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80205发布日期:2020-06-20 17:45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微波加热袋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
背景技术
:现有的真空保鲜食品包装,在装有食物并真空密封条件下采用微波炉进行微波加热时,食物中水分受微波加热形成水蒸汽,使袋体内气压过大,极易导致袋体膨胀爆裂,导致食物溅射在微波炉内。技术实现要素: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密封、防微波加热爆裂的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包括袋体以及形成于袋体内的腔体,所述袋体包括第一共挤膜以及与第一共挤膜热压封边的第二共挤膜,所述袋体的顶部设置有开口部,所述第一共挤膜和第二共挤膜均设置有热封排气调节区,所述第一共挤膜的热封排气调节区和第二共挤膜的热封排气调节区热压粘合形成热封区块,所述热封区块设置有内压排气孔;当所述袋体封口后、所述袋体膨胀时,所述热封区块分离,所述腔体与内压排气孔连通。优选的,所述袋体还包括对折设置于所述第一共挤膜和第二共挤膜之间的第三共挤膜,所述第三共挤膜的一端与第一共挤膜的底端热压封边,所述第三共挤膜的另一端与第二共挤膜的底端热压封边。优选的,所述袋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热封加强部和第二热封加强部,所述第一热封加强部由第一共挤膜和第三共挤膜热封而成,所述第二热封加强部由第二共挤膜和第三共挤膜热封而成。优选的,所述第三共挤膜的侧边开设有第一让位热封口以及与第一让位热封口对称的第二让位热封口。优选的,所述第二共挤膜靠近第一共挤膜的一面均匀分布有多个导气凸脊。优选的,所述袋体的外侧壁设置有易撕口。优选的,所述第一共挤膜的层状结构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阻隔层、粘结层、第一挺度层、第二挺度层、第三挺度层、韧性层和热封层,所述第二共挤膜的层状结构和第三共挤膜的层状结构均与所述第一共挤膜的层状结构相同。优选的,所述阻隔层的原料包括熔融温度为230-250℃、密度为1.08-1.18g/cm3的尼龙;所述粘结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20-40份粘接树脂tie和60-8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第一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20-40份均聚聚丙烯和60-80份共聚聚丙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阻隔层的原料采用特定熔融温度和密度的尼龙,能有效阻隔水和氧气,对真空热封后的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内的食物进行保鲜保味。所述粘结层采用粘接树脂tie和共聚聚丙烯按特定比例复配,完全规避了现有的复合膜采用溶剂型胶粘剂粘合,能极大限度降低溶剂残留,符合食品级要求,应用于所述阻隔层和第一挺度层之间,其粘合强度较现有的复合膜采用溶剂型胶粘剂的高2倍,环保性更高。所述第一挺度层采用均聚聚丙烯和共聚聚丙烯按特定比例共混,既提高了第一共挤膜的硬度挺度,避免袋体松软而无法立放,又能提高第一共挤膜的耐穿刺能力和韧性,避免袋体轻易出现划痕而影响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的触感及美观。进一步的,所述粘结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6.5-9.5g/10min;所述第一挺度层用均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3-6g/10min;所述第一挺度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6.5-9.5g/10min。本发明所指的熔融指数均在230℃、2.16kg负荷条件下测得。优选的,所述第二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20-40份均聚聚丙烯和60-8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第三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20-40份均聚聚丙烯和60-8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韧性层的原料包括熔融指数为6.5-9.5g/10min的共聚聚丙烯;所述热封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20-40份茂金属聚丙烯和60-80份共聚聚丙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所述第一挺度层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第二挺度层和第三挺度层,进一步提高第一共挤膜的硬度挺度,避免袋体松软而无法立放,提高第一共挤膜的耐穿刺能力和韧性,避免袋体轻易出现划痕而影响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的触感及美观。所述韧性层采用熔融指数为6.5-9.5g/10min的共聚聚丙烯,进一步提高第一共挤膜的耐穿刺力及韧性,避免袋体轻易出现划痕,同时配合热封层,提高第一共挤膜的热封性和封口强度。所述热封层采用茂金属聚丙烯和共聚聚丙烯共混,提高耐穿刺力及封口强度,而且共混了茂金属聚丙烯大大降低封口使用温度,便于使用小功率真空封口机对袋体的开口部紧密封口,提高其家用便利性。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挺度层用均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3-6g/10min;所述第二挺度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6.5-9.5g/10min;所述第三挺度层用均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3-6g/10min;所述第三挺度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6.5-9.5g/10min;所述茂金属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7-8g/10min;所述热封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6.5-9.5g/10min。