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缆线卷线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70894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通讯缆线卷线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信设备用部件,特别是一种通讯缆线卷线盒。
现今无论是使用电脑、数据机、电话或传真机等通讯器材均免不了须使用适当的通讯缆线材来相互连接以达到电讯通联的目的。为避免过长或过多通讯缆线混乱纠结或过短而不符合实际需要,公开了各种结构的卷线盒。这些习知的卷线盒基本上包括外壳、转盘、涡形卷簧及通讯缆线。其中涡形卷簧与转盘固接而使卷绕于转盘上的通讯缆线具有卷收复位的弹性势能,而通讯缆线由于须供衔接两相对应的通讯器材,其于卷线盒中的连接及与导电结构即具有多种不同型状的结构设计。如可于一转盘中设置有同心但不同等径的复数导电环,于另一转盘上则设有复数导电弹片或钢珠,以使转盘在转动过程中,藉由导电环及复数导电弹片或钢珠而能随时保持电性连接状态。这种习用的卷线盒不仅组件多、结构复杂、不易组装,使各构件又无法作更有效的精简配置;而且当通讯缆线自卷线盒拉出后会因受到涡形卷簧弹性拉力的作用而呈现紧绷状态,以致无法使通讯缆线于卷线盒外保留适当固定长度,对使用者造成相当大的困扰。为此本申请人曾提出了多种可适时将拉出的通讯缆线定位的卷线盒(中国专利99214862.6;99214764.6),其主要系利用可弹性摆动的摆片与转盘周缘抽设缺口及卡槽相配合以产生可卷收或定位的功能。然而由于控制通讯缆线定位、卷收位置及长度无一定规律性,尚不易准确掌握及预测,致使使用者在拉、放通讯缆线时多有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使用性能好的通讯缆线卷线盒。
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壳、转盘、通讯缆线及蜗形卷簧;外壳系由两半壳扣合构成,其内形成容槽,容槽周侧设有相对的两出线口,容槽中设有枢轴;转盘设有中心枢孔,自枢孔轴向延设构成环槽的内轴套及外轴套,并于外轴套上开设有轴向切槽;转盘容置于外壳容槽内,并以其中心枢孔枢装于枢轴上,通讯缆线以其中段嵌入外轴套切槽并圈绕于环槽内,以使通讯缆线顺势卷绕于外轴套外,其两端分别伸出外壳两出线口,涡形卷簧容置于转盘侧边外壳内,其一端固接于转盘上。
其中转盘周缘均设复数卡槽;于转盘侧边半壳依序相邻接地分别枢设相叠置的棘轮及摆片;棘轮周缘均设复数棘齿,并于每一相间隔的棘齿上设有卡块;摆片顶端枢部两侧分别设有与棘轮周缘棘齿相对应的掣子,并于一侧掣子旁侧设有与棘轮棘齿上卡块相对应的啮合块,摆片两侧分别斜向延设与半壳壳壁顶抵的弹性片,摆片底部形成与转盘周缘卡槽相对应的卡舌。转盘周缘均设复数与摆片上卡舌相对应的卡槽。
转盘侧边半壳设置有承座;承座上延设与壳壁间构成容置蜗形卷簧容室的两挡片。
转盘异于设置内、外轴套的另一侧设有外环套;与该侧相邻接的半壳对应处设有与之套合的内环套。
涡形卷簧一端设有勾端;在转盘外环套上设有供涡形卷簧勾端固定的嵌槽。
由于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壳、转盘、通讯缆线及蜗形卷簧;外壳内形成周侧及中部分别设有出线口及枢轴的容槽;转盘设有中心枢孔,自枢孔轴向延设构成环槽的内轴套及外轴套,外轴套上开设有轴向切槽;转盘容置于外壳容槽内,并枢装于枢轴上,通讯缆线以其中段嵌入外轴套切槽及圈绕于环槽内,并卷绕于外轴套外,其两端伸出外壳两出线口,涡形卷簧容置于转盘侧边外壳内,其一端固接于转盘上。当欲使用时,只须将通讯缆线自壳体两出线口分别拉出,即可任意拉出通讯缆线所需长度,并分别插接在相对应的适当通讯器材上,通讯缆线藉由涡形卷簧的复位弹性可保持一定的张力而减少外露通讯缆线的长度,避免产生通讯缆线散乱及纠缠的现象,不仅结构简单、组装方便,而且使用性能好,从而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立体图(矩形造型)。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矩形造型)。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立体图(瓜子形造型)。
图4、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瓜子形造型)。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承座结构示意立体图(承座与后半壳一体成型)。
图6、为图2、图4中A、B向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7、为图2、图4中C、D向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8、为图2、图4中E、F部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2、图4中G、H向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初始状态)。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第一次抽拉通讯缆线状态)。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第一次抽拉通讯缆线状态)。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第一次释放通讯缆线状态)。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第一次释放通讯缆线状态)。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第二次抽拉通讯缆线状态)。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第二次抽拉通讯缆线状态)。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第二次释放通讯缆线状态)。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第二次释放通讯缆线状态)。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笔记本型电脑上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电话上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阐述。

