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底坑脚手架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493050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电梯的底坑脚手架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的底坑脚手架装置,该底坑脚手架装置是为了对配置在比地坑底面靠上方的位置的设备类进行维护检查而设置在底坑内的。
【背景技术】
[0002]在以往的电梯的底坑进出装置中,为了与底坑的深度无关地使用固定大小的底坑舷梯,在底坑内的壁上设有支承台。维护人员在维护检查时,从层站使底坑舷梯的下端部支承于支承台,经由支承台下降到底坑底面进行维护检查。当电梯正常运转时,底坑舷梯以折叠的状态挂在设于层站地板与支承台之间的层站侧的壁上的保持件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O
[0003]另外,在以往的其它的电梯的底坑内维护装置中,与底坑的深度无关地,在设置于底坑内的缓冲器上设有固定大小的作业台。维护人员在维护检查时,当下降到底坑底面之后,将底坑舷梯立在作业台上,并登上作业台进行维护检查。当电梯正常运转时,底坑舷梯倒在底坑底面的一角,或者保管于其它场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2935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51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但是,关于专利文献I所示的以往的电梯的底坑进出装置,维护人员必须从底坑的底面进行设备类的维护。当设置在底坑内的设备类设置在比底坑底面靠上的位置、维护人员的手碰不到设备类时,必须使用与用于下降到底坑内的底坑舷梯不同的作业用舷梯。当底坑的深度变深时,作业用舷梯必须对应于底坑的深度而增大尺寸。当作业用舷梯的尺寸增大时,收容场所也增大。
[0010]另外,关于专利文献2所示的以往的电梯的底坑内维护装置,存在当底坑的深度变深时,维护人员登上作业台时使用的作业用舷梯的尺寸增大这样的问题。此外,还存在维护人员下降到底坑底面时使用的底坑舷梯的尺寸也一同增大的问题。由此,底坑舷梯和作业用舷梯的收容场所也增大。
[0011]由此,专利文献I和2所示的以往的电梯的底坑进出装置和电梯的底坑内维护装置的便利性变差。
[0012]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与底坑的深度无关地使用同样的底坑舷梯和作业舷梯进行维护检查的电梯的底坑脚手架装置。
[0013]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4]本发明的电梯的底坑脚手架装置具备:多个板支承部,它们包括设在比井道底坑内的轿厢导轨靠层站侧的井道的壁上的壁侧支承部件;以及底坑板,其在井道底坑内由所述板支承部支承,并且位于比最下层层站的地面靠下方且比底坑底面靠上方的位置,具有供维护人员搭乘的作业面。
[0015]发明的效果
[0016]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底坑脚手架装置,由于底坑板由包括设在比井道底坑内的轿厢导轨靠层站侧的井道的壁上的壁侧支承部件的多个板支承部支承,因此能够与底坑的深度无关地使用同样的底坑舷梯和作业舷梯来进行维护检查。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电梯的井道底坑的俯视图。
[0018]图2是沿图1的I1-1I线的剖视图。
[0019]图3是沿图1的II1-1II线的剖视图。
[0020]图4是轿厢向下撞击图2的缓冲器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实施方式I
[0022]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电梯的井道底坑的俯视图。另外,图2是沿图1的I1-1I线的剖视图。而且,图3是沿图1的II1-1II线的剖视图。
[0023]如图1?图3所示,在井道I内设置有一对轿厢导轨2a、2b以及一对对重导轨3a、3bο轿厢4沿着轿厢导轨2a、2b在井道I内升降。另外,对重5沿着对重导轨3a、3b在井道I内向与轿厢4相反的方向升降。在该例子中,在从层站6观察井道I内的进深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上,对重5设在比轿厢4远离层站6的位置。
[0024]轿厢导轨2a、2b配置在井道I的进深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并且在层站6的出入口的宽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在轿厢4的两侧。此外,对重导轨3a、3b在井道I的进深方向上配置在比轿厢4远离层站6的位置,并且在层站6的出入口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对重5的两侧。
