息一起,向分配号机决定部5传达。

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关于成为群管理控制的对象的多个号机的各个,判定在乘梯处利用者乘坐了轿厢30的情况下在轿厢30内同乘的轿厢内利用者的属性(轿厢内属性)。例如,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从乘梯处利用者进行了操作的乘梯处操作装置21取得新的乘梯处呼梯的信息,并且参照数据库10保持的分配管理表12,取得当前分配给各号机的乘梯处呼梯的信息。并且,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关于成为群管理控制的对象的多个号机的各个,若当前分配的乘梯处呼梯中存在轿厢30的行程与新的乘梯处呼梯重复的呼梯,则将该乘梯处呼梯的利用者的属性判定为轿厢内属性。

举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设为在数据库10中保持有图3例示的分配管理表12的状态下,在2层的乘梯处产生了将6层指定为目的地层的新的乘梯处呼梯。在该情况下,当前分配给1号机的乘梯处呼梯中的出发层为b2层、目的地层为3层、利用者属性为属性a的乘梯处呼梯,在2层到3层之间,轿厢30的行程与新的乘梯处呼梯重复。因而,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将该乘梯处呼梯的利用者属性即属性a判定为1号机的轿厢内属性。同样地,当前分配给1号机的乘梯处呼梯中的出发层为3层、目的地层为8层、利用者属性为属性c的乘梯处呼梯,在3层到6层之间,轿厢30的行程与新的乘梯处呼梯重复。因而,关于该乘梯处呼梯的利用者属性即属性c,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也判定为1号机的轿厢内属性。即,在该例子的情况下,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判定为1号机的轿厢内属性为属性a和属性c。关于其他号机,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法来判定轿厢内属性。

另外,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关于成为群管理控制的对象的多个号机的各个,还判定乘梯处利用者与轿厢内利用者在轿厢30内同乘的同乘楼层数。如上所述,同乘楼层数是在当前分配给各号机的乘梯处呼梯和新的乘梯处呼梯中轿厢30的行程重复的楼层数。例如,使用上述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在乘梯处利用者乘坐了1号机的轿厢30的情况下,乘梯处利用者会在2层到3层之间与属性a的轿厢内利用者同乘,所以,与1号机的轿厢内属性a对应的同乘楼层数成为2。另外,在乘梯处利用者乘坐了1号机的轿厢30的情况下,乘梯处利用者会在3层到6层之间与属性c的轿厢内利用者同乘,所以,与1号机的轿厢内属性c对应的同乘楼层数成为4。

由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判定出的每个号机的轿厢内属性及同乘楼层数的信息被向分配号机决定部5传达。此外,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也可以构成为,仅判定各号机的轿厢内属性,不判定同乘楼层数。在该情况下,从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对分配号机决定部5,仅传达每个号机的轿厢内属性的信息。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设为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使用在数据库10中保持的分配管理表12来判定关于多个号机的各个的轿厢内属性、同乘楼层数,但是,例如在如图4所示,在各号机的轿厢30内设置有轿厢内相机32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由该轿厢内相机32拍摄到的影像,以与乘梯处属性判定部2同样的方法来判定轿厢内利用者的属性(轿厢内属性)。即,当从乘梯处利用者进行了操作的乘梯处操作装置21传达了新的乘梯处呼梯的信息时,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从设置于各号机的轿厢30的轿厢内相机32取得对轿厢30内的情形进行拍摄而得到的影像。并且,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可以假定为在该时间点在轿厢30内乘坐着的利用者是与乘梯处利用者在轿厢30内同乘的轿厢内利用者,使用从轿厢内相机32取得的影像,以与乘梯处属性判定部2同样的方法来判定轿厢内利用者的属性(轿厢内属性)。

另外,在轿厢内相机32拍摄到通过设置于轿厢30内的轿厢内操作装置33进行指定目的地层的操作的利用者的影像的情况下,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通过如图4所示,与由轿厢内相机32拍摄到的影像一并地取得轿厢内操作装置33的操作信息,能够得知轿厢30内的利用者的目的地层,能够判断该利用者是否是会与乘梯处利用者同乘的轿厢内利用者。在该情况下,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能够基于由轿厢内相机32拍摄到的影像,更准确地判定轿厢内属性。

