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自动片状软膜移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34227发布日期:2019-10-09 04:35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半自动片状软膜移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软性片状薄膜移载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半自动片状软膜移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薄膜已逐渐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物品中,并成为物品的关键组成部件。比如手机屏幕的薄膜、电芯生产工艺中使用的薄膜等,其中,用于电芯内部的薄软膜移载与贴附等工艺自动化程度都比较低,大多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移载。而通过人工进行组装移载的方式具有自动化程度低、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等缺陷。

经检索,现有技术中已存在有一些薄膜移载机构,例如,申请日为2015.10.22,申请号为201520822095.5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覆膜装置,通过该覆膜装置可实现在屏幕产品表面实现自动化覆膜,提高了覆膜效率,确保了薄膜的贴附质量。但是,现有的薄膜移载机构大都为屏幕贴膜领域,针对的都是有韧性且硬度较高的薄膜贴附,其根本不适用于软性薄膜贴附使用,尤其是无法对表面附着粘性及电解液的软薄膜进行移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半自动片状软膜移载装置,通过该移载装置来实现对软膜进行移载操作,与现有的人工手动移载方式相比,可大大提高自动化程度以及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半自动片状软膜移载装置,所述移载装置包括一机器人、一移载部装以及一贴附部装,所述贴附部装位于所述移载部装的下方;

所述移载部装包括一第一固定板、一竖直运动机构、一第一水平运动机构以及一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所述竖直运动机构固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固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与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相连接,且通过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联动所述贴附膜移载机构进行水平运动;

所述贴附部装包括一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以及一第二水平运动机构;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设于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的上方,且通过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联动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进行水平运动;

所述竖直运动机构的顶部与所述机器人相连接,在移载时,通过所述机器人带动所述移载部装运动,使所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与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紧密贴合,并通过所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和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二者之一的水平运动来进行软膜剥离。

进一步地,所述竖直运动机构包括一移载部支座、一第二固定板、四根连接杆以及四个第一直线轴承;所述移载部支座的上端与所述机器人固定连接,所述移载部支座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四周各开设有一圆孔;每所述第一直线轴承的上端均具有一第一法兰面,且每所述第一直线轴承的上端均通过所述第一法兰面锁付于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上表面,下端均穿过所述圆孔延伸至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下表面;

每所述连接杆的上端均具有一第二法兰面;每所述连接杆均穿过一所述第一直线轴承,且通过所述第一直线轴承实现所述连接杆在竖直方向的运动;所述连接杆上端的第二法兰面位于所述第一法兰面的上方,所述连接杆的下端锁付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包括一无杆气缸、一转接板、两导轨以及两滑块;

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中部开设有一水平运动槽口,所述无杆气缸的两端固设于所述水平运动槽口的上方;所述转接板的上端与所述无杆气缸的活动部固定连接,下端穿过所述水平运动槽口并与所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固定连接;

两所述导轨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下表面的两侧,两所述滑块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上表面的两侧,每所述导轨均与一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并通过所述无杆气缸联动所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沿着所述导轨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包括一第一移载面板、一第一张紧机构、一第一贴附膜以及两第一贴附膜锁紧机构;所述第一移载面板的前端具有一第一楔形部;

两所述第一贴附膜锁紧机构固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下表面的两端;所述第一移载面板位于两所述第一贴附膜锁紧机构的下方,且所述第一移载面板与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的活动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张紧机构固设于所述第一移载面板上;

所述第一贴附膜穿过所述第一张紧机构并将所述第一移载面板包覆于内侧,且所述第一贴附膜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所述第一贴附膜锁紧机构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张紧机构包括两第一张紧光轴以及两第一限位板;两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下端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一移载面板两侧的端面上,两所述第一张紧光轴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两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包括一笔型气缸、一固定底座、两箱式单元直线轴承以及两滑动杆;

所述固定底座的两端各设置有一挡板,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挡板的上端固定连接;两所述箱式单元直线轴承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下表面的两侧,每所述滑动杆均穿过一所述箱式单元直线轴承,且所述滑动杆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所述挡板上;