[0025]此外,在井道I内的最下层的高度位置上设置有曳引机7和控制盘8。如图2所示,曳引机7和控制盘8的下端面的位置为了防止浸水而位于比最下层层站6a的地面9靠上方的位置。在该例子中,曳引机7和控制盘8以当轿厢4停止于最下层层站6a时与轿厢4的一个侧面对置的方式固定在井道I的壁面。此外,曳引机7和控制盘8使用薄型的结构。
[0026]曳引机7具有曳引机主体10和驱动绳轮11。曳引机主体10具有:使驱动绳轮11旋转的电机(未图示);以及对驱动绳轮11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器(未图示)。
[0027]在驱动绳轮11上卷绕有悬吊轿厢4和对重5的悬吊体12。作为悬吊体12,使用多根绳索或多根带等。轿厢4和对重5被悬吊体12悬挂在井道I内,并通过曳引机7在井道I内升降。
[0028]在井道底坑21内设有轿厢缓冲器23和对重缓冲器24。另外,在底坑底面21a上固定有轿厢导轨2a、2b的下端部以及对重导轨3a、3b的下端部。
[0029]此外,在井道底坑21内设有用于检查曳引机7和控制盘8等设备类的底坑脚手架装置22。底坑脚手架装置22具有:底坑板25 ;底坑舷梯26,其在维护人员从最下层层站6a向底坑板25下降时使用;以及作业舷梯27,其在维护人员在底坑板25上作业时使用。
[0030]底坑板25具有:作业板部25b,其包括供维护人员搭乘的作业面25a ;以及板框25c,其包围作业板部25b的周围。底坑板25被设置成作业板部25b的作业面25a在井道底坑21内水平。板框25c从作业板部25b的作业面25a向上方立起。底坑板25设在底坑底面21a与最下层层站6a的地面9之间。另外,底坑板25被设置成,无论井道底坑21的深度是多少,作业板部25b的作业面25a都处在从最下层层站6a的地面9向下方离开了设定的固定距离L的位置。
[0031]此外,底坑板25由以下部分支承:多个(在该例子中为2个)壁侧支承部件30,它们设于从层站6起至轿厢导轨2a、2b止的范围的井道I的壁面;多个(在该例子中为2个)轿厢导轨侧支承部件31,它们分别设于轿厢导轨2a、2b ;以及多个(在该例子中为2个)对重导轨侧支承部件32,它们分别设于对重导轨3a、3b。S卩,实施方式I的底坑支承部具有壁侧支承部件30、轿厢导轨侧支承部件31以及对重导轨侧支承部件32。
[0032]壁侧支承部件30设于井道底坑21的层站侧壁面21b。另外,壁侧支承部件30在层站6的出入口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隔着距离而设置。在该例子中,壁侧支承部件30在使底坑板25与层站侧壁面21b接触的状态下支承底坑板25。另外,在该例子中,作为壁侧支承部件30,使用剖面大致L字形的角钢。
[0033]轿厢导轨侧支承部件31和对重导轨侧支承部件32在井道I的高度方向上分别设置在距离最下层层站6a的地面9与设置壁侧支承部件30时相同的高度上。在该例子中,作为轿厢导轨侧支承部件31和对重导轨侧支承部件32,与壁侧支承部件30同样地使用了剖面大致L字形的角钢。
[0034]轿厢导轨侧支承部件31固定在各轿厢导轨2a、2b的与轿厢4卡合的一侧的相反侦U。由此,当从井道I的上方向下方铅直地投影时,轿厢导轨侧支承部件31从轿厢导轨2a、2b向与轿厢4相反的一侧突出。
[0035]对重导轨侧支承部件32与轿厢导轨侧支承部件31同样地,也固定在各对重导轨3a,3b的与对重5卡合的一侧的相反侧。由此,当从井道I的上方向下方铅直地投影时,对重导轨侧支承部件32也从对重导轨3a、3b向与对重5相反的一侧突出。另外,对重导轨侧支承部件32比对重5的与轿厢4对置的面朝向轿厢4延伸。并且,在井道I的进深方向上,对重导轨侧支承部件32的轿厢4侧端部到达轿厢4的正下方。此外,对重导轨侧支承部件32设在与壁侧支承部件30对置的位置。
[0036]作业板部25b的作业面25a的大小被设定成以下大小:当从井道I的上方向下方铅直地投影轿厢4时,作业面25a包含轿厢4的投影范围的至少一部分,并确保了曳引机7和控制盘8等设备类的检查范围。
[0037]在该例子中,作业面25a的形状是以下形状:从以层站6的出入口的宽度方向上的底坑板25的宽度尺寸W2为一条边、以井道I的进深方向上的底坑板25的进深尺寸D2为另一条边的矩形形状中去除了从井道I的上方向下方铅直地投影曳引机7所得的投影范围。
[0038]此外,在该例子中,在层站6的出入口的宽度方向上,底坑板25的宽度尺寸W2比层站6侧的轿厢4的宽度尺寸Wl长。另外,在井道I的进深方向上,底坑板25的进深尺寸D2比轿厢4的进深尺寸Dl长。并且,当从井道I的上方向下方铅直地投影轿厢4与底坑板25时,底坑板25的层站6侧的端部比轿厢4的层站6侧的端部位于靠近层站6侧的位置。由此,底坑板25的大小成为这样的大小:当从井道I的上方向下方铅直地投影轿厢4与底坑板25时,底坑板25包含轿厢4的投影范围的一大半。
[0039]如图1和图3所示,在作业板部25b的作业面25a上设有多个(在该例子中为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