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硬排绕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73370发布日期:2021-09-17 23:23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硬排绕胶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力硬排绕胶机。


背景技术:

2.电力硬排是一种大电流导电产品,适用于高低压电器、开关触头、配电设备、母线槽等电器工程,也广泛用于金属冶炼、电化电镀、化工烧碱等超大电流电解冶炼工程。
3.目前,电力硬排在使用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往外部喷涂绝缘体,由于电力硬排两端是接电的导体,在喷涂的过程中,倘若两端被喷到绝缘体,势必会影响与外部设备接电的效果,从而导致电路受阻。
4.现有对电力硬排喷涂过程中,通常使用人工往电力硬排两端进行缠绕胶带,不仅提高了加工工件的人工成本,还完成绕胶的效率也不高,同时采用手工对电力硬排两端进行缠绕,容易造成手部疲劳,从而在缠绕胶带的过程不能一直与电力硬排紧密贴合缠绕,导致被缠绕的电力硬排胶带部位存有空隙,而喷涂的绝缘体可从空隙进入电力硬排的端口上。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力硬排绕胶机来解决使用人工对电力硬排绕胶的成本较高、效率较低以及在缠绕胶带的过程未能一直与电力硬排紧密贴合缠绕的问题。
6.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力硬排绕胶机,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顶部设置的操作板,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以及在操作板的一侧设有绕胶机构,所述绕胶机构包括第一驱动部件和绕胶部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与绕胶部件分别相对设置于操作板的两侧,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皮带轮组件、转柱,所述第一电机一侧输出端上与第一皮带轮组件的一侧固定连接,位于所述第一皮带轮组件另一侧的转柱一端贯穿操作板与绕胶部件相连,所述绕胶部件包括旋转组件和压胶组件,所述旋转组件一侧与转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旋转组件与压胶组件之间设有压紧弹簧,以及所述旋转组件的另一侧与压胶组件的一侧滑动连接,位于所述压胶组件的上方处以及在操作板的一侧设有第七气缸,所述第一电机一侧输出端上设有复位机构,所述压胶组件一侧设有用于放置工件的置物台,且置物台的顶部设有用于固定工件的固定机构,所述操作板的另一侧设有输送胶带机构,所述输送胶带机构包括与操作板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的悬挂轮和可向下移动并设于操作板上的第三驱动部件,位于所述压胶组件与第三驱动部件的之间且在操作板上设有上胶机构,所述上胶机构包括压紧部件和第二驱动部件,所述压紧部件与第二驱动部件分别相对设置于操作板的两侧,位于所述压胶组件与压紧部件的之间且在操作板的一侧设有剪胶机构,所述剪胶机构包括剪胶部件和第四驱动部件,所述操作板外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四驱动部件设置于剪胶部件的底部并一侧与操作板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驱动部件可用于驱动剪胶部件穿透第一通孔以剪断胶带。
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8.1)、该发明首先把工件放在置物台上,以及将胶带放入悬挂轮上悬挂,使胶带粘附面朝上扯入压紧部件中并将其压紧,此时利用固定机构将工件进行固定,通过第七气缸驱动驱动杆带动压胶组件向下移动至工件的底部,能将压紧弹簧向下拉伸,于此同时,可利用第二驱动部件驱动压紧部件向左移动将压紧的胶带送入工件与压胶组件之间,此刻当第七气缸驱动驱动杆向上时,由于压紧弹簧向上的弹性力带动压胶组件向上滑动,将粘附面的胶带贴在工件底部,通过压紧部件将胶带松开的同时,使用第二驱动部件驱动压紧部件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并利用压紧部件再次压紧胶带,此刻通过剪胶机构可将胶带剪断,于此同时,利用第一电机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皮带轮组件传动转柱和旋转组件转动,能带动压胶组件转动,可将贴在工件底部的胶带围着工件环绕,从而实现对工件自动绕胶,不仅提高对工件绕胶的效率,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劳动力,降低一定对工件加工的人工成本。
