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踏板及自动人行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84605发布日期:2020-06-12 16:48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防振踏板及自动人行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人行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振踏板及自动人行道。



背景技术:

随着人行道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自动人行道,自动人行道是指带有循环运行(板式或带式)走道,用于水平或倾斜角度不大于12°运送乘客的固定电力驱动设备。自动人行道适用于车站、码头、商场、机场、展览馆和体育馆等人流集中的地方。踏板作为自动人行道上直接运输乘客的承载部件,其运行的平稳性直接影响乘客搭乘扶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传统地,踏板与传动链前轴通过树脂轴套活动连接,当踏板在自动人行道端部翻转时,树脂轴套会在踏板的u型卡槽中往复滑动。在自动人行道长期运行过程中,踏板与树脂轴套之间反复摩擦,踏板和树脂轴套均会产生磨损。当踏板及树脂轴套的磨损量超过预设范围时,将导致踏板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振动、异响,影响自动人行道的正常运行。为了避免踏板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振动异响,一般需要定期更换维护踏板,然而将整个踏板进行更换时,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维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防振踏板及自动人行道,它能够实现长期正常运行,并且维护操作较为方便,省时省力,成本相对较低。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振踏板,所述防振踏板包括:主体与轴套,所述主体设有卡槽,所述轴套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卡槽内,所述轴套用于套设于前轴外;第一导轨件、第二导轨件及缓冲件,所述第一导轨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卡槽的顶壁,所述第二导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卡槽的底壁,所述第一导轨件与所述第二导轨件均用于与所述轴套的外侧壁接触配合,且所述第一导轨件与所述第二导轨件分别位于所述轴套的相对两侧,所述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件与所述卡槽的底壁之间。

上述的防振踏板,通过在卡槽内设置第一导轨件、第二导轨件及缓冲件,使套设于前轴外的轴套不直接与卡槽的顶壁及卡槽的底壁接触,减少了轴套与主体之间的摩擦,可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同时能较好地避免因摩擦使轴套与主体之间的间隙增大;此外,通过第二导轨件与卡槽的底壁之间设置的缓冲件进一步防止防振踏板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振动或产生异响等情况,可保证上述防振踏板的正常运行;另外,若第一导轨件与第二导轨件因长期使用而发生磨损时,直接将第一导轨件与第二导轨件进行拆卸更换,维护操作较为方便,省时省力,成本相对较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脚板及分别设置于所述脚板两侧的两个挡板;所述挡板的尾部设有后轮叉,所述后轮叉设有呈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形成所述卡槽,所述第一导轨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第二导轨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轨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面向所述第二板体的底面,所述第二连接板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侧面,且所述第二连接板用于与所述轴套上的环形板抵触配合;所述第二导轨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面向所述第一板体的顶面,所述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板体的顶面之间;所述第二安装板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的侧面,且所述第二安装板用于与所述轴套上的环形板抵触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轨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连的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间隔设置,并分别叠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两个相对侧面;所述第二导轨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相连的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三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相对间隔设置,并分别叠置于所述第二板体的两个相对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及所述第三连接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及所述第三安装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一导轨件与所述第二导轨件为金属件或耐磨硬质橡胶件;所述缓冲件为弹性块或弹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轨件与所述第二导轨件均为弹性件;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三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两个侧面紧密配合;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三安装板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的两个侧面紧密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轨件还包括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三连接板分别相对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侧,所述第一定位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端部,所述第一定位板用于与所述第一板体的端部抵触;所述第二导轨件还包括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三安装板分别相对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两侧,所述第二定位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端部,所述第二定位板用于与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抵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远离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侧面上设有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沿着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板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板体远离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沿着所述第二板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板体的另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板面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轴套的外径。

一种自动人行道,包括所述的防振踏板,还包括前轴及分别位于所述防振踏板两端的两个传动链;所述防振踏板为两个以上,所述前轴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前轴与两个以上所述的防振踏板一一相应设置;所述前轴套设于所述轴套内,所述前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传动链相连。

