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安全门锁的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34267发布日期:2020-06-09 20:20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电梯安全门锁的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特别是涉及电梯安全门锁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电梯应用是越来越广泛,由于家用电梯的井道尺寸普遍较小,导致电梯自动门无法安装,所以电梯手动门应用越来越广泛。电梯手动门最重要的安全机构就是起到开关门作用的门锁。

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门锁基本为应用微动开关验证门是否开闭,或者用门刀加钢丝绳传导机构来开闭门锁;上述设计方案既不符合国家标准gb/t21739中关于门锁需要应用安全开关的要求,同时也存在着由于钢丝绳传导和门刀故障而导致的门经常无法正常开关的现象。满足安全要求的门锁通常体积较大,在不利于灵活布置的同时对门框或者门体的尺寸都有一定的要求,对设计生产都造成了不便。

发明人还发现相关技术中为了保证乘客和维保人员的安全,常常需要设计多个安全回路来控制电梯运行逻辑,在安装时候步骤繁琐,对空间要求高,线缆的来回布置也造成了物料成本高,不利于施工和产品的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工作稳定,结构简单,便于布置,电梯安全门锁的控制系统。

本申请公开了电梯安全门锁的控制系统,包括轿厢,检测轿厢楼层位置的平层传感器,安装于各楼层的厅门组件,以及可控制电梯安全回路通断的控制器;所述厅门组件包括:

相互配合的门框和门体;

用于保持门体关闭的门锁,

用于检测门锁中锁舌位置的第一传感器,所述门锁在释锁状态下,该第一传感器发送信号a使电梯安全回路断开;

用于检测门体位置的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所述门体在打开状态下,所述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分别发送信号b和信号c,其中信号b使电梯安全回路断开;

所述平层传感器以及第三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用于在轿厢楼层位置与信号c所对应的楼层不一致时断开电梯安全回路。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传感器为安装在所述锁舌上的第一触点开关,当所述门锁在释锁状态下,所述第一触点开关断开所述电梯安全回路。

优选的,所述第二传感器为安装在所述厅门组件上的第二触点开关,所述第一触点开关与所述第一传感器串联。

优选的,所述第二触点开关安装在所述门框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触点开关安装在所述门框靠近所述门锁附近。

优选的,所述第三传感器为安装在所述厅门组件上的第三触点开关。

优选的,所述第三触点开关安装在所述门框上。

优选的,所述第三触点开关安装在所述门框靠近所述门锁附近。

优选的,所述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安装在所述门框上,且相互靠近。

优选的,所述门锁、第二传感器以及第三传感器安装在所述门框的非铰链侧的上方角落。

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具有工作稳定,结构简单,便于布置,安全有效的技术有益效果,具体的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具体结构进一步阐释。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电梯安全门锁的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控制器比较方式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电梯安全门锁的控制系统的安装腔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控制系统在第一安装区和第二安装区安装部件后示意图;

图5为图3中控制系统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的控制系统背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放大图;

图8为一实施例中控制系统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放大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门体;11、条形壳体;111、第一壳体;112、第一盖体;12、安装腔;121、第一安装区;122、第二安装区;123、第三安装区;13、安装通道;131、第一安装孔;132、第二安装孔;133、通道侧壁;134、开放口;14、方形封闭区;141、隔板;15、连通区;22、锁舌;23、驱动单元;231、驱动杆;24、手动锁;241、驱动部;242、尾部;25、联动件;251、避让槽;252、滑动槽;26、传动组件;261、第一传动杆;262、第二传动杆;31、第一传感器;32、第二传感器;33、第三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至2,本申请公开了电梯安全门锁的控制系统,包括轿厢,检测轿厢楼层位置的平层传感器(图未示),安装于各楼层的厅门组件,以及可控制电梯安全回路通断的控制器;厅门组件包括:

相互配合的门框和门体10;