所述笔型气缸固设于所述固定底座的一端,所述笔型气缸的滑动端通过一转接块与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并通过所述笔型气缸联动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沿着所述滑动杆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包括一第二移载面板、一第二张紧机构、一第二贴附膜以及两第二贴附膜锁紧机构;所述第二移载面板的前端具有一第二楔形部;

两所述第二贴附膜锁紧机构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的两端;所述第二移载面板位于两所述第二贴附膜锁紧机构的上方,且所述第二移载面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的活动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张紧机构固设于所述第二移载面板上;

所述第二贴附膜穿过所述第二张紧机构并将所述第二移载面板包覆于内侧,且所述第二贴附膜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所述第二贴附膜锁紧机构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张紧机构包括两第二张紧光轴、两第二限位板、两第三限位板以及两调节螺栓;两所述第二限位板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二移载面板前端两侧的端面上,任一所述第二张紧光轴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二限位板固定连接;

两所述第三限位板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二移载面板后端两侧的端面上;每所述第三限位板上均设置有一腰型调节槽孔,所述第三限位板的侧端开设有一连通至所述腰型调节槽孔的通孔;另一所述第二张紧光轴的两端各开设有一锁付螺孔,且所述第二张紧光轴的两端分别插入到两侧的所述腰型调节槽孔内;每所述调节螺栓均穿过一所述通孔并锁付于所述锁付螺孔内;每所述调节螺栓上均配设有一调节螺母。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根据软膜特性来设计软膜移载装置,只需人工手动上料后,即可实现对软膜进行移载操作,与现有的人工手动移载方式相比,可大大提高自动化程度以及提高生产效率;

2、不需要使用吸盘等吸附机构,可确保对软膜的表面不会造成任何的影响,即不会影响电解液及黏性液体的耗费,因此,特别适合对表面附着粘性液体及电解液的软薄膜进行移载;

3、在具体使用时,并不仅限于电芯酸膜的移载,而可适用于对所有软性片状薄膜进行移载,通用性高;

4、整体结构简单,不会占用较多的空间,并可降低生产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半自动片状软膜移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移载部装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中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贴附部装的爆炸图。

图5是本发明中贴附部装的正视图。

图6是图4中a部位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移载装置,200-软膜,1-机器人,2-移载部装,21-第一固定板,211-水平运动槽口,22-竖直运动机构,221-移载部支座,222-第二固定板,223-连接杆,2231-第二法兰面,224-第一直线轴承,2241-第一法兰面,23-第一水平运动机构,231-无杆气缸,232-转接板,233-导轨,234-滑块,24-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1-第一移载面板,2411-第一楔形部,242-第一张紧机构,2421-第一张紧光轴,2422-第一限位板,242a-第一光轴插孔,243-第一贴附膜,244-第一贴附膜锁紧机构,2441-第一锁紧片,3-贴附部装,31-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1-第二移载面板,3111-第二楔形部,312-第二张紧机构,3121-第二张紧光轴,3122-第二限位板,312a-第二光轴插孔,3123-第三限位板,312b-腰型调节槽孔,3124-调节螺栓,3125-调节螺母,313-第二贴附膜,314-第二贴附膜锁紧机构,3141-第二锁紧片,32-第二水平运动机构,321-笔型气缸,322-固定底座,323-箱式单元直线轴承,3231-箱式单元块,3232-第二直线轴承,324-滑动杆,325-挡板,326-转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请重点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一种半自动片状软膜移载装置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移载装置100包括一机器人1、一移载部装2以及一贴附部装3,所述贴附部装3位于所述移载部装2的下方,在工作时,需要通过所述机器人、移载部装2以及贴附部装3三者相互配合,从而实现软膜200(即酸膜)的剥离和移载;

请重点参照图2和图3所示,所述移载部装2包括一第一固定板21、一竖直运动机构22、一第一水平运动机构23以及一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所述竖直运动机构22固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2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23固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21的下表面;所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与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23相连接,且通过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23联动所述贴附膜移载机构24进行水平运动,从而实现软膜200(即酸膜)的剥离;

请重点参照图4至图6所示,所述贴附部装3包括一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以及一第二水平运动机构32;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设于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32的上方,且通过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32联动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进行水平运动,从而实现软膜200(即酸膜)的剥离;

