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开投口机构及基于该机构的智能投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82757发布日期:2021-02-05 19:12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侧开投口机构及基于该机构的智能投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环保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开投口机构及基于该机构的智能投口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垃圾桶主要分为露天式与埋地式这两种基本种类。露天式垃圾桶露天放置,不仅会占用地表空间,还存在异味易挥发、易招引蝇虫的缺点。而埋地式垃圾筒是指将垃圾桶埋入地下,只在地面设置垃圾投放口。
[0003]
现阶段的埋地式垃圾筒的规格单一,其投放口径仅一种类型。但是实际生活中往往垃圾废料的体积不一,经常出现垃圾由于体积太大无法投放至垃圾桶,只能堆在垃圾桶旁边,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往往大型垃圾比较沉重,现有的埋地式垃圾筒的投料口径设置在顶端,在垃圾投料过程中造成不便。
[0004]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有必要设计一种方便投放垃圾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开投口机构及基于该机构的智能投口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用户多种投料方式,且投料过程中用户可避免通过手接触箱体,保障用户的卫生安全,效果显著。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开投口机构,包括箱体:
[0007]
所述箱体的顶端活动设置第一面板以及用于投料的第一投料口,所述箱体的一侧端活动设置第二面板以及用于投料的第二投料口,所述箱体的前侧设置一控制口,所述箱体的底侧设置第三投料口,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均与箱体活动连接;
[0008]
控制机构,包括控制杆以及第一支撑杆,所述控制机构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控制杆在第一位置时通过第一支撑杆将所述第一面板支撑至第一工作状态;所述控制杆在第二位置将所述第二面板支撑至第二工作状态。
[0009]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一能够支撑所述控制杆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切换的限定杆,所述限定杆自上而下活动设置所述控制杆和第一弹簧。
[0010]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控制杆还包括一用于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支撑控制杆承受压力作用的第二支撑杆。
[0011]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端设置一用于限定所述控制杆到达第一位置的卡口。
[0012]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面板的下端设置一与所述第一支撑杆顶端匹配的第一滑槽。
[0013]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二面板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箱体固定连接。
[0014]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二面板的底侧设置一用于限定所述控制杆到
达第二位置的卡面。
[0015]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箱体还设置一用于第一支撑杆上下活动的第二滑槽。
[0016]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还分别固定设置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
[0017]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智能投口装置,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侧开投口机构,所述智能投口装置还包括一设置在侧开投口机构下方的收纳箱。
[0018]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侧开投口机构及基于该机构的智能投口装置,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0019]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侧开投口机构及基于该机构的智能投口装置,当用户需要进行第一面板的操作使用,通过控制机构的控制杆,在第一位置时通过第一支撑杆将第一面板支撑至第一工作状态进行对应投料;当用户需要进行第二面板的操作使用,通过将控制杆移动至第二位置,再将第二面板支撑至第二工作状态进行对应投料;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用户不同选择,针对实际投料的大小以及重量选择合适的投料口进行操作投料,实用性强。
