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箱包制造用拉链头自动上布带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32602发布日期:2020-06-09 20:15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箱包制造用拉链头自动上布带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箱包制造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箱包制造用拉链头自动上布带机。



背景技术:

在箱包制造技术领域中,拉链作为现有常见的连接件,其应用涉及到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为了便于拉动拉链,通常厂家会在拉链的拉链头上设置布带进行辅助拉动拉链头,而现有拉链头穿置布带的工序常常是由人工进行手工操作,其不仅难以保证工作效率,而且长期如此加工的话,将会导致产能限制和人力成本高昂,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款能够自动进行穿置布带的及机器进行替代人工操作的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效率高、实施可靠且操作简单便利的箱包制造用拉链头自动上布带机。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箱包制造用拉链头自动上布带机,用于拉链头穿置布带,所述的拉链头具有拉环和导柱,其包括:

机台;

第一支架,竖直设于机台上端面;

旋转电机,固定在第一支架一侧且其驱动端穿过第一支架并延伸至第一支架另一侧;

第二支架,与旋转电机的驱动端固定连接,由旋转电机带动第二支架旋转;

输入机构,设于机台上且位于第一支架一侧,其输出端朝向第二支架且用于输入待穿置布带的拉链头;

布带输出机构,设于第一支架上部,且用于输出布带;

若干个移取机构,呈环形阵列设于第二支架上且用于夹持移取输入机构输入的拉链头,并由旋转电机驱动第二支架带动移取机构移动至布带输出机构下方,令布带输出机构输出的布带穿置入夹持于移取机构上的拉链头的拉环中;

若干个整形机构,与移取机构一一对应且设于移取机构一侧,并用于对穿置入拉链头的拉环中的布带进行整形,使布带翻折且约束固定在拉链头的拉环中。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本方案还包括一容置盒,所述的容置盒设于机台上且位于第二支架下方并用于收纳加工完成后的拉链头。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的第二支架呈十字架结构,其中心固定在旋转电机的驱动端且由旋转电机驱动旋转,所述移取机构的数量为四个,其分别一一对应设置在第二支架的十字架结构的四个端部上。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输入机构包括:

传输架,通过固定件固定在第一支架一侧,传输架的上端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与拉链头结构相适应的仿形滑槽,且仿形滑槽为延伸至传输架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的拉链头为底部朝上的状态在仿形滑槽中沿传输架的输入端输送至其输出端;

一对延伸杆,相对设置在传输架输出端的上部两侧,且沿第二支架设置方向延伸并用于承接传输架输出的拉链头;

