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抑尘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75322发布日期:2020-06-05 19:28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抑尘斗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抑尘斗。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粮食码头在运输过程中,散货粮食的出货方式主要有装车棚装车、筒仓自流以及直接船到车几种方式。其中粮食在转运过程中从落料口出来以很快的初速度向下运动,下落过程中,物料与溜管管壁碰撞产生粉尘,物料之间互相碰撞也会产生粉尘。在运动物料和空气互相剪切作用下,被物料挤压出来的高速气流带着粉尘四处飘逸。由于从出料口到最终的落料点落差较大,落料冲击到地面时,大量的粉尘产生,扩散到周围环境中。其中产生的粉尘属于微尘,粉尘粒径基本小于10um。尘粒质量较小,沉降速度较慢,以致沉降要持续一段时间,较小粒径长时间处于游浮状态。此外粉尘具有易爆性,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危害性,同时也污染了大气环境。

现有的抑尘斗或者为固定式,流量大小不能够根据物料的形状调节;或采用弹簧压力式来根据物料重力来调节开口大小,例如cn204846912u公开的一种抑尘斗,使物料在斗体出料口密实的排出,挤压出物料颗粒间的多余空气,从而避免出料时产生扬尘。该抑尘斗具有抑尘效果,但其采用拉伸弹簧悬吊斗体,各拉伸弹簧的拉力难以保持一致,容易发生料斗倾斜而影响出料的抑尘效果;同时,仅依靠物料重量进行出料口开度的调整,难以满足不同种类物料的使用要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抑尘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抑尘斗的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抑尘斗,包括:

下筒体,包括立壁和斜壁,下端为由斜壁围合成的具有下料口的锥形斗;

上筒体,包括由外壁围合形成的主体,所述主体的下端从上方插入所述下筒体;所述主体的上端设置有物料接口和承载台,所述承载台具有向所述外壁的外侧方向伸出的凸出部;

驱动装置,包括动力件和多个丝杠,多个丝杠的螺母设置在所述下筒体的立壁的外侧与下筒体固定连接,所述丝杠的螺杆的一端为固定有第一链轮的驱动端,所述驱动端穿过所述凸出部使得所述第一链轮位于所述凸出部的上方;所述动力件上连接有第二链轮,所述第一链轮和所述第二链轮位于同一工作平面且与同一根链条配合;所述动力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二链轮正转或反转,带动第一链轮转动使得所述下筒体相对于上筒体滑动;

散料器,包括两个底面相对的上锥体和下锥体,上锥体与所述主体固定连接,下锥体与所述下筒体的下料口正对且其直径大于所述下筒体的下料口的直径,所述下筒体相对于所述上筒体滑动到预设位置时,所述散料器能够封闭所述下料口;

上筒体与所述下筒体连接有密封布,覆盖封闭下筒体与上筒体之间的接合缝隙且不阻碍所述上筒体与下筒体之间的相对滑动。

可选地,所述物料接口位于所述上筒体的中间位置。

可选地,所述物料接口高于所述承载台。

可选地,所述物料接口与所述下料口正对。

可选地,所述上筒体的主体为第一圆柱形,所述下筒体的立壁围合成第二圆柱形,所述第一圆柱形与所述第二圆柱形同轴。

可选地,所述凸出部上设置有轴套,所述螺杆穿过所述轴套且与所述轴套配合。

可选地,所述散料器的上锥体通过连接杆与所述主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动力件包括手动摇轮或电机。

可选地,所述密封布为三防布。

可选地,所述上筒体的所述凸出部或所述外壁与所述下筒体的上端通过密封布连接,覆盖封闭所述下筒体与上筒体之间的接合缝隙。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能够减少颗粒物料卸料时的扬尘;并且能够防止抑尘斗的部分结构发生倾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处于第一预设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处于第一预设位置的立体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处于第二预设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处于第二预设位置的立体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筒体,11外壁,12主体,13物料接口,14承载台,15凸出部,16轴套,2下筒体,21立壁,22斜壁,23下料口,3驱动装置,31动力件,32第二链轮,33丝杠,34螺母,35螺杆,36第一链轮,4散料器,41上锥体,42下锥体,43连接杆,44钢管,45角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抑尘斗,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7,包括上筒体1、下筒体2,驱动装置3和散料器4。

所述下筒体2包括立壁21和斜壁22。所述立壁21为竖直的壁,所述斜壁22相对于所述立壁21倾斜。所述下筒体2的下端为由斜壁22围合成的具有下料口23的锥形斗。所述下料口通常为圆形,即所述锥形斗通常为圆台形结构。所述立壁21也围合形成一个容纳腔。