上述的自动人行道,通过在卡槽内设置第一导轨件、第二导轨件及缓冲件,使套设于前轴外的轴套不直接与卡槽的顶壁及卡槽的底壁接触,减少了轴套与主体之间的摩擦,可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同时能较好地避免因摩擦使轴套与主体之间的间隙增大;此外,通过第二导轨件与卡槽的底壁之间设置的缓冲件进一步防止防振踏板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振动或产生异响等情况,可保证上述防振踏板的正常运行;另外,若第一导轨件与第二导轨件因长期使用而发生磨损时,直接将第一导轨件与第二导轨件进行拆卸更换,维护操作较为方便,省时省力,成本相对较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振踏板处于水平状态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振踏板处于翻转状态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振踏板的主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振踏板与前轴、传动链相连时的主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振踏板的第一导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振踏板的第二导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自动人行道的结构示意图。

10、防振踏板;11、卡槽;12、脚板;13、挡板;131、后轮叉;1311、第一板体;1312、第二板体;1313、第一加强板;1314、第二加强板;132、前轮座;14、轴套;141、环形板;15、第一导轨件;151、第一连接板;152、第二连接板;1521、安装孔;153、第三连接板;154、第一定位板;16、第二导轨件;161、第一安装板;162、第二安装板;1621、安装孔;163、第三安装板;164、第二定位板;17、缓冲件;18、安装件;20、前轴;21、紧固件;30、传动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4,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所述的防振踏板10处于水平状态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振踏板10处于翻转状态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与图1相比而言,区别在于前轴20上的紧固件21的转动位置不同。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振踏板10的主视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振踏板10与前轴20、传动链30相连时的主视局部结构示意图。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的防振踏板10,包括主体、轴套14、第一导轨件15、第二导轨件16及缓冲件17。所述主体设有卡槽11,所述轴套14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卡槽11内,所述轴套14用于套设于前轴20外。所述第一导轨件15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卡槽11的顶壁,所述第二导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卡槽11的底壁,所述第一导轨件15与所述第二导轨件16均用于与所述轴套14的外侧壁接触配合,且所述第一导轨件15与所述第二导轨件16分别位于所述轴套14的相对两侧,所述缓冲件17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件16与所述卡槽11的底壁之间。

上述的防振踏板10,通过在卡槽11内设置第一导轨件15、第二导轨件16及缓冲件17,使套设于前轴20外的轴套14不直接与卡槽11的顶壁及卡槽11的底壁接触,减少了轴套14与主体之间的摩擦,可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同时能较好地避免因摩擦使轴套14与主体之间的间隙增大;此外,通过第二导轨件16与卡槽11的底壁之间设置的缓冲件17进一步防止防振踏板10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振动或产生异响等情况,可保证上述防振踏板10的正常运行;另外,若第一导轨件15与第二导轨件16因长期使用而发生磨损时,直接将第一导轨件15与第二导轨件16进行拆卸更换,维护操作较为方便,省时省力,成本相对较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再参阅图1、图3及图4,所述主体包括脚板12及分别设置于所述脚板12两侧的两个挡板13。所述挡板13的尾部设有后轮叉131。所述后轮叉131设有呈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板体1311与第二板体1312。所述第一板体1311与所述第二板体1312形成所述卡槽11,所述第一导轨件15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1311上,所述第二导轨件16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1312上。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图3及图5,所述第一导轨件15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板151与第二连接板152。所述第一连接板151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1311面向所述第二板体1312的底面,所述第二连接板152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1311的侧面,且所述第二连接板152用于与所述轴套14上的环形板141抵触配合。

此外,请参阅图1、图3及图6,所述第二导轨件16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安装板161与第二安装板162。所述第一安装板161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1312面向所述第一板体1311的顶面,所述缓冲件17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61与所述第二板体1312的顶面之间。所述第二安装板162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1312的侧面,且所述第二安装板162用于与所述轴套14上的环形板141抵触配合。