运行状态监视部4从成为群管理控制的对象的各号机的电梯控制装置31收集表示各号机的运行状态(轿厢30的当前位置、行进方向、移动中还是停止中等)的信息,统括地监视各号机的运行状态。并且,运行状态监视部4将分配号机决定部5算出后述的各号机的每一个的基础评价值所需的信息向分配号机决定部5传达。

另外,运行状态监视部4具有根据各号机的运行状态而更新在数据库10中保持的分配管理表12的功能。即,运行状态监视部4将在分配管理表12中保存的每个号机的乘梯处呼梯的信息中的、通过轿厢30抵达目的地层而利用者下梯从而完成了响应的乘梯处呼梯的信息消除。

分配号机决定部5基于由乘梯处属性判定部2判定出的乘梯处属性、由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判定出的各号机的轿厢内属性、同乘楼层数、及运行状态监视部4监视的各号机的运行状态,算出针对成为群管理控制的对象的多个号机的各个的分配评价值。并且,分配号机决定部5基于算出的每个号机的分配评价值,在多个号机中决定要分配新的乘梯处呼梯的分配号机。

例如,分配号机决定部5通过关于成为群管理控制的对象的多个号机的各个将由乘梯处属性判定部2判定出的乘梯处属性和由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判定出的轿厢内属性的组合与数据库10保持的组合评价值表11进行对照,来求出针对多个号机的各个的组合评价值。此时,在针对1个号机判定出多个轿厢内属性的情况下,求出分别针对各个轿厢内属性的组合评价值。另外,分配号机决定部5例如求出将由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判定出的同乘楼层数除以建筑物的全部楼层数而得到的值作为同乘程度,对组合评价值乘以同乘程度,来算出针对多个号机的各个的同乘评价值。此时,在针对1个号机判定出多个轿厢内属性和同乘楼层数的情况下,算出针对各个轿厢内属性的同乘评价值。

举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设为在数据库10中保持有图2例示的组合评价值表11和图3例示的分配管理表12的状态下,在2层的乘梯处产生了将6层指定为目的地层的新的乘梯处呼梯,由乘梯处属性判定部2判定为乘梯处利用者的属性(乘梯处属性)为属性b。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由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判定为1号机的轿厢内利用者的属性(轿厢内属性)为属性a和属性c,且判定为与1号机的轿厢内属性a对应的同乘楼层数为2、与1号机的轿厢内属性c对应的同乘楼层数为4。

在此,若设为建筑物的全部楼层数为12,则1号机的轿厢内属性a的同乘程度是将同乘楼层数2除以全部楼层数12而为1/6。并且,针对乘梯处属性b与轿厢内属性a的组合的组合评价值为0.8,所以,针对1号机的轿厢内属性a的同乘评价值是对0.8乘以1/6而为大约0.13。另外,1号机的轿厢内属性c的同乘程度是将同乘楼层数4除以全部楼层数12而为1/3。并且,针对乘梯处属性b与轿厢内属性c的组合的组合评价值为0.2,所以,针对1号机的轿厢内属性c的同乘评价值是对0.2乘以1/3而为大约0.07。

分配号机决定部5使用从运行状态监视部4取得的信息,算出针对成为群管理控制的对象的多个号机的各个的基础评价值,对该基础评价值加上如以上那样算出的同乘评价值,从而算出针对多个号机的各个的分配评价值。在针对1个号机算出了多个同乘评价值的情况下,对该号机的基础评价值分别加上多个同乘评价值。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作为1号机的同乘评价值,算出了针对轿厢内属性a的同乘评价值0.13和针对轿厢内属性c的同乘评价值0.07,所以,1号机的分配评价值成为对基础评价值加上0.13和0.07而得到的值。

基础评价值是与各号机的乘梯处等待时间(也就是,在该号机响应乘梯处呼梯的情况下到轿厢30抵达乘梯处为止花费的所需时间)的长度相应的评价值,例如,通过对乘梯处等待时间乘以预定的系数α而算出。也可以还加入轿厢30内的利用者的人数等的、乘梯处等待时间的长度以外的参数,来算出基础评价值。

