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品加工用送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49715发布日期:2021-03-02 20:28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针织品加工用送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送料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针织品加工用送料装置,属于针织品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针织品是人们最喜爱的纺织产品之一,而针织品在加工制作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到纺织机,而纺织机在使用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送线。
[0003]
但是现有的针织品加工用送料装置在使用时大都只有单独的一个放线筒,从而导致放线筒外侧缠绕的纺织线用尽时,需要人工将其进行拆卸,然后再安装新的放线筒才能继续进行纺织工作,这样极大的降低了纺织机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了针织品的生产效率,同时现有的针织品加工用送料装置在使用时无法根据纺织线的粗细来调节送线的力度,从而造成送线不够稳定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针织品加工用送料装置。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
本实用新型一种针织品加工用送料装置,包括底板、转动机构、限位机构和送线机构,所述底板顶部的一端设置有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的顶部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底板的顶部远离转动机构的一端设置有送线机构。
[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伺服电机,所述底板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底板的顶部且位于第一伺服电机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连接。
[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转动盘,所述转动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动盘,所述转动盘的顶部等距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底部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套筒,所述固定杆的外侧且位于限位套筒的上方均套有放线筒,所述固定杆的顶部均开凿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壁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微型马达,所述微型马达的输出轴均固定连接有蜗杆,所述安装槽内壁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蜗轮,所述蜗轮均与对应的蜗杆啮合连接,所述蜗轮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挡杆,所述限位挡杆远离蜗轮的一端均延伸至对应的固定杆的外侧。
[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送线机构包括固定板,所述底板的顶部远离转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板,其中一个所述固定板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其中一个所述固定板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两个所述固定板的底部之间转动连接有下滚轮,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贯穿对应的固定板且与下滚轮的中心轴固定
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外侧且位于下滚轮的上方均开凿有限位槽,所述固定板的顶部均固定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均延伸至对应的限位槽的内部且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均与对应的限位槽滑动连接,两个所述滑块之间转动连接有上滚轮。
[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的直径之比为四比一。
[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滚轮与上滚轮的外侧均开凿有圆弧形的内凹面。
[001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微型马达、第二伺服电机、气缸气动管道内部的电磁阀均与控制面板电性连接。
[0013]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便捷,实用性强,通过设置多个放线筒,配合转动机构进行工作,使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当前一个放线筒外侧的纺织线用尽时,可以通过转动机构调节下一个放线筒继续进行使用,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还可对用尽的放线筒进行更换,从而节省了更换放线筒的时间,同时提高了纺织机的工作效率,此外通过设置可上下调节的上滚轮配合下滚轮,使得设备能够对不同粗细的纺织线进行稳定送线,从而增加了设备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14]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5]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外部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0017]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固定杆剖视图;
