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品抽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7034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品抽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针织横机的针织品抽出装置,其具有多个前面 的、设置在前针床下面的抽出机构和多个后面的、设置在后针床下面的 抽出机构,其中前面的和后面的抽出机构互相对置地、成对地设置在针 织品的抽出间隙的两侧,并且针织品可摩擦配合连接地夹紧在前面的和 后面的抽出机构之间并可通过它们抽出。
背景技术
为了制造在样式技术和造型方面都要求很高的针织匹布,有利的 是,为每个待构成的线團横列在针织匹布上施加最佳的抽出力。
因此过去研发出了抽出机构,其中针织品尽可能紧密地设置在支承 着织针的针床下面并被抓住和抽出。
因此DE 28 03 135 C2描述了 一种具有同步板(Mitnehmerklappen )
的抽出装置,此同步板具有波紋状的端面并利用它嵌入到针织品中以用 来把针织品抽出。在针织品的对立面设置有用于针织品的贴靠面。这种 已知装置的缺点是,在同步板的波紋状端面的尾端不能确保安全地抽出 针织品,而端面的锯形型材会有损坏针织品的细纱的危险,从而使针织 品 的表面起绒。
由EP 0 841422 Bl已知一种抽出装置,其中,具有织针针尖的抽 出机构嵌入到针织品中并将其抽出。抽出机构成对地设置在针织品的前 面和后面并支承在导向板上,在这里也存在着织针针尖弄糙针织品表面 的危险。
EP 0 523 662 Bl描述了 一种具有对置的夹持器的抽出装置,夹持 器把针织品摩擦配合连接夹紧在夹持器之间并抽出。设置在后针床下面 的夹持器固定在角形板条上并通过它一起开展摆动运动。夹持器在针织 品的前侧面可单独摆动。而摆离针织品的夹持器的移入其起始-抽出位 置的运动则是在针织品的两侧在针床的整个长度上一起进行的,因此夹 持器不能对针织品施加保持宽度的作用。如果要对针织品施加保持宽度 的作用,则在种方案中必须要为抽出装置设置额外的针织品夹持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创造一种用于针织横机的针织品抽出装置,其以 待形成的线團横列所需的抽出力来安全且小心地抽出针织品。
此目的通过用于一种用于针织横机的针织品抽出装置得以实现,所 述抽出装置具有多个前面的、设置在前针床下面的抽出机构和多个后面 的、设置在后针床下面的抽出机构,其中前面的和后面的抽出机构互相 对置地、成对地设置在针织品的抽出间隙的两侧,并且针织品可摩擦配 合连接地夹紧在前面的和后面的抽出机构之间并通过它们抽出,该抽出 装置的特征在于,抽出机构中的每一个能够以可调节的力贴靠在针织品 上并从针织品移离,并且每个抽出机构能够顺着和逆着针织品的抽出方 向单独受控制地运动,其中根据对针织机的织针运动的控制来控制单个 的抽出机构的运动,
按本发明的抽出装置l也直接设置在针床下面,因此针织品可尽可 紧密地在成圏范围内被抓住和抽出。抽出装置的抽出机构摩擦配合连接 地将针织品夹紧在它们中间并将它抽出。这意味着,这不会使针织匹布 的表面变得粗糙。抽出机构的夹持表面可以为了优化由相应的材料例如
构。通过根据对织针运动的控制来控制抽出机构的运动可确保的是,为 每个待构成的线圏横列或为多个线圏横列施加最佳的抽出力到针织品 上,也就是说,在成團过程中既不多也不少地将拉力施加到针织品上。
在此有利的是, 一对前面的和后面的抽出机构的运动可同步地进 行。针织品的前侧和背侧以这种方式均匀地被抽出机构加载。但还可能 的是,要么只有前面的抽出机构、要么只有后面的抽出机构进行抽出运 动,而各自对置的抽出机构则保持在其最高位置上。对于全部或部分地 由至少两个针织品平面组成的针织品来说,这是尤其有利的。
在一种优选的构造方案中,抽出机构中的每一个都可在抽出方向上 移动可预定的路程、在此位置上停窗可预定的时间并接下来回移到起始 -抽出位置。与线團长度有关的路径长度决定了抽出力.抽出机构暂停 在最深位置处的时间必须足够,以便使抽出力产生作用,直到成圈安全 地完成。然后,抽出机构再次朝上运动,以便能够重新把抽出力施加到 针织品上。
如果抽出装置在针床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则会产生其它的优点。因 此,抽出装置可同时发挥对针织品的宽度保持作用,即针织品在它的整个宽度上始终被抽出装置抓住,因此抽出力可在所有位置上均匀地起作 用。
