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滑板轮的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1887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体育用品制作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复合式滑板轮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复合式滑板轮的制作工艺为:

步骤一:预备具有小环形腔、大环形腔和异形腔三个部件的哈夫模具,所述模具的小环形腔与大环形腔之间通过异形腔部件连接,所述连接点形成通路;

步骤二:将聚氨酯材料和加入发泡剂的聚氨酯材料分别计量,聚氨酯材料计量的分量为填充小环形腔和大环形腔的量,所加入发泡剂的聚氨酯材料的量为填充异形腔的量;

步骤三:先通过浇注口将聚氨酯材料注入小环形腔内,然后再切换材料,将加入发泡剂的聚氨酯材料注入异形腔内,最后,再切换,将剩余的聚氨酯材料注入大环形腔内;

步骤四:加热使腔内的材料固化,并脱模;

步骤五:休整,成成品。

该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加热固化处理,残余的聚氨酯材料转变不充分,造成成品的质量较重;内外圈材质的不同,所以结合性不加,在负载压力下易破损;另外,这些差异性让滑轮版的转速变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质量轻,耐用性好及转速快的复合式滑轮板的制作工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复合式滑板轮的制作工艺,其创新点在于,该工艺的具体步骤为:

(1)预备具有小环形腔、大环形腔和异形腔三个部件的哈夫模具;

(2)在一小环形模具中注入液态的聚氨酯材料,然后再切换材料,将加入发泡剂的聚氨酯材料注入异形腔内,最后,在切换,将剩余的聚氨酯材料注入大环形腔内;利用该发泡剂与聚氨酯反应生成气体而产生气泡,以成型出一以均匀散布气泡而构成内缓冲区的环状内圈和外包覆圈;

(3)加热使环状内圈固化并脱出小环形模具和大环形模具,并加工将环状内圈修整成所需形状;

(4)将外包覆圈与环状内圈的接触面相融合黏着成一体;

(5)加热固化形成轮体粗胚并自大环形模具脱模;

(6)将轮体粗胚修整成所需形状而制成一复合式滑板轮。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模具的小环形腔与大环形腔之间通过异形腔部件连接,所述连接点形成通路。

进一步地, 所述步骤(4)中的外包覆圈与环状内圈的接触面相融合黏着成一体用的是黏着剂。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加工工艺的方法是在加热固化处理后,使用了黏着剂使外包覆圈与环状内圈的接触面相融合黏着成一体,从而使结合性好,在负载压力下不易破损;

(2)本发明加工工艺在外包覆圈与环状内圈的接触面相融合黏着成一体后增加了第二次加热固化,有效减少了聚氨酯材料的残余量,从而减轻了滑板轮的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一种复合式滑板轮的制作工艺,该工艺的具体步骤为:

(1)预备具有小环形腔、大环形腔和异形腔三个部件的哈夫模 具;

(2)在一小环形模具中注入液态的聚氨酯材料,然后再切换材料,将加入发泡剂的聚氨酯材料注入异形腔内,最后,在切换,将剩余的聚氨酯材料注入大环形腔内;利用该发泡剂与聚氨酯反应生成气体而产生气泡,以成型出一以均匀散布气泡而构成内缓冲区的环状内圈和外包覆圈;

(3)加热使环状内圈固化并脱出小环形模具和大环形模具,并加工将环状内圈修整成所需形状;

(4)将外包覆圈与环状内圈的接触面相融合黏着成一体;

(5)加热固化形成轮体粗胚并自大环形模具脱模;

(6)将轮体粗胚修整成所需形状而制成一复合式滑板轮。

其中,上述步骤(1)中所述模具的小环形腔与大环形腔之间通过异形腔部件连接,所述连接点形成通路;

其中,上述步骤(4)中使用黏着剂将外包覆圈与环状内圈的接触面相融合黏着成一体。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