9.2)、该发明通过旋转组件带动压胶组件转动时,由于压胶组件与工件底部接触,并压胶组件可在旋转组件上上下滑动,以及此时压紧弹簧处于拉升状态,在压胶组件带动胶带环绕工件时,由于压紧弹簧弹性力的作用,压胶组件一直存在接触工件的趋势,从而使压胶组件带动胶带往工件上挤压环绕,能够让胶带与工件更加紧密贴合一起,包裹效果更好。
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1.进一步,所述第一皮带轮组件包括与转柱一侧固定连接的第一皮带轮和与第一电机一侧输出端上固定连接的第二皮带轮,以及套在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上的第一皮带,所述旋转组件内部设有与转柱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固定盘,所述固定盘一侧外部固定连接有条形板,且条形板一侧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滑轨,所述压胶组件内部设有与第一滑轨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一侧外部固定连接有l形连接板,且l形连接板一侧外部与压紧弹簧固定连接,所述压紧弹簧顶部延申至第一滑轨的顶端并与条形板顶部固定连接,位于所述第七气缸的正下方并在第一滑块的一侧外部固定连接有梯形板,且梯形板上方处内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梯形板一侧外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绕胶轮。
12.进一步,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套在第一电机输出端上的转盘,以及与所述操作板一侧相连的悬挂板,所述转盘一侧外部开设有感应孔,且感应孔的两侧均设有凹形板,所述凹形板的两侧内壁分别设有发射红外传感器和接收红外传感器,且接收红外传感器与第一电机之间电气连接,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内部设有与操作板一侧相连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一侧外部固定连接有第四气缸,所述第四气缸底部设有夹持板,所述置物台下方处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置物台顶部两侧均设有紧固板,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内部设有位于第一凹槽内的第五气缸,所述第五气缸顶部设有若干个夹持块。
1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在转盘上设置有感应孔,以及未绕胶时感应孔的两侧设置有发射红外传感器和接收红外传感器,当第一电机驱动转盘转动时,由于转盘没有感应孔部位可阻挡发射红外传感器与接收红外传感器之间互传信号,当转盘上的感应孔转动到发射红外传感器与接收红外传感器之间时,发射红外传感器能发射出红外信号透过感应孔传输至接收红外传感器,此时接收红外传感器能接收红外信号,内部转换元件转换成电信号传输至转动第一电机,此刻第一电机内部元件接收电信号并停止转动,并能使绕胶轮旋转三百六十度,从而实现恢复原位,避免绕胶轮旋转其它角度时,导致第七
气缸的驱动杆不能接触梯形板,造成不能推动压胶组件向下滑动,从而不能正常的将胶带贴在工件底部,通过第四气缸驱动驱动杆带动夹持板向下移动,能够将工件进行夹持固定,避免绕胶轮在挤压工件时,导致工件的晃动从而影响绕胶效果。
14.进一步,所述第三驱动部件内部设有均与壳体顶部相连的第二气缸和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外部滑动连接有第三滑块,且第三滑块底部与第二气缸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滑块一侧外部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若干个支撑轮,且支撑轮外部设有若干个凸起,所述压紧部件内部设有与操作板一侧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块,且第二滑块一侧滑动连接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一侧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且第一气缸一侧设有拉杆,所述拉杆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v形转板,且v形转板一侧外部通过转轴与操作板转动连接,所述v形转板底部设有支撑板,且支撑板与操作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件包括与第二滑轨相连的连接组件和与操作板一侧相连的第二电机,以及套在所述第二电机一侧输出端上的第二皮带轮组件。