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共挤膜的各层原料和第三共挤膜的各层原料均与所述第一共挤膜的各层原料相同;采用上述各层原料形成的第一共挤膜,耐121℃高温,特别耐微波加热;采用上述第一共挤膜、第二共挤膜和第三共挤膜加工成的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相比于现有的食品包装袋用膜,避免了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在微波加热时熔化、收缩、烧焦并放出异味气体导致污染食物;且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的透光率更高,对袋体内的食物观测更清晰。由于阻隔层使用的聚酰胺具有优异自润滑性和耐磨性,将阻隔层置于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的外表面,提高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的良好触感及品质,但其自润滑性反而导致粘度低,与第一挺度层粘合效果较差,故在阻隔层与第一挺度层之间增加高粘合强度的粘结层,而第一挺度层、第二挺度层、第三挺度层、韧性层和热封层均使用了聚丙烯类原料,其相容性较好,相互粘合效果较好,故省去了增加粘结层,大大节省原料成本。由于所述第二共挤膜设置有多个导气凸脊,所述第一挺度层、第二挺度和第三挺度共同作用,提高了第二共挤膜的整体挺度硬度,从而大大增加导气凸脊的支撑力,达到快速排气的效果,提高抽真空效果。所述第一共挤膜、第二共挤膜和第三共挤膜均环保无危害,采用环保材料共挤加工,无溶剂残留危害,符合rohs、reach、hf、邻苯、pfos、dmf标准,适合居家使用。该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使用方便,可配合小功率真空封口机(或家用小型真空包装机)和微波炉使用,因第二共挤膜设置有导气凸脊,可直接使用小功率真空封口机袋体的开口部抽真空,便于对各种食品快速抽真空保鲜。所述袋体的材质能长时间耐微波炉高温加热,不融化不爆袋。优选的,所述第一共挤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各层原料分别加入各层挤出机进行熔融塑化,得到各层熔融物料;(s2)、步骤(s1)得到的各层熔融物料进入层叠式模头完成共挤,形成膜坯;(s3)、步骤(s2)形成的膜坯在吹胀比为1:1.25-2.5、温度为180-250℃的条件下进行吹膜,再经水冷定型,即得所述第一共挤膜。上述第一共挤膜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控制方便,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可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其中,步骤(s1)中,将各层原料分别加入各层挤出机进行熔融塑化以获得各层的熔融物料,便于层与层之间在共挤过程中结合成一体。步骤(s2)中,共挤形成的膜坯呈一体式结构;经步骤(s3)吹膜后形成第一共挤膜;步骤(s3)中,在吹胀比为1:1.25-2.5、温度为180-250℃的条件下进行吹膜,有利于调整第一共挤膜的厚度,充分的发挥被加工材料的性能,同时又能保持最佳的尺寸精度,使膜的功能得到量化控制。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所述阻隔层的加工温度为230-260℃,所述粘结层的加工温度为220-250℃,所述第一挺度层的加工温度为250-270℃,所述第二挺度层的加工温度为250-270℃,所述第三挺度层的加工温度为250-270℃,所述韧性层的加工温度为230-250℃,所述热封层的加工温度为230-250℃。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所述阻隔层的熔融物料、粘结层的熔融物料、第一挺度层的熔融物料、第二挺度层的熔融物料、第三挺度层的熔融物料、韧性层的熔融物料和热封层的熔融物料按重量比14-17:10-13:13-16:13-16:13-16:12-16:12-16进入层叠式模头,充分的发挥被加工材料的性能,同时又能保持最佳的尺寸精度,使膜的功能得到量化控制。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水冷定型的水温控制在10-25℃,避免水温过高导致共挤膜出现水纹。与现有的复合膜相比,该制备方法没有有机溶剂挥发异味,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更少,且在微波加热条件下也不会对食品造成污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使用时,将食品经开口部装入袋体,然后将开口部抽真空热封以使袋体密封,当袋体微波加热时,食物中水分受微波加热形成水蒸汽,使袋体膨胀,由袋体的内压将热封区块分离,热封区块处的第一共挤膜和第二共挤膜由热压粘合状态变成不粘合状态,此时腔体与内压排气孔连通,袋体内的水蒸气经由内压排气孔排至袋体外,达到卸压作用,避免了袋体膨胀爆裂导致食物溅射在微波炉内。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的剖面图;图3是本发明所述第三共挤膜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所述第一共挤膜的层状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装入食物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6中a组食品包装袋放置于微波炉的烤盘上的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6中a组食品包装袋微波加热时间记录图;图8是实施例6中a组微波加热后实施例2的食品包装袋的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6中a组微波加热后对比例1的食品包装袋的示意图;图10是实施例6中b组封口后实施例2的食品包装袋的示意图;图11是实施例6中b组封口后对比例1的食品包装袋的示意图;图12是实施例6中b组微波加热后实施例2的食品包装袋的示意图;图13是实施例6中b组微波加热后对比例1的食品包装袋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腔体;2、第一共挤膜;21、阻隔层;22、粘结层;23、第一挺度层;24、第二挺度层;25、第三挺度层;26、韧性层;27、热封层;3、第二共挤膜;4、开口部;5、热封区块;6、内压排气孔;7、第三共挤膜;8、第一热封加强部;9、第二热封加强部;10、第一让位热封口;11、第二让位热封口;12、导气凸脊;13、易撕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实施例1如图1-5所示,一种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包括袋体以及形成于袋体内的腔体1,所述袋体包括第一共挤膜2以及与第一共挤膜2热压封边的第二共挤膜3,所述袋体的顶部设置有开口部4,所述第一共挤膜2和第二共挤膜3均设置有热封排气调节区,所述第一共挤膜2的热封排气调节区和第二共挤膜3的热封排气调节区热压粘合形成热封区块5,所述热封区块5设置有内压排气孔6;当所述袋体封口后、所述袋体膨胀时,所述热封区块5分离,所述腔体1与内压排气孔6连通。