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前梁无损脱模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794023发布日期:2019-09-29 19:19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碳纤维前梁无损脱模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纤维前梁无损脱模方法,属于碳纤维材料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飞机前梁是飞机结构的主要部件,相当于人体骨架的脊椎,前梁对于飞机飞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梁壁厚加工不均匀,直接影响飞机的飞行性能,前梁加工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飞机的飞行安全性。

前梁是通过铺叠的方式制备成型,在真空热压成型后,需要将前梁件脱模,目前的脱模方式是人工通过拨片将前梁件的四周与模具分离,在分离时,前梁的粘接面很大,进而使得前梁的受力较大,最终导致外壁容易出现分层的现场,导致成型件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碳纤维前梁无损脱模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碳纤维前梁无损脱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定位孔制作:

撕去前梁主体表面的辅助材料;

在前梁主体的水平面上钻出多个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用以连接翼肋和起吊装置;

s2、前梁主体a面分离:

将第一垫板插入于前梁主体a面与模具主体的间隙内,使得所述前梁主体a面与所述模具主体分离;

s3、起吊装置安装:

在每个所述定位孔的内部均安装吊柱;

将各个安装好的所述吊柱连接至起吊机构;

s4、前梁主体b面分离:

拆卸挡板;

启动所述起吊机构带动所述吊柱上移,进而带动所述前梁主体上移;

待所述前梁主体上移至一定高度后,将第二垫板插入于所述前梁主体b面和所述模具主体的间隙内,使得所述前梁主体b面与所述模具主体分离;

s5、前梁主体脱模:

将两个第三垫板同步插入到前梁主体c面与所述模具主体的间隙内;

启动驱动机构推动两个所述第三垫板运动,进而推动所述前梁主体向开口侧移动,直至前梁主体完全离开模具主体。

优选的,所述定位孔两两对称设有两个,所述定位孔的内部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吊柱,所述定位孔的直径为8mm。

优选的,所述吊柱的顶面设有吊环,所述吊环扣合连接起吊机构。

优选的,步骤s4中,所述前梁主体的上移高度为4-5mm。

优选的,所述前梁主体a面的分离间隙为1mm,所述前梁主体b面的分离间隙为3mm,所述前梁主体c面的分离间隙为1.5mm。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气动杆和推板,所述气动杆对称设于所述模具主体的外壁,所述气动杆用以驱动推板伸缩运动,所述推板平齐嵌入于所述模具主体的铺叠槽内壁,所述推板与所述前梁主体c面相对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插入多个垫板,能够在脱模前便将前梁的多个面与模具分离,从而减少粘接面,提高分离效果,避免前梁受损。

2、本发明在脱模前就开设定位孔,可提前快速完成定位孔开设这一工序,无需在脱模后再设置单独的人员和定位装置进行,简化了生产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定位孔还可用作起吊装置的连接结构,解决了前梁主体表面光滑、平整,没有较好的操作结构、剥离困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示的碳纤维前梁制备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模具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示的前梁主体、第一垫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前梁主体的定位孔开设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前梁主体、起吊装置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前梁主体脱模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模具主体,11、铺叠槽,2、前梁主体,21、定位孔,3、驱动机构,31、气动杆,32、推板,4、挡板,41、限位板,5、第一垫板,6、吊柱,61、起吊环,7、起吊机构,71、转动电机,72、卷柱,73、第一起吊绳,74、吊板,74、第二起吊绳,8、第二垫板,9、第三垫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碳纤维前梁无损脱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定位孔21制作:

撕去前梁主体2表面的辅助材料;辅助材料为前梁主体2表面的可剥层、无孔隔离膜、软膜以及有孔隔离膜;

在前梁主体2的水平面上钻出多个定位孔21,所述定位孔21用以连接翼肋和起吊装置;定位孔21为翼肋的安装孔,传统工序为前梁主体2脱模后再开设定位孔21,而在脱模前就开设定位孔21,可提前快速完成定位孔开设这一工序,无需在脱模后再设置单独的人员和定位装置进行,简化了生产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定位孔21还可用作起吊装置的连接结构,解决了前梁主体2表面光滑、平整,没有较好的操作结构、剥离困难的问题;

s2、前梁主体a面分离:

将第一垫板5插入于前梁主体a面与模具主体的间隙内,使得所述前梁主体a面与所述模具主体分离,分离后能够减少连接面,进而减少阻力,使得脱模更为方便,避免前梁受损、分层;

s3、起吊装置安装:

在每个所述定位孔21的内部均安装吊柱6;吊柱6用以作为起吊中间部件,能够将起吊力传递至前梁上;

将各个安装好的所述吊柱6连接至起吊机构7;起吊机构7用以带动吊柱6向上运动,进而带动前梁运动;

s4、前梁主体b面分离:

拆卸挡板4;挡板4用以在前梁成型阶段作为封堵结构,形成侧面封闭结构,在脱模时,拆卸挡板4形成下料通道,便于脱模;

启动所述起吊机构7带动所述吊柱6上移,进而带动所述前梁主体2上移;