15.进一步,所述第二皮带轮组件内部设有与第二电机一侧输出端上固定连接的第三皮带轮和与操作板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的第四皮带轮,以及套在第三皮带轮和第四皮带轮上的第二皮带,所述连接组件设有分别位于第二皮带两侧的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且第二压板一侧与第二滑轨顶部固定连接。
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将胶带挂到悬挂轮上时,通过将粘附面朝上贴在支撑轮底部,把胶带扯入支撑板与v形转板之间,并使胶带在支撑板与v形转板之间向外突出一定长度,经过第一气缸驱动驱动杆带动拉杆向左移动,由于v形转板与操作板之间可转动,以及随着拉杆向左的推动,能使v形转板之间形成的连接角为轴可向下转动,从而可将胶带压在支撑板上,于此同时,利用第二气缸驱动第三滑块向下移动,支撑轮可拉动胶带向下移动,从而使悬挂轮顺时针转动将胶带拉长实现自动输送胶带,此时启动第二电机驱动输出轴带动第三皮带轮正转,第三皮带轮传动第二皮带逆时针转动,由于在第二皮带的上下两侧设置有第一压板与第二压板,并之间通过螺栓将第一压板与第二压板将第二皮带进行夹持,当第二皮带逆时针转动时通过连接组件可带动第二滑轨在第二滑块中往左侧移动,此时第二滑轨可带动支撑板与v形转板将压紧突出的胶带移入工件与绕胶轮之间,从而实现上胶过程。
17.进一步,所述第四驱动部件设有第三滑轨,且第三滑轨外部滑动连接有l形滑板,所述l形滑板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一端设有第三气缸,所述剪胶部件设有与l形滑板顶部一侧固定连接的气动剪刀,且气动剪刀一侧外部套设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一侧开设有矩形通孔,所述第三气缸底部设有第二调节机构。
1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将突出的胶带送入绕胶轮与工件之间时,第七气缸此时驱动驱动杆向上移动,压紧弹簧由于弹性力能将胶带压在工件底部,此时通过第一气缸向右拉动拉杆使v形转板向上转动,与此同时,利用第二电机反转使第三皮带轮反转,从而传动第二皮带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二滑轨与第二皮带之间有连接组件的作用,可带动第二滑轨在第二滑块上往右移动一定距离,并再次利用第一气缸驱动拉杆向左推动将胶带压紧,此时能通过第三气缸驱动驱动杆带动连接杆和l形滑板在第三滑轨上往胶带方向移动,从而可带动气动剪刀和防护罩往胶带方向移动,当胶带处于矩形通孔中时,可利用气动剪刀将胶带剪断,便于工件绕胶后可直接取出,当第三气缸驱动气动剪刀移动和剪胶
时,在气动剪刀外部套上防护罩,能避免气动剪刀戳到工作人员,提高一定的安全性。
19.进一步,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内部设有与操作板一侧相连的挡板,所述挡板内部开设有第三通孔,且第三通孔内部设有内螺纹,所述挡板在第三通孔内部通过螺纹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且第二丝杆一端外部固定连接有手轮,所述第二丝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柱,且支撑柱的顶部分别与第三气缸和第三滑轨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一侧外部滑动连接有第四滑轨,且第四滑轨一侧外部与操作板固定连接。
2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旋转手轮带动第二丝杆在第三通孔内转动,由于螺纹之间的关系,此刻第二丝杆能带动支撑柱在第四滑轨上左右移动,支撑柱可带动气动剪刀左右移动,从而能够控制剪断胶带的长度,以适用对不同尺寸大小的工件包裹,避免由于工件表面积太大而胶带过于太短,从而无法完整的将工件进行包裹,影响到绕胶的质量。
21.进一步,所述第一皮带轮组件在第一皮带轮一侧设有校准机构,所述校准机构包括与操作板一侧相连的第六气缸,且第六气缸一侧设有顶针杆,且顶针杆一端可贯穿第一皮带轮与第二通孔,所述第六气缸另一侧设有第一丝杆,且第一丝杆一端可通过第六气缸与顶针杆相连,所述第一丝杆外部通过螺纹转动连接有螺母。
