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切割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67465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自动切割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自动切割设备,其用于切割加工件。所述自动切割设备包括用于放置所述加工件的工作台,工作台上设有工位。所述自动切割设备还包括控制箱以及固定于所述工作台上的切割件。所述切割件上设有可相对所述工作台移动的刀具。所述加工件位于所述工位时,所述控制箱用于控制所述刀具向所述加工件移动以切割所述加工件。所述刀具切割所述加工件之后,所述控制箱控制所述刀具向远离所述加工件的方向移动。
【专利说明】自动切割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切割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切割设备。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塑料件在成型后通常会带有毛刺或者是预留的部分。这些塑料件在使用之前,工作人员需要对毛刺或者预留的部分需要进行去除。现有的去除毛刺和预留的部分方式通常是人工使用钳子进行裁剪。然而,此种方式比较繁琐。

【发明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方便作业的自动切割设备。
[0004]一种自动切割设备,其用于切割加工件。所述自动切割设备包括用于放置所述加工件的工作台,工作台上设有工位。所述自动切割设备还包括控制箱以及固定于所述工作台上的切割件。所述切割件上设有可相对所述工作台移动的刀具。所述加工件位于所述工位时,所述控制箱用于控制所述刀具向所述加工件移动以切割所述加工件。所述刀具切割所述加工件之后,所述控制箱控制所述刀具向远离所述加工件的方向移动。
[0005]上述自动切割设备可以自动切割加工件,无需用手工操作,方便作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一较佳实施方式的自动切割设备放置有载具的立体图。
[0007]图2为图1所示的自动切割设备和载具分离的示意图。
[0008]图3为图1所示的自动切割设备的工作台立体图。
[0009]图4为图1所示的自动切割设备和切割件分离的示意图。
[0010]图5为图1所示的切割件与壳体分离的示意图。
[0011]图6为图1所示的切割件反向立体图。
[0012]图7为图1所示的自动切割设备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0013]图8为图1所示的自动切割设备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0014]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自动切割设备100 加工件200
去除部201 支架10 工作台20 承载台30 载具40 切割件50 操作盒60控制箱70第二驱动装置80第三驱动装置90顶架11工作架12定位部41第三通孔410承载架13第一支脚14第二支脚15第一挡条21第二挡条22第三挡条23操作区24加工区240待定区242第一端部2401第二端部2403第三端部2421第四端部2423工位25第一通孔250第一开口 26第二开口 27第三开口 28壳体51固定柱52活动板53刀具54抵压件55第一驱动装置56顶板510侧板512第二通孔531第一气缸本体560第一气缸臂562第二气缸本体81第二气缸臂82第一驱动块83 第三气缸本体91 第三气缸臂92 第二驱动块93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15]请参看图1和图2,其为自动切割设备100的立体图。自动切割设备100用于切割加工件200。加工件200具有去除部201。自动切割设备100包括支架10、工作台20、承载台30、载具40以及切割件50。其中,工作台20和承载台30平行地固定于支架10上,并位于工作台20下。切割件50固定于工作台20上。载具40滑动地放置于工作台20上用于承载加工件200。
[0016]支架10包括顶架11、工作架12、承载架13、两根第一支脚14、以及两根第二支脚
15。顶架11、工作架12和承载架13皆为长方形筐体,并相互平行设置。工作架12位于顶架11和承载架13之间。工作架12和承载架13大小一样。顶架11为长度与工作架12的长度相同,宽度小于加工作架12的宽度。两根第一支脚14分别连接顶架11、工作架12和承载架13的同一侧,用于支撑顶架11、工作架12和承载架13。两根第二支脚15分别连接于工作架12和承载架13另一侧,用于支撑工作架12和承载架13。工作台20和承载台30分别放置于工作架12和承载架13上。
[0017]请参看图3,工作台20大致为长方体的板状。工作台20远离承载台30的一面上设有两根第一挡条21、两根第二挡条22以及第三挡条23。两根第一挡条21平行设置于工作台20上,两根第二挡条22平行设置于工作台20上,且分别连接于第一挡条21之间,从而在工作台20上围成一个长方形的操作区24。第三挡条23与两根第一挡条21平行设置,并与两根第一挡条21和两根第二挡条22之间存在间隔。具体地,第三挡条23位于操作区24的中间位置,从而将操作区24沿着第二挡条22的方向划分为两个对称的加工区240和待定区242用于放置载具40。加工区240包括位于加工区240两个末端的第一端部2401和第二端部2403。待定区242包括位于待定区242两个末端的第三端部2421和第四端部2423。第一端部2401与第三端部2421相对且连通。第二端部2403和第四端部2423相对且相连通。其中,加工区240靠近工作台20与第一支脚14连接的一侧。
