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纳片状物而成的平袋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384994阅读:来源:国知局
而只要是能够形成重合部的片膜即可,可以如上所述将2张片膜封接而形成重合部。
[0047]这里的重合部5的构造,是在重合部5的与膜片收纳平袋P接合的基部设置为了形成该重合部5而采用热封或粘接形成的封接部6。
[0048]这里,该封接部6并非对整个重合部5进行封接而成,虽然在重合部5侧部设置封接部7是任意的,但是需要在比该封接部6靠近外侧、即重合部5的下述级差部A侧设置非封接部9。
[0049]将片状物收纳于膜片收纳平袋P中之后,通过热封或粘接等公知手段对开口部8进行封接,来制造收纳片状物而成的平袋。
[0050]另外,这里所说的重合部的基部具有重合部的端部以外的部分,重合部的端部是指包含形成重合部之前的2张膜片的端部而跨沿着平袋全长的重合部全长没有封接的部分。
[0051]并且,如图2a所示的封接部6那样,可以沿重合部5直线状地形成重合部,并且如图2b所示,可以沿着整个重合部5使封接部6成为去角的大致三角状重复而成的封接部。即使在封接部6设置为大致三角状的情况下,也需要在其顶点T的外侧与图2a所示情况同样地设置非封接部9。并且,封接部6也可以不是大致三角状而是波状。
[0052]在重合部5的一部分上设置大致三角状或波状的封接部时,可以在重合部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或接近一侧之边2的位置上设置。这其中,在重合部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即从边2及3起的中间位置上设置有利于更加顺畅地开封。
[0053]另外,通过设置非封接部,从而在用手指拆开重合部时首先分开非封接部,最先向大致三角状的封接部的顶点T施加用于开封的拆开重合部的力,因此即使以较小的指力拉扯重合部也能够简便地使封接部6开封。
[0054]另外,虽然在图2b中示出了直线状的去角的大致三角状,但是也可以使封接部6的形状为波状,也可以是不去角的大致三角状。并且可以重复规则的大致三角状或波状,并且也可以使这些形状不规则。
[0055]总之,在开封时需要将拆开重合部的力施加于大致三角或波状的封接部7的顶点T。
[0056]这样,使封接部6的形状为例如图2b所示的重复大致三角状的形状或波状时,则该大致三角或波的高度可以是5?20mm而优选为8?15mm。而重复的大致三角或波状的周期C可以是5?20_而优选为8?20_。
[0057]并且,封接部6可以是具有上述这种周期的形状,但是例如图2c所示,也可以使封接部6的形状为朝向中央升高的I个山形的形状。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也可以使这种山形的形状为2个以上并排设置。
[0058]作为另一个例子,以图2a所示的封接部6的形状为基础,可以如图2d所示,在其大致中央部或其它部位设置在封接部6上呈凸部形状的封接部即顶点T。
[0059]根据该图2c及图2d,在拆开重合部时首先向封接部的山形顶点即凸部施力。由于该凸部封接的面积小,因此在剥离该部分时所用的力比较小。
[0060]这样,使封接部的形状为朝向非封接部侧设置凸部等顶点的形状,通过最先拆开该顶点而能够进一步减小拆开整个封接部6所需的力。
[0061]另外,该顶点T是本发明中的凸部的I种,并且在上述那样使封接部为波状而非大致三角的情况下,可以使其波的顶点为凸部的I种,进而上述图2d所示封接部上设置的顶点也可以是凸部。
[0062]例如在图2a中,可以对开口部8进行封接而使边2或边4为开口部,从该开口部插入片状物。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I张片膜折弯而根据需要进行封接,形成重合部5。此时,重合部5实质上是对I张片膜的两端部进行封接而形成的。
[0063]作为用于设置这些封接部的手段,可以采用热封或粘接等公知的各手段。