待所述前梁主体2上移至一定高度后,将第二垫板8插入于所述前梁主体b面和所述模具主体的间隙内,使得所述前梁主体b面与所述模具主体分离;b面分离后前梁与模具的连接面将进一步减小,在前梁脱模时,底面的阻力将会减少;

s5、前梁主体脱模:

将两个第三垫板9同步插入到前梁主体c面与所述模具主体1的间隙内;第三垫板9可使得c面与模具分离,减少前梁背面阻力;

启动驱动机构推动两个所述第三垫板9运动,进而推动所述前梁主体2向开口侧移动,直至前梁主体2完全离开模具主体1;通过采用侧面下料的方式,能够在侧面、背面、底面已经分离部分间隙的前提下,快速下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定位孔21两两对称设有两个,所述定位孔21的内部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吊柱6,所述定位孔21的直径为8mm;定位孔21两两对称设置,能够使得吊柱6的分布更为均匀,起吊效果更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吊柱6的顶面设有吊环61,所述吊环61扣合连接起吊机构7;通过扣合连接的方式能够使得起吊机构7与吊环61的连接、拆卸更为快速。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步骤s4中,所述前梁主体2的上移高度为4-5mm;前梁上移高度不宜过高,因为前梁主体上移时,前梁主体的底面仍然有区域与模具处于粘接状态,上移过高会使得这部分区域受力过大,容易造成前梁受损。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前梁主体a面的分离间隙为1mm,所述前梁主体b面的分离间隙为3mm,所述前梁主体c面的分离间隙为1.5mm;各个间隙均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能够保证实现分离的同时,不会对前梁造成较大的挤压,避免前梁变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驱动机构3包括气动杆31和推板32,所述气动杆31对称设于所述模具主体1的外壁,所述气动杆31用以驱动推板32伸缩运动,所述推板32平齐嵌入于所述模具主体1的铺叠槽11内壁,所述推板32与所述前梁主体c面相对设置;铺叠槽11为前梁铺叠成型的区域,推板32与前梁主体c面相对设置用以从前梁主体的c面施力,将前梁平移推出,完成脱模。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所示的碳纤维前梁制备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矩形的模具主体1内部开设有铺叠槽11,铺叠槽11为前梁的铺叠成型区域,前梁的截面为工字型;

模具主体1的外侧面连接有挡板4,挡板4用以封堵铺叠槽11的一个侧面区域,挡板4的外壁两侧处设有限位板41,限位板41通过螺钉连接模具主体1;

模具主体1的背面对称设有两个驱动机构3,驱动机构3用以推进前梁下料。

如图2所示,图2为图1所示的模具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驱动机构3包括气动杆31和推板32,气动杆31在收缩状态时,推板32嵌入到铺叠槽11内壁的凹陷区域内,并且推板32与铺叠槽11的内壁平齐;

前梁件由三段组成,中部为腹板,两端为侧板,整体为工字型;

如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所示的前梁主体、第一垫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在前梁件热压成型完毕后,需要进行脱模操作,标定前梁件左右两个侧面为a面,前梁件的底面为b面;

在a面与模具主体之间塞入第一垫板5,第一垫板5的厚度为1mm,使得a面与前梁主体的内壁之间开出1mm的间隙,第一垫板5的插入深度示例性的为a面的高度一半。

如图4所示,图4为图3所示的前梁主体的定位孔开设结构示意图;

使用直径为8mm的钻头在前梁的腹板部分表面开设四个定位孔21,定位孔21两两对称分布于腹板的两端,定位孔21为穿孔,内壁分布有内螺纹;

在每个定位孔21的内部均安装有一个吊柱6,吊柱6的外壁分布有外螺纹结构,吊柱6的伸入长度与定位孔21的深度相同,每个吊柱6的顶部均设有一个便于起吊连接的半圆形起吊环61;

如图5所示,图5为图4所示的前梁主体、起吊装置连接结构示意图;

拆下挡板4,使得铺叠槽11的一侧为开口,开口即为下料槽,下料槽的位置与驱动机构3相对位于前梁件的两侧;

将四个第二起吊绳74分别与对应的吊柱6扣合在一起,然后启动转动电机71带动卷柱72转动,第一起吊绳73被牵引收卷于卷柱72的外壁,第一起吊绳73通过吊板74、第二起吊绳74带动各个吊柱6向上运动,进而使得前梁向上移动3mm,由于第一垫板5将a面与模具分离了一定间隙,且上移高度较小,在起吊时会对前梁件的损害很小;

当上移3mm后,将第二垫板8从下料槽处插入到b面底部,第二垫板8的插入长度为与铺叠槽11的宽度相同。

如图6所示,图6为图5所示的前梁主体脱模状态结构示意图。

前梁主体2与驱动机构3相对的一面即为c面;

将两个第三垫板9插入到c面与模具的间隙内,两个第三垫板9均贴合置于推板32的外壁,使得第三垫板9在插入的同时,推板32能够与前梁分离,第三垫板9的插入长度与铺叠槽11的深度相同;第三垫板9可使得c面与模具出现较大的缝隙,便于脱模;

启动气动杆31,气动杆31驱动推板32将前梁由铺叠槽11内推出,直至前梁完毕离开模具实现无损脱模;侧方位脱模的方式还可使得操作面更广,工人能够更为方便的对驱动机构进行调节,对移动状态进行监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