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肘式动模板自适应合模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1174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曲肘式动模板自适应合模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适应合模机构,尤其是涉及一种曲肘式动模板自适应合模机构,属于压铸或注塑设备设计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合模机构是压铸机、注塑机中的主要机构之一,主要由机台、动模板、静模板、尾板、大杠、开合模缸及曲肘、调模机构组成;所述的静模板与机台固定连接,所述的动模板通过开合模缸驱动的机铰在机台导轨上滑动;所述的大杠与所述的机台导轨平行设置,其两端分别位于动模板的前后两侧,并与动模板滑动配合,一端与静模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尾板传动连接。通过开合模缸驱动机铰实现动模板与静模板的分合,从而保证在整个成型过程中型模及其分型面的位置固定;另外,尾板与动模板在调模机构驱动下沿轴向滑动,调节尾板、动模板与静模板之间的最终间距,从而实现对不同厚薄模具的适应。

具体而言,目前压铸机、注塑机最常见的现有合模机构是机铰式或称曲肘式合模机构和曲拐式合模机构,它们的机铰均布置在尾板与动模板之间。它们的合模机构的开合模缸都固定于尾板上,动模板与尾板通过机铰连接,开合模缸驱动杋铰推动动模板运动,当动模板与静模板完成合模时,机铰呈伸直状态并机械自锁;其调模机构也安装在尾板上,包括通过调模马达驱动的一个大齿轮、沿大齿轮周向布置的行星齿轮,大齿轮驳动行星齿轮,行星齿轮驱动大杠尾端的调节齿轮螺母实现尾板、动模板及机铰沿大杠轴向的运动,实现动模板与静模板之间的间距调整。机铰式合模机构的优点集中体现在机铰结构上,即开合模速度快、合模实现机械自锁、锁模刚性好等。但同时也存在以下缺点,如机铰各活动关节受力不均衡,各轴销轴套磨损严重,长期使用后相对合模精度大幅度下降。经研究发现,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动模板与静模板之间的平行度、生产厂家安装的模具的平行度、在生产过程中模具出现局部热胀冷缩导致的模具不平行、在加工产品过程中过载胀模造成模板退让不一致的不平行等。造成以上的不平行都会导致机铰轴销及轴套两者轴线不平行,两轴线不平行导致轴销与轴套产生憋力偏磨转动致轴销轴套快速磨损,甚至轴销承载不平衡被剪切折断。如此长期运行便会使动模板与静模板平行度误差越来越大甚至合模精度急速下降。当出现上述动模板与静模板的平行度误差值时,制造厂家与使用商家通常采用调整牵拉大杠的方法将尾板、机铰、动模板调到整体至平行于静模板的状态。这样一来动模板与静模板大面是平行了,但反过来又导致了动模板导向轴承轴线与大杠轴线的不平行,加之原本四个调节齿轮螺母与尾板摩擦面保持平衡调模很顺畅,但大杠不一致又导致调模困难,其结果是各调节螺母受力不平衡、调模不畅出现拉伤大杠螺纹的问题。总而言之,产生上述的缺点时,轴套极易磨损、调模不易、合模精度低、使用周期短、维护成本极高等。

申请人先后对现有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解决了上述曲肘式合模机构所存在的许多不足问题,但仍然存在结构过于繁锁、整体布置不方便,部分零件加工工艺性欠佳,使用调节不方便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运行过程中能实现四个方向的平行度自动调整的曲肘式动模板自适应合模机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曲肘式动模板自适应合模机构,包括机铰、复合铰接结构和动模板,所述的机铰通过所述的复合铰接结构与所述的动模板铰接,所述的动模板在外部驱动力的作用下通过所述复合铰接结构与所述机铰的配合沿合模方向可往复移动,在所述复合铰接结构与所述机铰连接的一端上设置有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所述复合铰接结构与所述机铰连接的一端通过所述的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与所述的机铰活动连接;运行过程中,动模板相对于设备静模板在两个铰接点方向上的平行度,通过所述的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在工作过程中自行调整,所述的曲肘式动模板自适应合模机构还包括自平衡稳定装置,所述动模板相对于设备静模板在另外两个方向上的平行度通过所述的自平衡稳定装置在工作过程中自行调整并保持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再在所述的曲肘式动模板自适应合模机构内设一套自平衡稳定装置,并使所述动模板相对于设备静模板在另外两个方向上的平行度通过所述的自平衡稳定装置在工作过程中自行调整并保持稳定。再加上动模板相对于设备静模板在两个铰接点方向上的平行度,通过所述的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在工作过程中自行调整,这样,便可以使本申请所述的曲肘式动模板自适应合模机构在运行过程中能实现四个方向的平行度自动调整。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自平衡稳定装置包括弹性构件、平衡力调节组件和安装腔,所述的安装腔设置在所述的动模板上,所述的弹性构件布置在所述的安装腔中,所述平衡力调节组件的一端顶接在所述的弹性构件上,所述平衡力调节组件的另一端旋接在所述复合铰接结构的两侧。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所述的弹性构件为弹性橡胶,所述的平衡力调节组件包括相互顶接的调节螺柱和压板,所述平衡力调节组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的压板顶接在所述的弹性橡胶上,所述平衡力调节组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的调节螺柱旋接在所述复合铰接结构的两侧。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复合铰接结构包括复合铰铰杆和偏心轴,所述的复合铰接结构通过所述的复合铰铰杆和所述的偏心轴与所述的机铰活动连接;所述的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包括自动摆臂和浮摆齿轮,在所述自动摆臂的一端设置有浮摆齿,在所述自动摆臂的另一端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的自动摆臂通过所述的安装孔对称的安装在所述机铰不同侧的偏心轴上;位于不同侧偏心轴上的自动摆臂通过所述浮摆齿与所述浮摆齿轮的配合,沿相反方向联动的扭转对应位置上的偏心轴以调整所述动模板相对于设备静模板在两个铰接点方向上的平行度。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所述的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还包括布置在所述浮摆齿轮内侧的支撑安装板,所述的浮摆齿轮通过所述的支撑安装板安装在对应的一组所述的自动摆臂之间。