[0018]
图4是本实用新型送线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5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0020]
图中:1、底板;2、转动机构;21、第一伺服电机;22、主动齿轮;23、转动轴;24、从动齿轮;3、限位机构;31、转动盘;32、固定杆;33、限位套筒;34、放线筒;35、安装槽;36、微型马达;37、蜗杆;38、蜗轮;39、限位挡杆;4、送线机构;41、固定板;42、控制面板;43、下滚轮;44、第二伺服电机;45、限位槽;46、气缸;47、滑块;48、上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2]
实施例
[0023]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针织品加工用送料装置,包括底板1、转动机构2、限位机构3和送线机构4,底板1顶部的一端设置有转动机构2,转动机构2的顶部设置有限位机构3,底板1的顶部远离转动机构2的一端设置有送线机构4。
[0024]
进一步的,转动机构2包括第一伺服电机21,底板1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21,第一伺服电机2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22,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第一伺服电机21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转动轴23,转动轴2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24,从动齿轮24
与主动齿轮22啮合连接,通过第一伺服电机21带动主动齿轮22转动,从而带动从动齿轮24进行转动,便于更好的调节角度,降低更换时间,方便快速进行送线。
[0025]
进一步的,限位机构3包括转动盘31,转动轴2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动盘31,转动盘31的顶部等距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固定杆32,固定杆32底部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套筒33,固定杆32的外侧且位于限位套筒33的上方均套有放线筒34,固定杆32的顶部均开凿有安装槽35,安装槽35内壁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微型马达36,微型马达36的型号为zgb37rg;微型马达36的输出轴均固定连接有蜗杆37,安装槽35内壁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蜗轮38,蜗轮38均与对应的蜗杆37啮合连接,蜗轮38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挡杆39,限位挡杆39远离蜗轮38的一端均延伸至对应的固定杆32的外侧,通过微型马达36带动蜗杆37转动,从而带动蜗杆37两侧的蜗轮38转动,使得限位挡杆39可以进行水平与竖直方向上的调节,从而便于更好的对放线筒34进行限位。
[0026]
进一步的,送线机构4包括固定板41,底板1的顶部远离转动轴2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板41,其中一个固定板41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42,其中一个固定板41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44,两个固定板41的底部之间转动连接有下滚轮43,第二伺服电机44的输出轴贯穿对应的固定板41且与下滚轮43的中心轴固定连接,固定板41的外侧且位于下滚轮43的上方均开凿有限位槽45,固定板41的顶部均固定安装有气缸46,气缸46通过气动管道与外界气源设备进行连接,便于更好的对其进行使用;气缸46的活塞均延伸至对应的限位槽45的内部且固定连接有滑块47,滑块47均与对应的限位槽45滑动连接,两个滑块47之间转动连接有上滚轮48,通过气缸46带动滑块47在限位槽45的内部进行上下移动,从而便于更好的调节下滚轮43与上滚轮48之间的距离,方便对不同粗细的纺织线进行送线操作。
[0027]
进一步的,从动齿轮24与主动齿轮22的直径之比为四比一,便于更加精准的控制转动轴23与转动盘31的旋转角度。
[0028]
进一步的,下滚轮43与上滚轮48的外侧均开凿有圆弧形的内凹面,便于更好的对纺织线进行限位。
[0029]
进一步的,第一伺服电机21、微型马达36、第二伺服电机44、气缸46气动管道内部的电磁阀均与控制面板42电性连接,便于更好的对设备整体进行控制。
[0030]
具体的,在使用时,首先将设备通电,并将气缸46气动管道内部的电磁阀与控制面板42电性连接,然后通过控制面板42控制微型马达36进行工作,带动蜗杆37转动,从而带动蜗杆37两侧的蜗轮38转动,使得限位挡杆39转动至竖直位置,接着将缠绕有纺织线的放线筒34分别放置在对应的固定杆32的外侧,然后再通过控制面板42控制微型马达36进行工作,使其内部转子反转,从而带动蜗杆37反转,使得蜗轮38反转,进而带动限位挡杆39转动至水平位置,对缠绕有纺织线的放线筒34进行限位,接着通过控制面板42控制气缸46工作,带动滑块47在限位槽45的内部进行向上移动,从而带动上滚轮48向上移动,然后将指定的放线筒34外侧的纺织线穿过下滚轮43与上滚轮48之间,并通过控制面板42控制气缸46工作,带动滑块47在限位槽45的内部进行向下移动,从而带动上滚轮48向下移动,通过下滚轮43与上滚轮48外侧的圆弧形内凹面对纺织线进行固定,然后即可通过控制面板42控制第二伺服电机44工作,带动下滚轮43转动,从而通过下滚轮43、上滚轮48与纺织线之间的摩擦力进行送线操作,当放线筒34外侧的纺织线用尽时,通过控制面板42控制第一伺服电机21工
作,通过第一伺服电机21带动主动齿轮22转动,从而带动从动齿轮24与转动轴23进行转动,转动轴23带动转动盘31转动,调节下一个放线筒34进行使用即可,同时在设备工作过程中,可对用尽之后的放线筒34进行更换,从而降低更换时间,方便快速进行送线。
[003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