所述腔体1由第一共挤膜2和第二共挤膜3热压封边围设形成。所述热封区块5与内压排气孔6组合形成内压排气阀。使用时,将食品经开口部4装入袋体,然后将开口部4抽真空热封以使袋体密封,第一共挤膜2和第二共挤膜3在热封区块5处的区域互相粘合,腔体1处于密封状态。当袋体微波加热时,食物中水分受微波加热形成水蒸汽,使袋体膨胀,由袋体的内压将热封区块5分离,热封区块5处的第一共挤膜2和第二共挤膜3由热压粘合状态变成不粘合状态,此时腔体1与内压排气孔6连通,袋体内的水蒸气经由内压排气孔6排至袋体外,达到卸压作用,避免了袋体膨胀爆裂导致食物溅射在微波炉内。进一步的,所述热封区块5通过控制热压粘合的温度和压力进而控制其粘结力,使热封区块5处的第一共挤膜2和第二共挤膜3在3-5n的内压力条件下由热压粘合状态变成不粘合状态,便于当所述袋体封口后、所述袋体膨胀时,所述热封区块5分离,所述腔体1与内压排气孔6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封区块5呈矩形,所述内压排气孔6呈圆形,所述热封区块5的宽度大于所述内压排气孔6的直径,使该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在未进行微波加热时,所述腔体1与内压排气孔6保持隔离,即所述腔体1与内压排气孔6不连通;所述热封区块5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热封区块5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袋体的两侧,且2个所述热封区块5均不与所述袋体的侧边抵靠。优选的,每个所述热封区块5均设置有两个内压排气孔6,两个内压排气孔6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共挤膜2的热封排气调节区和第二共挤膜3的热封排气调节区并分别贯穿对应的热封排气调节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袋体还包括对折设置于所述第一共挤膜2和第二共挤膜3之间的第三共挤膜7,所述第三共挤膜7的一端与第一共挤膜2的底端热压封边,所述第三共挤膜7的另一端与第二共挤膜3的底端热压封边。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所述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的底部撑开(即对折的第三共挤膜7撑开),可使所述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立放,且增大了所述腔体1的可容纳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袋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热封加强部8和第二热封加强部9,所述第一热封加强部8由第一共挤膜2和第三共挤膜7热封而成,所述第二热封加强部9由第二共挤膜3和第三共挤膜7热封而成。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所述袋体的底部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三共挤膜7脱离袋体导致穿袋。具体地,所述第一热封加强部8设置于与第二热封加强部9相反的一面的袋体底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共挤膜7的侧边开设有第一让位热封口10以及与第一让位热封口10对称的第二让位热封口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一共挤膜2与第二共挤膜3经第一让位热封口10和第二让位热封口11热压粘合,为所述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立放时提供支撑点。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让位热封口10的数量为2个,所述第二让位热封口11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第一让位热封口1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共挤膜7的两侧边,2个所述第二让位热封口11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共挤膜7的两侧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共挤膜3靠近第一共挤膜2的一面均匀分布有多个导气凸脊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所述袋体抽真空热封时,所述袋体的内部空间逐渐缩小,直至所述袋体的两侧内壁相互抵靠,由于所述袋体的另一面的内壁均匀分布有多个导气凸脊12,使所述袋体的内部空间残留的气体更容易从相邻两个导气凸脊12之间流通并流向所述开口部4排出,避免气体残留。进一步的,所述导气凸脊12由该侧壁的外壁向内压合形成,该侧壁的外壁形成与导气凸脊12相对应的凹陷盲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袋体的外侧壁设置有易撕口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沿所述易撕口13撕开密封后的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共挤膜2的层状结构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阻隔层21、粘结层22、第一挺度层23、第二挺度层24、第三挺度层25、韧性层26和热封层27,所述第二共挤膜3的层状结构和第三共挤膜7的层状结构均与所述第一共挤膜2的层状结构相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隔层21用于阻隔外界的空气经由袋体的外表面渗入到腔体1中,提高抽真空热封后的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的真空密封效果;粘结层22将阻隔层21与第一挺度层23粘合;第一挺度层23、第二挺度层24和第三挺度层25均用于提高共挤膜的硬度挺度,避免袋体松软而无法立放;韧性层26用以提高其耐刺穿力和韧性;热封层27提高热封强度,热封时以热压的方式可将两片共挤膜的热封层27相互紧密粘合。