进一步的是,在所述的动模板上设置有凸弧连接铰耳,在所述的复合铰铰杆上设置有与所述凸弧连接铰耳相适配的凹弧连接铰耳,所述的动模板与所述的复合铰铰杆通过所述的凸弧连接铰耳和所述的凹弧连接铰耳铰接。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所述的凸弧连接铰耳与所述的动模板一体成型,所述的凹弧连接铰耳与所述的复合铰铰杆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是,一套所述的复合铰接结构包括两组所述的复合铰铰杆,每一组所述的复合铰铰杆均包括一个基杆,所述的凹弧连接铰耳布置在所述的基杆上,同一套所述复合铰接结构的两组所述的复合铰铰杆为以所述的基杆为基础的一体加工裁取结构。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自动摆臂与所述的偏心轴之间通过锁紧螺母和定位件可拆卸的连接或通过健和过渡套不可拆卸的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浮摆齿轮与所述的支撑安装板之间通过压盖和调节螺钉摩擦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曲肘式动模板自适应合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复合铰铰杆与动模板连接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5为图3的C-C剖视图;

图6为图2的a部放大图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的a部放大图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的b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复合铰铰杆的一体加工裁取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机铰1、复合铰接结构2、动模板3、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4、自平衡稳定装置5、弹性构件6、平衡力调节组件7、安装腔8、调节螺柱9、压板10、复合铰铰杆11、偏心轴12、自动摆臂13、浮摆齿轮14、支撑安装板15、凸弧连接铰耳16、凹弧连接铰耳17、基杆18、锁紧螺母19、定位件20、健21、过渡套22、压盖23、调节螺钉24。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9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在运行过程中能实现四个方向的平行度调整的曲肘式动模板自适应合模机构。所述的曲肘式动模板自适应合模机构包括机铰1、复合铰接结构2和动模板3,所述的机铰1通过所述的复合铰接结构2与所述的动模板3铰接,所述的动模板3在外部驱动力的作用下通过所述复合铰接结构2与所述机铰1的配合沿合模方向可往复移动,在所述复合铰接结构2与所述机铰1连接的一端上设置有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4,所述复合铰接结构2与所述机铰1连接的一端通过所述的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4与所述的机铰1活动连接;运行过程中,动模板3相对于设备静模板在两个铰接点方向上的平行度,通过所述的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4在工作过程中自行调整,所述的曲肘式动模板自适应合模机构还包括自平衡稳定装置5,所述动模板3相对于设备静模板在另外两个方向上的平行度通过所述的自平衡稳定装置5在工作过程中自行调整并保持稳定。本申请通过再在所述的曲肘式动模板自适应合模机构内设一套自平衡稳定装置5,并使所述动模板3相对于设备静模板在另外两个方向上的平行度通过所述的自平衡稳定装置5在工作过程中自行调整并保持稳定。再加上动模板3相对于设备静模板在两个铰接点方向上的平行度,通过所述的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4在工作过程中自行调整,这样,便可以使本申请所述的曲肘式动模板自适应合模机构在运行过程中能实现四个方向的平行度自动调整。