如此,轴套14转动过程中,环形板141的板面相对于第二连接板152进行转动,以及还相对于第二安装板162进行转动,第二连接板152与第二安装板162能避免环形板141与后轮叉131的板面发生摩擦,从而能减小磨损量,延长使用寿命。具体而言,第二连接板152可以采用螺钉、螺丝、销钉、铆钉、卡接件等等安装件18可拆卸地装设于第一板体1311上。此外,第二安装板162也可以采用螺钉、螺丝、销钉、铆钉、卡接件等等安装件18可拆卸地装设于第二板体1312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及图5,所述第一导轨件15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51相连的第三连接板153。所述第三连接板153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52相对间隔设置,并分别叠置于所述第一板体1311的两个相对侧面。

此外,请参阅图1、图3及图6,所述第二导轨件16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61相连的第三安装板163。所述第三安装板163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62相对间隔设置,并分别叠置于所述第二板体1312的两个相对侧面。如此,第一导轨件15为类似于u形的板状结构,能较为稳固地装设于第一板体1311上;同样地,第二导轨件16为类似于u形的板状结构,能较为稳固地装设于第二板体1312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及图6,所述第一连接板151、所述第二连接板152及所述第三连接板153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一安装板161、所述第二安装板162及所述第三安装板163为一体化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轨件15与所述第二导轨件16为金属件或耐磨硬质橡胶件。具体而言,第一导轨件15与第二导轨件16为不锈钢件,与轴套14的摩擦系数较小,因此可减少树脂材质的轴套14与主体之间的磨损,提高零部件使用寿命。

可选地,所述缓冲件17为弹性块或弹簧。靠缓冲件17的张力贴紧树脂材质的轴套14,避免防振踏板10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振动,降低防振踏板10运行噪音,提高乘客搭乘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具体而言,缓冲件17具体选用弹性橡胶件、弹性塑料件、硅胶块、金属弹簧或海绵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5及图6,所述第一导轨件15与所述第二导轨件16均为弹性件。所述第二连接板152与所述第三连接板153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1311的两个侧面紧密配合。所述第二安装板162与所述第三安装板163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1312的两个侧面紧密配合。如此,也就是,第二连接板152与第三连接板153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板体1311的厚度,第二连接板152与第三连接板153装设到第一板体1311上时,通过第二连接板152与第三连接板153之间的弹性预紧力能实现稳固地装设于第一板体1311上,进而可以将第一导轨件15快速地装设到第一板体1311上,且第一导轨件15在第一板体1311上的安装效果较为稳固。同样地,第二安装板162与第三安装板163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板体1312的厚度,第二安装板162与第三安装板163装设到第二板体1312上时,通过第二安装板162与第三安装板163之间的弹性预紧力能实现稳固地装设于第二板体1312上,进而可以将第二导轨件16快速地装设到第二板体1312上,且第二导轨件16在第二板体1312上的安装效果较为稳固。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及图5,所述第一导轨件15还包括第一定位板154,所述第二连接板152与所述第三连接板153分别相对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51的两侧,所述第一定位板154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51的端部,所述第一定位板154用于与所述第一板体1311的端部抵触。如此,将第一导轨件15装设到第一板体1311上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定位板154与第一板体1311的端部抵触,对第一导轨件15起到定位作用,实现第一导轨件15上的安装孔1521与第一板体1311上的安装孔相互对位,从而能实现第一导轨件15快速地装设到第一板体1311上,此外,第一导轨件15装设到第一板体1311上后,由于第一定位板154与第一板体1311的端部抵触,第一连接板151与第一板体1311的底面抵触,第二连接板152与第三连接板153分别与第一板体1311的两个相对侧面抵触,从而能实现第一导轨件15稳固地装设于第一板体1311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及图6,所述第二导轨件16还包括第二定位板164。所述第二安装板162与所述第三安装板163分别相对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61的两侧,所述第二定位板164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61的端部,所述第二定位板164用于与所述第二板体1312的端部抵触。同样地,将第二导轨件16装设到第二板体1312上的过程中,由于第二定位板164与第二板体1312的端部抵触,对第二导轨件16起到定位作用,实现第二导轨件16上的安装孔1621与第二板体1312上的安装孔相互对位,从而能实现第二导轨件16快速地装设到第二板体1312上,此外,第二导轨件16装设到第二板体1312上后,由于第二定位板164与第二板体1312的端部抵触,第一安装板161与第二板体1312的底面抵触,第二安装板162与第三安装板163分别与第二板体1312的两个相对侧面抵触,从而能实现第二导轨件16稳固地装设于第二板体1312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4,所述第一板体1311远离于所述第二连接板152的侧面上设有第一加强板1313。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加强板1313沿着所述第一板体131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板体1311的另一端。此外,所述第二板体1312远离于所述第二安装板162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加强板1314。具体而言,所述第二加强板1314沿着所述第二板体1312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板体1312的另一端。如此,在第一加强板1313与第二加强板1314的作用下,能增强后轮叉131的结构强度,能避免第一板体1311承受重力发生弯折变形或断裂的不良现象,有利于防止防振踏板10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振动或产生异响等情况,可保证上述防振踏板10的正常运行。