22.进一步,所述置物台底部设有与壳体的顶部相连的第一调节机构,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与置物台底部滑动连接的第二支撑底板,以及与所述壳体顶部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底板,所述第一支撑底板顶部滑动连接有支撑滑块,且支撑滑块顶部与第二支撑底板固定连接。
2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六气缸驱动驱动杆带动第一丝杆和顶针杆往工件方向移动,此时能使顶针杆穿过第一皮带轮和第二通孔,并由于在第一丝杆一端设置有螺母,可卡在第六气缸的一侧,通过旋转螺母在第一丝杆上移动一定的位置,当螺母远离胶带方向移动从而顶针杆穿过第一通孔变长,螺母向胶带方向移动从而顶针中杆穿过第一通孔的长度变短,此时将工件放入紧固板之间时,通过推动置物台在第二支撑底板上远离和靠近操作板方向移动并使工件一侧与顶杆针一端重合,从而可控制工件被绕胶部位的长度,利用左右滑动支撑滑块,从而带动置物台上的工件左右移动,并调整工件处于绕胶轮的正上方,以及使工件与绕胶轮底部处于竖直对齐状态,避免工件未处于绕胶轮的正上方,造成绕胶失败。
24.进一步,所述操作板一侧上方处设有散热风扇。
2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在操作板上安装有散热风扇,可通过散热风扇向下鼓入气流,可将设备上散发出的热量带走,从而能够对设备进行散热处理,避免设备上温度较高,容易造成设备线路和内零部件受损,从而影响装置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发明局部侧视示意图;
28.图3为本发明局部正视图;
29.图4为本发明局部后视图;
30.图5为本发明另一个角度局部后视图;
31.图6为本发明复位机构局部俯视图;
32.图7为本发明防护罩主视图。
33.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34.1、壳体,2、绕胶机构,21、第一驱动部件,211、第一电机,212、第一皮带轮组件,213、转柱,22、绕胶部件,221、旋转组件,2211、条形板,2212、第一滑轨,2213、固定盘,222、压胶组件,2221、第一滑块,2222、压紧弹簧,2223、梯形板,2224、l形连接板,2225、绕胶轮,3、上胶机构,31、压紧部件,311、第一气缸,312、支撑板,313、拉杆,314、v形转板,315、第二滑块,316、第二滑轨,32、第二驱动部件,321、第二皮带轮组件,322、连接组件,3221、第一压板,3222、第二压板,323、第二电机,4、输送胶带机构,41、悬挂轮,42、第三驱动部件、421、第三滑块,422、支撑轮,423、第二气缸,424、支撑杆,5、剪胶机构,51剪胶部件,511、防护罩,512、矩形通孔,513、气动剪刀,52、第四驱动部件,521、第三气缸,522连接杆、,523、第三滑轨,524、l形滑板,6、固定机构,61、第一固定部件,611、第四气缸,612、支撑架,613、夹持板,62、第二固定部件,621、夹持块,622、第五气缸,7、校准机构,71、顶针杆,72、第六气缸,73、第一丝杠,74、螺母,8、第一调节部件,81、支撑滑块,82、第一支撑底板,83、第二支撑底板,9、第二调节部件,91、手轮,92、挡板,93、第二丝杆,94、第四滑轨,95、支撑柱,10、置物台,101、紧固板,11、操作板,12、第七气缸,13、散热风扇,14、复位机构,141、转盘,142、凹形板,143、悬挂板,144、感应孔,145、发射红外传感器,146、接收红外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36.电力硬排是一种大电流导电产品,适用于高低压电器、开关触头、配电设备、母线槽等电器工程,也广泛用于金属冶炼、电化电镀、化工烧碱等超大电流电解冶炼工程。
37.目前,电力硬排在使用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往外部喷涂绝缘体,由于电力硬排两端是接电的导体,在喷涂的过程中,倘若两端被喷到绝缘体,势必会影响与外部设备接电的效果,从而导致电路受阻,现有对电力硬排喷涂过程中,通常使用人工往电力硬排两端进行缠绕胶带,不仅提高了加工工件的人工成本,还完成绕胶的效率也不高,同时采用手工对电力硬排两端进行缠绕,容易造成手部疲劳,从而在缠绕胶带的过程不能一直与电力硬排紧密贴合缠绕,导致被缠绕的电力硬排胶带部位存有空隙,而喷涂的绝缘体可从空隙进入电力硬排的端口上。
38.本发明提供了以下优选的实施例
39.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一种电力硬排绕胶机,包括壳体1,以及位于所述壳体1顶部设置的操作板11,位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以及在操作板11的一侧设有绕胶机构2,所述绕胶机构2包括第一驱动部件21和绕胶部件22,所述第一驱动部件21与绕胶部件22分别相对设置于操作板11的两侧,所述第一驱动部件21包括3ik15pgn