[0018]工作台20上还设有工位25、第一开口 26、第二开口 27和第三开口 28。第一开口26、第二开口 27和工位25分别设置于加工区240内。第一开口 26和第二开口 27分别为位于第一端部2401和第三端部2421上的长方形开口。第一开口 26沿着平行于第一挡条21的方向开设。第二开口 27沿着平行于第二挡条22的方向开设。工位25位于第一开口26和第二开口 27之间。工位25上有两个第一通孔250,两个第一通孔250沿着平行于第二挡条22的方向放置。第三开口 28靠近工作台20与第二支脚15连接的一侧,并与第一开口 26相对。
[0019]请参看图4至图6,切割件50固定于工位25上。切割件50包括壳体51、四个固定柱52、套设于四个固定柱52上的活动板53、设置于活动板53上的两个刀具54和两个抵压件55、以及固定于壳体51上用于驱动活动板53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56。
[0020]壳体51包括顶板510、侧板512以及收容部513,其用于将第一驱动装置56、活动板53、两个刀具54和两个抵压件55包围于其内,以对第一驱动装置56、刀具54和抵压件55进行保护。顶板510为长方形的矩形板。侧板512自顶板510的边缘垂直向下延伸而成。收容部513自顶板510的中部向上突出而成。
[0021]四个固定柱52的一端固定于顶板510的四个角落,另一端固定于工作台20上。活动板53为长方形的矩形板,其四个角落上设置有四个套筒530。四个套筒530分别套设于四个固定柱52上。活动板53上还设有两个对称的第二通孔531。两个第二通孔531与两个第一通孔250相对应。第一驱动装置56包括第一气缸本体560和第一气缸臂562。第一气缸本体560收容并固定于收容部513中。第一气缸臂562穿过顶板510并固定于活动板53上。第一气缸本体560用于驱动第一气缸臂562相对顶板510来回移动以带动活动板53移动。两个刀具54和两个抵压件55分别固定于活动板53远离顶板510的一侧。每一刀具54和每一抵压件55与一个第二通孔531相邻设置。
[0022]请再次参看图2,载具40并排设置有两个对称的定位部41。每一定位部41用于固定一个加工件200。每一定位部41上设有第三通孔410。加工件200的去除部201位于第三通孔410处。载具40可以在加工区240和待定区242中内滑动。载具40还可以通过待定区242的第三端部2421进入加工区240,并从加工区240的第二端部2403进入待定区242。
[0023]请参看图7和图8,自动切割设备100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80和第三驱动装置90、操作盒60、以及控制箱70。第二驱动装置80和第三驱动装置90分别用于驱动载具40沿着平行于第一挡条21的方向移动和沿着第二挡条22的方向移动。
[0024]第二驱动装置80和第三驱动装置90分别设置于工作台20远离顶架11的一面。第二驱动装置80包括第二气缸本体81、第二气缸臂82以及第一驱动块83。第二气缸本体81位于第一开口 26的一侧。第二气缸臂82位于第一开口 26处。第一驱动块83固定于第二气缸臂82上并远离第二气缸本体81。第二气缸本体81用于驱动第二气缸臂82相对第二气缸本体81来回移动,以带动第一驱动块83从第一端部2401远离第二端部2403的一侧向第二端部2403移动。当载具40位于第一端部2401时,第一驱动块83可以抵挡于载具40远离第二端部2403的一侧,并拉动载具40向第二端部2403移动。
[0025]第三驱动装置90包括第三气缸本体91、第三气缸臂92、以及第二驱动块93。第三气缸本体91位于第二开口 27的一侧。第三气缸臂92位于第二开口 27处。第二驱动块93固定于第三气缸臂92上并远离第三气缸本体91。第三气缸本体91用于驱动第三气缸臂92相对第三气缸本体91来回移动,以带动第二驱动块93移动。当载具40位于第三端部2421时,第二驱动块93可以抵挡于载具40远离第四端部2423的一侧,并拉动载具40向第四端部2423移动。
[0026]控制箱70位于承载台30上,用于控制第一驱动装置56、第二驱动装置80、以及第三驱动装置90进行工作。
[0027]操作盒60设置于第三开口 28的位置,供工作人员操控控制箱70。操作盒60上设有启动按钮61、停止按钮62以及指示灯63。启动按钮61按压后可启动控制箱70从而自动切割设备100处于工作状态。停止按钮62按压后可控制控制箱70停止工作,从而自动切割设备100处于停止状态。指示灯63用于提示自动切割设备100是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还是异常工作状态。若自动切割设备100处于异常工作状态,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按压停止按钮63使自动切割设备100停止工作。
[0028]下面以控制箱70如何控制第一驱动装置56、第二驱动装置80、以及第三驱动装置90来描述自动切割设备100的工作过程。在初始状态下,待定区242中放满载具4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每一载具40上放置两个加工件200。加工区240中并没有放置任何载具40,第一驱动块83位于第一端部2401远离第二端部2403的一端,第二驱动块93位于第二端部2403远离第四端部2423的一端。