所述上筒体1包括由外壁11围合形成的主体12。所述主体12的下端从上方插入所述下筒体2,使得上筒体1与下筒体2连通。所述主体12的上端设置有物料接口13和承载台14。由物料接口13进入上筒体1的物料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进入下筒体2中。通常情况下,所述物料接口13位于所述上筒体1的中间位置,与下筒体2的下料口23正对,以保证抑尘斗在进料和出料时内部的物料堆积均匀,整体受力均衡。物料接口13还用于与外部的物料溜管固定连接,将抑尘斗固定在物料溜管上进行工作,因此,通常情况下,所述物料接口13高于所述承载台14,便于法兰连接。

所述驱动装置3包括动力件31和多个丝杠33。多个丝杠33的螺母34设置在所述下筒体2的立壁21的外侧与下筒体2固定连接。通常情况下,多个所述丝杠33的螺母34对称设置在所述下筒体2的外侧,以使得下筒体2受力均衡。丝杠33的螺杆35的一端为固定有第一链轮36的驱动端,第一链轮36与螺杆35固定连接,在第一链轮36转动时,能够带动螺杆35转动。

所述承载台14具有向所述外壁11的外侧方向伸出的凸出部15,在垂直投影上,所述凸出部15也凸出所述力壁21的轮廓。所述驱动端穿过所述凸出部15使得所述第一链轮36位于所述凸出部15的上方。在所述凸出部15上设置有轴套16,所述螺杆35穿过所述轴套16且与所述轴套16配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一部分的螺杆35可以是不具有外螺纹的,使得其与轴套配合起到转动轴的效果。第一链轮36的直径大于所述轴套,从而能够将螺杆35固定挂载在所述凸出部15上;在螺母24与螺杆35未脱离的情况下,即下筒体2被挂载在所述上筒体1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凸出部15可以是一个环形,也可以是其他异形结构,能够达到与丝杠33配合,起到挂载作用即可,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制。

所述动力件31上连接有第二链轮32,所述动力件31可以如图3中所示的挂载在凸出部15上,也可以是布置在凸出部15的上方,或者通过其他传动方式与第二链轮32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制。为了便于操作和减少传动损耗,可以如图3中所示的挂载在凸出部15上与第二链轮32直连。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所述动力件31可以是手动摇轮,也可以是电机等能够产生动力的装置,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制。

所述第一链轮36和所述第二链轮32位于同一工作平面,与同一根链条(未示出)配合,多个第一链轮36和第二链轮32串联工作。所述动力件31驱动所述第二链轮32正转或反转,第二链轮32带动链条移动,使得第一链轮36跟随第二链轮32正转或反转,从而能够控制多根丝杠33同步转动,丝杠33上螺母34的位移一致,保证下筒体2不会相对于上筒体1发生倾斜,使得所述下筒体2相对于上筒体1上下滑动。进一步的,下筒体2能够在位于上方的第一预设位置(关闭抑尘斗)和位于下方的第二预设位置(抑尘斗工作时打开的最大程度)之间移动。

所述散料器4包括两个底面相对的上锥体41和下锥体42。通常均为圆锥体。上锥体41与所述主体12固定连接,如图2中所示的,可以是通过连接杆43与所述主体12的内壁固定连接。内壁即所述外壁11朝向主体12内部的内表面。多根连接杆43对称设置,使得散料器在受到来之物料的压力时能够将力均匀的分散到主体12上。所述连接杆43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钢管44,为主要连接受力结构,另一部分为覆盖在钢管44上的角钢45,利用角钢45的倾斜角来避免物料在连接杆43上的残留;另一方面,也对钢管44起到保护作用,以防止钢管44直接在颗粒物料过快的冲击下产生过快的磨损,使得散料器脱落。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杆43的结构能够有效的保证本实用新型的耐用性。