c型第一电机211和第一皮带轮组件212、转柱213,所述3ik15pgn

c型第一电机211一侧输出端上与第一皮带轮组件212的一侧固定连接,位于所述第一皮带轮组件212另一侧的转柱213一端贯穿操作板11与绕胶部件22相连,所述绕胶部件22包括旋转组件221和压胶组件222,所述旋转组件221一侧与转柱21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旋转组件221与压胶组件222之间设有压紧弹簧2222,以
及所述旋转组件221的另一侧与压胶组件222的一侧滑动连接,位于所述压胶组件222的上方处以及在操作板11的一侧设有第七气缸12,所述3ik15pgn

c型第一电机211一侧输出端上设有复位机构14,所述压胶组件222一侧设有用于放置工件的置物台10,且置物台10的顶部设有用于固定工件的固定机构6,所述操作板11的另一侧设有输送胶带机构4,所述输送胶带机构4包括与操作板11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的悬挂轮41和可向下移动并设于操作板11上的第三驱动部件42,位于所述压胶组件222与第三驱动部件42的之间且在操作板11上设有上胶机构3,所述上胶机构3包括压紧部件31和第二驱动部件32,所述压紧部件31与第二驱动部件32分别相对设置于操作板11的两侧,位于所述压胶组件222与压紧部件31的之间且在操作板11的一侧设有剪胶机构5,所述剪胶机构5包括剪胶部件51和第四驱动部件52,所述操作板11外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四驱动部件52设置于剪胶部件51的底部并一侧与操作板1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驱动部件52可用于驱动剪胶部件51穿透第一通孔以剪断胶带,所述第一皮带轮组件212包括与转柱213一侧固定连接的第一皮带轮和与3ik15pgn

c型第一电机211一侧输出端上固定连接的第二皮带轮,以及套在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上的第一皮带,所述旋转组件221内部设有与转柱213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固定盘2213,所述固定盘2213一侧外部固定连接有条形板2211,且条形板2211一侧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滑轨2212,所述压胶组件222内部设有与第一滑轨2212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2221,所述第一滑块2221一侧外部固定连接有l形连接板2224,且l形连接板2224一侧外部与压紧弹簧2222固定连接,所述压紧弹簧2222顶部延申至第一滑轨2212的顶端并与条形板2211顶部固定连接,位于所述第七气缸12的正下方并在第一滑块2212的一侧外部固定连接有梯形板2223,且梯形板2223上方处内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梯形板2223一侧外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绕胶轮2225,首先把工件放在置物台10上,以及将胶带放入悬挂轮41上悬挂,使胶带粘附面朝上扯入压紧部件31中并将其压紧,此时利用固定机构6将工件进行固定,通过第七气缸12驱动驱动杆带动梯形板2223和绕胶轮2225向下移动至工件的正下方,能将压紧弹簧2222向下拉伸,于此同时,可利用第二驱动部件42驱动压紧部件31向左移动将压紧的胶带送入工件与绕胶轮2225之间,此刻当第七气缸12驱动驱动杆向上时,由于第七气缸12与梯形板2223不接触,此刻压紧弹簧2222向上的弹性力带动压胶组件222向上滑动,将粘附面的胶带贴在工件底部,通过压紧部件31将胶带松开的同时,使用第二驱动部件32驱动压紧部件31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并利用压紧部件31再次压紧胶带,此刻通过剪胶机构5可将胶带剪断,于此同时,利用第一电机211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皮带轮组件212传动转柱213和旋转组件221转动,能带动绕胶轮2225紧贴在工件外部旋转,可将贴在工件底部的胶带围着工件环绕,从而实现对工件自动绕胶,不仅提高对工件绕胶的效率,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劳动力,降低一定对工件加工的人工成本,通过旋转组件221带动绕胶轮2225转动时,由于绕胶轮2225与工件底部接触,并绕胶轮2225可在旋转组件221上上下滑动,以及此时压紧弹簧2222处于拉升状态,在绕胶轮2225带动胶带环绕工件时,由于压紧弹簧2222弹性力的作用,绕胶轮2225一直存有与工件紧密接触的趋势,从而使压胶组件222带动胶带往工件上挤压环绕,能够让胶带与工件更加紧密贴合一起,包裹效果更好。
40.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6所示,为了进一步提升对装置的实用性,所述复位机构14包括套在3ik15pgn

c型第一电机211输出端上的转盘141,以及与所述操作板11一侧相连的悬挂板143,所述转盘141一侧外部开设有感应孔144,且感应孔144的两侧均设有凹形
板142,所述凹形板142的两侧内壁分别设有e3z

