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液晶屏用可调节角度升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28978发布日期:2020-08-05 01:21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薄液晶屏用可调节角度升降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超薄液晶屏用可调节角度升降器。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屏,英文简称为lcd,是属于平面显示器的一种,用于电视机及计算机的屏幕显示。该显示屏的优点是耗电量低、体积小、辐射低,液晶显示屏使用了两片极化材料中的液体水晶溶液,使电流通过该液体时会使水晶重新排列达到成像的目的,液晶显示屏用于数字型钟表和许多便携式计算机的一种显示器类型。

现目前的超薄液晶屏用可调节角度升降器,由于液晶屏没有收纳结构,导致液晶屏长期裸露于外部,容易沾附灰尘,且液晶屏属于超薄易碎的仪器,在进行转移使用时,容易受到磕碰而损坏,而且液晶屏在升起后,难以进行前后左右角度的调节,降低了使用灵活性,且液晶屏安装固定时不够便捷,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超薄液晶屏用可调节角度升降器,以解决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薄液晶屏用可调节角度升降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液晶屏裸露于外部容易沾附灰尘,使用角度难以调节,降低了使用灵活性,且安装不够便捷等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薄液晶屏用可调节角度升降器,包括收纳盒:所述收纳盒内部中端相接有滑轨,且所述滑轨下端滑动连接有电滑动器,所述电滑动器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且其中一根所述连接杆末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小型电机,另一根所述连接杆末端和第一小型电机末端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主动齿轮,且所述电滑动器上端固定连接有轴套,所述轴套内部穿插有转动杆,且所述转动首末两端均延伸出轴套,所述轴套上端设有支撑杆,且所述支撑杆下端内侧固定连接有两块固定板,所述转动杆首末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板转动连接,并所述支撑杆下端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且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支撑杆内部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小型电机,且所述第二小型电机上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承接板,所述承接板上端前部接触有液晶屏,所述液晶屏后端中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且所述安装板内部下端开有呈向下开口设置的插槽,所述承接板上端后部固定连接有插板,且所述插板对接于所述插槽内,所述支撑杆左右两端均转动连接有转动轴,且所述转动轴末端均固定连接有呈向上开口设置的凹槽块,并所述收纳盒内部上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收纳盒上端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且其中一个所述固定块内部开有空腔,所述空腔内部固定连接有微型马达,且两块所述固定块内侧之间设有盖板,所述盖板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轴承,且所述轴承与所述固定块转动连接,其中一根所述轴承贯穿至空腔内,所述微型马达通过转轴与所述轴承相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杆与轴套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承接板上端面及插板内端面均相接有海绵垫。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块与所述卡块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通过轴承向后转动至多180°。

进一步的,所述承接板通过电滑动器上升至所述盖板的上方,并承接板未与盖板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收纳盒将液晶屏进行收纳,减少了灰尘沾附在液晶屏上,且能防止液晶屏在转移使用时受到磕碰损坏,而通过设置电滑动器便于对液晶屏进行升降操作,从而可以方便的从收纳盒内升出使用,且通过设置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便于调节液晶屏使用时的倾斜角度,并通过设置第二小型电机便于调节液晶屏的使用时的转动角度,综上,从而提高了液晶屏使用时的灵活性,而通过插板与插槽的对接,因此便于液晶屏的安装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中:收纳盒1、液晶屏2、电滑动器3、滑轨4、支撑杆5、连接杆6、第一小型电机7、主动齿轮8、从动齿轮9、轴承10、转动轴11、凹槽块12、承接板13、第二小型电机14、卡块15、固定块16、盖板17、安装板18、插板19、微型马达20、空腔21、插槽22、轴套23、固定板24、转动杆2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请参阅图1至图4: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薄液晶屏用可调节角度升降器,包括收纳盒1,下面对一种超薄液晶屏用可调节角度升降器的各个部件进行详细描述:

所述收纳盒1内部中端相接有滑轨4,且所述滑轨4下端滑动连接有电滑动器3,所述电滑动器3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6,且其中一根所述连接杆6末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小型电机7,另一根所述连接杆6末端和第一小型电机7末端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主动齿轮8,且所述电滑动器3上端固定连接有轴套23,所述轴套23内部穿插有转动杆25,且所述转动25首末两端均延伸出轴套23,所述轴套23上端设有支撑杆5,且所述支撑杆5下端内侧固定连接有两块固定板24,所述转动杆25首末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板24转动连接,并所述支撑杆5下端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9,且所述从动齿轮9与所述主动齿轮8啮合连接,所述支撑杆5内部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小型电机14,且所述第二小型电机14上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承接板13,所述承接板13上端前部接触有液晶屏2,所述转动杆25与轴套23转动连接;

具体的,由于液晶屏2位于收纳盒1内,因此减少了灰尘沾附在液晶屏2上的情况发生,还能防止液晶屏2在转移使用时受到磕碰损坏的情况发生,且使电滑动器3通过滑轨4向上滑动,此时电滑动器3会通过轴套23、转动杆25及固定板24将支撑杆5顶起,而第二小型电机14则会通过转轴将承接板13及液晶屏2顶起,从而使液晶屏2达到升降的目的,由于连接杆6也会随电滑动器3一起活动,因此主动齿轮8与从动齿轮9啮合时,主动齿轮8和从动齿轮9也会对支撑杆5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从而提高支撑杆5在升降时的稳定性,当需要调节液晶屏2使用的倾斜角度时,使第一小型电机7带动主动齿轮8转动,主动齿轮8则带动从动齿轮9进行前后摇摆,同时支撑杆5通过另一个从动齿轮9带动另一个主动齿轮8进行摆动,达到了便于调节液晶屏2使用倾斜角度的目的,当需要调节液晶屏2的转动角度时,使第二小型电机14带动承接板13进行转动,此时液晶屏2就会一起转动,从而达到了便于调节液晶屏2转动角度的效果,提高了液晶屏2使用时的灵活性。

所述液晶屏2后端中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8,且所述安装板18内部下端开有呈向下开口设置的插槽22,所述承接板13上端后部固定连接有插板19,且所述插板19对接于所述插槽22内;

进一步的,在安装液晶屏2时,将承接板13上的插板19对插在安装板18上的插槽22内,从而可以快速的安装好液晶屏2,为了提高液晶屏2安装后的稳定性,将安装板18与插板19通过螺丝固定起来,以免液晶屏2摔落。

所述支撑杆5左右两端均转动连接有转动轴11,且所述转动轴11末端均固定连接有呈向上开口设置的凹槽块12,并所述收纳盒1内部上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卡块15,所述收纳盒1上端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6,且其中一个所述固定块16内部开有空腔21,所述空腔21内部固定连接有微型马达20,且两块所述固定块16内侧之间设有盖板17,所述盖板17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轴承10,且所述轴承10与所述固定块16转动连接,其中一根所述轴承10贯穿至空腔21内,所述微型马达20通过转轴与所述轴承10相接,所述凹槽块12与所述卡块15卡接;

进一步的,当液晶屏2通过电滑动器3上升时,将微型马达20的电路与电滑动器3的电路串联在一起,因此在电滑动器3进行工作时,小型马达也带动其中一根轴承10进行转动,从而使轴承10带动盖板17在收纳盒1上打开,此时液晶屏2通过电滑动器3的推送则会移出收纳盒1,当凹槽块12的开口端与卡块15卡接后,液晶屏2上升停止,由于凹槽块12与卡块15卡接,因此使凹槽块12通过转动轴11与支撑杆5受到一个卡接限位后的作用力,因此便于支撑杆5在通过从动齿轮9进行前后摆动。

所述承接板13上端面及插板19内端面均相接有海绵垫;

进一步的,由于海绵垫的柔软性,从而可以减小承接板13及插板19对液晶屏2的磨损。

所述盖板17通过轴承10向后转动至多180°;

进一步的,盖板17通过轴承10转动180°后,从而使盖板17处于一个平躺的状态,以免盖板17竖起后影响到液晶屏2的正常转动。

所述承接板13通过电滑动器3上升至所述盖板17的上方,并承接板13未与盖板17接触;

进一步的,将承接板13移动至盖板17的上方,以免盖板17与承接板13接触而产生摩擦,从而使承接板13在通过第二小型电机14转动时更加的顺畅。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