[0064]继而参照图3以后各图对开启本发明的收纳片状物而成的平袋直至使用的过程进行说明。
[0065]图3为收纳片状物而成的平袋的为了扩张重合部5的非封接部9而伸入指尖的状态图。这里该非封接部9与该封接部6邻接,是构成平袋的材料的2张片膜没有封接的部分,该2张片膜从封接部6起的高度不同,2张片膜中一方部件的高度比另一方部件高,在图3中形成具有一定高度hi的级差部A。
[0066]在将指尖伸入该封接部9时,与没有该级差部A时相比,充分地设置级差部A则能够通过指尖摸索级差部A进行确认并抓住开启非封接部9的时机,能够更加顺畅地将指尖伸入非封接部9。这种级差部A的高度hi为3?10_而优选为5?8_。当级差部的高度小于3mm时,则比较难以抓住开启非封接部9时机,而大于1mm时也不会进一步增强充分伸入指尖的效果。
[0067]另外,该级差部A不论封接部6为何种形状都可以设置。
[0068]同时,非封接部9的高度即h2也必须充分,当非封接部9的高度h2较低时则无法使指尖充分地伸入非封接部9,导致其后开启非封接部9时难以通过指尖充分抓住非封接部9。该非封接部9的高度h2是从其与封接部6的边界线起到形成级差部A的2张片膜中较低一方的片膜端部的长度。这种非封接部9的高度h2为5?15_而优选5?10_。当非封接部9的高度h2小于5_时则难以不使操作性恶化地将手指伸入非封接部,而大于15mm时也不会进一步改善操作性。
[0069]另外,在封接部6为大致三角状或波状的情况下,从其顶点T的顶端到形成级差部A的2张片膜中较低一方的片膜端部的长度为非封接部9的高度h2。
[0070]在抓住这种非封接部9之后,以两手各指抓住形成非封接部9的2张片膜之各片,将片膜之各片朝箭头方向牵拉而使与非封接部9邻接的封接部6的热封或粘接彼此剥离,解除封接部6的封接状态,在该封接部6上形成开口,进一步朝箭头方向牵拉而将边2及边4的热封部或粘接部剥离扩张,由此使该开口部扩大。
[0071]此时,在封接部6为大致三角状或波状的情况下,抓住非封接部9之后,以两手各指抓住形成非封接部9的2张片膜之各片,将各片膜之各片朝箭头方向牵拉,从而如上所述将封接部6的热封或粘接首先从该顶点T或其附近开始剥离。此时,由于最先从顶点T或其附近开始剥离的热封或粘接的部位的面积小,因此在剥离时所用的力可以比较小。
[0072]图4表示这样扩大开口部并将边2及边4充分剥离而展开完成的状态。
[0073]在展开完成的状态下,成为在展开的平袋上载置收纳物即折叠的面膜片或湿片的状态。以两手或单手抓取该折叠的面膜片或湿片并提起,结果从而能够将折叠状态的面膜片或湿片从平袋取出。
[0074]图5示出在图4中提起的面膜片的例子。
[0075]图5所示的面膜片I是将通过以手指抓取〇记号所示部位使折叠而成的折缝复原而展开的面膜片。
[0076]该状态如图6所示。图6(a)表示用手指提起的面膜片在展开途中的状态,折叠状态的面膜片会因自重或收纳时形成的折缝复原的作用而如图6(b)所示逐渐展开。这样展开的面膜片如图6(c)所示,可以展开为能够置于面部的状态。
[0077]当然,在面膜片或湿片没有充分展开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其它手指等进行展开等操作。
[0078](第2具体例)
[0079]第2具体例相对于第I具体例是平袋构造相同而所收纳的片状物的折弯方式及配置不同的例子。
[0080]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以重合部为起始展开了平袋的状态下,所收纳的面膜片或湿片是以两开折叠形成的对缝21处于外侧的方式将2个膜片22折弯。
[0081]这里,该折弯方式是在图1的面膜片上先按照双点划线β折叠,继而按照双点划线α折叠而实现的折叠方式。
[0082]其后,由使用者将该折弯的膜片22展开而成为图8所示的状态。为了形成该图8的状态,在图7的状态下用手指抓住膜片22的端部向两侧扩张,在开启的平袋之上展开。到该阶段为止是在展开的平袋上进行操作。优选在该状态下对折状态的面膜片或湿片的端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