用于保持门体10关闭的门锁,

用于检测门锁中锁舌22位置的第一传感器31,门锁在释锁状态下,该第一传感器31发送信号a使电梯安全回路断开;

用于检测门体10位置的第二传感器32、第三传感器33,门体10在打开状态下,第二传感器32、第三传感器33分别发送信号b和信号c,其中信号b使电梯安全回路断开;

平层传感器以及第三传感器33分别与控制器相连,控制器用于在轿厢楼层位置与信号c所对应的楼层不一致时断开电梯安全回路。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传感器31、第二传感器32、第三传感器33以及平层传感器构成控制器操作的基础,当第一传感器31收到门锁释锁的信号时,电梯安全回路断开,电梯停止运行;当第二传感器32收到门体10打开信号时,电梯安全回路断开,电梯停止运行;第三传感器33收到门体10打开信号时,控制器对比平层传感器的信号,若第三传感器33和平层传感器信号楼层不一致时,控制器利用执行器断开电梯安全回路,在特定实施例中,控制器还可以锁止轿厢,并发出声光警报;在特定实施例中,锁止的轿厢只有通过特殊操作才能复位。

在实现方式上,第一传感器31、第二传感器32可以选择串联设置,即第一传感器31和第二传感器32中任一传感器工作断开电梯安全回路电梯即无法运行;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31为安装在锁舌22上的第一触点开关,当门锁在释锁状态下,第一触点开关断开电梯安全回路。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传感器32为安装在厅门组件上的第二触点开关,第一触点开关与第一传感器31串联。触点开关作为稳定触发的部件,能够有效提高控制系统的动作稳定性,从而提高电梯的安全性。

在第三传感器33和平层传感器的实现方式上具有多种方式。

可以采用控制器对比被触发的第三传感器33和平层传感器的信号编码,来判断对应的楼层是否一致;传感器信号带有信号编码以及具体的对比方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技术手段,再次不在赘述。

还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例如图2所示,电梯安全回路上设有受控于平层传感器的切换模块以及若干条对应不同第三传感器33的分支路线,当第三传感器33和平层传感器均未被触发时,电梯安全回路由主线导通,电梯正常运转,当假设第一层的第三传感器33收到门体10打开信号时,切换模块断开主线,电梯安全回路切换至第一层支线导通,第一层支线上串联有除了第一层的平层传感器以外的各层的平层传感器,只要有其中一个平层传感器收到轿厢信号,就会造成第一层支线导通断开,此时电梯安全回路断开,电梯无法运行。在该方式中,第三传感器33和平层传感器的功能和作用可以互换,具体过程同上,不在赘述。

第二触点开关的的设置位置也会对控制系统的鲁棒性造成影响,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触点开关安装在门框上。安装在门框上能够减少门体10开关对线束的影响。

在布局中,各部件越近越有利于设置以及线束的安装,并提高控制系统对各种门体10的适应性。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触点开关安装在门框靠近门锁附近。

相同与第二传感器32,在一实施例中,第三传感器33为安装在厅门组件上的第三触点开关。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触点开关安装在门框上。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触点开关安装在门框靠近门锁附近。

第二传感器32和第三传感器33在实际上都用于感应门体10的开关状态,只是因为在不同逻辑中发生作用,因此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传感器32和第三传感器33安装在门框上,且相互靠近。相互靠近的设计能够避免两者的感应结果出现误差,避免控制系统失效。

在实际安装中,传感器对用户的使用影响越少越好,在一实施例中,门锁、第二传感器32以及第三传感器33安装在门框的非铰链侧的上方角落。非铰链侧在门体10开关过程中运动行程最大,最容易触发传感器,上方角落能够避免杂物对传感器的影响。

参考图3至8,本申请还公开了的门锁,用于锁定和释放门体10,所述门锁包括:长方体结构的条形壳体11,所述条形壳体11包括半封闭的第一壳体111和扣合在所述第一壳体111上的第一盖体112,所述第一壳体111内为安装腔12,所述安装腔12包括在所述条形壳体11长度方向上依次布置的第一安装区121、第二安装区122以及第三安装区123;