为了精确地控制单个的抽出机构,有利的是,前面的抽同机构和后 面的抽出机构在前导向板和后导向板的凹槽中能够顺着和逆着抽出方 向移动、朝着针织品摆动以及摆离针织品地支承。通过凹槽的导向可使 单个的抽出机构获得最为精确的和受控制的运动。这些单个的抽出机构 也可多个地彼此平行地运动,从而单个的抽出机构组总是开展同步的运 动。
尤其在抽出机构设置在导向板的导向槽中时,有利的是,抽出机构
的运动是借助控制凸轮进行的,设置在抽出机构上的支脚嵌入到此控制 凸轮中。此控制凸轮不仅可顺着和逆着抽出方向来控制抽出机构的线性 运动,而且还可以使抽出机构运动到针织品上和从针织品移离。控制凸
轮在导向板上的运动以有利的方式与针织三角(Strickschloss )的运动 相结合,此针织三角用来控制织针的运动。
在尤其优选的实施例中,设置了一列重叠设置的、上面的和一列重 叠设置的、下面的前面的和后面的抽出机构,其中上面的和下面的抽出 机构分别交替地设置在针床的纵向上。前面的和后面的抽出机构也被划 分成上面的和下面的抽出机构,它们分别是交替的。这开创了把抽出力 传导和施加到针织品上的其它的变化可能性。
在此有利的是,上面的和下面的抽出机构的夹持表面如下地成型, 即,两列上面的和下面的抽出机构相应构成近似封闭的、条状的整体夹 持表面。以这种方式确保了能够直接在成圏区域的下方在针床的整个长 度上产生统一的抽出关系。
如果在下抽出机构运动到起始-抽出位置之前,上抽出机构能够率 先运动到起始-抽出位置,因此针织品可持续地夹紧在前面的和后面的 抽出机构之间,则划分成上面的和下面的抽出机构可提供特别的优点. 这意味着,针织品在它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都被抽出装置抓住。因此抽出 装置也可满足对针织品的宽度维持功能.
如果设置了弹簧以用于产生抽出机构朝向针织品的压紧力,其中弹 簧力是可调节的,则可产生进一步的优点。抽出机构在针织品上的必需 的压紧力能以这种方式与针织品的特性、如纱线质量和表面结构相匹 配。抽出装置的工作方式的可靠性通过对抽出机构的线性运动和/或摆 动运动进行限制得以提高。由此可排除错误的功能,并避免在针织品上 施加太强的力。针对这一方向的其它措施是,规定把抽出机构至少固定 在其抽出运动结束后达到的抽出位置上。由此可避免抽出机构在抽出过 程中不小心朝上运动并从而减少抽出力。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来抽出在针织横机上的针织品方法。在此方法 中,针织品在针织横机的针床的下方摩擦配合连接地夹紧在前面的和后 面的抽出机构之间并抽出,其中按照针织品的质量来调节抽出机构的压 紧力,抽出机构中的每一个都可单独地并根据对针织机的织针运动的控 制运动。其中有利的是,针织品持续地夹紧在前面的和后面的抽出机 构之间。因此针织品可在它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保持宽度。


下面借助附图详细描述了按本发明的抽出装置的优选实施例。其

图1是具有抽出装置的针织横机的垂直于机器纵轴线的局部剖视
图2是图1的抽出装置的后导向板的视图3-7是对应于图1的剖视图,其中图1的抽出装置的抽出机构 处于不同的位置;
图8是针织三角的视图,其中标出了图1的抽出装置的抽出机构的 运动5
图9-12是对应于图3的针织横机剖视图,其中应用了用于不同针 织品的抽出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图1的剖视图中可看到抽出装置1,其关于中间平面100对称地 设置在前针床200和后针床201之间。抽出装置1在此相对紧密地位于 交叉点101(针交叉点)之下,支承在两个针床200、 201之中的针300、 301的下表面彼此构成所述交叉点。抽出装置l在此至少具有针床200、 201的长度。
在前针床200的下方设置有前导向板2,在后针床201的下方设置 有后导向板3。在这些导向板2、 3的整个长度范围内,加工出了宽度 和深度相同且间隔相同的凹槽21、 31。前导向板2的凹槽21和后导向板3的凹槽31各自成对地对置。在凹槽21、 31中交替地设置有上抽出 机构4、 4,和下抽出机构5、 5,,其中在导向板2、 3的各个相应凹槽中 设置了样式相同的抽出机构。前导向板2的上抽出机构4以这种方式与 后导向板3的上抽出机构4,对置。这同样适用于前导向板2和后导向板 3的下抽出机构5、 5,。
图1所示的剖面如此通过导向板2、 3延伸,即在前导向板2中可 看到凹槽21,上抽出机构4在此凹槽21中沿纵向可活动且可摆动地导 引。在后导向板3中可看到凹槽31,上抽出机构5,沿纵向可活动且可 摆动地支承在此凹槽31中。
