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通风模块的公共场合用电梯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51150发布日期:2020-10-17 02:27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通风模块的公共场合用电梯室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通风模块的公共场合用电梯室。



背景技术:

电梯是一种垂直运送行人或货物的运输设备,是生活中一个常用的物件,一般在较高楼层的建筑中都会设有电梯,对于现在的电梯来说,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对于一些大型商场或者写字楼中,人流量较大,而电梯中也是,常常出现的满载的情况,而一般在比较燥闷的天气,会使得电梯内的空气流通性差,从而使得人的呼吸不畅,对电梯中的人造成极大的不适;

2、现有的电梯中,由于光线较暗,所以会在电梯室的顶部设有led照明灯,而led照明灯一种处于一个长期不断电的工作状态中,会产生较大的热量,使得灯的总体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具有通风模块的公共场合用电梯室,该电梯室在可以在人流量较大时,会电梯内的空气进行换气,有效的避免由于空气流通性差造成的呼吸不畅的问题发生,同时在进行空气流通时,可以对灯体进行散热,增加照明灯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通风模块的公共场合用电梯室,包括电梯壳体,所述电梯壳体内设有载人室,所述电梯壳体的两侧内壁均贯穿设有通风口,所述电梯壳体的两侧内壁中均设有集气腔,所述电梯壳体的两侧内壁中均设有滑槽,两个所述滑槽分别位于对应集气腔远离载人室的一侧,且与对应集气腔连通,两个所述集气腔均位于对应通风口的下方,所述载人室的内底部设有安装槽,所述载人室的内顶部安装有灯体,所述灯体的外侧安装有灯罩,所述灯罩的内底部设有多个用于通风的通风孔;增压机构,所述增压机构包括设置在安装槽内的横板,,所述横板与安装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横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杆,多个所述连接杆的上端贯穿安装槽的槽口,并共同固定连接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的下端设有用于导向的导向机构,所述横板的下端通过多个第一连接弹簧与安装槽的内底部弹性连接,所述安装槽通过进风道与外界连通,所述安装槽通过两个出风管与两个集气腔连通,所述进风道和两个出风管内均安装有单向阀,两个所述滑槽内均均设有与对应增压机构配合的辅助机构;通风机构,所述通风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通风口内的安装架,两个所述安装架上均安装有风扇,两个所述风扇转动后的风向相反,每个所述风扇的转轴处均安装有叶轮,两个所述集气腔分别通过两个排气管与对应的通风口连通,每个所述排气管上均安装有压力阀;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分被设置在两个通风口上端的出风道,两个所述出风道的另一端均与外界连通,两个所述出风道分别通过两个连接风道与灯体连通。

优选地,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在载人室内底部的插槽,所述承重板的下端均设有与插槽相配合的插条。

优选地,所述辅助机构包括设置在滑槽内的滑板,所述滑板与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滑板远离集气腔的一侧通过第二连接弹簧与滑槽的内壁弹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承重板的上端设有用于防滑的防滑纹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1、当有人陆陆续续进入电梯中时,都会向集气腔注入空气;在这个注入空气的过程中,受到气压的作用会使得两个滑板远离集气腔运动,此时的第二连接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持续的通气,集气腔的气压越来越大,到达压力阀的阀值时,压力阀会打开,此时集气腔中的气压会通过排气管吹向两对应的叶轮上,叶轮的转动又会带动风扇转动,而两个风扇转动后的风向不同,即左侧的风扇将载人室内的气体排出,而右侧的风扇又会将外界的空气吸入到载人室中,实现高效的通风过程,在人流量较大时,会电梯内的空气进行换气,有效的避免由于空气流通性差造成的呼吸不畅的问题发生。

2、在集气腔排气的过程中,受到第二连接弹簧的弹性作用,滑板会向着集气腔移动,使得集气腔中的空气流速更快,从而使得从排气管中所排出的空气流速更快,使得叶轮的转动速度更快,从而通风的效果更佳。

3、在高速气流从排气管排出后,一部分的高速气流会经过通风口并穿过出风道,而出风道有高速气流经过时,根据伯努利原理,气体的流速大,压强小,即此时的出风道内的压强相对灯体与灯罩间的空间的压强要小很多,所以灯体所产的热量会随着气流被压入到出风道中,最终排出,在进行通风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灯体的散热,大大增加了照明灯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具有通风模块的公共场合用电梯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为图1的b处放大图。