另外,所述第一共挤膜2的所有层、第二共挤膜3的所有层和第三共挤膜7的所有层都是在同一时间一齐挤出成型的,因此不会有铝箔、纸等其他非塑料材料,而且没有有机溶剂挥发异味,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更少。所述第二共挤膜的各层原料和第三共挤膜的各层原料均与所述第一共挤膜的各层原料相同;所述第二共挤膜的制备方法和第三共挤膜的制备方法均与所述第一共挤膜的的制备方法相同。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阻隔层的原料包括熔融温度为240℃、密度为1.13g/cm3的尼龙;所述粘结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30份粘接树脂tie和7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粘结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8g/10min;所述粘接树脂tie的型号为qb515;所述第一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30份均聚聚丙烯和7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第一挺度层用均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5g/10min;所述第一挺度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8g/10min。所述第二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30份均聚聚丙烯和7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第二挺度层用均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5g/10min;所述第二挺度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8g/10min;所述第三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30份均聚聚丙烯和7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第三挺度层用均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5g/10min;所述第三挺度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8g/10min;所述韧性层的原料包括熔融指数为8g/10min的共聚聚丙烯;所述热封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30份茂金属聚丙烯和7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茂金属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7.5g/10min;所述热封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8g/10min。所述第一共挤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各层原料分别加入各层挤出机进行熔融塑化,得到各层熔融物料;(s2)、步骤(s1)得到的各层熔融物料进入层叠式模头完成共挤,形成膜坯;(s3)、步骤(s2)形成的膜坯在吹胀比为1:2.0、温度为220℃的条件下进行吹膜,再经水冷定型,即得所述第一共挤膜。所述步骤(s1)中,所述阻隔层的加工温度为245℃,所述粘结层的加工温度为235℃,所述第一挺度层的加工温度为260℃,所述第二挺度层的加工温度为260℃,所述第三挺度层的加工温度为260℃,所述韧性层的加工温度为240℃,所述热封层的加工温度为240℃。所述步骤(s2)中,所述阻隔层的熔融物料、粘结层的熔融物料、第一挺度层的熔融物料、第二挺度层的熔融物料、第三挺度层的熔融物料、韧性层的熔融物料和热封层的熔融物料按重量比15:12:15:15:15:14:14进入层叠式模头。所述步骤(s3)中,水冷定型的水温控制在20℃。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阻隔层的原料包括熔融温度为230℃、密度为1.08g/cm3的尼龙;所述粘结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20份粘接树脂tie和6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粘结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6.5g/10min;所述粘接树脂tie的型号为qb515;所述第一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20份均聚聚丙烯和6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第一挺度层用均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3g/10min;所述第一挺度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6.5g/10min。