所述竖直运动机构22的顶部与所述机器人1相连接,在移载时,通过所述机器人1带动所述移载部装2运动,使所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与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紧密贴合,并通过所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和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二者之一的水平运动来进行软膜200剥离,同时通过所述机器人1带动所述移载部装2进行软膜200移载。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所述机器人1(即机械手臂)主要用于实现带动整个移载部装2进行运动,包括:在上料完成后,可以通过所述机器人1来驱动整个移载部装2下移至贴附于所述贴附部装3的上方;在将软膜200从所述贴附部装3上剥离下来后,可以通过所述机器人1来驱动整个移载部装2移动至其它工序等等;由于机器人1是现有技术中已经十分成熟的一种设备,本发明仅是将现有的机器人1应用到移载装置100中,并没有对机器人1做任何的改进,因此,在此就不对所述机器人1的具体结构做进一步描述了;另外,通过机器人1来驱动部装进行运动的控制程序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十分熟知的,是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获得的。

所述竖直运动机构22包括一移载部支座221、一第二固定板222、四根连接杆223以及四个第一直线轴承224;其中,所述第一直线轴承224是一种直线运动系统,用于直线行程与圆柱轴配合使用,为了配合第一直线轴承224进行使用,所述连接杆223需要采用圆柱形连接杆;所述移载部支座221的上端与所述机器人1固定连接,所述移载部支座22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板222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固定板222的四周各开设有一圆孔(未图示),该圆孔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直线轴承224使用;每所述第一直线轴承224的上端均具有一第一法兰面2241,且每所述第一直线轴承224的上端均通过所述第一法兰面2241锁付于所述第二固定板222的上表面,下端均穿过所述圆孔延伸至所述第二固定板222的下表面;

每所述连接杆223的上端均具有一第二法兰面2231;每所述连接杆223均穿过一所述第一直线轴承224,且通过所述第一直线轴承224实现所述连接杆223在竖直方向的运动;所述连接杆223上端的第二法兰面2231位于所述第一法兰面2241的上方,用于起到限位的作用,所述连接杆223的下端锁付于所述第一固定板21上。

本发明中竖直运动机构22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连接杆223与第一直线轴承224的结构设计,可使得所述机器人1在驱动所述移载部装2下移至贴附于所述贴附部装3的过程中,所述移载部装2可以利用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柔性连接,以减少移载部装2对所述贴附部装3的冲击力。也就是说,在机器人1驱动所述移载部装2下移的过程中,由于连接杆223与第一直线轴承224之间是可上下移动连接的,因此,当移载部装2接触到贴附部装3时,可以使整个移载部装2往上运动,从而可极大的减少对贴附部装3的冲击力。

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23包括一无杆气缸231、一转接板232、两导轨233以及两滑块234;其中,所述无杆气缸231是指利用活塞直接或间接方式连接外界执行机构,并使其跟随活塞实现往复运动的气缸,无杆气缸231的最大优点是节省安装空间,可分为磁偶无杆气缸(磁性气缸)与机械式无杆气缸;

所述第一固定板21的中部开设有一水平运动槽口211,该水平运动槽口211用于实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的水平运动,所述无杆气缸231的两端固设于所述水平运动槽口211的上方;所述转接板232的上端与所述无杆气缸231的活动部固定连接,下端穿过所述水平运动槽口211并与所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固定连接;

两所述导轨233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21下表面的两侧,两所述滑块234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上表面的两侧,每所述导轨233均与一所述滑块234滑动连接,并通过所述无杆气缸231联动所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沿着所述导轨233运动。

所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包括一第一移载面板241、一第一张紧机构242、一第一贴附膜243以及两第一贴附膜锁紧机构244;所述第一移载面板241的前端具有一第一楔形部2411,以方便软膜200脱离所述第一贴附膜243;

两所述第一贴附膜锁紧机构244固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21的下表面的两端,该第一贴附膜锁紧机构244用于固定所述第一贴附膜243的端部;所述第一移载面板241位于两所述第一贴附膜锁紧机构244的下方,且所述第一移载面板241与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23的活动部固定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23来带动所述第一移载面板241进行水平移动;所述第一张紧机构242固设于所述第一移载面板241上,所述第一张紧机构242用于对所述第一贴附膜243起到张紧作用;