lt61

tb型发射红外传感器145和e3z

lt61

tb型接收红外传感器146,且e3z

lt61

tb型接收红外传感器146与第一电机211之间电气连接,所述固定机构6包括第一固定部件61和第二固定部件62,所述第一固定部件61内部设有与操作板11一侧相连的支撑架612,所述支撑架612一侧外部固定连接有第四气缸611,所述第四气缸611底部设有夹持板613,所述置物台10下方处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置物台10顶部两侧均设有紧固板101,所述第二固定部件62内部设有位于第一凹槽内的第五气缸622,所述第五气缸622顶部设有若干个夹持块621,利用在转盘141上设置有感应孔144,以及未绕胶时感应孔144的两侧设置有发射红外传感器145和接收红外传感器146,当第一电机211驱动转盘141转动时,由于转盘141没有感应孔144部位可阻挡发射红外传感器145与接收红外传感器146之间互传信号,当转盘141上的感应孔144转动到发射红外传感器145与接收红外传感器146之间时,发射红外传感器145能发射出红外信号透过感应孔144传输至接收红外传感器146,此时接收红外传感器146能接收红外信号,内部转换元件转换成电信号传输至转动的第一电机211,此刻第一电机211内部元件接收电信号并停止转动,并能使绕胶轮2225旋转三百六十度,从而实现恢复原位,避免绕胶轮2225旋转其它角度时,导致第七气缸12的驱动杆不能接触梯形板2223,造成不能推动压胶组件222向下滑动,从而不能正常的将胶带贴在工件底部,通过第四气缸611驱动驱动杆带动夹持板613向下移动,能够将工件进行夹持固定,避免绕胶轮2225在挤压工件时,导致工件的晃动从而影响绕胶效果,当工件尺寸较大时,可再通过第五气缸622驱动驱动杆带动夹持块向621下移动,将工件的另一侧进行固定,不仅能将不同尺寸的工件都能固定,还可进一步增强固定工件的效果。
41.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为了进一步提升对装置绕胶的便捷性,所述第三驱动部件42内部设有均与壳体1顶部相连的第二气缸423和支撑杆424,所述支撑杆424外部滑动连接有第三滑块421,且第三滑块421底部与第二气缸423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滑块421一侧外部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若干个支撑轮422,且支撑轮422外部设有若干个凸起,利用外部凸起与胶带接触,可减少支撑轮422表面与胶带粘附面接触面积,从而可避免胶带粘附到支撑轮422上,所述压紧部件31内部设有与操作板11一侧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块315,且第二滑块315一侧滑动连接有第二滑轨316,所述第二滑轨316一侧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311,且第一气缸311一侧设有拉杆313,所述拉杆313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v形转板314,且v形转板314一侧外部通过转轴与操作板11转动连接,所述v形转板314底部设有支撑板312,且支撑板312与操作板11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件32包括与第二滑轨316相连的连接组件322和与操作板11一侧相连的3ik15pgn

c型第二电机323,以及套在所述3ik15pgn

c型第二电机323一侧输出端上的第二皮带轮组件321,所述第二皮带轮组件321内部设有与3ik15pgn

c型第二电机323一侧输出端上固定连接的第三皮带轮和与操作板11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的第四皮带轮,以及套在第三皮带轮和第四皮带轮上的第二皮带,所述连接组件322设有分别位于第二皮带两侧的第一压板3221和第二压板3222,且第二压板3222一侧与第二滑轨316顶部固定连接,将胶带挂到悬挂轮41上时,通过将粘附面朝上贴在支撑轮422底部,把胶带扯入支撑板312与v形转板314之间,并使胶带在支撑板312与v形转板314之间向外突出一定长度,经过第一气缸311驱动驱动杆带动拉杆313向左移动,由于v形转板314与操作板11之间可转动,以及随着拉杆313向左的推动,能使v形转板314之间形成的连接角为轴可向下转动,从而可将胶带压在支撑板312上,于此同时,利用第二气
缸423驱动第三滑块421向下移动,支撑轮422可拉动胶带向下移动,从而使悬挂轮421顺时针转动将胶带拉长实现自动输送胶带,此时启动第二电机323驱动输出轴带动第三皮带轮正转,第三皮带轮传动第二皮带逆时针转动,由于在第二皮带的上下两侧设置有第一压板3221与第二压板3222,并之间通过螺栓将第一压板3221与第二压板3222将第二皮带进行夹持,当第二皮带逆时针转动时通过连接组件322可带动第二滑轨316在第二滑块315中往左侧移动,此时第二滑轨316可带动支撑板312与v形转板314将压紧突出的胶带移入工件与绕胶轮2225之间,从而实现上胶过程。
42.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5和图7所示,为了进一步提升了对装置绕胶的安全性,所述第四驱动部件52设有第三滑轨523,且第三滑轨523外部滑动连接有l形滑板524,所述l形滑板524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22,且连接杆522一端设有第三气缸521,所述剪胶部件51设有与l形滑板524顶部一侧固定连接的gt

