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拉式安全切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08106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反拉式安全切胶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橡胶行业的切胶用的切胶机,特别涉及一种反拉式安全切胶机。
背景技术
由于橡胶行业生产中使用切胶机基本都是顶切式,占地面积大,操作不方便,易出现切手的工伤事故。
发明内容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双安全开关的反拉式安全切胶机。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反拉式安全切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反拉杆、A安全开关、B安全开关、切刀、底刀、油缸、电机、油泵、电磁阀、 油箱,所述反拉杆由两根立杆和一根横杆组装构成,A安全开关、B安全开关、电磁阀、油缸、 与所述电机相连接的油泵分别固定在机架上,与所述油缸相连接的油缸杆与反拉杆的横杆连接,反拉杆上的两根立杆分别穿过机架面与切刀的两端相固定,切刀对应的机架面上固定底刀;所述A安全开关、B安全开关串联后与电磁阀连接;其油路连接为油泵的输入油端通过油管与油箱连接,油泵的输出油端通过油管与电磁阀的输入油端连接,电磁阀的输出油端通过油管与油缸的输入油端连接,油缸的输出油端通过油管与电磁阀的输入油端连接,电磁阀的溢流油端通过油管与油箱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该反拉式安全切胶机采用双手同时按A安全开关、B安全开关,这样才会联通电磁换向运动,使之油缸运动,从而到达安全可靠的操作,避免了工伤事故的发生。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极大地满足了橡胶行业的切胶机生产安全第
一的需要。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反拉式安全切胶机,包括机架1、反拉杆2、A安全开关3、B安全开关4、切刀5、底刀6、油缸7、电机8、油泵9、电磁阀10、油箱11,反拉杆2由两根立杆和一根横杆组装构成,A安全开关3、B安全开关4、电磁阀10、油缸7、与电机8相连接的油泵9 分别固定在机架1上,与油缸7相连接的油缸杆7-1与反拉杆2的横杆连接,反拉杆2上的两根立杆分别穿过机架1面与切刀5的两端相固定,切刀5对应的机架1面上固定底刀6 ; A安全开关3、B安全开关4串联后与电磁阀10连接;其油路连接为油泵9的输入油端通过油管与油箱11连接,油泵9的输出油端通过油管与电磁阀10的输入油端连接,电磁阀10的输出油端通过油管与油缸7的输入油端连接,油缸7的输出油端通过油管与电磁阀10的输入油端连接,电磁阀10的溢流油端通过油管与油箱11连接。反拉杆2的有效行程长度短于油缸7本身长度与油缸杆行程的总和少5 10 mm ;A 安全开关3、B安全开关4两个开关采用串联接,切胶时必须同时按下切刀才会工作,达到电磁阀换向功能;A安全开关3、B安全开关4两个开关的距离应大于200 mm以上,以达到两手分别按A和B的开关,以保证安全操作。底刀6采用大于切刀5的紫铜板,也不用对切刀5的刀口,保证切刀5切胶时,刀口不碰硬物,以保锋利。
权利要求1. 一种反拉式安全切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反拉杆(2)、A安全开关(3)、 B安全开关(4)、切刀(5)、底刀(6)、油缸(7)、电机(8)、油泵(9)、电磁阀(10)、油箱(11), 所述反拉杆(2)由两根立杆和一根横杆组装构成,A安全开关(3)、B安全开关(4)、电磁阀 (10)、油缸(7)、与所述电机(8)相连接的油泵(9)分别固定在机架(1)上,与所述油缸(7) 相连接的油缸杆(7-1)与反拉杆(2)的横杆连接,反拉杆(2)上的两根立杆分别穿过机架 (1)面与切刀(5)的两端相固定,切刀(5)对应的机架(1)面上固定底刀(6);所述A安全开关(3)、B安全开关(4)串联后与电磁阀(10)连接;其油路连接为油泵(9)的输入油端通过油管与油箱(11)连接,油泵(9)的输出油端通过油管与电磁阀(10)的输入油端连接,电磁阀(10)的输出油端通过油管与油缸(7)的输入油端连接,油缸(7)的输出油端通过油管与电磁阀(10)的输入油端连接,电磁阀(10)的溢流油端通过油管与油箱(11)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拉式安全切胶机,该切胶机反拉杆由两根立杆和一根横杆组装构成,A安全开关、B安全开关、电磁阀、油缸、与电机相连接的油泵分别固定在机架上,与油缸相连接的油缸杆与反拉杆的横杆连接,反拉杆上的两根立杆分别穿过机架面与切刀的两端相固定,对应切刀的机架面上固定底刀;A安全开关、B安全开关串联分别与电磁阀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该反拉式安全切胶机采用双手同时按A安全开关、B安全开关,这样才会联通电磁换向运动,使之油缸运动,从而到达安全可靠的操作,避免了工伤事故的发生。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极大地满足了橡胶行业的切胶机生产安全第一的需要。
文档编号B29B13/00GK202037746SQ20112013635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3日
发明者吴子刚, 张卫军, 朱兴明, 李建武, 梁玉才, 王艳芳, 郭亚昆, 高之香 申请人:三友(天津)高分子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