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壳1、转盘2、通讯缆线3及蜗形卷簧4。

图1、图2所示,外壳1呈矩形。亦可如图3、图4所示,外壳1’呈瓜子形。如图2、图4所示,外壳1(1’)系由前、后半壳10、11(10’、11’)相对扣合组成,前、后半壳10、11(10’、11’)内部形成相对的容槽12(12’),其周侧则设有相对的两出线口13(13’)及凹槽14,以分别供通讯缆线3穿出及容置通讯缆线3的插头30。于前、后半壳10、11(10’、11’)内分别设有相对应的粗径内环套100及细径枢轴110。后半壳11(11’)容槽12(12’)一侧设有承座15。如图2、图4所示,后半壳11(11’)容槽12(12’)一侧设有组设承座15的插孔111。亦可如图5所示,承座15’可一体成形于后半壳11上。如图2、图4、图5所示,承座15(15’)前侧凸伸延设与后半壳11(11’)壳壁间构成容室151的两挡片150,以便蜗形卷簧4容置于容室150内。如图6所示,承座15后侧设有插设于后半壳11(11’)插孔111内的插柱152。
如图7所示,转盘2设有枢装于后半壳11(11’)枢轴110上的中心枢孔20,自枢孔20朝后侧轴向延设构成环槽23的直径较小的内轴套21及直径较大的外轴套22,并于外轴套22上开设有两轴向切槽220。通讯缆线3中段嵌入外轴套22两轴向切槽220并圈绕及固定于内、外轴套21、22构成的环槽23内,以使通讯缆线3顺势卷绕于外轴套22上,其两端插头30穿出外壳1的出线口13并容置于凹槽14内。如图2、图4所示,转盘2枢孔20朝前侧轴向延设枢套于前半壳10(10’)内环套100上的外环套24,于外环套24上设有供涡形卷簧4勾端40固定的嵌槽240,当转盘转动时,使涡形卷簧可顺势卷绕在外环套上,以使转盘相对于通讯缆线产生卷收复位的回复力矩。
当欲使用时,只须将收容在凹槽14中的两插头30分别拉出,即可任意拉出通讯缆线3所需长度,并分别插接在相对应的适当通讯器材上,如
图19所示,可分别插接在笔记本电脑6与网路插座之间。亦可如图20所示,可分别插接在电话5的主机50与话筒51之间。通讯缆线3藉由涡形卷簧4的复位弹性可保持一定的张力而减少外露通讯缆线3的长度,避免产生通讯缆线3散乱及纠缠的现象。
此外,尤值一提的是于转盘2侧边后半壳体11前侧依序相邻接地分别枢设可自由转动的棘轮17以及可自由摆动的摆片16。如图8所示,棘轮17周缘均设复数棘齿170,并于每一相间隔的棘齿170上设有卡块171。如图2、图4、图9所示,摆片16顶部后侧设有与后半壳体11枢接的枢部,于枢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棘轮17周缘棘齿170相对应的掣子162,并于左侧掣子162旁侧设有与棘轮17棘齿170上卡块171相对应的啮合块163,摆片16两侧分别斜向延设两弹性片160,摆片16底部形成卡舌161。转盘2周缘均设复数与摆片16上卡舌161相对应的卡槽25。摆片16及棘轮17前、后叠置并位于转盘2及承座15后侧。摆片16两弹性片160能适时顶抵于后半壳11壳壁上,其上卡舌161能斜抵于转盘2周缘或是适时卡入转盘2周缘卡槽25中,其上掣子162及啮合块163分别与棘轮17的棘齿170及卡块171相对应。

图10所示,于初始状态时,摆片16右摆,其右侧弹性片160顶抵于后半壳11壳壁上,其左侧掣子162啮入棘轮17左侧棘齿170。

图11、
图12所示,当抽拉通讯缆线3而使转盘2逆时针转动至适当位置时,藉由摆片16顶抵于后半壳11壳壁上的右侧弹性片160的回复弹力,迫使摆片16的卡舌161卡入转盘2周缘的卡槽25中,使摆片16随转盘2逆时针转动而左摆,摆片16左侧弹性片160顶抵于后半壳11壳壁上,摆片16左侧掣子162与棘轮17左侧棘齿170脱离,摆片16右侧掣子162推动棘轮17右侧棘齿170半格并啮合固定;此时,转盘2可继续自由逆时针转动。

图13、
图14所示,当释放通讯缆线3而任其卷收时,使转盘2顺时针转动,并藉由摆片16顶抵于后半壳11壳壁上的左侧弹性片160的回复弹力,迫使摆片16的卡舌161卡入转盘2周缘的卡槽25中,使摆片16随转盘2顺时针转动而右摆,摆片16右侧弹性片160顶抵于后半壳11壳壁上,摆片16右侧掣子162与棘轮17右侧棘齿170脱离,并在摆片16左侧掣子162推动棘轮17左侧棘齿170半格并啮合固定的同时,左侧掣子162旁侧的啮合块163与棘轮17棘齿170上的卡块171嵌卡,使摆片16无法再向右摆,其上卡舌161卡掣在转盘2周缘卡槽25内,卡掣住转盘2,使其无法再顺时针转动卷收通讯缆线3,以达到定位效果。