h120k型气动剪刀513,且gt

h120k型气动剪刀513一侧外部套设有防护罩511,所述防护罩511一侧开设有矩形通孔512,所述第三气缸521底部设有第二调节机构9,当将突出的胶带送入绕胶轮2225与工件之间时,第七气缸12此时驱动驱动杆向上移动,压紧弹簧2222由于弹性力能将胶带压在工件底部,此时通过第一气缸311向右拉动拉杆313使v形转板314向上转动将胶带松开,与此同时,利用第二电机323反转使第三皮带轮反转,从而传动第二皮带顺时针转动,可带动第二滑轨315在第二滑块316上往右移动一定距离,并再次利用第一气缸311驱动拉杆313向左推动将胶带压紧,此时能通过第三气缸521驱动驱动杆带动连接杆522和l形滑板524在第三滑轨523上往胶带方向移动,从而可带动气动剪刀513和防护罩511往胶带方向移动,当胶带处于矩形通孔512中时,可利用气动剪刀513将胶带剪断,便于工件绕胶后可直接取出,当第三气缸521驱动气动剪刀513移动和剪胶时,在气动剪刀513外部套防护罩511,能避免气动剪刀513戳到工作人员,提高一定的安全性。
43.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为了进一步提升对装置的实用性,所述第二调节机构9内部设有与操作板1一侧相连的挡板92,所述挡板92内部开设有第三通孔,且第三通孔内部设有内螺纹,所述挡板92在第三通孔内部通过螺纹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93,且第二丝杆93一端外部固定连接有手轮91,所述第二丝杆93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柱95,且支撑柱95的顶部分别与第三气缸521和第三滑轨523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95一侧外部滑动连接有第四滑轨94,且第四滑轨94一侧外部与操作板11固定连接,通过旋转手轮91带动第二丝杆93在第三通孔内转动,由于螺纹之间的关系,此刻第二丝杆93能带动支撑柱95在第四滑轨94上左右移动,支撑柱95可带动气动剪刀513左右移动,从而能够控制剪断胶带的长度,以适用对不同尺寸大小的工件包裹,避免由于工件表面积太大而胶带过于太短,从而无法完整的将工件进行包裹,影响到绕胶的质量。
44.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为了进一步提升对装置绕胶的准确性,所述第一皮带轮组件212在第一皮带轮一侧设有校准机构7,所述校准机构7包括与操作板11一侧相连的第六气缸72,且第六气缸72一侧设有顶针杆71,且顶针杆71一端可贯穿第一皮带轮与第二通孔,所述第六气缸72另一侧设有第一丝杆73,且第一丝杆73一端可通过第六气缸72与顶针杆71相连,所述第一丝杆73外部通过螺纹转动连接有螺母74,所述置物台10底部设有与壳体1的顶部相连的第一调节机构8,所述第一调节机构8包括与置物台10底部滑动连接的第二支撑底板83,以及与所述壳体1顶部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底板82,所述第一
支撑底板82顶部滑动连接有支撑滑块81,且支撑滑块81顶部与第二支撑底板83固定连接,通过第六气缸72驱动驱动杆带动第一丝杆73和顶针杆71往工件方向移动,此时能使顶针杆71穿过第一皮带轮和第二通孔,并由于在第一丝杆73一端设置有螺母74,可卡在第六气缸72的一侧,通过旋转螺母74在第一丝杆73上移动一定的位置,当螺母74远离胶带方向移动从而顶针杆71穿过第一通孔变长,螺母74向胶带方向移动从而顶针杆71穿过第一通孔的长度变短,此时将工件放入紧固板101之间时,通过推动置物台10在第二支撑底板83上远离和靠近操作板111方向移动并使工件一侧与顶杆针71一端重合,从而可控制工件被绕胶部位的长度,利用左右滑动支撑滑块81,从而带动置物台10上的工件左右移动,并调整工件处于绕胶轮2225的正上方,以及使工件与绕胶轮2225底部处于竖直对齐状态,避免工件未处于绕胶轮2225的正上方,造成绕胶失败。
45.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进一步提升对装置的散热性能,所述操作板1一侧上方处设有e84891型散热风扇13,利用在操作板11上安装有散热风扇13,可通过散热风扇13向下鼓入气流,可将设备上散发出的热量带走,从而能够对设备进行散热处理,避免设备上温度较高,容易造成设备线路和内零部件受损,从而影响装置的正常运行。
46.本发明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47.(1)绕胶轮下移准备