此外在导向板2、 3中还支承着圆棒22、 32,它们被上抽出机构4、 5; 4,、 5,的长孔41、 51包围。因此抽出机构4、 5; 4,、 5,固定在凹槽 21、 31中。此外,圆棒22、 32构成了抽出机构4、 5; 4,、 5,的摆动运 动的轴线,同时还形成了它们的沿着凹槽21、 31的移动路径的机械式 限界。如果它们的长孔41、 51以其表面42、 52贴靠在圆棒22、 32上, 则到达了抽出机构4、 5; 4,、 5,的最高位置。相反,如果长孔41、 51 的表面43、 53贴靠在圆棒22、 32上,则抽出机构4、 5; 4,、 5'处于最 低位置。此处所示的、抽出机构4、 5; 4,、 5,在导向板2、 3的凹槽21、 31中的固定方式只是示例性的。其它的技术方案也是可以的。
抽出机构4、 5; 4,、 5,分別具有活节盘44、 54,夹持部件6、 6,固 定其上,使得它们可以围绕着活节盘44、 54的圆周进行摆动运动,因 此对于所有厚度的针织匹布400来说,夹持部件6、 6,的夹持表面61、
61,都可与之完全紧贴在一起。
通过夹持部件边缘62、 63贴靠在抽出机构4、 4'的表面45、 46上 来限定上抽出器4、 4,的夹持部件6的摆动运动,对于下抽出机构5、 5, 来说,通过夹持部件边缘62,、 63,贴靠在抽出机构5、 5,的表面55、 56 上来限定夹持部件6,的摆动运动。夹持部件6、 6'的夹持表面61、 61,
由于表面构造和/或材料而具有很高的摩擦值。
前导向板2的抽出机构4、 5可按箭头标记150来进行运动,后导 向板3的抽出机构4,、 5,可按箭头标记150,来进行运动。箭头U示出 了朝向交叉点101 (针交叉点)的运动,箭头D示出了远离针交叉点 IOI的运动。箭头S代表用来关闭夹持部件6的摆动运动,箭头O代表 用来打开夹持部件6的摆动运动,在前面的抽出机构4、 5中,在箭头方向S上的运动通过弯曲弹簧 7的力来实现,所述弯曲弹簧7借助其顶面70来对抽出机构4、 5的支 臂47、 57进行加栽。对于后面的抽出机构4,、 5,来说,在箭头方向S 上的运动以相似的方式通过弯曲弹簧8来实现,所述弯曲弹簧8借助其 顶面80来对抽出机构4,、 5,的支臂47、 57进行加载。弯曲弹簧7、 8 分别固定在轴9、 10上。轴9、 IO可旋转地支承在未示出的支承部件上, 此支承部件以有利的方式与导向板2、 3相连。弯曲弹簧7、 8不仅实现 了抽出机构4、 5; 4,、 5,在箭头方向S上在针织品400上的摆动运动, 因而使得夹持部件6、 6,贴靠在针织品400上,而且还可以确定,用什 么样的力将夹持部件6、 6,压在针织品400上。当对置的抽出机构4、 5; 4,、 5,一起在抽出方向D上运动时,这个力又与在夹持表面61和针织 品400之间作用的摩擦力有关。从该摩擦力中又生成了抽出力,此抽出 力将在箭头方向A上起作用的张紧力带入针织品400中,因此可进行 持续且均匀的成圏。
抽出机构4、 5的支臂47、 57以有利的方式这样构成,即弯曲弹簧 7、 8的力可在抽出机构4、 5的每个高度位置上变化,使得夹持部件6、 6,在抽出机构4、 5的每个高度位置上以同样的力压在针织品400上。
因为针织品可由不同的材料和以不同的连接方式构成,因此在制造 各种针织品时,每个针织品部分都需要专门的抽出力,此抽出力应该以 有利的方式可以为每个待构成的线圈横列,或至少为在滑架的运动过程 中在针织品的宽度上构成的线圏横列进行调整。在按本发明的抽出装置 中,抽出力的改变例如可通过改变抽出机构4、 5; 4,、 5,的压紧力来实 现。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这通过将轴9、 IO在相反的方向上转过相同的 旋转角来实现。如果两个轴9、 10在箭头方向P+、 P,+上旋转,则提高 了压紧力,如果它们在箭头方向P-、 P,-上运动,则降低了压紧力。压 紧力的改变也可这样实现,即具有恒定弹簧力的弯曲弹簧7、 8的顶面 70、 80在抽出机构4、 5; 4,、 5,的支臂47、 57上的贴靠位置是可变化 的。
在前导向板2的侧面和应用区域的长度范围内设置有止挡条11, 并以相似的方式在后导向板3上设置有止挡条12。如果夹持表面61、 61,至少到达中间平面100的区域,则上抽出机构和下抽出机构4、5; 4,、 5,的支臂47、 57与这些止挡条11、 12贴靠在一起。因此可机械地限定抽出机构4、 5; 4,、 5,的与中间平面100最接近的位置。但这种限定方 式仅仅是示例性的。
借助控制凸轮KD1来对抽出机构4、 5的支脚48、 58进行加载, 从而实现前导向板2中的前抽出机构4、 5在抽出方向D上的运动。借 助控制凸轮KD2来对支脚48、 58进行加载,从而实现前导向板3中的 后抽出机构4,、 5,在抽出方向D上的运动。控制凸轮KD1、 KD2可这 样进行切换,即,它们要么对支脚48、 58进行加栽,要么不进行加栽。 此外,控制凸轮KD1、 KD2可在垂直方向上进行调节,因此抽出机构 4、 5; 4,、 5'可在其垂直的运动范围之内移入各个任意的位置。