所述第一贴附膜243穿过所述第一张紧机构242并将所述第一移载面板241包覆于内侧,即从所述第一移载面板241的底部将整个第一移载面板241包覆在内侧,且所述第一贴附膜24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所述第一贴附膜锁紧机构244上。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贴附膜锁紧机构244可以包括两个第一锁紧片2441,并可以通过螺丝或者螺栓将两个第一锁紧片2441锁紧;在使用所述第一贴附膜锁紧机构244固定所述第一贴附膜243的端部时,可以将所述第一贴附膜243的端部夹持在两所述第一锁紧片2441的中间,并通过螺丝或者螺栓将两个第一锁紧片2441锁紧在一起。

所述第一张紧机构242包括两第一张紧光轴2421以及两第一限位板2422;两所述第一限位板2422的下端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一移载面板241两侧的端面上,两所述第一张紧光轴2421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限位板2422的两端固定连接。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两所述第一限位板2422上各开设两个第一光轴插孔242a,并将所述第一张紧光轴2421的两端分别插入到对应的第一光轴插孔242a中;在使用时,可以通过两所述第一张紧光轴2421来对所述第一贴附膜243起到张紧的作用。

所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在使用时,首先,需要将所述第一贴附膜243包覆于所述第一移载面板241的外侧,并将所述第一贴附膜24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所述第一贴附膜锁紧机构244;然后,通过两所述第一张紧光轴2421将所述第一贴附膜243张紧,并确保第一贴附膜243与第一移载面板241接触部分处于平滑无褶皱状态;当通过所述移载部装2将软膜移载到需要的位置时,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23带动所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沿着第一楔形部2411的方向缓慢移动,并在所述第一楔形部2411的一端通过表面张力原理,将软膜200剥离所述第一贴附膜243,直至将整个软膜200从所述第一贴附膜243上剥离下来后,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23才停止带动所述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运动。

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32包括一笔型气缸321、一固定底座322、两箱式单元直线轴承323以及两滑动杆324;

所述固定底座322的两端各设置有一挡板325,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挡板325的上端固定连接;两所述箱式单元直线轴承323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下表面的两侧,每所述滑动杆324均穿过一所述箱式单元直线轴承323,且所述滑动杆324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所述挡板325上;所述箱式单元直线轴承323包括两箱式单元块3231以及一第二直线轴承3232,所述第二直线轴承3232固设于两所述箱式单元块3231的内部,两所述箱式单元块3231的顶部均与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笔型气缸321固设于所述固定底座322的一端,所述笔型气缸321的滑动端通过一转接块326与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并通过所述笔型气缸321联动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沿着所述滑动杆324运动。

在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32中,采用笔型气缸321的目的是:相对于所述移载部装2的无杆气缸231而言,笔型气缸321可以在成本上得到降低;同时,采用箱式单元直线轴承323的目的是:相对于所述移载部装2的导轨233和滑块234而言,不仅可以降低安装精度,而且可以降低成本。

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包括一第二移载面板311、一第二张紧机构312、一第二贴附膜313以及两第二贴附膜锁紧机构314;所述第二移载面板311的前端具有一第二楔形部3111,以方便软膜200脱离所述第二贴附膜313;

两所述第二贴附膜锁紧机构314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32的两端;所述第二移载面板311位于两所述第二贴附膜锁紧机构314的上方,且所述第二移载面板31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32的活动部固定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32带动所述第二移载面板311进行水平运动;所述第二张紧机构312固设于所述第二移载面板311上;

所述第二贴附膜313穿过所述第二张紧机构312并将所述第二移载面板311包覆于内侧,即从所述第二移载面板311的底部将整个第二移载面板311包覆在内侧,且所述第二贴附膜31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所述第二贴附膜锁紧机构314上。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二贴附膜锁紧机构314可以包括一第二锁紧片3141,并可以通过螺丝或者螺栓将第二锁紧片3141锁紧在挡板325的顶部;在使用所述第二贴附膜锁紧机构314固定所述第二贴附膜313的端部时,可以将所述第二贴附膜313的端部夹持在所述第二锁紧片3141与挡板325的中间,并通过螺丝或者螺栓将第二锁紧片3141与挡板325锁紧在一起。