图15、
图16所示,当再将抽拉通讯缆线3,便又如前所述,使转盘2逆时针转动至适当位置时,藉由摆片16顶抵于后半壳11壳壁上的右侧弹性片160的回复弹力,迫使摆片16的卡舌161卡入转盘2周缘的卡槽25中,使摆片16随转盘2逆时针转动而左摆,摆片16左侧掣子162与棘轮17左侧棘齿170脱离,摆片16右侧掣子162推动棘轮17右侧棘齿170半格并啮合固定;此时,转盘2可继续自由逆时针转动,便于抽拉出通讯缆线3。
当通讯缆线3拉出足够长度,如
图17、
图18所示,再次释放通讯缆线3时摆片16又将随之向右摆至如
图10所示的初始状态,摆片16左侧掣子162推动棘轮17左侧棘齿170半格并啮合固定,因此棘齿170上无卡块171,摆片16上啮合块163未被棘轮17上的卡块171卡住,摆片16继续右摆直至其卡舌脱离转盘2周缘的卡槽25,便可使转盘2完全自由地顺时针转动,从而能无阻地将通讯缆线3快速卷收。
总而言之,藉由摆片16每左右摆动一次即可藉由掣子162促使棘轮17转动一单位齿格以及每两棘齿170才具有一卡块171的特殊设计,通讯缆线3不论拉出多少长度,当第一将拉出通讯缆线3后第一次释放状况下若可获定位时,则第二次再次拉出后作第二次释放时,则必将获得自由卷收。反之同理。据此,此种一拉一放有规律的往复交替作定位与卷收动作,将利于使用者可清楚、准确地预知及掌握拉、放动作相对于定位与卷收的关系,故而在使用上能更增进其便利性。
如上所述,藉由上述精简结构组件及恰当空间安排设计即可轻易且快速组合成如
图1所示的可供拉长与卷收通讯缆线且体形轻薄化而易操作使用的卷线盒。即本实用新型确实能实现在更精简组合结构下发挥更便利使用预期目的的功效。
权利要求1.一种通讯缆线卷线盒,它包括外壳、转盘、通讯缆线及蜗形卷簧;外壳系由两半壳扣合构成,其内形成容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槽周侧设有相对的两出线口,容槽中设有枢轴;转盘设有中心枢孔,自枢孔轴向延设构成环槽的内轴套及外轴套,并于外轴套上开设有轴向切槽;转盘容置于外壳容槽内,并以其中心枢孔枢装于枢轴上,通讯缆线以其中段嵌入外轴套切槽并圈绕于环槽内,以使通讯缆线顺势卷绕于外轴套外,其两端分别伸出外壳两出线口,涡形卷簧容置于转盘侧边外壳内,其一端固接于转盘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缆线卷线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转盘周缘均设复数卡槽;于转盘侧边半壳依序相邻接地分别枢设相叠置的棘轮及摆片;棘轮周缘均设复数棘齿,并于每一相间隔的棘齿上设有卡块;摆片顶端枢部两侧分别设有与棘轮周缘棘齿相对应的掣子,并于一侧掣子旁侧设有与棘轮棘齿上卡块相对应的啮合块,摆片两侧分别斜向延设与半壳壳壁顶抵的弹性片,摆片底部形成与转盘周缘卡槽相对应的卡舌。转盘周缘均设复数与摆片上卡舌相对应的卡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讯缆线卷线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转盘侧边半壳设置有承座;承座上延设与壳壁间构成容置蜗形卷簧容室的两挡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讯缆线卷线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转盘异于设置内、外轴套的另一侧设有外环套;与该侧相邻接的半壳对应处设有与之套合的内环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讯缆线卷线盒,其特征于所述的涡形卷簧一端设有勾端;在转盘外环套上设有供涡形卷簧勾端固定的嵌槽。
专利摘要一种通讯缆线卷线盒。为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使用性能好的卷线盒,提出本实用新型,它包括外壳、转盘、通讯缆线及蜗形卷簧;外壳内形成周侧及中部分别设有出线口及枢轴的容槽;转盘设有中心枢孔,自枢孔轴向延设构成环槽的内轴套及设有轴向切槽的外轴套;转盘枢装于枢轴上,通讯缆线以其中段嵌入外轴套切槽及圈绕于环槽内,并卷绕于外轴套外,其两端伸出外壳两出线口,涡形卷簧容置于外壳内,其一端固接于转盘上。
文档编号B65H75/34GK2387086SQ9921790
公开日2000年7月12日 申请日期1999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1999年8月12日
发明者廖生兴 申请人:廖生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