一对弹片,呈八字形相对固定在一对延伸杆接近第二支架的端部之间,且该一对弹片分别与和其相近的延伸杆固定连接,其八字形的小口端朝向第二支架的设置方向并用于约束固定传输架输出的拉链头。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移取机构包括第一平移气缸、第一滑块和第一指爪气缸,所述的第一平移气缸固定在第二支架的端部上,其推杆朝向第二支架对应端部的端末并与第一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支架对应设有供第一滑块滑动连接的第一滑轨,由第一平移气缸带动第一滑块在第一滑轨上沿接近或远离第二支架对应的端末方向移动,所述的第一指爪气缸固定在第一滑块上且其指爪端具有一对朝向第二支架端末且用于移取拉链头的第一指爪,该一对第一指爪的端末向下延伸形成与拉链头的拉环结构相适应的卡钳结构,并用于移取被一对弹片约束固定的拉链头。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整形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二平移气缸、第二滑块和第二指爪气缸,所述移取机构的第一滑块为垂直于第一平移气缸的推杆并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指爪气缸固定在第一滑块远离第二支架的端面的一侧且第一滑块的该端面上设有沿第一指爪气缸至其另一侧方向延伸的第二滑轨,所述的第二滑块滑动连接在第二滑轨上,所述第二平移气缸的缸体固定在第二滑块上,其驱动端朝向第一指爪气缸的缸体一侧且其推杆端末通过第一连接板与第一指爪气缸的缸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第二平移气缸远离其推杆的一端固定,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沿远离第一平移气缸方向水平延伸且与第二指爪气缸的缸体固定连接,第二指爪气缸的指爪端朝向第一指爪气缸的第一指爪,第二指爪气缸的指爪端上设有一对第二指爪,一对第二指爪的一端与第二指爪气缸的驱动端固定连接,一对第二指爪的另一端跨过第一指爪气缸的第一指爪并沿相互接近方向延伸形成投影为环形的配合结构,且所述第一指爪气缸形成的卡钳结构位于一对第二指爪的端末之间,由第二平移气缸的推杆伸缩将推力反向传递给第二平移气缸的缸体和与第二平移气缸连接的第二滑块,使得第二滑块在第二滑轨上滑动,令与第二平移气缸连接的第二连接板带动第二指爪气缸的一对第二指爪分别在第一指爪气缸的一对第一指爪形成的卡钳结构上下侧做水平运动。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布带输出机构包括第三滑块、第三平移气缸、第三支架、第三连接板、一对导向辊、固定杆、布带卷盘、导向杆和切断机构,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面设有沿接近第二支架设置方向延伸的第三滑轨,所述的第三滑块滑动连接在第三滑轨上,所述的第三平移气缸固定在第三滑轨一侧且其推杆末端通过第三连接板与第三滑块一侧固定连接,由第三平移气缸带动第三滑块在第三滑轨上滑动,所述的第三支架固定在第三滑块上部接近第二支架的一侧,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固定在第三支架的一侧,固定杆的另一端向上延伸且与布带卷盘转动连接,所述的布带卷盘用于盘卷待穿置加工的布带,第三支架的另一侧向外延伸形成l形支架,所述导向杆的一端固定在l形支架的上端且其另一端设有与布带宽幅相适应的导向槽,所述的一对导向辊连接于l形支架的撇开部中且其中一导向辊连接有转动驱动电机,另一导向辊连接有一弹性支架且其侧面与其中一导向辊的侧面相贴形成用于传递布带的传动导向部;所述的切断机构设于一对导向辊形成的传动导向部下方并按设定周期切断由传动导向部输出的布带。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弹性支架包括连接杆和第一弹簧,所述的连接杆的一端与l形支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另一导向辊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弹簧设于连接杆远离其中一导向辊的一侧且其一端与连接杆中部连接,另一端固定在l形支架上,由第一弹簧推动连接杆带动另一导向辊与其中一导向辊相贴。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切断机构包括第四平移气缸、导向套、切刀,所述的导向套为两端敞开的矩形管结构,其竖直固定在l形支架的下侧且与一对导向辊形成的传动导向部正对,所述的布带由传动导向部向下输送至导向套中,所述的第四平移气缸固定在第三支架一侧且其推杆朝向导向套并与切刀固定连接,所述切刀的刃部朝向导向套,所述的导向套朝向第四平移气缸的侧面对应设有供切刀穿入其中并将布带切断的敞开口。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切断机构还包括第四连接板、导向部、第二弹簧、一对导向柱和导向块,所述的导向块固定在导向套与第四平移气缸之间的第三支架一侧上且其设有导向孔,所述第四平移气缸的推杆穿过导向孔并与第四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切刀固定在第四连接板朝向导向套的端面上部,所述第四连接板的下部设有一对贯穿孔且所述的导向部通过一对导向柱滑动连接在贯穿孔中,导向部朝向导向套的端面为弧形面,所述的第二弹簧设置在导向部和第四连接板之间且位于一对导向柱之间,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四连接板固定,另一端与导向部固定,所述导向套的敞开口向下延伸并供导向部穿入,第二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导向部与导向套之间的间距小于切刀刃部与导向套的间距。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的第二支架呈l形,且其两边等长,第二支架的l形两边的交接部与旋转电机的驱动端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通过巧妙性利用输入机构进行输入拉链头,然后再由设置在第二支架上的移取机构进行移取输入机构上输入的拉链头,而第二支架由旋转电机进行驱动旋转,使得移取机构能够在移取输入机构上的拉链头后,受旋转电机驱动而移动到布带输出机构下方,令布带输出机构输出的布带穿置入夹持于移取机构上的拉链头的拉环中;使得设置在移取机构一侧的整形机构能够对穿置入拉链头的拉环中的布带进行整形,使布带翻折且约束固定在拉链头的拉环中,而最终再由旋转电机驱动第二支架再次旋转,令移取机构上处理完成的拉链头能够进入到成品输出的位置上进行输出,由于第二支架可以设置成十字军的形状,因此,其端部设置的移取机构能够保证布带输出机构、输入机构直处于工作状态或大大缩短了工序等待时间,而无需等待其中一移取机构全部工序完成后,再按该周期进行重新循环,该装置方案不仅效率高,而且自动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产能和降低了生产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阐述:

图1为本发明方案所提及的拉链头的简要三维视角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方案所提及的拉链头的简要三维视角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发明方案的简要实施状态之一;

图4为图3所示状态中a处的局部简要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状态中b处的局部简要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方案的简要实施状态之二;

图7为图6所示状态中c处的局部简要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状态中d处的局部简要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方案的简要实施状态之三;

图10为图9所示状态中e处的局部简要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方案的简要实施状态之四。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11之一所示,本发明箱包制造用拉链头自动上布带机,用于拉链头8穿置布带75,所述的拉链头8具有拉环81和导柱82(着重参见图1和图2),本方案包括:

机台1;

第一支架3,竖直设于机台1上端面;

旋转电机4,固定在第一支架3一侧且其驱动端穿过第一支架3并延伸至第一支架3另一侧;

第二支架5,与旋转电机4的驱动端固定连接,由旋转电机4带动第二支架5旋转;

输入机构2,设于机台上且位于第一支架一侧,其输出端朝向第二支架且用于输入待穿置布带的拉链头;

布带输出机构7,设于第一支架3上部,且用于输出布带75;

若干个移取机构6,呈环形阵列设于第二支架5上且用于夹持移取输入机构2输入的拉链头8,并由旋转电机4驱动第二支架5带动移取机构6移动至布带输出机构7下方,令布带输出机构7输出的布带75穿置入夹持于移取机构6上的拉链头8的拉环81中;

若干个整形机构,与移取机构6一一对应且设于移取机构6一侧,并用于对穿置入拉链头8的拉环82中的布带75进行整形,使布带75翻折且约束固定在拉链头8的拉环81中。

为了便于进行收纳,本方案还包括一容置盒9,所述的容置盒9设于机台1上且位于第二支架5下方并用于收纳加工完成后的拉链头8。

其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支架5呈十字架结构,其中心固定在旋转电机4的驱动端且由旋转电机4驱动旋转,所述移取机构6的数量为四个,其分别一一对应设置在第二支架5的十字架结构的四个端部上。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输入机构2包括:

传输架21,通过固定件固定在第一支架3一侧,传输架21的上端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与拉链头8结构相适应的仿形滑槽211,且仿形滑槽211为延伸至传输架2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的拉链头8为底部朝上的状态在仿形滑槽211中沿传输架21的输入端输送至其输出端;

一对延伸杆22,相对设置在传输架21输出端的上部两侧,且沿第二支架5设置方向延伸并用于承接传输架21输出的拉链头8;

一对弹片221,呈八字形相对固定在一对延伸杆22接近第二支架5的端部之间,且该一对弹片221分别与和其相近的延伸杆22固定连接,其八字形的小口端朝向第二支架5的设置方向并用于约束固定传输架21输出的拉链头8。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移取机构6包括第一平移气缸61、第一滑块62和第一指爪气缸63,所述的第一平移气缸61固定在第二支架5的端部上,其推杆朝向第二支架5对应端部的端末并与第一滑块62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支架5对应设有供第一滑块62滑动连接的第一滑轨51,由第一平移气缸61带动第一滑块62在第一滑轨51上沿接近或远离第二支架5对应的端末方向移动,所述的第一指爪气缸63固定在第一滑块62上且其指爪端具有一对朝向第二支架5端末且用于移取拉链头8的第一指爪631,该一对第一指爪631的端末向下延伸形成与拉链头8的拉环81结构相适应的卡钳结构,并用于移取被一对弹片221约束固定的拉链头8。