优选的是,抽出机构4、 5; 4,、 5,、至少抽出机构5、 5,在各个之 前通过控制凸轮KD1、 KD2将它们带到的高度位置上保持固定,直到 通过其它的控制凸轮将在相反方向上的运动导入到它们中。此处没有示 出固定的方式。
借助控制凸轮KU1来对支脚48、 58进行加载,从而实现前面的抽 出机构4、 5在逆向于抽出方向D的箭头方向U上的运动。对于后面的 抽出机构4,、 5,来说,这可通过控制凸轮KU2来实现。控制凸轮KU1、 KU2在此可这样构成,即抽出机构4、 5; 4,、 5'通过它们总是运动到起 始-抽出位置即最高位置上,它们在此位置离针交叉点101最近。在一 种优选的构造方案中,上抽出机构4、 4,的支脚48首先被加载,从而把 上抽出机构4、 4,带到最高的位置。紧接着,支脚58被控制凸轮KU1、 KU2加载,用来也把下抽出机构5、 5,朝上带到起始-抽出位置。因此, 针织品400持续通过抽出装置l得以张紧并通过其保持宽度。
为了激活抽出机构4、 5; 4,、 5,的摆动运动,还设置有控制凸轮, 控制凸轮KS1、 KS2在此用于上抽出机构4、 4,, 控制凸轮KS3、 KS4 在此用于下抽出机构5、 5,。 控制凸轮KS1、 KS2、 KS3、 KS4分别激 活了抽出机构4、 5; 4,、 5,离开针织品400即在箭头方向O上的运动。 控制凸轮KS1、 KS2、 KS3、 KS4在此作用在抽出机构4、 5; 4,、 5,的 第二支脚49、 59上。其中,在抽出机构4、 5; 4,、 5,运动到最高位置 之前,分别展开抽出机构4、 5; 4,、 5,的摆动运动。
在一种优选的构造方案中,控制凸轮KS1、 KS2、 KS3、 KS4可在 主动位置和被动位置之间转换,它们在主动位置对抽出机构的支脚49、 59进行加载。在正常的运行情况下,前面的、上面的抽出机构4与位于它对面的 上面的、后面的抽出机构4,一起在抽出方向D上和逆着抽出方向U进 行运动。上面和后面的下抽出机构5、 5,在正常情况下也是同步地进行 运动。但还可能的是,只有一个导向板2、 3的上抽出机构和下抽出机 构4、 5; 4,、 5'在抽出方向上借助控制凸轮KD1、 KD2移动了规定的 抽出行程。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为其中抽出机构4、 5; 4,、 5,不应进行抽 出运动的导向板2、 3引入可切换的控制凸轮KH1或KH2中的一个。 它们于是将抽出机构4、 5; 4,、 5'保持在起始-抽出位置,而相对的抽 出机构4、 5; 4,、 5,在方向D上进行抽出运动。
在一种优选的构造方案中,控制凸轮KD1、 KU1、 KH1、 KS1、 KS3通过前导向板2同步于每个针织系统运动,此针织系统实现了前针 床200的针300的运动。控制凸轮KD2、 KU2、 KH2、 KS2、 KS4以相 似的方式沿着抽出装置1的后导向板3同步于每个针织系统运动,此针 织系统实现了后针床201的针301的运动。
图1所示的抽出装置l是按本发明的抽出装置的优选构造。但例如 也可行的是,仅仅导向板2、 3的上抽出机构和下抽出机构4、 5把针织 品400压到在针的整个空间长度范围内延伸的滑动横条上,并通过在针 织品中的受控制的抽出运动来施加为成圏所必需的张紧力。
图2以俯视图示出了后导向板3的、从针织机(图1)的中间平面 IOO看出来的局部区域。抽出机构4,、 5,位于最高位置。可看到设置在 导向板3中的凹槽31,它们相互间都优选具有相同的间隔。下抽出机 构5,和上抽出机构4,以持续交替的方式沿纵向可活动且可摆动地支承 在凹槽31中。抽出机构4,、 5'承载着夹持部件6、 6,,夹持部件6、 6, 可关于其垂直位置进行受限制的摆动运动。夹持部件6、 6,这样成型, 即,它们的夹持表面61、 61,整体上互补成一个近似封闭的条状的整体 夹持表面600,,其长度等于针的空间长度NRL并具有一定的功能高度。
单个夹持表面61、 61,相互之间的间隔应该限定在技术上必需的尺 度内。夹持表面61、 61,的宽度B、 b可自由选择,并绝对与编织针的 相互间隔的倍数相一致。上抽出机构和下抽出机构4,、 5'的夹持表面 61、 61,是重叠的。重叠的高度HU由效率技术的要求决定。