所述第一安装区121内设有安装通道13,所述安装通道13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壳体111上的第一安装孔131、开设在所述第一盖体112的第二安装孔132以及连通所述第一安装孔131和第二安装孔132的通道侧壁133,所述通道侧壁133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安装区121的开放口134;

所述第二安装区122包括在所述条形壳体11宽度方向上并排布置的方形封闭区14和连通区15,所述方形封闭区14通过隔板141形成长方体状,所述连通区15在条形壳体11长度方向的两端开放以连通所述第一安装区121和第三安装区123;

所述门锁还包括:

锁舌22,沿条形壳体11宽度方向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三安装区123内,且具有在所述条形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探出所述第一壳体111的锁定态;

驱动单元23,包括安装在所述方形封闭区14内的电磁体和沿条形壳体11长度方向探出所述方形封闭区14进入所述第三安装区123的驱动杆231,所述驱动杆231用于驱动所述锁舌22进入或退出所述锁定态;

联动件25,沿条形壳体11长度方向滑动安装在所述连通区15内,且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区121内,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三安装区123内与所述驱动杆231联动;

手动锁24,安装所述安装通道13内,并通过所述开放口134与所述联动件25联动。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安装区121、第二安装区122以及第三安装区123的设置,能够实现各部件的紧凑布置,从而提高部件的空间利用率。在满足人工操作和自动操作的同时,依旧能够实现门锁整体体积的小型化,方便在各种场景中的布置,便于推广和安装。

在各部件的配合上,通过锁舌22的不同位置实现门体10和门框的锁止和释锁。相较于相关技术,本实施例的能够通过驱动单元23和手动锁24两者驱动锁舌22,其中驱动单元23优选为电控组件,由电梯安全门锁的门锁自动控制。当出现意外情况或需要人工操作维护时,操作人员除了通过电梯安全门锁的门锁操作外,还可以通过手动锁24从机械结构上使驱动单元23发生运动,从而驱动锁舌22。驱动单元23和手动锁24互为冗余,相互备份,从而提高了电梯安全门锁的安全性。联动件25在设计上,选择滑动安装在所述条形壳体11上,降低了自身在空间上的自由度,方便手动锁24的布置和实现手动锁24和联动件25的稳定传动。

具体实现方式上,联动件25自身滑动实现将手动锁24的转动转换为锁舌22的滑动,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传动组件2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杆231在所述条形壳体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且远离所述方形封闭区14的一端安装有传动组件26,所述传动组件26与所述锁舌22联动。

传动组件26将驱动杆231的直线运动转换为锁舌22的直线运动。在空间布置上,为了实现电梯安全门锁的门锁整体紧凑程度和小型化,驱动杆231的运动方向可能和锁舌22的运动方向不一致,此时传动组件26起到运动换向的作用。传动组件26可能为单个运动部件,也可能为多个部件构成的平面或空间运动副。

在设计上,电梯安全门锁的门锁为了提高自身的适应性,会尽量提高自身紧凑程度,减小体积,因此各传动部件之间可能会出现运动干涉,所述联动件25在所述第三安装区123内的一端设有在条状壳体宽度方向上的弯折,所述弯折上开设有避让所述传动组件26的避让槽251。

避让槽251的设计能够使得联动件25在向驱动杆231施加作用力时不影响传动组件26的位移或者形变。传动组件26的位移或者形变在实际上提供了驱动杆231和锁舌22的运动行程,从而方便联动件25和驱动杆231的相对运动。

当传动组件26起到运动换向的作用时,需要一个固定点,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26设置在所述第三安装区123内,且包括与所述第一壳体111转动安装的第一传动杆261,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传动杆261和驱动杆231之间的第二传动杆262,所述第二传动杆262穿过所述避让槽251。