另外,所述的整形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板65、第二连接板66、第二平移气缸64、第二滑块641和第二指爪气缸67,所述移取机构6的第一滑块62为垂直于第一平移气缸61的推杆并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指爪气缸63固定在第一滑块62远离第二支架5的端面的一侧且第一滑块62的该端面上设有沿第一指爪气缸63至其另一侧方向延伸的第二滑轨621,所述的第二滑块641滑动连接在第二滑轨621上,所述第二平移气缸64的缸体固定在第二滑块641上,其驱动端朝向第一指爪气缸63的缸体一侧且其推杆端末通过第一连接板65与第一指爪气缸63的缸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66的一端与第二平移气缸64远离其推杆的一端固定,第二连接板66的另一端沿远离第一平移气缸61方向水平延伸且与第二指爪气缸67的缸体固定连接,第二指爪气缸67的指爪端朝向第一指爪气缸63的第一指爪631,第二指爪气缸67的指爪端上设有一对第二指爪671,一对第二指爪671的一端与第二指爪气缸67的驱动端固定连接,一对第二指爪671的另一端跨过第一指爪气缸63的第一指爪631并沿相互接近方向延伸形成投影为环形的配合结构,且所述第一指爪气缸63形成的卡钳结构位于一对第二指爪671的端末之间,由第二平移气缸64的推杆伸缩将推力反向传递给第二平移气缸64的缸体和与第二平移气缸64连接的第二滑块641,使得第二滑块641在第二滑轨621上滑动,令与第二平移气缸64连接的第二连接板66带动第二指爪气缸67的一对第二指爪671分别在第一指爪气缸63的一对第一指爪631形成的卡钳结构上下侧做水平运动。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布带输出机构7包括第三滑块71、第三平移气缸72、第三支架73、第三连接板721、一对导向辊77、固定杆741、布带卷盘74、导向杆76和切断机构,所述第一支架3的上端面设有沿接近第二支架5设置方向延伸的第三滑轨31,所述的第三滑块71滑动连接在第三滑轨31上,所述的第三平移气缸72固定在第三滑轨31一侧且其推杆末端通过第三连接板721与第三滑块71一侧固定连接,由第三平移气缸72带动第三滑块71在第三滑轨31上滑动,所述的第三支架73固定在第三滑块71上部接近第二支架5的一侧,所述固定杆741的一端固定在第三支架73的一侧,固定杆741的另一端向上延伸且与布带卷盘74转动连接,所述的布带卷盘74用于盘卷待穿置加工的布带75,第三支架73的另一侧向外延伸形成l形支架79,所述导向杆76的一端固定在l形支架79的上端且其另一端设有与布带75宽幅相适应的导向槽761,所述的一对导向辊77连接于l形支架79的撇开部中且其中一导向辊771连接有转动驱动电机7711,另一导向辊772连接有一弹性支架且其侧面与其中一导向辊771的侧面相贴形成用于传递布带75的传动导向部;所述的切断机构设于一对导向辊77形成的传动导向部下方并按设定周期切断由传动导向部输出的布带75。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弹性支架包括连接杆7721和第一弹簧7722,所述的连接杆7721的一端与l形支架79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另一导向辊772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弹簧7722设于连接杆7721远离其中一导向辊771的一侧且其一端与连接杆7721中部连接,另一端固定在l形支架79上(或通过连接片7723与l形支架79连接,其具体连接形式可以是连接杆7721、连接片7723上设有对应的凸柱来套接第一弹簧7722,令第一弹簧7722被套接约束固定),由第一弹簧7722推动连接杆7721带动另一导向辊772与其中一导向辊771相贴。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切断机构包括第四平移气缸78、导向套791、切刀783,所述的导向套791为两端敞开的矩形管结构,其竖直固定在l形支架79的下侧且与一对导向辊77形成的传动导向部正对,所述的布带75由传动导向部向下输送至导向套791中,所述的第四平移气缸78固定在第三支架73一侧且其推杆朝向导向套791并与切刀783固定连接,所述切刀783的刃部朝向导向套791,所述的导向套791朝向第四平移气缸78的侧面对应设有供切刀783穿入其中并将布带75切断的敞开口,其另一侧设有与切刀配合的通槽7911,具体可以是切刀783穿过敞开口进入到导向套791内进行抵压布带75,然后切刀783进一步动作与通槽7911进行配合形成剪切力,令切刀783与导向套791远离敞开口的通槽7911进行配合将布带75切断。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切断机构还包括第四连接板782、导向部785、第二弹簧786、一对导向柱784和导向块781,所述的导向块781固定在导向套791与第四平移气缸78之间的第三支架73一侧上且其设有导向孔,所述第四平移气缸78的推杆穿过导向孔并与第四连接板782固定连接,所述的切刀783固定在第四连接板782朝向导向套791的端面上部,所述第四连接板782的下部设有一对贯穿孔且所述的导向部785通过一对导向柱784滑动连接在贯穿孔中,导向部785朝向导向套791的端面为弧形面7851,所述的第二弹簧786设置在导向部785和第四连接板782之间且位于一对导向柱784之间,第二弹簧786的一端与第四连接板782固定,另一端与导向部固定,所述导向套791的敞开口向下延伸并供导向部785穿入,第二弹簧786处于自然状态时,导向部785与导向套791之间的间距小于切刀783刃部与导向套791的间距。