在整个抽出过程中,上抽出机构4、 4,与其相邻的下抽出机构5、 5, 构成功能单元,在下面用参考编号50表示前面的抽出机构,用参考编号50,表示后面的抽出机构。在抽出装置l中,在针织品400的整个宽 度上,由前导向板2的抽出机构4、 5的单个夹持表面61、 61,构成的整 体抽出表面600贴靠在针织品400 (图1)的前侧上,由后导向板3的 后抽出机构4,、 5,的单个夹持表面61、 61,构成的整体抽出表面600,贴 靠在针织品400 (图1)的背侧上。按抽出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 果在抽出过程中,首先是前面和后面的上抽出机构和下抽出机构4、 5; 4,、 5,,然后是下抽出机构5、 5,单独地,紧接着是上抽出机构4、 4,, 最后又是上面和后面的前抽出装置和后抽出装置贴靠在针织品400上, 那么针织品400在整个时间内都被抽出装置1夹住。因此抽出装置l对 针织品具有出众的宽度保持效果。这主要在针织品的边缘区域内对针织 条件有利。如果成國过程只是在针织品400的单个区域内暂时地进行, 则在暂时不形成线圈的针的线圏中通过抽出装置1导入预定的张紧力。 形成线圏的针的线圏被抽出,并为每个待构成的线圏横列导入预定的张 紧力。
图3-7在相当于图1的剖视图中示出了抽出装置1的工作方式。抽 出装置1为按单系统制成的针织品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即为每个线圏 横列实现了预先确定的抽出力。对于利用多个针织系统制成的针织品来 说,为所有的线圏橫列实现了相同的预定的抽出力,这些线團横列在滑 架的运动中在针织品的宽度上产生。但它在此可为每个线團横列带来独 特的效果。抽出机构4、 5; 4,、 5,和尤其抽出功能单元50、 50,的运动 与针的运动有关。因为针的运动由针织三角(Strickschl6sser)引入, 而且抽出功能单元50、 50,的运动由控制凸轮引入,所以这些控制凸轮 的工作与针织三角有关并与它同步。对于每个针织三角而言都需要在抽 出装置1中的控制凸轮。在抽出装置1的所示实施例中,抽出过程是动 态的。功能单元50、 50,在针织品的整个宽度上进行与针织三角同步的 运动。现在在图3-7中示出和描述了前导向板2中的抽出功能单元50 的运动流程以及对置的后导向板3中的抽出功能单元50,的运动流程。
抽出功能单元50、 50,在图3中处于起始-抽出位置,即处于它的最 高位置。借助通过轴9、 10在箭头P+、 P,+方向上的旋转运动而产生的 力使得上抽出机构和下抽出机构4、 5; 4,、 5,相互挤压并将针织品400 保持住。为即将到来的成圏过程最佳选取的张紧力在箭头A的方向上 进入针织品400。在针织品400中的这一张紧力也对抽出机构4、 5; 4,、5,施加了向上的力。当然,抽出机构4、 5; 4,、 5,的向上的运动在此期 间是受限的,方法是前面的抽出机构和后面的抽出机构4、 5; 4,、 5, 的表面42、 52贴靠在圆棒22、 32上。
上抽出机构4、4,的夹持部件6以其整个夹持表面6,压在针织品400 的一个部位上,张紧力在箭头A的方向上作用在此部位上。相反,下 抽出机构5、 5,的夹持部件6,只以其夹持表面61,的上半部分压在针织 品400的一个部位上,张紧力作用在此部位上。而夹持表面61,的下半 部分却压向针织品400的未张紧的部件。抽出功能单元50、 50,在针的 整个挺针运动中都留在逸个最高位置、起始-抽出位置,其中存在的线 圈横列的线圏被导入到针舌后面,在针的返回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 用于最近的成圏过程的线圏的纱线首先被置入到针钩中)中存在的线圏 横列的线圏通过针头去除,以期望的大小来对最近的线團进行绊编。
在图4中,抽出功能单元50、 50,处于最低位置。此位置是极端位 置,只在织针品具有非常粗糙的针距和专门的筛网线團横列 (Abwurfstrickreihen )时才使用此位置。对于其它的针织品来说,抽 出机构4、 5; 4,、 5,的运动在上方较远处便已终止。对于按单系统构成 的针织品来说,在每个线團横列开始之前可为每个线團横列预先规定抽 出力,此抽出力对于所有在相同的滑架通路中构成的线團横列都是固定 不变的,但对每一个线圏横列都是可独特地导入的。如下预先规定抽出 力在抽出功能单元50、 50,在抽出方向D上进行共同的运动之前,将 压紧力导入到夹持部件6、 6,上,这对于在夹持表面61、 61,和针织品 400之间实现摩擦力而言是必要的,此摩擦力与预先规定的抽出力相一 致。通过这个抽出力,在针织品400中产生在箭头A的方向上起作用 的张紧力,此张紧力对于最佳的成圏是必要的。在每个新的滑架通路之 前,可通过轴9、 10的转动来增大或减小抽出力,因而最佳地与针织品 的提花相匹配。
通过对抽出机构4、 5; 4,、 5,的支脚48、 58进行加栽的控制凸轮 KD1、 KD2可把抽出功能单元50、 50,带到在起始-抽出位置和图4所示 最低位置之间的范围之内的每个位置。其中至少下抽出机构5、 5,可固 定在此位置上,直到它们通过其它的控制凸轮逆着抽出位置D进行移 动。