所述第二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20份均聚聚丙烯和6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第二挺度层用均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3g/10min;所述第二挺度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6.5g/10min;所述第三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20份均聚聚丙烯和6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第三挺度层用均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3g/10min;所述第三挺度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6.5g/10min;所述韧性层的原料包括熔融指数为6.5g/10min的共聚聚丙烯;所述热封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20份茂金属聚丙烯和6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茂金属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7g/10min;所述热封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6.5g/10min。所述第一共挤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各层原料分别加入各层挤出机进行熔融塑化,得到各层熔融物料;(s2)、步骤(s1)得到的各层熔融物料进入层叠式模头完成共挤,形成膜坯;(s3)、步骤(s2)形成的膜坯在吹胀比为1:1.25、温度为180℃的条件下进行吹膜,再经水冷定型,即得所述第一共挤膜。所述步骤(s1)中,所述阻隔层的加工温度为230℃,所述粘结层的加工温度为220℃,所述第一挺度层的加工温度为250℃,所述第二挺度层的加工温度为250℃,所述第三挺度层的加工温度为250℃,所述韧性层的加工温度为230℃,所述热封层的加工温度为230℃。所述步骤(s2)中,所述阻隔层的熔融物料、粘结层的熔融物料、第一挺度层的熔融物料、第二挺度层的熔融物料、第三挺度层的熔融物料、韧性层的熔融物料和热封层的熔融物料按重量比14:10:13:13:13:12:12进入层叠式模头。所述步骤(s3)中,水冷定型的水温控制在10℃。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阻隔层的原料包括熔融温度为250℃、密度为1.18g/cm3的尼龙;所述粘结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40份粘接树脂tie和8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粘结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9.5g/10min;所述粘接树脂tie的型号为qb515;所述第一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40份均聚聚丙烯和8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第一挺度层用均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6g/10min;所述第一挺度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9.5g/10min。所述第二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40份均聚聚丙烯和8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第二挺度层用均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6g/10min;所述第二挺度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6.5-9.5g/10min;所述第三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40份均聚聚丙烯和8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第三挺度层用均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6g/10min;所述第三挺度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9.5g/10min;所述韧性层的原料包括熔融指数为9.5g/10min的共聚聚丙烯;所述热封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40份茂金属聚丙烯和80份共聚聚丙烯。所述茂金属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8g/10min;所述热封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9.5g/10min。所述第一共挤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各层原料分别加入各层挤出机进行熔融塑化,得到各层熔融物料;(s2)、步骤(s1)得到的各层熔融物料进入层叠式模头完成共挤,形成膜坯;(s3)、步骤(s2)形成的膜坯在吹胀比为1:2.5、温度为250℃的条件下进行吹膜,再经水冷定型,即得所述第一共挤膜。所述步骤(s1)中,所述阻隔层的加工温度为260℃,所述粘结层的加工温度为250℃,所述第一挺度层的加工温度为270℃,所述第二挺度层的加工温度为270℃,所述第三挺度层的加工温度为270℃,所述韧性层的加工温度为250℃,所述热封层的加工温度为250℃。所述步骤(s2)中,所述阻隔层的熔融物料、粘结层的熔融物料、第一挺度层的熔融物料、第二挺度层的熔融物料、第三挺度层的熔融物料、韧性层的熔融物料和热封层的熔融物料按重量比17:13:16:16:16:16:16进入层叠式模头。所述步骤(s3)中,水冷定型的水温控制在25℃。实施例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阻隔层的原料包括熔融温度为235℃、密度为1.16g/cm3的尼龙;所述粘结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25份粘接树脂tie和65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粘结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7.5g/10min;所述粘接树脂tie的型号为qb515;所述第一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33份均聚聚丙烯和67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第一挺度层用均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4g/10min;所述第一挺度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8.5g/10min。