第一传动杆261作为实际运动换向的部件,在空间上可能具有复杂的运动路径,因此选择第二传动杆262穿过避让槽251,能够避免第一传动杆261和联动件25之间的相互连接,从而能够简化部件关系,降低设计、生产制造的成本。

第一传动杆261在装配时需要转动轴提供转动轴线,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1内设有供所述第一传动杆261转动安装的转动轴孔,所述转动轴孔开设于所述第三安装区123且位于所述锁舌22和第二安装区122之间。

转动轴孔能够方便装配,提高装配精度。

联动件25起到联动手动锁24和驱动单元23的作用。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安装区121内,所述手动锁24上设有随锁芯转动的驱动部241,所述驱动部241探出所述开放口134与所述联动件25联动。

驱动部241实际上为安装在手动锁24周面上的凸块,与手动锁24构成凸轮结构,凸轮结构(即手动锁24的锁芯)转动到一定角度时,能够驱动联动件25运动,从而实现对驱动单元23的驱动。值得注意的是,凸轮结构对联动件25的驱动是间歇的,单向的。即当手动锁24未被转动至特定角度时,联动件25无法与驱动部241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即使驱动单元23对联动件25产生了作用力,也会因为联动件25和驱动部241之间无连接关系而释放。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联动件25与手动锁24联动是单向的,间歇的。同理,联动件25和驱动单元23和锁舌22联动也可以是是单向的,间歇的。

为了提高条形壳体11内部的部件布置合理性,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开放口134开设在所述通道侧壁133位于所述条形壳体11宽度方向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手动锁24的宽度远小于条形壳体11的宽度,因此在条形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安装腔12的空间较为富裕,开放口134开设在所述通道侧壁133位于所述条形壳体11宽度方向的一侧能够方便联动件25的布置,从而进一步提高安装腔12内部件的紧凑程度。

为了实现联动件25与驱动部241顺畅的联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联动件25在所述第一安装区121内的一端上设有延伸至所述驱动部241运动路径上的挡板。

在一些优选结构上,挡板可以针对驱动部241的形状做一些调整,例如挡板为曲面;相应的,驱动部241也可以针对挡板做一些调整,例如在与挡板的接触位置安装有用于减少摩擦力的滚轮。

手动锁24和驱动单元23之间的联动稳定性受联动件25的运动稳定性影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联动件25滑动安装在所述隔板141朝向所述连通区15的一侧上。

在具体的设计上,联动件25上设有有若干个滑动槽252,隔板141通过滑动槽252与联动件25滑动配合。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联动件25除了受到沿滑动槽252的延伸方向的作用力之外,还会受到其他方向的应力,冗余设置的滑动槽252能够有效提高联动件25运动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杆231为贯穿所述隔板141探入所述第三安装区123的伸缩杆,所述联动件25为u字形且u字形的底部为安装在所述隔板141上的滑动部,u字形的开口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区121和第三安装区123。

在手动锁24的安装上,当手动锁24的尾部242探出第一安装孔131后,转动手动锁24,手动锁24的尾部242随手动锁24旋转而形成限制手动锁24退出第一安装孔131的限位部,从而实现手动锁24的安装与定位。

下面结合具体部件阐释工作过程:

当电梯安全门锁的门锁获取用户需要打开门体10的信号时,给驱动单元23上电,驱动单元23的驱动杆231向图中上方运动带动传动组件26运动,从而将锁舌22驱动退出锁定态,电梯停止运行;用户可以打开门体10,在此过程中联动件25未发生运动;

当出现意外情况或需要人工维护时,操作人员除了通过电梯安全门锁的门锁操作外,还可以通过手动锁24的特殊钥匙转动手动锁24,驱动部241转动与联动件25发生相互作用,驱动联动件25向图中上方运动带动驱动杆231,从而带动传动组件26运动,从而将锁舌22驱动退出锁定态,此时电梯停止运行。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