在正常情况下,抽出功能单元50、 50,的运动路程相当于在实际的成圏过程中产生的线團长度加上空程,此空程主要与针织品的连接方式
和针织纱线的材料有关。但抽出功能单元50、 50,的运动路程也可比在 正常情况下的要短。可能的是,可为各个成圏过程减少针织品400中的 张紧力。 一旦当前的成圏过程中的线圏达到了期望的尺寸,则抽出功能 单元50、 50,开始在箭头D的方向上运动,抽出功能单元50、 50,的运 动最迟在具有在成團过程中产生的线團横列的线團的针再次位于它们 的基本位置时结束。
图5示出了与图4处于相同高度位置上的抽出机构4、 5; 4,、 5,。 上抽出机构4、 4,在它们的支脚49上被控制凸轮KS1、 KS2加载。由 此上抽出机构4、 4,可围绕着圓棒22或23在箭头方向O上分别进行摆 动运动。因此可把上抽出机构4、 4,的夹持部件6从针织品400上取下。 针织品400中的张紧力现在还只通过下抽出机构5、 5,的夹持部件6,来 保持,
借助控制凸轮KU1、 KU2对上抽出机构4、 4,的支脚48进行加载, 从而可以在箭头方向U上将上抽出器4、 4'带到其最高位置中。在这个 运动过程中,上抽出机构4、 4,的支脚48 —直被控制凸轮KS1、 KS2 加载。上抽出机构4、 4,的开启运动和接下来运动到其最高位置中的运 动最早在在成團过程中构成了线圏的针再次位于它们的基本位置时开 始。
图6示出了在最高位置上的上抽出机构4、 4,。但它们现在再次朝 针织品400运动,并用由弯曲弹簧7、 8产生的力压在针织品400上。 下抽出机构5、 5,无变化地位于其最低位置并用无变化的力压在针织品 400上。
在图7中,由上抽出机构和下抽出机构4、 5; 4,、 5,构成的抽出功 能单元50、 50,处于与图6相同的高度位置上。不过,下抽出机构5、5' 现在在其支脚59上被控制凸轮KS3、 KS4加载。因此下抽出机构5、 5, 围绕着圆棒22或23在箭头方向O上朝外摆动并从针织品上取下。针 织品400的在上抽出机构4、 4,的夹持部件6下方的区域400,因此是无 张紧力的。但在其上方的针织品区域中,在箭头方向A上无减少地存 在着为成圏必需的张紧力,这可由上抽出机构4、 4,实现。
借助控制凸轮KU1、 KU2对支脚58进行加载,从而在箭头方向U 上将下抽出盘5、 5,带到它的最高位置中。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下抽出机构5、 5,的支脚59—直被控制凸轮KS3、 KS4加栽,也就是说,下 抽出机构5、 5,仍然保持从针织品400上取下的状态。 一旦下抽出机构 5、 5,达到其最高位置,则抽出机构5、 5,的弯曲弹簧7、 8再次压向针 织品。其中,夹持部件6,的上半部分压在针织品400的一部分上,张紧 力在此部分中在箭头方向A上起作用,而夹持部件6,的下半部分压在 针织品400的未张紧的部分上。 一旦下抽出机构5、 5,的夹持部件6再 次贴靠在针织品400上,则抽出功能单元50、 50,便处于图1所示的位 置。 一旦上抽出机构4、 4,处于其最高位置并再次贴靠在针织品上,则 下抽出机构5、 5,展开开启运动和并随后运动到最高位置。
图8示出了针织三角500,其中在图中分别示出了下抽出机构和上 抽出机构4、 5; 4,、 5,的所属运动的开始和结束,这在图3-7中已有所 描述。
当针织三角500在箭头方向V上运动时,点N1和点N4之间的区 域NBM标出了用来构成线圏的织针运动。点Al、 A5之间的区域ABM 标出了用于在该线圏横列中构成的线圏和用于在下一个线圏横列中产 生的线圏的抽出运动。
在与点Al重合的点Nl处,针通过挺出部件(Austriebsteil) 501 获得前推运动。通过抽出装置1的上抽出机构4、 4'将张紧力导入针织 品中,此张紧力对于这一线围横列的待构成的线團是最佳的。
在点N2处,针达到了最远挺出的位置,并通过限定部件502开始 返回运动。同时在Al和A2之间的区域内,下抽出机构5、 5,运动到其 最高位置(参照图7)。在点N3处,针通过针锤503按照所构成的线 圏的大小返回。紧接其后,通过挺出部件504将前推运动导入到针中。 与此同时,在点A2和A3之间的区域内,下抽出机构5、 5,朝针织品摆 动(图3)。在A3和A4之间,通过抽出装置产生抽出力,此抽出力 在针织品中构成张紧力,此张紧力对于下一个线圏横列的线圏的形成而 言是最佳的。抽出功能单元50、 50,朝下运动到一个位置,此位置与起 始-抽出位置具有预先规定的间隔(图4)。在与点A4相一致的点N4 处,针处于其基础位置上。在点A4和A5之间的区域内,上抽出机构 4、 4,从针织品中摆动出来并运动到其最高位置。在达到这个位置后, 它们再次朝针织品摆动(图5、图6)。