采用上述的实施结构方案,本实施例的装置的运行方法或实施原理或使用方法为:

(1)拉链头8从传输架21的输入端沿仿形滑槽211输送至其输出端,然后被位于传输架21输出端的一对延伸杆22之间的一对弹片221暂时夹持,此时拉链头8的拉环81自然下垂且拉环81的环形结构所形成的平面与传输架21输出端垂直;

(2)旋转电机4带动第二支架5旋转,令位于第二支架5其中一端的移取机构6与传输架21的输出端正对;

(3)移取机构6的第一平移气缸61的推杆伸出,推动第一滑块62沿第一滑轨51沿接近传输架21输出端的拉链头8的方向移动,同时,位于第一滑块62上的第一指爪气缸63的驱动端驱动一对第一指爪631张开(或者第一指爪气缸63的初始状态直接预设为第一指爪气缸63为张开状态),直至第一平移气缸61带动第一滑块62滑动至第一指爪气缸63的一对第一指爪631移动到被一对弹片221夹持的拉链头8的拉环81两侧,此时,第一平移气缸61暂时停止,第一指爪气缸63夹紧,一对第一指爪631形成的卡钳结构将拉链头8本体及其拉环夹紧,继而第一平移气缸61带动第一滑块62复位;

(4)旋转电机4继续带动第二支架5旋转,令移取有拉链头8的移取机构6移动到布带输出机构7下方,同时或者继而,布带输出机构7的第三平移气缸带动第三滑块71沿接近第二支架5方向移动,令导向套791下端与被移取机构夹持的拉链头8的拉环81正对,整形机构的第二平移气缸64带动第二滑块641在第二滑轨621上沿远离第一指爪气缸63方向滑动,令第二指爪气缸67的一对第二指爪671端末沿接近拉链头8方向移动(实际结合图5所示的示意图为沿左边方向移动,即与布带75需要整形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5)布带输出机构7的布带75自由端为依序经过导向杆76的导向槽761、一对导向辊77形成的传动导向部和导向套791,此时一对导向辊77的其中一导向辊771连接有的转动驱动电机7711旋转,令布带75活动端受转动驱动而下降至被移取机构6夹持的拉链头8的拉环81中,直至达到预设长度后转动驱动电机7711暂停工作,第四平移气缸78的推杆伸出,驱动第四连接板782带动切刀783和导向部785沿接近布带75方向移动,此时,导向部785先从导向套791的敞开口穿入到导向套791中接触到布带75并将其预先抵压,然后第二弹簧76受压缩,切刀783继续移动直至将布带75抵压在导向套791中并与通槽7911配合进行将布带75切断,然后第四平移气缸78带动第四连接板782复位,同时,第二指爪气缸67受第二平移气缸64的驱动而沿预设的布带75整形方向移动将被切断的布带75两端围绕拉链头8的拉环81弯折到位后,第二指爪气缸67夹紧,最后将被切断的布带75两端相贴并固定,而所使用的布带75可以采用表面间隔设置有胶粘区的布带75,其根据预设长度切断后,令切断后的布带75两端均带有胶粘区,然后再经第二指爪气缸67的一对第二指爪671推动后,进行贴合胶粘固定在一起,令布带75穿入到拉链头8的拉环81中进行两端固定,形成需要的穿置状态;

(6)旋转电机4继续带动第二支架5旋转,将穿置好布带75的拉链头8移送到输出位置,其中,输出形式可以是第一指爪气缸63松开,将拉链头8释放,令其掉落至预设位置或设于第二支架5下方的容置盒9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5为十字架结构,因此,其中一移取机构6移取完拉链头8,再由旋转电机4带动移动至布带输出机构7下方时,第二支架5另一端部的移取机构6被移动到输入机构2的输出端进行移取拉链头8,而第二支架5上穿置整形好布带75的移取机构6受旋转电机4带动移动至容置盒9上方时,移取好拉链头8的移取机构6被带动到布带输出机构7下方法进行穿置布带75和整形,即第二支架5每个端部所设置的移取机构6均与输入机构2、布带输出机构7进行轮流配合工作。

而本实施例中所提及的第二支架5的结构形式并不局限于所提及的十字架结构,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的第二支架可以呈l形,且其两边等长,第二支架的l形两边的交接部与旋转电机的驱动端固定连接,亦或者呈t形,而t形的顶边长度为其垂直边长度的两倍,所述旋转电机的驱动端与t形两边的交点部固定连接。

以上所述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发明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