[0020]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侧开投口机构及基于该机构的智能投口装置,通过在侧开投口机构设置第三投料口,统一收集第一投料口和第二投料口的废料至收纳箱,可避免传统设置在地面的垃圾筒因翻捡造成的二次环境污染的问题。
[0021]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侧开投口机构及基于该机构的智能投口装置,基于设置的控制机构,操作过程中可以仅通过脚部施加作用力开启或关闭投料口,避免了手部接触箱体,避免被细菌感染,效果良好。
[0022]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侧开投口机构及基于该机构的智能投口装置,通过在控制杆上设置第二支撑杆,与控制杆共同构建成杠杆,以第二支撑杆作为支撑点在控制杆一端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可藉由第二支撑杆将控制杆的另一端抬升,利用杠杆原理施加作用力,节省体力,为用户带来便利。
[0023]
参照后文的说明与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附图说明
[002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状态图;
[0025]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状态图;
[0026]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撑杆结构示意图;
[0027]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撑杆工作示意图;
[0028]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面板的状态示意图;
[0029]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杆的状态变更示意图;
[0030]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杆的状态变更俯视图;
[0031]
图中:第一面板1、第一投料口2、第二面板3、第二投料口4、控制杆5、第一支撑杆6、
限定杆7、第一弹簧8、第二支撑杆9、卡口10、第一滑槽11、第二弹簧12、卡面13、第二滑槽14、第一把手15、第二把手16。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应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33]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设有”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4]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侧开投口机构,包括箱体:箱体的顶端活动设置第一面板1以及用于投料的第一投料口2,箱体的一侧端活动设置第二面板3以及用于投料的第二投料口4,箱体的前侧设置一控制口,箱体的底侧设置第三投料口,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3均与箱体活动连接;控制机构,包括控制杆5以及第一支撑杆6,控制机构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控制杆5在第一位置时通过第一支撑杆6将第一面板1支撑至第一工作状态;控制杆5在第二位置将第二面板3支撑至第二工作状态。
[0035]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上述控制机构分别设置对应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能够有效应对实际生活中的不同适用场景,当用户需要进行第一面板1的操作使用,通过控制机构的控制杆5,在第一位置时通过第一支撑杆6将第一面板1支撑至第一工作状态进行对应投料;同样的,当用户需要进行第二面板3的操作使用,通过将控制杆5移动至第二位置,再将第二面板3支撑至第二工作状态进行对应投料;且在分别通过第一投料口2和第二投料口4的废料均通过箱体落至第三投料口;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不同工作状态模式,可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和便宜度操作投料,实用性强。
[0036]
具体的,控制机构还包括一能够支撑控制杆5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切换的限定杆7,限定杆7自上而下活动设置控制杆5和第一弹簧8;在此特别说明的是,限定杆7为一固定杆,垂直设置在控制口上下两端;控制杆5的一端穿过限定杆7,可沿限定杆7的轴向进行上下移动以及以限定杆7为圆心进行横向移动,且控制杆5在穿过限定杆7位置后仍进行伸出,便于用户对控制杆5施加作用力,此处优选设置为伸出长度20cm;第一弹簧8套设在限定杆7上,且其设置在控制杆5的下端;用户通过在控制杆5的伸出长度施加作用力,对第一弹簧8进行纵向压缩;当用户解除施加的作用力后,第一弹簧8失去纵向的限制,由于弹性性质重新将控制杆5沿限定杆7顶至高处。