图9-12示出了不同的针织品。如果抽出功能单元50、 50,的向下运动应该产生抽出力,并且此抽出力在箭头方向A上在针织品400中实 现了对于成圏而言最有利的张紧力,则对构成了抽出功能单元50、 50, 的上抽出装置和下抽出机构4、 5; 4,、 5,的支脚48、 58进行加栽。这 相当于图3所示的情况。
在图9中示出了由针织品平面400组成的针织品,其是借助前针床 和后针床200、 201的针300、 301构成的。借助控制凸轮KD1、 KD2 来对抽出机构4、 5; 4,、 5,的支脚48、 58进行加载,从而使上抽出装 置和下抽出机构4、 5; 4,、 5,以及前面的抽出功能单元和后面的抽出功 能单元50、 50,发生同时的运动。
在图10中示出了由针织品平面400组成的针织品,其是借助后针 床201的针301构成的。抽出功能单元50、 50,的运动与图9所示的运 动相一致。
在图11中的同样由针织品平面400组成的针织品是借助前针床200 的针300构成的。抽出功能单元50、 50,的运动在此也与图9所示的运 动相一致。
相反,在图12中,针织品由针织品平面400和针织品平面401组 成,所述针织品平面400是借助前针床200上的针300构成,所述针织 品平面401是借助后针床201上的针301构成。
当在同 一滑架运动中在针织品的宽度上为两个针织品平面400、401 构成了相同数量的线圏横列时,抽出功能单元50、 50,的运动在此也与 图9的相一致。相反,如果只为一个针织品平面400、 401构成了一个 或多个线圏横列,则与针织平面接触的抽出机构必须进行抽出运动,另 一相对设置的抽出机构则保持在其最高位置上。在此附图中示出的实施 例中,借助前针床200上的针300为针织品平面400构成线圏横列。前 面的抽出机构4、 5必须在箭头D的方向上进行运动。因此前面的抽出 机构4、 5的支脚48、 58借助控制凸轮KD1得到加载。相反,后面的 抽出机构4,、 5,必须留在其最高位置上,借助控制凸轮KH2对支脚48、 58进行加栽,从而把抽出机构4,、 5,保持在这个位置上。
权利要求
1.用于针织横机的针织品抽出装置,具有多个前面的、设置在前针床(200)下面的抽出机构(4、5)和多个后面的、设置在后针床(201)下面的抽出机构(4’、5’),其中所述前面的和后面的抽出机构(4、5;4’、5’)以成对的方式互相对置地设置在针织品(400)的抽出间隙的两侧,所述针织品(400)可摩擦配合连接地夹紧在所述前面的和后面的抽出机构之间并可通过它们抽出,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出机构(4、5;4’、5’)中的每一个都能够以可调节的力朝所述针织品(400)贴靠并可从所述针织品移离,并且每个抽出机构(4、5;4’、5’)都能够顺着和逆着所述针织品(400)的抽出方向(D)单个受控制地运动,其中单个抽出机构(4、5;4’、5’)的运动的控制根据对针织机的织针运动的控制进行。
2. 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品抽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对前 面的和后面的抽出机构(4、 5; 4,、 5,)的运动可同步地进行,或者一 对前面的和后面的抽出机构(4、 5; 4,、 5,)中只有一个抽出机构(4、 5; 4,、 5,)是可运动的。
3. 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品抽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 出机构(4、 5; 4,、 5,)中的每一个都能够在抽出方向(D)上移动可 预定的路程、在此位置上停留可预定的时间并接下来回移到起始-抽出 位置。
4. 按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品抽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它可在针床(200、 201)的整个长度上延伸。
5. 按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品抽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面的和后面的抽出机构(4、 5; 4,、 5,)能够在前面的和后面的 导向板(2、 3)的凹槽中顺着和逆着抽出方向(D)移动、朝着针织品(400)摆动以及从针织品(400)摆离地支承。