[0029]首先,将一个载具40从待定区242的第三端部2421移动至加工区240的第一端部2401 ;按压启动按钮61,控制箱70开始控制第二驱动装置80工作,使第二气缸臂82向第二气缸本体81移动预定的第一距离,从而使得第一驱动块83推动载具40位于工位25移动。当载具40位于工位25上时,第一通孔250、第二通孔531以及第三通孔410相对;接着,控制箱70控制第一驱动装置56工作,使第一气缸臂562向远离第一气缸本体560的方向伸出而使活动板53迅速向加工件200移动预定的第二距离,使固定于活动板53上的抵压件55分别抵压于加工件200上以对加工件200进行定位,刀具54分别将载具40上的两个加工件200的去除部201进行切除。再接着,当刀具54切除加工件200的去除部201后,控制箱70控制第一驱动装置56工作,使第一气缸臂562向第一气缸本体560回缩而使活动板53回到初始位置。然后,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第三个载具40移动至工位25,此时,第一个载具40位于第二端部2403,控制箱70控制第三驱动装置90工作,使第三气缸臂92向第三气缸本体91移动预定的第三距离,从而使得位于第二端部2403的载具40向第四端部2423移动并进入待定区242。此时,一个载具40上的加工件200操作流程结束。
[0030]自动切割设备100可按照上述加工步骤循环操作以对一个个载具40上的加工件200进行切割,无需用手工切割加工件200上的去除部201,比较方便。自动切割设备100一次可以切割两个加工件200,提高了切割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切割设备,其用于切割加工件,所述自动切割设备包括用于放置所述加工件的工作台,工作台上设有工位,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切割设备还包括控制箱以及固定于所述工作台上的切割件;所述切割件上设有相对所述工作台移动的刀具;所述加工件位于所述工位时,所述控制箱用于控制所述刀具向所述加工件移动以切割所述加工件;所述刀具切割所述加工件之后,所述控制箱控制所述刀具向远离所述加工件的方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件包括两个刀具,所述工位上可以容置两个加工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件还包括壳体、固定柱、活动板以及第一驱动装置,所述固定柱一端固定于所述工作台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活动板套设于所述固定柱上,所述刀具固定于所述活动板上,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活动板向所述加工件移动和远离所述加工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气缸本体和第一气缸臂,所述活动板固定于所述第一气缸臂上,所述第一气缸本体用于驱动第一气缸臂向所述加工件移动和远离所述加工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件还包括设置于活动板上的抵压件,所述刀具切割所述加工件时,所述抵压件抵压于所述加工件上以对加工件进行定位。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上设有两根平行的第一挡条、两根平行的第二挡条、以及第三挡条;所述两根第二挡条连接于两根第一挡条之间,并与所述两根第一挡条围成操作区,所述第三挡条与所述第一挡条平行,并将所述操作区分隔成加工区和待定区;所述加工区和待定区用于供所述加工件在其内滑动,所述工位位于所述加工区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区包括位于所述加工区两个末端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待定区还包括位于所述待定区两个末端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三端部相对且互相连通,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相对且互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切割设备还包括载具,所述载具用于装载所述加工件,所述载具可以在所述加工区和待定区内移动,所述载具可以从所述第四端部进入所述第一端部,所述载具可以从所述第二端部进入所述第三端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切割设备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载具移动至所述第二端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切割设备还包括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位于所述第二端部的载具移动至所述第四端部。
【文档编号】B29C37/02GK103568171SQ201210252277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0日
【发明者】李兆勇, 路秋生, 张俊, 吴冬月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