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梯系统的阻止装置及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99056发布日期:2021-06-22 17:18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基于电梯系统的阻止装置及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电梯系统的阻止装置及电梯。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水平发展,家用电梯市场飞速增长。同时客户的需求也更广泛,其中超低顶层、底坑的井道占据了市场的主流。为保护家用电梯的安装、维保人员的人身安全,我国《家用电梯制造与安装规范》gb/t21739——5.3条5.4条,明确要求顶层、底坑空间不足时,需要配装一个机械阻止装置用于保护进出井道的人员的人身安全。

现有技术中,维保人员需要伸入或进入到井道才能够对机械阻止装置进行操作及复位。此时,在机械阻止装置起作用前及复位后,维保人员没有立即退出井道前还有一定的挤压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电梯系统的阻止装置及电梯,以能够提供操作人员进入到井道后足够的安全空间。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电梯系统的阻止装置,所述电梯系统包括固定于井道壁的导轨以及沿导轨运行的轿厢,所述阻止装置包括: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安装于所述导轨或所述井道壁;

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安装于所述轿厢;

承载杆,所述承载杆可动安装于所述支撑座,所述承载杆具有与所述限位件相作用的锁定状态、以及与所述限位件相分离的释锁状态;

保持件,所述保持件用以将所述承载杆限制在锁定状态;

解锁组件,所述解锁组件与所述承载杆通过电磁力作用使所述承载杆由锁定状态向释锁状态切换;

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设置在井道外控制所述解锁组件,所述控制开关与可进入井道的层门联动,所述层门在容许开放状态下,联动所述控制开关解除所述解锁组件的电磁力以使所述承载杆处于锁定状态。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层门安装有手动门锁,所述手动门锁与所述控制开关联动,所述手动门锁在解锁状态下,所述控制开关解除所述解锁组件的电磁力以使所述承载杆进入锁定状态。

可选的,所述解锁组件包括:

电磁吸盘,所述电磁吸盘与所述承载杆通过电磁力相作用;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电磁吸盘运动、使所述承载杆由锁定状态向释锁状态切换。

可选的,所述电磁吸盘的运行方向与所述承载杆的运动方向平行设置。

可选的,所述解锁组件还包括制动件,所述制动件安装于所述承载杆,并与所述电磁吸盘之间通过电磁力相作用,所述制动件与所述电磁吸盘沿电磁吸盘的运动方向相对布置。

可选的,所述阻止装置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安装于所述承载杆;

所述制动件安装于所述连接板,且与所述保持件分别位于所述承载杆沿轿厢的运行方向的两相对侧。

可选的,所述支撑座包括底板以及两基板,所述底板固定安装于所述轿厢,两基板沿承载杆运动方向依次安装于所述底板,所述承载杆活动穿过其中至少一基板;

两基板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所述解锁组件、所述保持件以及连接板均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可选的,两基板分别为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且所述第一基板相对于所述第二基板更靠近所述限位件;

所述保持件作用在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

所述解锁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

所述第一基板和/或所述连接板设置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

可选的,所述限位件包括沿轿厢运行方向布置的上撞板与下撞板;

所述上撞板与所述下撞板之间形成与所述承载杆配合的限位空间。

本申请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电梯系统,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电梯系统的阻止装置。

本申请的一种基于电梯系统的阻止装置及电梯,操作人员可在井道外通过控制开关对阻止装置进行操作,即阻止装置可在井道外完成工作与复位,且人员进入井道前确保自动打开,防止出现挤压,能够保护操作人员进出井道时的人参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电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电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阻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阻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阻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阻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电梯系统;101、导轨;102、轿厢;

10、阻止装置;11、限位件;111、上撞板;112、下撞板;12、支撑座;121、底板;122、基板;123、第一基板;124、第二基板;13、承载杆;14、保持件;15、解锁组件;151、电磁吸盘;152、驱动件;153、制动件;16、连接板;17、缓冲垫;18、到位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阻止装置10,阻止装置10应用于电梯系统100,电梯系统100包括固定于井道壁的导轨101以及沿导轨101运行的轿厢102。其中,导轨101的数量可以为两根,两根导轨101竖直并排设置在井道内,且置于轿厢102的相对两侧,轿厢102安装有导靴,轿厢102通过导靴与导轨101的配合沿井道运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6所示,阻止装置10包括限位件11、支撑座12、承载杆13、保持件14以及解锁组件15,限位件11安装于导轨101或井道壁;支撑座12安装于轿厢102;承载杆13可动安装于支撑座12,承载杆13具有与限位件11相作用的锁定状态、以及与限位件11相分离的释锁状态;保持件14用以将承载杆13限制在锁定状态;解锁组件15与承载杆13通过电磁力作用使承载杆13由锁定状态向释锁状态切换。

当轿厢102运行至预定位置时,承载杆13在保持件14的作用下与限位件11相作用并处于锁定状态(此时解锁组件15与承载杆13之间无作用关系),此时能够阻止轿厢102的运动,操作人员可进出井道,为操作人员提供进入到井道后的安全空间;在操作人员检修完毕、并退出井道后,解锁组件15与承载杆13通过电磁力相作用,并克服保持件14的作用力,以使承载杆13处于限位件11相分离的释锁状态,轿厢102恢复正常状态,可正常运行。

其中,支撑座12安装在轿厢102的上梁。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件14为弹簧,弹簧的弹力可以驱动承载杆13保持在锁定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止装置10还包括控制开关(图未示),控制开关设置在井道外控制解锁组件15,控制开关与可进入井道的层门联动,层门在容许开放状态下,联动控制开关解除解锁组件15的电磁力以使承载杆13处于锁定状态。

