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曳引主机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28977发布日期:2020-08-05 01:21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曳引主机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曳引主机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的不断增长,人们对电梯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为了满足国家标准规定的曳引能力,特别是曳引条件三工况(即轿厢装载工况、紧急制停工况、轿厢滞留工况)、安全系数等,传统的电梯曳引主机布置结构会使得电梯结构笨重,电梯耗材和土建要求较高,给电梯设计、制造、安装等带来较大困难,同时也提高了成本。因此,在满足国家标准规定下,如何改善电梯曳引主机的布置结构以提升主机曳引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曳引主机布置结构,以提升主机曳引能力满足国家标准规定,同时简化电梯结构、减少电梯耗材、降低制作成本和土建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梯曳引主机布置结构,包括由曳引主机驱动的曳引轮、位于所述曳引轮下方左右两侧的导向轮及用于连接轿厢与平衡重的钢丝绳,所述曳引主机通过主机架安装在主机梁上方,所述导向轮与所述主机梁相连接;所述钢丝绳向上延伸绕过左侧的导向轮外侧后,接着继续向上从所述曳引轮下侧按逆时针方向通过所述曳引轮上侧并再次绕至所述曳引轮下侧,最后绕过右侧的导向轮外侧后继续向下延伸。

进一步地,左右两侧的导向轮分别通过导向轮轮架可移动调整地安装在所述主机梁上以远离或者靠近所述曳引轮,所述导向轮与所述导向轮轮架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左右两侧的导向轮水平投影分别与所述主机梁的距离不相等。

进一步地,左右两侧的导向轮中轴线不平行。

进一步地,左右两侧的导向轮分别与所述曳引轮之间的水平距离相等或者不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曳引主机在所述主机梁上居中布置或者不居中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曳引主机在所述主机梁上居中布置。

进一步地,缠绕在所述曳引轮上的钢丝绳小于一圈或者大于一圈。

进一步地,所述钢丝绳在所述曳引轮与任一所述的导向轮之间采用复绕形式缠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主机布置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于曳引轮下方左右两侧的导向轮,增大了钢丝绳在曳引轮上的包角,从而增加了钢丝绳与曳引轮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提升了曳引主机的曳引能力,很好地满足了曳引条件三工况;同时由于曳引能力的提升,能够简化电梯结构,减小了电梯自重和耗材,降低了制作成本;电梯自重减少,使得平衡重框架长度减小,从而减小顶层高与底坑深之和的值,为土建工程降低了成本;

2、两个导向轮的安装工艺一致,使得钢丝绳的缠绕方式简便可靠、易操作,且其间距可通过导向轮轮架移动来调整,从而实现钢丝绳与曳引轮包角的调整;

3、将两个导向轮的水平投影设置成与主机梁的距离不相等或者其中轴线不平行,能够有效地保证绕过曳引轮的钢丝绳不会相互干涉,提高了本布置结构的安全性;

4、曳引主机居中布置,能够很好地改善主机梁的受力状况,降低了土建对主机梁支反力的要求;

5、通过复绕形式,钢丝绳在曳引轮上绕过二次,其包角大于180°,能够进一步提升曳引主机的曳引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主机梁与导向轮的水平投影示意图;

图3为两个导向轮中轴线相交的水平投影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曳引主机2:曳引轮3:导向轮

4:轿厢5:平衡重6:钢丝绳

7:主机架8:主机梁9:导向轮轮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曳引主机布置结构,包括由曳引主机1驱动的曳引轮2、位于曳引轮2下方左右两侧的导向轮3及用于连接轿厢4与平衡重5的钢丝绳6,曳引主机1通过主机架7安装在主机梁8上方,导向轮3与主机梁8相连接;钢丝绳6向上延伸绕过左侧的导向轮3外侧后,接着继续向上从曳引轮2下侧按逆时针方向通过曳引轮2上侧并再次绕至曳引轮2下侧,最后绕过右侧的导向轮3外侧后继续向下延伸。通过设于曳引轮下方左右两侧的导向轮,增大了钢丝绳在曳引轮上的包角,从而增加了钢丝绳与曳引轮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提升了曳引主机的曳引能力,很好地满足了曳引条件三工况;同时由于曳引能力的提升,能够简化电梯结构,减小了电梯自重和耗材,降低了制作成本;电梯自重减少,使得平衡重框架长度减小,从而减小顶层高与底坑深之和的值,为土建工程降低了成本。

为了方便调整钢丝绳6在曳引轮2上的包角,左右两侧的导向轮3分别通过导向轮轮架9可移动调整地安装在主机梁8上以远离或者靠近曳引轮2,导向轮3与导向轮轮架9转动连接。具体地,主机梁8上开设了从曳引轮2处向左右两侧延伸的长条孔,导向轮轮架9通过螺栓固定在长条孔上,并且导向轮轮架9可相对长条孔左右移动调整安装位置,从而改变两个导向轮3的间距,进而调整导向轮3压紧钢丝绳6的幅度;导向轮轮架9调整位置完成后再通过螺栓固定在主机梁8上。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通过采用导向轮轮架9相对于主机梁8固定,导向轮3相对于导向轮轮架9可移动调整的安装结构来实现调节导向轮3的位置远离或靠近曳引轮2的目的。两个导向轮3的安装工艺一致,使得钢丝绳6的缠绕方式简便可靠、易操作,且其间距可通过导向轮轮架9移动来调整,从而实现钢丝绳6与曳引轮2包角的调整。

如图2所示,左右两侧的导向轮3水平投影分别与主机梁8的距离不相等,即两个导向轮3在不处于同一垂直面内,能够有效地保证绕过曳引轮2的钢丝绳不会相互干涉,提高了本布置结构的安全性。或者,如图3所示,左右两侧的导向轮3中轴线不平行,即其中一个导向轮3倾斜一定角度使其中轴线延长线相交。

左右两侧的导向轮3分别与曳引轮2之间的水平距离相等或者不相等,即左右两侧的导向轮3对称于或者非对称于曳引轮2布置,这样也可以改变钢丝绳6在曳引轮2上的包角。

曳引主机1在主机梁8上居中布置或者不居中布置,优选居中布置。曳引主机居中布置,能够很好地改善主机梁的受力状况,降低了土建对主机梁支反力的要求。

根据不同工况要求,缠绕在曳引轮2上的钢丝绳6小于一圈或者大于一圈,从而改变钢丝绳6在曳引轮2上的包角以调整曳引主机1的曳引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钢丝绳6在曳引轮2与任一导向轮3之间采用复绕形式缠绕。通过复绕形式,钢丝绳6在曳引轮2上绕过二次,其包角大于180°,能够进一步提升曳引主机1的曳引能力。

以上所述的布置结构既可适用于有机房电梯,也可适用于无机房电梯,且其吊挂比(即曳引比)为1∶1或者2∶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