[0037]
更具体的,控制杆5还包括一用于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支撑控制杆5承受压力作用的第二支撑杆9;当用户在控制杆5施加竖直向下的作用力时,压缩第一弹簧8;第二支撑杆9随控制杆5在竖直方向不断下移逐渐靠近箱体底面;当第二支撑杆9开始立于箱体底面时,即控制杆5以第二支撑杆9作为支撑点形成杠杆,从而在控制杆5一端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可藉由第二支撑杆9将控制杆5的另一端抬升。
[0038]
第一支撑杆6的底端设置一用于限定控制杆5到达第一位置的卡口10,箱体设置一用于第一支撑杆6上下活动的第二滑槽14;具体的,该卡口10为半圆柱状,用户对控制杆5施
加横向作用力后,控制杆5以限定杆7处为圆心位置进行横向移动;待控制杆5的另一端靠近第一支撑杆6的底端后,由于卡口10的半圆柱状对控制杆5进行横向限定,控制杆5恰好移动至第一支撑杆6的底端,再对控制杆5施加向下的作用力,通过杠杆原理可带动第一支撑杆6向上移动;由于箱体设置第二滑槽14,第一支撑杆6沿第二滑槽14竖直向上移动。
[0039]
具体的,第一面板1的下端设置一与第一支撑杆6顶端匹配的第一滑槽11;第一滑槽11为半圆柱状,且槽内壁平滑处理,其另一端进行限位;当第一支撑杆6在通过控制杆5在第一位置施加向下作用力,藉由杠杆原理进行向上移动时,第一支撑杆6的上端靠近第一面板1的下端的第一滑槽11,通过第一滑槽11的内壁导向,第一支撑杆6逐渐滑向第一滑槽11的限位处;由于该限位阻挡第一支撑杆6继续滑行,且继续对第一支撑杆6施加向上的作用力,第一支撑杆6将带动第一面板1向上翻转,直至敞开至用户实际需求的开口大小。
[0040]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侧开投口机构主要用于用户的投料操作,即用户的主要需求面积为用于投料的第一投料口2,因而第一支撑杆6在支撑第一面板1后,当第一投料口2完全展现后,可通过限定第一面板1与箱体的转动角度,使其停止继续往外转动。
[0041]
具体的,第二面板3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二弹簧12,第二弹簧12的另一端与箱体固定连接;第二面板3的底端与箱体活动连接,即第二面板3可沿箱体连接处进行转动;通过在第二面板3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二弹簧12,由于第二弹簧12对第二面板3存在一弹性收缩方向的拉力,第二面板3可经由第二弹簧12的拉力作用与箱体贴合,有效保障了箱体的密闭性,避免第二面板3未闭合导致意外发生。
[0042]
第二面板3的底侧设置一用于限定控制杆5到达第二位置的卡面13;具体的,该卡面13的下端为长方体,且长方体的宽度不超过第二面板3的宽度,此实施例优选设置长方体的宽度为第二面板3的宽度三分之一;在用户对控制杆5施加横向作用力后,控制杆5以限定杆7处为圆心位置进行横向移动;待控制杆5的另一端靠近箱体的内壁底端后,由于箱体内壁对控制杆5进行横向限定,控制杆5恰好移动至第二面板3的底端,再对控制杆5施加向下的作用力,通过杠杆原理可使得第二面板3获得向上的作用力;由于第二面板3与箱体活动连接,且第二面板3在箱体内部的底端获得向上的作用力,因而第二面板3逐渐向外旋转;待控制杆5无法再挤压第一弹簧8,此时对应的第二面板3旋转角度最大,满足用户对于第二面板3开口的最大要求;通过卡面13设置,限定控制杆5的横向移动,使得控制杆5在进行对第二面板3施加向上的作用力时,不会从第二面板3的底端往两端滑落,确保控制杆5始终能够向上施加作用力。
[0043]
具体的,第一面板1与第二面板3还分别固定设置第一把手15和第二把手16;当用户在不需要控制机构进行控制时,用户可分别通过设置的第一把手15和第二把手16打开对应的第一面板1与第二面板3,提供用户不同的操作选择。
[0044]
更具体的,智能投口装置还包括一设置在侧开投口机构下方的收纳箱,该收纳箱与第三投料口匹配连接;当用户通过第一投料口2或第二投料口4进行投料操作后,掉落至第三投料口,再通过第三投料口堆积至收纳箱;在此特别说明的是,第三投料口与第一投料口2面积相等相互平行,由于第三投料口与收纳箱不是本实用新型保护的重点,因而在图中未画出。
[0045]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用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投料方式:若用户选择采用第一种投料方式,即用户通过脚部在控制机构的控制杆5水平方向施加作用力
(水平向右),控制杆5以限定杆7处为圆心位置进行横向移动;待控制杆5的另一端靠近第一支撑杆6的底端后,用户感受到第一支撑杆6明显的抵抗力后,再对控制杆5施加向下的作用力,通过杠杆原理可带动第一支撑杆6向上移动,再通过第一面板1的第二滑槽14,使得第一支撑杆6支撑起第一面板1,用户即可完成投料;若用户选择采用第二种投料方式,即用户通过脚部在控制机构的控制杆5水平方向施加作用力(水平向左),控制杆5以限定杆7处为圆心位置进行横向移动;待控制杆5的另一端靠近箱体内壁后,用户感受到箱体内壁明显的抵抗力后,再对控制杆5施加向下的作用力,通过杠杆原理可带动第二面板3向上移动,用户即可完成投料;通过两种方式完成的投料,均通过第三投料口堆积至收纳箱,再进行统一收集处理;本实用新型提供用户多种投料方式,且投料过程中用户可避免通过手接触箱体,保障用户的卫生安全,效果显著。
[0046]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