本申请中,操作人员可在井道外通过控制开关对阻止装置10进行操作,即阻止装置10可在井道外完成工作与复位,且人员进入井道前确保自动打开,防止出现挤压,能够保护操作人员进出井道时的人参安全。

层门安装有手动门锁,作业人员通过手动门锁开启层门,然后才能够进入到井道检查,为了减少层门与控制开关之间的连动结构,参考其中一实施方式,手动门锁与控制开关联动,手动门锁在解锁状态下,控制开关解锁组件15的电磁力以使承载杆13进入锁定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手动门锁为三角锁。

解锁组件15的具体设置上,参考其中一实施方式,如图3至图6所示,解锁组件15包括电磁吸盘151以及驱动件152,电磁吸盘151与承载杆13通过电磁力相作用;驱动件152驱动电磁吸盘151运动、使承载杆13由锁定状态向释锁状态切换。其中,电磁吸盘151的运行方向与承载杆13的运动方向平行设置。

承载杆13与限位件11之间由释锁状态切换至锁定状态时,当层门在容许开放状态下,层门对控制开关的信号断开后,电磁吸盘151断电,电磁吸盘151的电磁力消失,承载杆13在保持件14的驱动下运动,直至保持件14将承载杆13限制在锁定状态。

承载杆13与限位件11之间由锁定状态切换至释锁状态时,驱动件152带动电磁吸盘151运动至承载杆13处,电磁吸盘151吸住承载杆13后,驱动件152带动电磁吸盘151连同承载杆13同步运动,直至承载杆13与限位件11相分离,承载杆13在电磁吸盘151持续通电时保持释锁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件152为电动推杆,电动推杆包括缸体以及沿缸体往复运动的活塞杆,缸体安装在支撑座12,活塞杆与电磁吸盘151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驱动件152也可以为气缸或油缸等。

为了使承载杆13与电磁吸盘151稳定吸和,参考其中一实施方式,解锁组件15还包括制动件153,制动件153安装于承载杆13,并与电磁吸盘151之间通过电磁力相作用,制动件153与电磁吸盘151沿电磁吸盘151的运动方向相对布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件153呈块状,且由铁磁性材料制成。

制动件153与承载杆13之间呈分体设置,为将制动件153安装在承载杆13上,参考其中一实施方式,阻止装置10还包括连接板16,连接板16通过焊接或螺栓等方式安装于承载杆13;制动件153安装于连接板16,且与保持件14分别位于承载杆13沿轿厢102的运行方向的两相对侧,以使支撑杆的运行更加稳定。

支撑座12的具体设置上,参考其中一实施方式,支撑座12包括底板121以及两基板122,底板121固定安装于轿厢102,两基板122沿承载杆13运动方向依次安装于底板121,承载杆13活动穿过其中至少一基板122;两基板122之间形成安装空间,解锁组件15、保持件14以及连接板16均位于安装空间内。

底板121通过焊接或螺栓等方式固定在轿厢102上,基板122通过焊接或或螺栓等方式固定在底板12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两基板122上均开设有与承载杆13配合的导孔(图未标),承载杆13穿过各导孔、并能够沿导孔往复运行。

两基板122分别为第一基板123与第二基板124,且第一基板123相对于第二基板124更靠近限位件11。其中,保持件14作用在第二基板124与连接板16之间;解锁组件15位于第二基板124与连接板16之间。

为了降低连接板16撞击第一基板123的冲击力以及噪声,参考其中一实施方式,第一基板123和/或连接板16设置有缓冲垫17,缓冲垫17位于第一基板123与连接板16之间。

限位件11的具体设置上,参考其中一实施方式,限位件11包括沿轿厢102运行方向布置的上撞板111与下撞板112;上撞板111与下撞板112之间形成与承载杆13配合的限位空间,承载杆13伸入至限位空间时,上撞板111与下撞板112能够限制承载杆13在轿厢102运行方向的运动,为操作人员提供进出井道后的安全空间。

上撞板111与下撞板112均开设有朝限位空间开放的限位槽,承载杆13能够置于对应的限位槽内,以限制承载杆13在的摆动。其中,上撞板111与下撞板112均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导轨101。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撞板111与下撞板112呈分体设置,以能够便于调整上撞板111与下撞板112两者之间的位置,可以便于调整限位空间沿轿厢102运行方向的长度。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上撞板111与下撞板112也可以呈一体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阻止装置还包括到位开关18,到位开关18用以检测承载杆13在释锁状态以及锁定状态的极限位置。到位开环18的信号作用于外部控制柜,使轿厢处于检修运行。

下面阐述基于电梯系统100的阻止装置10的工作过程:

轿厢102运行至预定位置时,操作人员通过手动门锁将层门开启,手动门锁启动控制开关,控制开关控制电磁吸盘151断电,电磁吸盘151的电磁力消失后,承载杆13在保持件14的驱动下运动,直至保持件14置于上撞板111与下撞板112之间的限位空间,以能够阻止轿厢102的运动,操作人员此时可进出井道;

在操作人员检修完毕、并退出井道后,操作人员通过手动门锁将层门闭合,此时驱动件152带动电磁吸盘151运动至承载杆13处,电磁吸盘151吸住承载杆13后,驱动件152带动电磁吸盘151连同承载杆13运动,直至承载杆13与离开上撞板111与下撞板112之间的限位空间,轿厢102恢复正常状态,可正常运行。

如图1至图6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梯系统100,包括基于电梯系统100的阻止装置10,电阻止装置10可以采用以上各实施例中的阻止装置10。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