6. 按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品抽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抽出机构(4、 5; 4,、 5,)的运动是借助控制凸轮(KD1、 KD2、 KU1、 KU2、 KH1、 KH2、 KS1-KS4)进行的,设置在所述抽出机构(4、 5; 4,、 5,)上的支脚(48、 58、 49、 59)嵌入到这些控制凸轮中。
7. 按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品抽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了一列重叠设置的、上面的(4、 4,)和一列重叠设置的、下面的(5、 5,)前面的和后面的抽出机构,其中所述上面的和下面的抽出机 构(4、 5; 4,、 5,)分别交替地设置在针床(200、 201)的纵向上。
8. 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针织品抽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面的 和下面的抽出机构(4、 5; 4,、 5,)的夹持表面(61、 61,)如下地成型, 即,这两列上面的和下面的抽出机构(4、 5; 4,、 5,)分别构成近似封 闭的、条状的整体夹持表面(600、 600,)。
9. 按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针织品抽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下面的抽出机构(5、 5,)能够运动到其起始-抽出位置之前,所述上面 的抽出机构(4、 4,)首先运动到其起始-抽出位置,因此针织品(400) 持续地夹紧在前面的和后面的抽出机构(4、 5; 4,、 5,)之间。
10. 按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品抽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了弹簧(7、 8),所述弹簧用于产生所述抽出机构(4、 5; 4,、 5,) 的朝向所述针织品(400)的压紧力,其中所述弹簧(7、 8)的弹簧力 是可调节的。
11. 按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品抽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抽出机构(4、 5; 4,、 5,)的线性运动和/或摆动运动是受限的。
12. 按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针织品抽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抽出机构(4、 5; 4,、 5,)能够至少固定在其在抽出运动后达到的 抽出位置上。
13. 用于抽出在针织横机上的针织品的方法,在此方法中,所述针 织品在所述针织横机的针床下方摩擦配合连接地夹紧在前面的和后面 的抽出机构之间并抽出,其中按照所述针织品的质量来调节所述抽出机 构的压紧力,并且所述抽出机构中的每一个都能单独地并根据对针织机 的织针运动的控制运动。
14. 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品持续地夹 紧在前面的和后面的抽出机构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针织品抽出装置,具有多个前面的、设置在前针床(200)下面的抽出机构(4、5)和多个后面的、设置在后针床(201)下面的抽出机构(4’、5’),前面的抽出机构和后面的抽出机构(4、5;4’、5’)互相对置地成对设置在针织品(400)的抽出间隙的两侧,针织品(400)可摩擦配合连接地被夹紧在前面的和后面的抽出机构之间并可通过它们抽出,其中每个抽出机构(4、5;4’、5’)可以以可调节的力贴靠在针织品(400)上并可从中移出,每个抽出机构(4、5;4’、5’)顺着和逆着针织品(400)的抽出方向(D)都可单独受控制地运动,其中根据对针织机的织针运动的控制来控制单个抽出机构(4、5;4’、5’)的运动。
文档编号D04B15/90GK101619519SQ20091015127
公开日2010年1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日
发明者A·基默尔, D·哈特纳格尔, M·塞德拉格, R·沃尔兹, W·卡皮特尔 申请人:H.斯托尔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