所述第二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24份均聚聚丙烯和76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第二挺度层用均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5g/10min;所述第二挺度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7.5g/10min;所述第三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38份均聚聚丙烯和62份共聚聚丙烯;所述第三挺度层用均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4g/10min;所述第三挺度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7.0g/10min;所述韧性层的原料包括熔融指数为8.0g/10min的共聚聚丙烯;所述热封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23份茂金属聚丙烯和77份共聚聚丙烯。所述茂金属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7.2g/10min;所述热封层用共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6.8g/10min。所述第一共挤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各层原料分别加入各层挤出机进行熔融塑化,得到各层熔融物料;(s2)、步骤(s1)得到的各层熔融物料进入层叠式模头完成共挤,形成膜坯;(s3)、步骤(s2)形成的膜坯在吹胀比为1:2.3、温度为205℃的条件下进行吹膜,再经水冷定型,即得所述第一共挤膜。所述步骤(s1)中,所述阻隔层的加工温度为235℃,所述粘结层的加工温度为240℃,所述第一挺度层的加工温度为265℃,所述第二挺度层的加工温度为255℃,所述第三挺度层的加工温度为260℃,所述韧性层的加工温度为235℃,所述热封层的加工温度为245℃。所述步骤(s2)中,所述阻隔层的熔融物料、粘结层的熔融物料、第一挺度层的熔融物料、第二挺度层的熔融物料、第三挺度层的熔融物料、韧性层的熔融物料和热封层的熔融物料按重量比16:11:14:15:16:12:14进入层叠式模头。所述步骤(s3)中,水冷定型的水温控制在18℃。对比例1本对比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粘结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25份粘接树脂tie和65份lldpe;所述第一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35份ldpe和50份lldpe;所述第二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35份ldpe和50份lldpe;所述第三挺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35份ldpe和50份lldpe;所述韧性层的原料为lldpe;所述热封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20份mlldpe和80份lldpe。本对比例采用的ldpe是熔融指数为2.0g/10min、密度为0.923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本对比例采用的lldpe是熔融指数为1.5g/10min、密度为0.916g/cm3的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本对比例采用的mlldpe是熔融指数为0.8g/10min、密度为0.911g/cm3的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本对比例采用的粘接树脂tie的型号为nf377。实施例6性能测试i、耐微波加热测试:(1)a组:取实施例2的食品包装袋和对比例1的食品包装袋,分别放置于微波炉的烤盘上,如图6所示,对其同时进行微波加热,加热时间如图7所示,然后取出实施例2的食品包装袋和对比例1的食品包装袋,观察并记录其变化,微波加热后实施例2的食品包装袋如图8所示,微波加热后对比例1的食品包装袋如图9所示;由上图8-9对比可知,实施例2的食品包装袋未见明显收缩或相互粘合现象,而对比例1的食品包装袋第一共挤膜和第二共挤膜出现明显粘合,说明了实施例2的食品包装袋耐微波加热。(2)b组:取实施例2的食品包装袋和对比例1的食品包装袋,分别装入同等克重的猪肉并抽真空封口,然后分别使用微波炉中加热7min,再取出食品包装袋,观察并记录其前后变化,封口后实施例2的食品包装袋如图10所示,封口后对比例1的食品包装袋如图11所示,微波加热后实施例2的食品包装袋如图12所示,微波加热后对比例1的食品包装袋如图13所示;对比例1的食品包装袋在微波加热实验过程中,散发出明显的刺激性气味,而实施例2的食品包装袋在微波加热实验过程中无明显刺激性气味。由上图12-13对比可知,微波加热后实施例2的食品包装袋未见收缩、熔化现象,而对比例1的食品包装袋出现明显收缩、熔化现象,进一步说明实施例2的食品包装袋放入食品后同样耐微波加热。ii、力学性能测试取实施例2-5和对比例1的第一共挤膜及食品包装袋,分别测试其穿刺强度、拉断力、断裂伸长率和热合强度,测试方法如下:穿刺强度:依照《gb/t10004-2008》6.6.13的规定,测试第一共挤膜的穿刺强度;拉断力:依照《gb/t10004-2008》6.6.3的规定,测试第一共挤膜的拉断力;断裂伸长率:依照《gb13022-91》的规定,选用ii型试样,测试第一共挤膜的断裂伸长率;热合强度:依照《gb/t10004-2008》6.6.2的规定,测试食品包装袋的热合强度。测试结果如下表1所示:表1穿刺强度(n)拉断力(n/15mm)热合强度(n/15mm)断裂伸长率(%)实施例262528233实施例342122217实施例472626250实施例552324238对比例124044425由上表1可知,本发明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的穿刺强度在4-7n、拉断力在21-26n/15mm、热合强度在22-28n/15mm、断裂伸长率在210-250%;与对比例1相比,实施例2的穿刺强度更高,耐穿刺性更好,而实施例2的断裂伸长率较对比例1的低,避免了微波炉用食品包装袋装入食物后袋体容易变形。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