48.首先,通过第七气缸12驱动驱动杆带动梯形板2223和绕胶轮2225向下移动至紧固板101的下方,能将压紧弹簧2222向下拉伸。
49.(2)工件的固定与位置校准
50.准备完毕后,把工件放在置物台10上的紧固板101之间,通过第四气缸611驱动驱动杆带动夹持板613向下移动,以及第五气缸622驱动驱动杆带动夹持块向621下移动,将工件进行固定,通过第六气缸72驱动驱动杆带动第一丝杆73和顶针杆71往工件方向移动,使顶针杆71穿过第一皮带轮和第二通孔并位于工件的一侧,此时通过推动置物台10在第二支撑底板83上远离和靠近操作板111方向移动并使工件一侧与顶杆针71一端重合,再利用左右滑动支撑滑块81,从而带动置物台10上的工件左右移动,并调整工件处于绕胶轮2225的正上方,让工件与绕胶轮2225底部处于竖直对齐状态。
51.(3)上胶
52.工件的固定与位置校准后,将胶带挂到悬挂轮41上时,通过将粘附面朝上贴在支撑轮422底部,把胶带扯入支撑板312与v形转板314之间,并使胶带在支撑板312与v形转板314之间向外突出一定长度,经过第一气缸311驱动驱动杆带动拉杆313向左移动,由于v形转板314与操作板11之间可转动,以及随着拉杆313向左的推动,能使v形转板314之间形成的连接角为轴可向下转动,从而可将胶带压在支撑板312上,此时启动第二电机323驱动输出轴带动第三皮带轮正转,第三皮带轮传动第二皮带逆时针转动,由于在第二皮带的上下两侧设置有第一压板3221与第二压板3222,并之间通过螺栓将第一压板3221与第二压板3222将第二皮带进行夹持,当第二皮带逆时针转动时通过连接组件322可带动第二滑轨316在第二滑块315中往左侧移动,此时第二滑轨316可带动支撑板312与v形转板314将压紧突出的胶带移入工件与绕胶轮2225之间,从而实现上胶过程。
53.(4)压胶
54.上胶后,当第七气缸12驱动驱动杆向上时,由于第七气缸12与梯形板2223不接触,
此刻压紧弹簧2222向上的弹性力带动第一滑块2212和绕胶轮2225向上滑动,从而将粘附面的胶带贴在工件底部。
55.(5)剪胶
56.压胶后,通过第一气缸311向右拉动拉杆313使v形转板314向上转动将胶带松开,与此同时,利用第二电机323反转使第三皮带轮反转,从而传动第二皮带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二滑轨315与第二皮带之间有连接组件322的作用,可带动第二滑轨315在第二滑块316上往右移动一定距离,并再次利用第一气缸311驱动拉杆313向左推动将胶带压紧,此时能通过第三气缸521驱动驱动杆带动连接杆522和l形滑板524在第三滑轨523上往胶带方向移动,从而可带动气动剪刀513和防护罩511穿过第一通孔往胶带方向移动,当胶带处于矩形通孔512中时,可利用气动剪刀513将胶带剪断。
57.(6)绕胶
58.剪胶后,利用第一电机211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皮带轮组件212传动转柱213和旋转组件221转动,从而第一滑轨2212带动第一滑块2221和梯形板2223转动,并带动绕胶轮2225紧贴在工件外部旋转,可将贴在工件底部的胶带围着工件环绕,从而实现对工件自动绕胶。
59.(7)绕胶轮进行复位
60.绕胶完成,转盘141上设置有感应孔144,以及未绕胶时感应孔144的两侧设置有发射红外传感器145和接收红外传感器146,当第一电机211驱动转盘141转动时,由于转盘141没有感应孔144部位可阻挡发射红外传感器145与接收红外传感器146之间互传信号,当转盘141上的感应孔144转动到发射红外传感器145与接收红外传感器146之间时,发射红外传感器145能发射出红外信号透过感应孔144传输至接收红外传感器146,此时接收红外传感器146能接收红外信号,内部转换元件转换成电信号传输至转动的第一电机211,此刻第一电机211内部元件接收电信号并停止转动,并能使绕胶轮2225旋转三百六十度,从而实现恢复原位。
61.(8)下一个绕胶的准备
62.绕胶轮进行复位后,利用第二气缸423驱动第三滑块421向下移动,支撑轮422可拉动胶带向下移动,从而使悬挂轮421顺时针转动将胶带拉长实现自动输送胶带。
63.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具体体现在于能对工件自动绕胶,不仅提高对工件绕胶的效率,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劳动力,降低一定对工件加工的人工成本,使压胶组件222带动胶带往工件上挤压环绕,能够让胶带与工件更加紧密贴合一起,包裹效果更好。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