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所述自平衡稳定装置5的结构,方便该自平衡稳定装置5的制造,同时又方便在所述的复合铰接结构2与所述的动模板3之间进行安装,所述的自平衡稳定装置5包括弹性构件6、平衡力调节组件7和安装腔8,所述的安装腔8设置在所述的动模板3上,所述的弹性构件6布置在所述的安装腔8中,所述平衡力调节组件7的一端顶接在所述的弹性构件6上,所述平衡力调节组件7的另一端旋接在所述复合铰接结构2的两侧;此时,所述的弹性构件6优选为弹性橡胶,所述的平衡力调节组件7的优选结构为包括相互顶接的调节螺柱9和压板10,所述平衡力调节组件7的一端通过所述的压板10顶接在所述的弹性橡胶上,所述平衡力调节组件7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的调节螺柱9旋接在所述复合铰接结构2的两侧。再根据所述的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4还包括布置在所述浮摆齿轮14内侧的支撑安装板15的结构特点,本申请将所述的调节螺柱9直接旋接在所述的支撑安装板15上,并通过所述的调节螺柱9和所述的压板10对所述的弹性橡胶施以一定的预压力,从而达到既方便安装,又有利用于自动调节所述动模板3相对于设备静模板在另外两个方向上的平行度的目的。此时,为了减小所述的调节螺柱9施加的预压力,可以在所述的弹性橡胶上增设预压螺钉,将所述的弹性橡胶先预压到所述的安装内,如附图4中设置在所述弹性橡胶上的虚线。当然,本申请的所述自平衡稳定装置5还可以有替换结构,即将其中的调节螺柱9更换成楔形块,实现所述动模板3在另外两个方向上的平行度的自动调节功能。

现有技术中,结合所述的复合铰接结构2包括复合铰铰杆11和偏心轴12,所述的复合铰接结构2通过所述的复合铰铰杆11和所述的偏心轴12与所述的机铰1活动连接;所述的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4包括自动摆臂13和浮摆齿轮14,在所述自动摆臂13的一端设置有浮摆齿,在所述自动摆臂13的另一端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的自动摆臂13通过所述的安装孔对称的安装在所述机铰1不同侧的偏心轴12上的结构特点,尤其是所述的浮摆齿与所述浮摆齿轮14的安装结构较为复杂,以至于很不方便在复合铰铰杆11和偏心轴12之间进行安装的特点,为此,本申请在所述的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4上还设置最一件布置在所述浮摆齿轮14内侧的支撑安装板15,所述的浮摆齿轮14通过所述的支撑安装板15安装在对应的一组所述的自动摆臂13之间。这样,便可以既简化所述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4的结构,又方便构成所述的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4的自动摆臂13和浮摆齿轮14的安装,同时,还可使所述的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4的整体结构变得更加紧凑。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述的复合铰铰杆11与动模板3之间的安装较为复杂,不方便加工的缺点,本申请对其的改为,在所述的动模板3上设置有凸弧连接铰耳16,在所述的复合铰铰杆11上设置有与所述凸弧连接铰耳16相适配的凹弧连接铰耳17,所述的动模板3与所述的复合铰铰杆11通过所述的凸弧连接铰耳16和所述的凹弧连接铰耳17铰接;而且将所述的凸弧连接铰耳16与所述的动模板3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将所述的凹弧连接铰耳17与所述的复合铰铰杆11也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进一步的,结合一套所述的复合铰接结构2包括两组所述的复合铰铰杆11,每一组所述的复合铰铰杆11均包括一个基杆18,所述的凹弧连接铰耳17布置在所述的基杆18上的结构特点,本申请将同一套所述复合铰接结构2的两组所述的复合铰铰杆11为以所述的基杆18为基础的一体加工裁取结构,如附图9所示。即将两件所述的复合铰铰杆11以所述的基杆18基础整体造型、加工,然后再沿虚线处切开为两件,最后再进行铰轴孔的加工。

再结合现有技术中,所述的自动摆臂13和浮摆齿轮14不方便固定的特点,以及固定后使用过程中常出现松动而影响自动调节的状况,所述的自动摆臂13与所述的偏心轴12之间通过锁紧螺母19和定位件20可拆卸的连接或通过健21和过渡套22不可拆卸的焊接连接。所述浮摆齿轮14与所述的支撑安装板15之间通过压盖23和调节螺钉24摩擦连接。此时,根据动模板3通过大杆安装的现状,为了方便复合铰接结构2与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4之间的安装,以及两者作为一个整体能快速的从四根大杆之间进行拆卸,本申请在所述的复合铰铰杆11上还设置有支撑板侧瓦盖,当需要将合铰接结构2与动模板平行度自动调节装置4作为一个整体快速拆卸时,只需要取下所述的支撑板侧瓦盖即可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