此外,以上说明的分配评价值的算出方法是一例,不限于该例。分配评价值只要至少考虑乘梯处属性与轿厢内属性的组合来算出即可。例如,在以上的例子中,对与乘梯处属性和轿厢内属性的组合相应的组合评价值,乘以与同乘楼层数相应的同乘程度来算出同乘评价值,对基础评价值加上同乘评价值来算出分配评价值,但是,也可以更简单地,将与乘梯处属性和轿厢内属性的组合相应的组合评价值加到基础评价值来算出分配评价值。在该情况下,无需判定同乘楼层数,能够更简便地算出考虑了乘梯处属性与轿厢内属性的组合的分配评价值。

分配号机决定部5基于针对成为群管理控制的对象的多个号机的各个如以上那样算出的分配评价值,在多个号机中决定要分配新的乘梯处呼梯的分配号机。在以上的例子中,越适于分配新的乘梯处呼梯,则算出越低的值的分配评价值,所以,分配号机决定部5在多个号机中,将算出的分配评价值取最小的值的号机决定为分配号机。分配号机决定部5决定出的分配号机的信息被向响应指令输出部6传达。另外,当决定要分配新的乘梯处呼梯的分配号机后,分配号机决定部5将新的乘梯处呼梯的信息(出发层、目的地层、利用者的属性)与该分配号机建立对应地保存于分配管理表12。

响应指令输出部6对由分配号机决定部5决定出的分配号机的电梯控制装置31输出乘梯处呼梯响应指令。分配号机的电梯控制装置31根据来自响应指令输出部6的乘梯处呼梯响应指令来控制轿厢30的运行,进行乘梯处呼梯的响应。

表更新部7在由分配号机决定部5决定出的分配号机的轿厢30抵达产生了新的乘梯处呼梯的乘梯处之后,根据实际上乘梯处利用者是否乘坐到分配号机的轿厢30,来更新已在组合评价值表11中保存的组合评价值。乘梯处利用者是否乘坐到分配号机的轿厢30,例如可以通过对由乘梯处相机22拍摄到的乘梯处的影像进行分析来判定。

例如,在乘梯处利用者的属性(乘梯处属性)为属性b且轿厢内利用者的属性(轿厢内属性)为属性c的号机被决定为分配号机的情况下,表更新部7在乘梯处利用者没有乘坐该分配号机的情况下,以提高已在组合评价值表11中保存的组合评价值中的、与乘梯处属性b和轿厢内属性c的组合对应的组合评价值的方式进行更新。另外,在乘梯处利用者乘坐到该分配号机的情况下,也可以以降低与乘梯处属性b和轿厢内属性c的组合对应的组合评价值的方式进行更新。

另外,表更新部7也可以如下进行:按乘梯处属性与轿厢内属性的每个组合,将乘梯处利用者是否乘坐到分配号机的轿厢30的乘梯履历累积预定次数,基于该乘梯履历而在任意的定时进行组合评价值的更新,而非每次由分配号机决定部5决定出的分配号机的轿厢30抵达产生了新的乘梯处呼梯的乘梯处时都进行组合评价值的更新。在该情况下,表更新部7按乘梯处属性与轿厢内属性的每个组合,根据乘梯处利用者乘坐到分配号机的轿厢30的次数与没有乘坐的次数的比例,来决定组合评价值的更新的程度。即,在乘梯处利用者没有乘坐到分配号机的轿厢30的次数比乘坐了的次数多的情况下,以增大组合评价值的方式进行更新,没有乘坐的次数越多则越增大更新的程度。另外,在乘梯处利用者乘坐到分配号机的轿厢30的次数比没有乘坐的次数多的情况下,以减小组合评价值的方式进行更新,乘坐了的次数越多则越增大更新的程度。

如以上那样,通过表更新部7更新已在组合评价值表11中保存的组合评价值,能够反映实际的乘梯履历而将组合评价值最优化。

接着,参照图5,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进行的处理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该图5的流程图中所示的一系列的处理,每次乘梯处利用者操作乘梯处操作装置21而进行了新的乘梯处呼梯时都开始。