所述第二张紧机构312包括两第二张紧光轴3121、两第二限位板3122、两第三限位板3123以及两调节螺栓3124;两所述第二限位板3122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二移载面板311前端两侧的端面上,任一所述第二张紧光轴3121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二限位板3122固定连接;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两所述第二限位板3122上个开设一第二光轴插孔312a,并将任一所述第二张紧光轴3121的两端插入到对应的第二光轴插孔312a中;

两所述第三限位板3123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二移载面板311后端两侧的端面上;每所述第三限位板3123上均设置有一腰型调节槽孔312b,所述第三限位板3123的侧端开设有一连通至所述腰型调节槽孔312b的通孔(未图示);另一所述第二张紧光轴3121的两端各开设有一锁付螺孔(未图示),且所述第二张紧光轴3121的两端分别插入到两侧的所述腰型调节槽孔312b内;每所述调节螺栓3124均穿过一所述通孔并锁付于所述锁付螺孔内;每所述调节螺栓3124上均配设有一调节螺母3125。在具体使用时,可以通过所述调节螺母3125来调整另一所述第二张紧光轴3121的位置,以更好的对第二贴附膜313进行张紧,确保第二贴附膜313处于平滑无褶皱状态。

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在使用时,首先,需要将所述第二贴附膜313包覆于所述第二移载面板311的外侧,并将所述第二贴附膜31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所述第二贴附膜锁紧机构314上;然后,通过两所述第二张紧光轴3121将所述第二贴附膜313张紧,并确保第二贴附膜313与第二移载面板311接触部分处于平滑无褶皱状态;当所述移载部装2与放置到所述贴附部装3上的软膜200接触后,可以通过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32带动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沿着第二楔形部3111的方向缓慢移动,并在所述第二楔形部3111的一端通过表面张力原理,将软膜200剥离所述第二贴附膜313,直至将整个软膜200从所述第二贴附膜313上剥离下来后,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32才停止带动所述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运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机器人1、无杆气缸231以及笔型气缸321都可以通过控制装置(如plc控制器)来进行控制,而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气缸、机器人进行运动的控制程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是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获得。

本发明移载装置100的工作原理:

由人工进行上料,将软膜200(酸膜)放置在贴附部装3的第二贴附膜313上,并将软膜展开铺平;

通过机器人1驱动移载部装2往下运动,且在使使移载部装2上的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与贴附部装3上的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紧密贴合后,机器人1控制移载部装2停止往下运动,在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与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接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竖直运动机构22来起到缓冲的作用,以减少对贴附部装3的冲击力;

通过第二水平运动机构32带动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沿着第二楔形部3111的方向缓慢移动,并在第二楔形部3111的一端通过表面张力原理,将软膜200慢慢剥离第二贴附膜313,直至将整个软膜200从第二贴附膜313上剥离下来后,第二水平运动机构32才停止带动第二贴附膜移载机构31运动,此时软膜200会紧贴于第一贴附膜243的底部;

通过机器人1驱动移载部装2将软膜200移载至其它工序,同时驱动移载部装2上的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与其它工序上的机构紧密贴合;之后,通过第一水平运动机构23带动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沿着第一楔形部2411的方向缓慢移动,并在第一楔形部2411的一端通过表面张力原理,将软膜200剥离第一贴附膜243,直至将整个软膜200从第一贴附膜243上剥离下来后,第一水平运动机构23才停止带动第一贴附膜移载机构24运动,此时,软膜200会紧贴于其它工序的机构上,至此,就完成了软膜200的移载过程。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根据软膜特性来设计软膜移载装置,只需人工手动上料后,即可实现对软膜进行移载操作,与现有的人工手动移载方式相比,可大大提高自动化程度以及提高生产效率;

2、不需要使用吸盘等吸附机构,可确保对软膜的表面不会造成任何的影响,即不会影响电解液及黏性液体的耗费,因此,特别适合对表面附着粘性液体及电解液的软薄膜进行移载;

3、在具体使用时,并不仅限于电芯酸膜的移载,而可适用于对所有软性片状薄膜进行移载,通用性高;

4、整体结构简单,不会占用较多的空间,并可降低生产的成本。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发明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