图中:1电梯壳体、2出风管、3排气管、4通风口、5压力阀、6安装架、7叶轮、8风扇、9出风道、10连接风道、11灯体、12滑槽、13第二连接弹簧、14滑板、15集气腔、16连接杆、17安装槽、18进风道、19第一连接弹簧、20横板、21插条、22插槽、23载人室、24承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参照图1-3,一种具有通风模块的公共场合用电梯室,包括电梯壳体1,电梯壳体1内设有载人室23,电梯壳体1的两侧内壁均贯穿设有通风口4,电梯壳体1的两侧内壁中均设有集气腔15,电梯壳体1的两侧内壁中均设有滑槽12,两个滑槽12分别位于对应集气腔15远离载人室23的一侧,且与对应集气腔15连通,两个集气腔15均位于对应通风口4的下方,载人室23的内底部设有安装槽17,载人室23的内顶部安装有灯体11,灯体11的外侧安装有灯罩,灯罩的内底部设有多个用于通风的通风孔;

增压机构,增压机构包括设置在安装槽17内的横板20,,横板20与安装槽17的内壁滑动连接,横板20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杆16,多个连接杆16的上端贯穿安装槽17的槽口,并共同固定连接有承重板24,承重板24的下端设有用于导向的导向机构,横板20的下端通过多个第一连接弹簧19与安装槽17的内底部弹性连接,安装槽17通过进风道18与外界连通,安装槽17通过两个出风管2与两个集气腔15连通,进风道18和两个出风管2内均安装有单向阀,保证进风道18进风,而出风管2排风,两个滑槽12内均均设有与对应增压机构配合的辅助机构;

通风机构,通风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通风口4内的安装架6,两个安装架6上均安装有风扇8,两个风扇8转动后的风向相反,保证一个风扇8吸风,一个风扇8排风,空气流通的效果更佳,每个风扇8的转轴处均安装有叶轮7,两个集气腔15分别通过两个排气管3与对应的通风口4连通,每个排气管3上均安装有压力阀5;

散热机构,散热机构包括分被设置在两个通风口4上端的出风道9,两个出风道9的另一端均与外界连通,两个出风道9分别通过两个连接风道10与灯体11连通。

其中,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在载人室23内底部的插槽22,承重板24的下端均设有与插槽22相配合的插条21。

其中,辅助机构包括设置在滑槽12内的滑板14,滑板14与滑槽12的内壁滑动连接,滑板14远离集气腔15的一侧通过第二连接弹簧13与滑槽12的内壁弹性连接,在集气腔15排气的过程中,受到第二连接弹簧13的弹性作用,滑板14会向着集气腔15移动,使得集气腔15中的空气流速更快,从而使得从排气管3中排出的空气流速更快,使得叶轮7的转动速度更快,从而通风的效果更佳。

其中,承重板24的上端设有用于防滑的防滑纹路,防止在踩踏承重板24而出现滑倒的情况。

该电梯室在使用时,由于承重板24设置在载人室23的进口处,所以在人进入电梯后都会踩踏到承重板24然后在走到电梯的后侧部分,当人踩踏承重板24后,会通过连接杆16带动横板20下移,横板20的下移又会将安装槽17位于横板20下方空间的气体通过两个出风管2压入到两个集气腔15内,当人离开承重板24后,通过第一连接弹簧19的作用,会使得横板20上移然后将外界的气体通过进风道18吸入安装槽17中,即当有人陆陆续续进入电梯中时,都会向集气腔15注入空气;

在这个注入空气的过程中,受到气压的作用会使得两个滑板14远离集气腔15运动,此时的第二连接弹簧13处于压缩状态,当持续的通气,集气腔15的气压越来越大,到达压力阀5的阀值时,压力阀5会打开,此时集气腔15中的气压会通过排气管3吹向两对应的叶轮7上,叶轮7的转动又会带动风扇8转动,而两个风扇8转动后的风向不同,即左侧的风扇8将载人室23内的气体排出,而右侧的风扇8又会将外界的空气吸入到载人室23中,实现高效的通风过程,在人流量较大时,会电梯内的空气进行换气,有效的避免由于空气流通性差造成的呼吸不畅的问题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集气腔15排气的过程中,受到第二连接弹簧13的弹性作用,滑板14会向着集气腔15移动,使得集气腔15中的空气流速更快,从而使得从排气管3中所排出的空气流速更快,使得叶轮7的转动速度更快,从而通风的效果更佳;

在高速气流从排气管3排出后,一部分的高速气流会经过通风口4并穿过出风道9,而出风道9有高速气流经过时,根据伯努利原理,气体的流速大,压强小,即此时的出风道9内的压强相对灯体11与灯罩间的空间的压强要小很多,所以灯体11所产的热量会随着气流被压入到出风道9中,最终排出,在进行通风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灯体11的散热,大大增加了照明灯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