当由乘梯处利用者进行了新的乘梯处呼梯的操作后,首先,乘梯处属性判定部2例如通过对乘梯处相机22的影像进行分析,判定乘梯处利用者的属性(乘梯处属性)(步骤s101)。

另外,轿厢内属性判定部3例如参照数据库10保持的分配管理表12,针对成为群管理控制的对象的多个号机的各个,判定轿厢内利用者的属性(轿厢内属性)和同乘楼层数(步骤s102)。

接着,分配号机决定部5基于数据库10保持的组合评价值表11、在步骤s101中判定出的乘梯处属性、在步骤s102中判定出的每个号机的轿厢内属性及同乘楼层数,算出针对成为群管理控制的对象的多个号机的各个的同乘评价值(步骤s103)。然后,分配号机决定部5使用基于来自运行状态监视部4的信息算出的各号机的基准评价值和在步骤s103中算出的同乘评价值,算出针对成为群管理控制的对象的多个号机的各个的分配评价值(步骤s104)。

接着,分配号机决定部5基于在步骤s104中算出的分配评价值,在成为群管理控制的对象的多个号机中,决定要响应新的乘梯处呼梯的分配号机(步骤s105),将该分配号机的信息向响应指令输出部6传达。另外,分配号机决定部5将乘梯处呼梯的信息与分配号机建立对应地保存于数据库10保持的分配管理表12(步骤s106)。

然后,响应指令输出部6对分配号机的电梯控制装置31输出乘梯处呼梯响应指令(步骤s107),图5的流程图中所示的一系列的处理结束。

以上,如一边举具体的例子一边进行详细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使用进行了新的乘梯处呼梯的操作的乘梯处利用者的属性(乘梯处属性)和在该利用者乘坐到轿厢30的情况下在轿厢30内同乘的轿厢内利用者的属性(轿厢内属性),算出针对成为群管理控制的对象的多个号机的各个的分配评价值,基于该分配评价值决定要分配新的乘梯处呼梯的分配号机。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能够将考虑了乘梯处利用者针对在轿厢30内的同乘的心理上的负担的、最合适的号机分配给乘梯处呼梯,而抑制服务效率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与乘梯处属性和轿厢内属性的组合相应的组合评价值、和乘梯处利用者与轿厢内利用者在轿厢30内同乘的同乘楼层数,来算出同乘评价值,对与乘梯处等待时间的长度相应的基础评价值加上同乘评价值,算出各号机的分配评价值。因此,能够使乘梯处利用者针对同乘的心理上的负担精度良好地反映于各号机的分配评价值。

此外,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加以各种变形而实施。例如,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设想了对dcs的应用例,但是,本发明对于通过乘梯处呼梯仅指定目的地方向的通常的群管理电梯系统也能应用。在该情况下,乘梯处利用者的目的地层例如可以基于电梯的过去的运行履历来推定。即,将从各层的乘梯处乘坐到轿厢30的利用者实际上在哪一层从轿厢30下梯这一情况作为运行履历而保持,针对产生了新的乘梯处呼梯的楼层,可以将在该层乘梯了的利用者下梯的频度最高的楼层,推定为进行了新的乘梯处呼梯的乘梯处利用者的目的地层。另外,如上所述,轿厢内利用者的目的地层可以通过对由轿厢内相机32拍摄到的影像进行分析来判定。

另外,在针对各号机的分配评价值的算出中不使用同乘楼层数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也可以将在进行了新的乘梯处呼梯的时间点在各号机的轿厢30内乘坐着的利用者假定为轿厢内利用者,使用与对乘梯处相机22的影像进行分析而判定出的乘梯处属性和对轿厢内相机32的影像进行分析而判定出的轿厢内属性的组合对应的组合评价值,算出各号机的分配评价值。由此,能够更简便地决定考虑了乘梯处利用者针对同乘的心理上的负担的分配号机。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的实施方式作为例子而提出,并非意在限定发明的范围。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形态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与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主旨同样地,包含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均等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