具体而言,第一加强板1313与第一板体1311为一体化结构,第二加强板1314与第二板体1312为一体化结构。此外,第一加强板1313与第二加强板1314具体例如为l形板。另外,第一加强板1313的底面与第一板体1311的底面形成阶梯形状,以避让前轴20的端部上装设的紧固件21。第二加强板1314的顶面与第二板体1312的顶面同样形成阶梯形状,以避让前轴20的端部上装设的紧固件21。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4,所述第一安装板161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51的板面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轴套14的外径。如此,第一安装板161与第一连接板151分别与轴套14的相对两个侧面紧密接触配合,此时可保证第一导轨件15与第二导轨件16卡紧轴套14,避免防振踏板10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振动,降低防振踏板10运行噪音,提高乘客搭乘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一种自动人行道,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振踏板10。

上述的自动人行道,通过在卡槽11内设置第一导轨件15、第二导轨件16及缓冲件17,使套设于前轴20外的轴套14不直接与卡槽11的顶壁及卡槽11的底壁接触,减少了轴套14与主体之间的摩擦,可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同时能较好地避免因摩擦使轴套14与主体之间的间隙增大;此外,通过第二导轨件16与卡槽11的底壁之间设置的缓冲件17进一步防止防振踏板10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振动或产生异响等情况,可保证上述防振踏板10的正常运行;另外,若第一导轨件15与第二导轨件16因长期使用而发生磨损时,直接将第一导轨件15与第二导轨件16进行拆卸更换,维护操作较为方便,省时省力,成本相对较低。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图4及图7,所述的自动人行道还包括前轴20及分别位于所述防振踏板10两端的两个传动链30。所述防振踏板10为两个以上,所述前轴20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前轴20与两个以上所述的防振踏板10一一相应设置。所述前轴20套14设于所述轴套14内,所述前轴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传动链30相连。此时通过传动链30的移动带动前轴20,进而带动踏板移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图4及图7,主体上设有前轮座132及后轮叉131。卡槽11设于后轮叉131上。相邻的两个防振踏板10按照运行方向分别为第一踏板及第二踏板。对于同一个前轴20而言,前轴20设置于第一踏板的后轮叉131上,以及同时与第二踏板的前轮座132可转动地连接。

可选地,主体为铝合金整体压铸结构。

可选地,后轮叉131与前轮座132沿主体的前进方向依次设置。

可选地,前轮座132为轴承座。此时可方便前轴20的转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