所述散料器4的下锥体42与所述下筒体2的下料口23正对,下锥体42底面的直径大于所述下筒体2的下料口23的直径。所述下筒体2相对于所述上筒体1滑动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散料器4能够封闭所述下料口23,当所述下筒体2相对于所述上筒体1由第一预设位置下滑时,散料器4解除封闭所述下料口23,使得物料能够下落。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动力件31驱动所述第二链轮32的转动来调节抑尘斗的开口流量大小,使得能够根据不同物料进行随时对开口大小调节,以适应不同的物料。正常卸料过程中,下锥体42与下筒体2产生间隙,物料沿着下筒体2的锥形斗流动,料流不直接接触散料器4的下锥体42的下表面,在料流与下锥体42的下表面间形成一个没有物料的空置区域。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在物料流动过程中,上述空置区域会形成局部负压,吸附物料中的粉尘向此空置区域汇集。物料出了下料口23后,在水平分速度作用下,环形料流会向中心靠拢形成实心料柱,在此过程中,料流会逐步将空置区域的粉尘包裹,使粉尘包裹在实心料柱内,从而达到抑制扬尘的目的。

所述上筒体1与所述下筒体2连接有密封布(未示出),覆盖封闭下筒体2与上筒体1之间的接合缝隙。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布通常为现有技术中的三防布,保证耐用性的同时,尽可能的防止物料和抑尘斗中的粉尘从下筒体2与上筒体1之间的接合缝隙处溢出或雨雪天气下雨雪从下筒体2与上筒体1之间的接合缝隙处进入抑尘斗内。

所述上筒体1与所述下筒体2连接的密封布不能阻碍所述上筒体1与下筒体2之间的相对滑动,即密封布在高度方向足够长,能够满足下筒体由第一预设位置移动到第二预设位置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筒体1的所述凸出部15或所述外壁11与所述下筒体2的上端通过密封布连接,覆盖封闭所述下筒体2与上筒体1之间的接合缝隙,使得密封布不会进入封闭所述下筒体2与上筒体1之间的接合缝隙内,仅在外部发生柔性曲折或被展开,减少其磨损或被卡住导致撕裂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3,所述上筒体1的主体12为第一圆柱形,所述下筒体2的立壁21围合成第二圆柱形,所述第一圆柱形与所述第二圆柱形同轴。同样材料用量的情况下,圆柱形的容积大于长方体,能够尽可能的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并使得受力均衡。

一个具体的实施例1,参考图1至图7,抑尘斗包括上筒体1、下筒体2,驱动装置3和散料器4。

所述下筒体2包括立壁21和斜壁22。所述下筒体2的下端为由斜壁22围合成的具有下料口23的锥形斗。所述立壁21围合成圆柱形,所述下料口为圆形,所述锥形斗为圆台形结构。

所述上筒体1包括由外壁11围合形成的圆柱形形主体12。所述主体12的下端从上方插入所述下筒体2,与立壁21围合成圆柱形同轴。所述主体12的上端设置有物料接口13和承载台14。所述物料接口13位于所述上筒体1的中间位置,与下筒体2的下料口23正对,且所述物料接口13高于所述承载台14。

所述驱动装置3包括动力件31和多个丝杠33。多个丝杠33的螺母34对称设置在所述下筒体2的立壁21的外侧。丝杠33的螺杆35的一端为固定有第一链轮36的驱动端。所述承载台14具有向所述外壁11的外侧方向伸出的凸出部15。所述驱动端穿过所述凸出部15使得所述第一链轮36位于所述凸出部15的上方。在所述凸出部15上设置有轴套16,所述螺杆35穿过所述轴套16且与所述轴套16配合。所述动力件31上连接有第二链轮32。所述动力件31是手动摇轮,与第二链轮32直连。

所述第一链轮36和所述第二链轮32位于同一工作平面,与同一根链条(未示出)配合,多个第一链轮36和第二链轮32串联工作。所述动力件31驱动所述第二链轮32正转或反转,使得所述下筒体2相对于上筒体1上下滑动。

所述散料器4包括两个底面相对的上锥体41和下锥体42。均为圆锥体。上锥体41通过连接杆43与所述主体12固定连接,与物料接口正对。所述散料器4的下锥体42与所述下筒体2的下料口23正对,下锥体42底面的直径大于所述下筒体2的下料口23的直径。所述下筒体2相对于所述上筒体1滑动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散料器4能够封闭所述下料口23,当所述下筒体2相对于所述上筒体1由第一预设位置下滑时,散料器4解除封闭所述下料口23,使得物料能够下落。

所述上筒体1与所述下筒体2连接有密封布(未示出),覆盖封闭下筒体2与上筒体1之间的接合缝隙。所述上筒体1与所述下筒体2连接的密封布不能阻碍所述上筒体1与下筒体2之间的相对滑动,即密封布在高度方向足够长,能够满足下筒体由第一预设位置移动到第二预设位置即可。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成分或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不同地区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成分。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成分的方式。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发明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