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27589发布日期:2021-12-29 14:0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电梯在停电或者其他原因停在非平层位置,同时不能很快有相关的人员在外部进行救援,被困在轿厢内的人员只能在轿厢内等待救援。因此,针对电梯在停电或者其他原因停在非平层位置,同时没有相关的人员在外部进行救援的情况下,提供一种可实现被困者自我操作、自我解困的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包括:轿厢、曳引轮、钢丝绳、对重以及钢丝绳卷筒机构,所述钢丝绳的第一端与所述轿厢连接,所述钢丝绳的中间部分穿过所述曳引轮设置,所述钢丝绳的第二端还与所述对重连接,所述钢丝绳的中间部分还缠绕于所述钢丝绳卷筒机构设置;其中,在所述轿厢内还设有控制按键,所述控制按键与所述钢丝绳卷筒机构电连接。
6.可选地,上述的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其中,所述钢丝绳卷筒机构包括:电机以及用于缠绕所述钢丝绳的卷筒,所述电机与所述卷筒电连接并驱动所述卷筒转动,其中,所述控制按键还与所述电机电连接。
7.可选地,上述的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其中,所述钢丝绳卷筒机构还包括:减速箱,所述减速箱与所述电机电连接。
8.可选地,上述的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其中,所述钢丝绳卷筒机构还包括:传动机构,所述电机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卷筒连接。
9.可选地,上述的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其中,还包括:用于夹紧钢丝绳的夹绳机构,所述夹绳机构靠近所述钢丝绳卷筒机构设置。
10.可选地,上述的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其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一导向轮设置在所述轿厢和所述曳引轮之间,所述钢丝绳的第一端连接与所述轿厢后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导向轮后并穿过所述曳引轮设置。
11.可选地,上述的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其中,还包括至少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二导向轮设置在所述曳引轮和所述对重之间,穿过所述曳引轮设置的所述钢丝绳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导向轮后并与所述对重连接。
12.可选地,上述的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其中,在所述轿厢上还设有用于观察内外部情况的观察窗口。
13.可选地,上述的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其中,所述观察窗口设置为透明结构或
设置为通孔结构。
14.可选地,上述的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其中,在所述轿厢外部还设有一用于对轿厢移动位置进行限定的限位插销机构,所述限位插销机构固定于电梯导轨或与墙壁连接。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6.本技术可通过控制按键与钢丝绳卷筒机构的配合,当电梯在停电或故障原因停在非平层位置时,轿厢内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按键控制钢丝绳卷筒机构动作,并将钢丝绳卷入钢丝绳滚筒机构内,牵引轿厢提升至平层位置,手动打开轿厢门,最终实现轿厢内人员的自救。
附图说明
17.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8.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的立面图;
19.图2:本技术一实施例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的后置平面图;
20.图3:本技术一实施例电梯轿厢内自救脱困装置的侧置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2.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电梯轿厢10内自救脱困装置,包括:轿厢10、曳引轮20、钢丝绳30、对重40以及钢丝绳卷筒机构50,所述钢丝绳30的第一端与所述轿厢10连接,所述钢丝绳30的中间部分穿过所述曳引轮20设置,所述钢丝绳30的第二端还与所述对重40连接,所述钢丝绳30的中间部分还缠绕于所述钢丝绳卷筒机构50设置;其中,在所述轿厢10内还设有控制按键,所述控制按键与所述钢丝绳卷筒机构50电连接。
23.其中,为提高所述钢丝绳30的使用寿命,在所述钢丝绳30的外部还涂覆有耐磨层,如金属镀层:镀锌层、镀钛层、镀镍层等等。
24.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控制按键与钢丝绳卷筒机构50的配合,当电梯在停电或故障原因停在非平层位置时,轿厢10内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按键控制钢丝绳卷筒机构50动作,并将钢丝绳30卷入钢丝绳30滚筒机构内,牵引轿厢10提升至平层位置,手动打开轿厢10门,最终实现轿厢10内人员的自救。
25.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还设有夹绳机构60,其中,所述夹绳机构60靠近所述钢丝绳卷筒机构50设置。在电梯正常运行时,所述夹绳机构60夹紧钢丝绳30,防止钢丝绳卷筒机构50失效时释放钢丝绳30而导致溜车的情况的发生。
26.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钢丝绳卷筒机构50包括:电机51以及用于缠绕所述钢丝绳30的卷筒,所述电机51与所述卷筒电连接并驱动所述卷筒转动,其中,所述控制按键还与所
述电机51电连接。所述钢丝绳卷筒机构50用于收卷和释放钢丝绳30,通过与控制按键的配合从而实现自救功能。
27.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钢丝绳卷筒机构50还包括:减速箱,所述减速箱与所述电机51电连接。其中,所述减速箱主要起匹配转速和传递扭矩的作用。
28.进一步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钢丝绳卷筒机构50还包括:传动机构,所述电机51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卷筒连接。其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啮合设置的大小齿轮、蜗轮蜗杆组件等等。
29.其中,在所述轿厢10上还设有用于观察内外部情况的观察窗口。通过所述观察窗的设置,可方便观察轿厢10内外的情况,并且当电梯在停电或故障原因停在非平层位置时,通过控制按键控制上述的钢丝绳卷筒机构50动作提升轿厢10,通过所述观察窗口可获知当前轿厢10所处位置,此时再手动打开轿厢10门,实现自救,从而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30.当然,在电梯在正常运行状态,还可用于观察外部景色等,从而避免因较长时间乘坐电梯而带来的焦躁不安等。
31.优选地,所述观察窗口设置为透明结构或设置为通孔结构。
32.还需要说明地是,在所述轿厢10外部还设有一用于对轿厢10移动位置进行限定的限位插销机构。当所述轿厢10提升至某一平层位置时,所述限位插销机构可固定于电梯导轨或与墙壁连接,从而所述轿厢10停止运动,以方便人员自救。此时可切断所述钢丝绳卷筒机构50工作,防止因突然来电或其他原因使得轿厢10到达平层后再次移动。
33.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导向轮70,所述第一导向轮70设置在所述轿厢10和所述曳引轮20之间,所述钢丝绳30的第一端连接与所述轿厢10后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导向轮70后并穿过所述曳引轮20设置。所述第一导向轮70的设置,主要对所述钢丝绳30的方向起导向作用,其中,所述第一导向轮70的设置位置和设置数量本实施例并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地调整。
34.同样地,本实施例还包括至少第二导向轮80,所述第二导向轮80设置在所述曳引轮20和所述对重40之间,穿过所述曳引轮20设置的所述钢丝绳30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导向轮80后并与所述对重40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轮80的设置,主要对所述钢丝绳30的方向起导向作用,其中,所述第二导向轮80的设置位置和设置数量本实施例并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地调整。
35.本技术可通过控制按键与钢丝绳卷筒机构的配合,当电梯在停电或故障原因停在非平层位置时,轿厢内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按键控制钢丝绳卷筒机构动作,并将钢丝绳卷入钢丝绳滚筒机构内,牵引轿厢提升至平层位置,手动打开轿厢门,最终实现轿厢内人员的自救。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
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8.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9.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定,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